高考历史 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新人教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格局。(2)春秋战国: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 的情形;出现早期书写材料简策和帛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设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掌监察; 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 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 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制《九章律》和《二年律令》,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 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2)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 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 族世代垄断高官。(3)春秋战国:子产“铸刑书”;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 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与商鞅、韩非子;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岳麓版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课时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岳麓版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__家__族__等__级____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①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保障各级贵族享受 “_世__卿__世__禄___”的特权。 (5)作用②有利于凝聚_宗__族__,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③强化以__大__宗___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6)保障:礼乐制度 ①含义:周朝制定的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___宗__法__分__封__制__度__ 工具。
考点二 商鞅变法(选修1)
1.背景
( 特1征)时代① ② ③春 随 “秋 着百战 经家国 济争时 基鸣期 础”, 的局社 变面会 化的生 ,出产 地现力 主,发 阶法展 级家, 要思促 求想进 改为了变革土法旧地提制私供度有了。制思的想确武立器。。
考点三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由采集经济向__种__植___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__粟__麦___生产为主,南方以__水__田__稻__作____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以__种__植__业___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主要家禽:有猪、马、牛、羊、鸡、狗等。
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
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
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
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石培华《中国历史纵
┃解读史料┃
1.史料一从历史评论角度分析说明了西周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影响,主要从相对 制度的变化、分封主体、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 度评述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共上)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产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共上)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产生

历史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 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 式,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3.两者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信史朝代:
商朝因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成为信史。是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提示:
2.商朝的兴衰:历史概念: 甲骨文
①神权色彩浓厚;
①建立:约公元前1刻60在0年龟,甲商、汤兽灭骨夏上,的建文立字商。朝单。字约②三神千权以与上王,权是结合;
②迁都于殷: 商见朝到的的都最城早多的次成迁熟移汉,字后,来也定是于东殷亚,已③知商最王早对的外文服字的控制力有限。
合作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谈一谈早期的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材料一 下面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材料二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 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 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考点2:从部落到国家
(二)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 1.建立: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 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3)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 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3.生产关系的变化: 1.根本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2.表现: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们,女子地位下降; 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产生了国家。 4.灭亡:夏桀暴政,商汤灭夏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_先秦阶段提升课件岳麓版

再见
【对点训练2】 (2018·广东深圳调研)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 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 该思想( )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老子指出社会动荡的 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天 的道理”相符,故选A项。 答案 A
史料实证——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基本方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核心方法,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史料实 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 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 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一般包括以下几方
(1)考查依据史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历史结论,理解历史概 (2)考查选取文献史料、图片、遗址、文学作品,区分史料的不同来 料对解释历史的价值(例如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学术书籍和文 (3)考查运用适当的史料和信息,论述历史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4)考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 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5)考查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 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1)挖掘教材资源,重视史料实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互证” 性,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注意“以图证史”“准确取舍”,认识论 “由表及里”“史论结合”,理解论证的完整性。 (2)解读问题要多元解读信息:一要“咬文嚼字”,从试题主题语 二要“点石成金”,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三要“删繁 前后获取有效信息;四要层次分析,去伪存真,灵活迁移捕捉隐
阶段提升(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素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素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

时空定位:
线索主职: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 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 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 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 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 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 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 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文学艺术的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 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 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 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业促进了商业发展,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 独特魅力。在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 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 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 本模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 读
“中国”一词的含义在历史的演进中发生较大变化,与其本意有很大 不同。
思 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 一词的含义。 试答:_地__域__:__京__师__,__首__都__,__都__城__;__中__原__地__区__。__民__族__:__华__夏__族__群__。__政__治__:_ _中__原__王__朝__所__建__立__的__政__权__;__近__现__代__国__家__的__代__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角1 “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
材料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 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 “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 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 “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 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 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 原”。——摘编自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
2. 警示 ·易错易混
人类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 代,主要以工具制作方式作为区分,但 是新石器时代依然存在打制石器。
3. 挖掘 ·教材信息
良渚文化
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墙上各
有2个水城门,城内由二纵二横相交的水
路组成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
答案
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这种样式的道路
图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 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 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 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 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 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 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摘编自《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一板块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讲义第一编第一板块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经济层面由商周时期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春秋战国以来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文化层面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现象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实用科学是科学发展的特点。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知识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原因周武王灭商以后,延续了旧的内外服制度武王去世后发生的“三监之乱”,使得外服诸官及其附属国威胁中央的问题暴露出来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2.宗法制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3.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分封制的历史遗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许、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①周天子以 嫡长子 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②其余诸子被分封为 诸侯 ,诸侯对天子是 (2)内容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 ③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 大宗与小宗 的 关系。 (3) 结 果 : 由 血 缘 关 系 的 亲 疏 , 形 成 了 “___周__天__子_____— ___诸__侯_______—卿大夫—士”的等级。 (4)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c.地位:是中国 传统农业 社会生产的基本
模式。
(4)经营模式
a.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 ① 集体劳动很低。
b.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a.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生产力水平提高, 土地私有制 确立。
②个体农耕b自.特给点自:足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__耕___火__种_”到商周时期的“石器锄 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_铁__犁__牛__耕_”。
①商周:实行 井田制 ,土地名义上国有,实 际上归国王所有。 (2)土地制度②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 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图解历史] 分封制的实质
[图示解史] 分封制的实际效能及深远影响
[漫画解史] 宗法制的特点
手段主宰国政。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①对象:封周王子弟、 功臣
和商朝的旧
贵族。
②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 世袭 统治权。
(2)内容③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 军赋
和力役。
④封国:燕、鲁、宋等。
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统治秩序,巩固了 (3)影响西 ②周 消统 极治 :。 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间出现了强
c.地位:是中国 传统农业 社会生产的基本
模式。
2.手工业
①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
大作坊 生产;生产不计 成本
,产品大
多精美;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官府和
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营形态②民间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
流通;主要生产供 民间 消费的产品。
(2)商业城市: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商业政策: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____抑__商______”政策开始
出现。
[巧学妙拨] [知识拓展]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禹想打破禅让制的规则,禅让制的历史出现终结的前兆; 启最终继承天子之位,家天下替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出现。
[易错易误] “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③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
缴纳 赋税 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
出卖。
(2)发展概况
a.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 ① 纺织业的是麻和葛。
b.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a.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
到很高的水平,产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
②冶金业着 权力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考纲解读】
1.政治:(1)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 容、特点及影响。(3)商鞅变法*。(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 私有制的转变。(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4)“工商食官” 与“抑商”政策。
(3)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_都__江__堰___和郑国主持修 建_郑__国__渠___。
(4)经营模式
a.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 ① 集体劳动很低。
b.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a.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生产力水平提高, 土地私有制 确立。
②个体农耕b自.特给点自:足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
和秩序。
b.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 铁器

c.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③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业水平。
3.商业
①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②商代:职业商人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③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1)商业活动④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 打破,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商人和商 业中心。
3.思想:(1)“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2)儒、道、法、墨 等诸子百家的主张。(3)孔子*。
4.科技文化:(1)商代甲骨文。(2)《诗经》。(3)楚辞。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主干排查] 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 子”,“__家__天__下__”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① ②商神代权贵族以 和王权血密缘切关结系合, 为商 纽王 带通 ,实 过行宗占法卜制。
①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 社会结构 产生重大
影响。
(5)影响②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4.商鞅变法(选修1)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 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1)背景②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 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①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 织;统一度量衡。 (2)措施③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实行什伍、 连坐制。 ④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 (4)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 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 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