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深圳市环境公报
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第一节气象水文一、气象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
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
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
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
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
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
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
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
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
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深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统计公报

深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 2008-4-102007年,深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改善,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增长。
初步核算,2007年本地生产总值676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次产业增加值6.23亿元,下降17.3%;第二次产业增加值3444.74亿元,增长14.5%;第三次产业增加值3314.44亿元,增长15.0%。
第一、第二和第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1%、50.9%和49.0%。
表1 初步核算本地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2007年比上年增长(%)本地生产总值6765.4114.7第一次产业 6.23-17.3第二次产业3444.7414.5#工业3270.0515.1第三次产业3314.4415.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83.3432.4批发和零售业639.839.0住宿和餐饮业115.44-1.4金融业720.3247.8房地产业567.04-4.8其他888.4710.0根据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79221元,比上年增长12.4%,按国家外管局公布的供计划统计用的人民币对美元折算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0628美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38万元/人,增长7.7%。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06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622.60亿元,增长36.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27.96亿元,增长27.4%。
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25.78亿元,增长0.7%;科教文体卫生支出168.89亿元,增长29.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9.73亿元,增长11.1%。
车用尿素溶液(AUS 32)[1]
![车用尿素溶液(AUS 32)[1]](https://img.taocdn.com/s3/m/57de7328ed630b1c59eeb53e.png)
车用尿素溶液(AUS 32)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二〇〇九年六月车用尿素溶液(AUS 32)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2009年2月23日,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争取在2009年全市机动车和车用燃油全面实施国Ⅳ标准。
2009年3月10日,市政府出台[2009]35号文件《2009年深圳市实施治污保洁工程主要目标及任务分解方案》,明确要求市质监局今年6月底要制定车用尿素溶液(AUS 32)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规范。
2009年4月3日,市质监局下发《关于印发〈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09年实施治污保洁工程主要目标及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深质监[2009]79号),要求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市质检院)承担车用尿素溶液(AUS 32)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并随后向市质检院下达了标准编制任务。
车用尿素溶液(AUS 32)深圳特区技术规范由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负责起草。
二、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一)柴油机发展的需要柴油机以其高压缩比而具有比汽油机更高的燃油效率,由于它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耐久性而广泛应用于客货车上。
柴油车的HC、CO、CO2排放量比汽油车低,并能够作为生物柴油等新能源的最佳使用平台,因此柴油车应用前景非常好。
但是柴油车排放的NOx(氮氧化物)和PM(颗粒物)远高于汽油车,且无法像汽油车那样使用三效催化剂而达到国Ⅳ排放,图1为2008年我市三项空气污染物负荷系数,可知这两种排放物占了80%以上,严重污染空气质量,制约着柴油机的发展。
NOx可形成有毒的光化学烟雾和具有腐蚀作用的酸雨,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正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由上述我市三项空气污染物负荷系数可知:氮氧化物占形成酸雨物质的比例已接近70%。
据市环境保护局近日刚发布的《2008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8年酸雨频率为64.4%,比上年上升7.9个百分点。
2009年第一季度深圳降水pH值为4.89,酸雨频率为64.1%,虽然比2008年略有好转,但酸雨的防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而氮氧化物是这一阶段的防控重点。
土壤污染案例三

土壤污染典型土壤污染典型((三)环保部发布污染源普查 农业源污染对环境影响最大记者 葛志浩晨报讯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由环保部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我国的污染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当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时,我国污染就可能达到峰值。
张力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污染与经济发展在学术界被认为是有一个曲线的关系,“根据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看,人均8000美元的时候,污染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由于中国走的是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所以中国有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污染将出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
”据了解,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
两年多来,共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56万个,获得各类污染源填报基本数据11亿个。
如果用COD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来衡量这些污染源的比重,那么我国的污染总量里,农业占三分之一强,工业占三分之一弱,生活则占三分之一。
张力军表示,目前,我国农业源的污染问题相对较严重,“由于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农业用品普遍使用,水环境遭受污染;此外,农业污染里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
”另外,工业污染也不容忽视。
公报称,我国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
公报还称,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其中,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30%,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很大。
张力军表示,作为我国首次污染源普查,此次公报不仅查实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掌握了农业源污染物排放状况,同时摸清了污染源的流域、区域和行业特征以及治理情况。
IT行业重金属污染珠三角环保局建立问责制2009 年12月25日,广东珠三角地区一名出生仅10个月的婴儿,血铅含量竟高达550微克/升。
1998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

1998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第一篇:1998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1998年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深圳市环境保护局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第十条规定,现将1998年我市环境状况公告如下:综述1998 年,我市空气污染指数范围为25~98,空气环境质量良好;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水质Ⅱ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近海海域东部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西部海水水质基本符合国家海水水质三类标准;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和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均符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标准;全市水土流失治理有明显成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但全市河流污染依然严重,大部分流经城区的河段水质劣于国家地面水水质Ⅴ类标准。
一、环境质量状况1、空气环境全市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9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2%,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小于200微克/立方米)。
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9 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2.5%,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小于60微克/立方米)。
氮氧化物年日平均浓度6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4.8%,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50微克/立方米)。
铅含量年日平均浓度为0.08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4.4%,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小于1微克/立方米)。
降尘年平均值5.03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下降13.0%,符合广东省推荐标准(小于8吨/平方公里×月)。
降水pH年平均值4.64,比上年降低0.27。
酸雨频率56.2%,比上年上升6.4个百分点,酸雨量占总雨量的68.6%,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
2、水环境我市主要饮用水源深圳水库、西丽水库、铁岗水库、石岩水库、清林径水库和赤坳水库等水质保持良好,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7.2%,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
特区内深圳河、布吉河、大沙河水质有机污染依然严重,水质劣于国家地面水水质Ⅴ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是总磷、生化需氧量、石油类。
深圳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深圳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农业和渔业局2010年9月28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的要求,我市认真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本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
普查对象是深圳市辖区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普查内容包括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等。
经过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体普查人员三年的共同努力,现已完成了深圳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
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体情况(一)各类普查对象数量1、全市总数量普查对象总数73292个,包括:工业源42369个,农业源546个,生活源30320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57个。
2、各区普查对象数量各区普查对象数量表单位:个(注:龙岗区普查数据包括坪山街道和坑梓街道)(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各类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85358.87万吨,废气排放总量2498.20亿立方米。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16.53万吨,氨氮1.98万吨,石油类1.21万吨,重金属(镉、铬、砷、汞、铅,下同)3.97吨,总磷0.32万吨,总氮2.74万吨;二氧化硫5.17万吨,烟尘0.72万吨,氮氧化物14.83万吨。
二、工业污染源(一)基本情况1、普查对象数量工业源普查对象为42369家。
我市工业源主要分布在宝安区和龙岗区,分别占工业源总数的50.8%和26.7%。
工业源普查对象数量居前几位的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360个,金属制品业4761个,塑料制品业4707个,专用设备制造业3222个,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209个,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488个,造纸及纸制品业1852个。
上述7个行业合计占全市工业源普查对象总数的65.14 %。
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第一节气象水文一、气象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与,雨量丰沛,阳光充足。
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
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
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
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就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
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
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
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与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与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
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
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就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就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我局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七年一月十九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深圳市环境保护局一、综述(一)环境质量概况深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
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主要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河流水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良好,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二)环境保护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保工作呈现了新局面。
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颁布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将生态立市作为“十一五”重要发展战略。
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委员会,环保综合决策机制逐步完善。
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积极开展各层面的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我市被环境保护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生态街道试点城市,盐田区顺利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的生态区考核验收。
顺利完成污染减排工作任务。
厉行“铁腕治污”,深入开展全市整治违法排污专项行动,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
环保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印发并实施了《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
进一步完善了环保系列规划,完成全市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和编制《深圳市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
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深入开展鹏城减废行动,全市有64家企业获得鹏城减废“卓越企业”和“先进企业”称号。
全面启动污染源普查工作,成立了深圳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召开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二、环境空气(一)环境空气质量200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61天,占全年的98.9%(见图1),比上年增加2天;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为4天,占全年的1.1%。
二氧化氮是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见图2)。
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为0.02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浓度为0.05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1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为0.064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
全市降水pH 年平均值为4.73,比上年上升0.22,降水酸性有所减弱;酸雨频率为56.5%,比上年下降24.6个百分点,酸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全年平均降尘量为5.71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0.47吨/平方公里·月,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
图1 2007年全市空气质量级别天数图2 2007年全市空气三项污染物负荷系数(二)措施与行动强化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和整治,通过“以大代小”关停了68.2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对南山热电厂等实施了“油改气”工程,完成了妈湾1#、2#机组脱硫设施建设,深圳成为了全国首批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脱硫的城市之一。
全面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
全面完成燃油品质升级,从4月16日起在全市强制推广使用国Ⅲ车用燃油,燃油升级后机动车路检、抽检尾气超标率下降52.61%,主要交通干道周边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严格执行新车准入制度,7月1日起正式执行《深圳市符合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的环保车型目录》,从源头上减少新增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加大在用车监管力度,出台了《深圳市经济特区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与强制维护实施办法》,全年路检机动车31602辆,抽检公交车5155辆,专项整治机动车1909辆,更新国Ⅲ排放标准公交车1874辆,全市8702辆公交车已完成国Ⅲ改造。
深入开展“蓝天行动”行动。
加大对建筑施工工地、工业废气污染企业、餐饮企业的检查力度,共检查4383厂(项)次,关停了森帝木业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
深入推进清水河臭气污染综合整治和南头半岛大气污染区域整治工作。
《清水河区域臭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表》提出的4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大部分已完成,市政环卫综合处理厂通过改造了垃圾卸料大厅除臭系统等措施,排放的烟尘浓度降低了90.6%,其他二氧化硫、氯化氢和重金属等八项有害物质排放浓度也大幅度降低,下降幅度从14%-99.7%,清水河区域的居民投诉明显减少。
《南头半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所规定的20项任务有17项已经全部落实,南头半岛二氧化硫的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了18%,赤湾村港湾生活小区环境空气测点的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了36%,优于国家规定的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07年“蓝天行动”启动暨妈湾发电总厂1号机组脱硫系统投运仪式三、水环境(一)水环境质量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86%,比上年上升了0.79个百分点。
深圳水库、西丽水库、梅林水库、铁岗水库、清林径水库、赤坳水库、松子坑水库、径心水库、铜锣径水库、枫木浪水库和三洲田水库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罗田水库水质类别为Ⅳ类,石岩水库水质类别为Ⅴ类。
与上年相比,罗田水库和石岩水库水质有所下降,其它水库水质保持稳定。
深圳河、布吉河、大沙河、茅洲河、观澜河、西乡河、龙岗河、坪山河、福田河及新洲河等主要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
与上年相比,新洲河、布吉河、福田河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大沙河、西乡河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其他河流水质变化相对稳定。
东部海域整体水质良好,达到国家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西部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受珠江口来水影响,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大肠菌群。
与上年相比,东部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大肠菌群浓度分别下降26.7%、15.4%、56.4%,西部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大肠菌群浓度分别下降16.9%、20.6%、81.3%。
(二)措施与行动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污染防御体系,对水源保护区实行基本生态控制线和水源保护区线“双铁线”管理,结合“查违行动”、“雨季行动”和“重民生、保水缸”专项执法行动,共清拆各类违建和窝棚33.5万多平方米,共清理违章回潮养殖点51个,清理生猪6000多头。
大力推进污水处理骨干厂网建设。
建成固戍、沙井、龙华三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增管网140余公里;动工建设布吉污水处理厂等5项污水处理工程;开展了福永等16座污水处理厂的前期工作。
继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开展了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茅洲河、深圳河(湾)、珠江口流域的污染综合整治工程。
组织制定了《龙岗河、坪山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整治任务,通过环保限批、挂牌督办、专项整治等手段,全面推进龙岗河、坪山河整治工作。
加大全市主要河道的清淤和底泥疏浚等河道整治工程,特区内排水管网纠错的清源行动取得成效。
龙华污水处理厂四、声环境(一)声环境质量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区域环境噪声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5分贝,与上年持平,达标率82.2%,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
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4分贝,比上年下降0.2分贝,达标率50.3%,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
(二)措施与行动完成了深南路、新洲路等17条道路的路面修缮工程,加强了对违法超时施工、噪声扰民的查处力度,认真做好施工噪声许可证的发放,对产生较大噪声的施工设备采取降噪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施工噪声,最大限度减轻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五、固体废弃物(一)状况全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07万吨,无害化处理率94.0%,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61.82万吨,综合利用率85.18%。
收集处置危险废物31.61万吨,比去年增长28.13%,其中综合利用量为18.1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57.48%,安全处置13.43万吨,安全处置利用率达99.9%。
收集处置医疗废物6100吨,比去年增长11.80%,安全处置率达100%。
(二)措施与行动进一步健全危险废物管理机构,成立全市固体废物交换中心。
完善了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区环保部门危险废物监督管理工作和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的环境管理工作,出台危险废物产生源风险等级评定、信息通报管理、年度综合评价、危险废物跨市转移会商和沿途告知等多项创新制度。
进一步加大对危险废物产生源监管和经营单位环境安全检查力度,注重危险废物源头控制,确定了150家危险废物重点监控源,实行日常检查、月查、年度综合评价三级监控。
成立市固体废物交换中心六、辐射环境状况(一)辐射环境质量全市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环境地表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年有效剂量在0.40-0.80mSv/a范围内,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年度累积均值在0.688-1.216mSv/a范围内,各监测点位气溶胶中氡浓度在8.07-17.2 Bq/m3范围内,均处于正常天然本底水平;从全市各个水样采集点的水样总α值在0~0.15Bq/L范围内,总β值在0.06~0.23Bq/L范围内,均未超出标准限值;全市环境介质中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含量未见异常变化;全市电磁辐射环境基本良好。
(二)措施与行动全年对40家Ⅰ、Ⅱ、Ⅲ类重点放射源和56家Ⅱ、Ⅲ类射线装置单位进行现场监督检查219次,组织开展了γ源探伤企业专项检查,对23家企业的辐射安全防护进行整改;进一步规范了辐射安全许可及放射转让审核及废旧放射源退役管理,颁布实施《深圳市处置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辐射源丢失事故应急演习,提升快速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环境应急演习七、自然生态保护(一)状况2007年新建森林公园面积4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4.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3.67%。
福田-内伶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梧桐山风景名胜区得到有效保护,辖区内动植物数量和种类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有效得到保护。
(二)措施与行动组织开展“国家生态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境优美街道”、“绿色社区”生态创建工作,盐田区通过国家环保部“生态区”考核验收,福田、龙岗生态区规划通过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全市27个街道被评为首批“环境优美街道”,48个社区获得深圳市“绿色社区”称号,创建数量为历年最多;桃源居社区获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东部华侨城获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
八、环境管理(一)污染减排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发布了《深圳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召开全市减排工作大会,积极落实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初步建立起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
通过对小火电机组坚决落实“不上网、不结算、不补贴”的三停措施,顺利完成了关闭所有12.5万千瓦小机组的工作任务。
南山热电厂实施“油改气”工程,妈湾电厂1#、2#机组脱硫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二氧化硫削减能力1.4万吨/年,建成龙华、固戍、沙井等3座污水处理厂。
全年投入环保专项资金4335万元,资助了17家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