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
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乘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
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兵力对济南发动攻击,经8昼夜激战,歼敌11万人,取得胜利。
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1] 中共中央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北解放区已拥有该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95%的铁路线。
东北野战军经过休整补充,到1948年8月止,拥有约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并有一支颇具威力的炮兵部队。
毛概专题讨论三大战役

组员:王蔚 王蓓蓓 周桢株 卓楚丹 黄小婷 黄耀震 林思椰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 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 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 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 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 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 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 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 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 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举世瞩目的三个大的战略决 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一战定乾坤的奇效。 经过三大战役,中国的政治形势已经十分明朗: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需 要太长的时间了。中国革命已处在胜利的前夜, 新中国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 解放军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 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历时142 天,共歼敌154万人,连同在此 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 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 着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已经 被消灭殆尽,加速了解放战争 在全国的胜利。
三大战役之所以取得如此战果,是毛泽东 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与毛泽东炉火纯青的 指挥艺术分不开。战役前,在人民解放军数 量还在劣势时,毛主席透过现象看本质,毅 然发起战略决战,使原计划五年从根本上打 倒蒋介石统治的战略目标,在短短的三年就 实现了。
在淮海战役最后阶段,及时休整,以部 署平津战役,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英明决 策。在部署平津战役时,又及时命令四野 主力南下,加入平津战役,彻底打乱了蒋 介石傅作义的部署,取得北平的和平解放 。这说明在战争中也可以和平解放,但这 是有条件的:其一,解放军的强大兵力作 为后盾。其二,自己情报的准确无误,也 就是在敌人内部要有自己足够的力量。
中国解放战争

中国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蒋介石派出大量兵力,对解放区和延安发动多次进攻,结果都被解放军打败了。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河战役和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
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共有三大战役,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
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
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
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
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
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
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情况表

上解放了长江以
北的华东和中原
广大地区
平津
1948年11月
至1949年1月
平津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野战
军、华北
解放军
52万
围而不打;隔而
不围;先打两
头,后取中间
基本上解放了华
北全境
三大战役情况表
名称
时间
地点
指挥者
作战部队
歼敌数
作战方针
作用
辽沈
1948年9月至
11月
东北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47万
封闭国民党军
队,各个歼灭
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
1948年11月
至1949年1月
徐州为中
心的陇海、
津浦线
刘伯承、陈毅、
邓小平、粟裕、
谭震林
华东野战军、Βιβλιοθήκη 原野战军55.5万
全力作战,以少
胜多
解放战争中规模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1.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第一个战役,也是 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2.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 后分路奔袭北宁路。经过激战,到15日攻 克。 3.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4.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 放。 5.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 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以来,历 尽磨难,战胜了重重困难,经过了二万五 千里长征,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 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名党革命军 进行了战略决策。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三大战役
中国战役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 义?
三大战役的时间:1948年9月 至1949年1月 三大战役的名称: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的胜利历史意义:奠 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名称:三大战役地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时间: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参战方:解放军,国民党军结果:解放军胜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三大战役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简介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馀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三大战役(图片放大版)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三大战役详解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打响,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因着三大战役的成功,加速了全中国的解放,加速了新中国的成立。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间,一起来看看吧,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从总时间来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分开来讲就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历时65天。
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中国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这个小栏目中讲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三大战役先后顺序是:先是辽沈战役,然后是淮海战役,最后是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2]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中共将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向被分割于沈阳、长春、锦州等地的中华民国国军发起进攻,以伤亡 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率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团部不计,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
东北人民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平津战役简介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猜你感兴趣:1.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是什么时候2.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哪些3.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4.解放战争的意义是什么5.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6.解放战争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