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温阳散寒的附子理中丸 生活妙方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是什么?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附子理中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阻等症状。
本文将从附子理中汤的组成、制作方法、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中药使用指南。
附子理中汤,又称附子理中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阻等症状。
其标准配方包括以下几种中药材:附子:附子是附子理中汤的主要成分,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
在标准配方中,附子的用量通常为6克。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健脾、益肺生津的作用,对于脾胃阳虚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标准配方中,人参的用量通常为9克。
白术:白术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渗湿的功效,对于脾胃阳虚、寒湿内阻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标准配方中,白术的用量通常为9克。
炙甘草:炙甘草具有益气和中、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脾胃阳虚、寒湿内阻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标准配方中,炙甘草的用量通常为6克。
附子理中汤的标准配方还包括一些辅助药材,如生姜、大枣等,这些药材可以增强附子理中汤的疗效,同时也能减轻其副作用。
附子理中汤的制作方法如下:首先,将上述中药材按照比例准备好。
然后,将附子、人参、白术、炙甘草等药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煎煮。
煎煮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防止药材糊锅。
煎煮约30分钟后,加入生姜、大枣等辅助药材,继续煎煮约15分钟。
最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待其冷却后即可服用。
附子理中汤的使用方法如下: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15克附子理中汤,一日3次。
儿童的用量应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附子理中汤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药效。
附子理中汤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阻等症状。
例如,对于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服用附子理中汤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附子理中汤还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附子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中药制剂,由附子和其他药材组成,具有很多功效与作用。
附子理中丸常用于治疗脾胃功能不良、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它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附子理中丸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
附子是一种温补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
对于脘腹冷痛、寒犯脾胃引起的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附子理中丸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使脾胃恢复正常功能,缓解症状。
其次,附子理中丸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
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脾胃功能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
附子理中丸可以通过调节脾胃气血运行,增加胃液分泌,提高消化吸收功能,有助于增进食欲,改善脾胃功能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再次,附子理中丸具有止泻固涩的作用。
对于脾虚或肠寒引起的腹泻症状,附子理中丸可以通过温中散寒的作用,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缓解腹泻症状。
同时,附子理中丸中的其他药材也具有止泻固涩作用,如黑豆、枳壳等,可以帮助收敛肠道,缓解腹泻。
此外,附子理中丸还具有镇痛的功效。
附子是一种有温阳之性的中药材,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对于胃痛、腹痛等疼痛症状,附子理中丸可以通过温中散寒和镇痛作用,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附子理中丸对于改善情绪、提高精神状态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是情绪的调节中心,脾胃功能不良会导致情绪低落、疲倦无力等问题。
附子理中丸可以通过改善脾胃功能,调理情绪,提高精神状态,使人恢复活力。
总之,附子理中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具有温阳散寒、健脾养胃、止泻固涩、镇痛、改善情绪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附子理中丸属于内服药物,使用时需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并注意遵循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方剂来源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附子90克人参90克干姜90克甘草90克白术90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
每服6--9克。
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临床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功能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泻利,霍乱转筋,畏寒肢冷,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心力衰竭,慢性口腔溃疡等病症,也有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婴儿青色便,痢疾等病症。
例如:.(1)胃溃疡本方加白芍、茯苓、良附丸治疗。
结果。
服药10剂后,痛止;3个月后,X 线检查胃溃疡得以愈合(<江苏中医}1979年第1期)。
(2)痢疾本方加木香、炒黄芩、佩兰、藿香治疗。
结果。
服药6剂,便脓血止;继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而愈(《江苏中医》1979年第1期)。
(3)婴儿青色便本方为乳母服用治疗。
服法为于哺乳前45分钟左右,乳母服药200--300毫升,日服2—3次,服1—2日即可。
结果,患儿症状迅速缓解,大便颜色转正,次数减少,一般1剂即可见效,药后当晚婴儿多能安静入睡,次日大便由青色转为黄色,1-2天后大便即可恢复正常(<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4)消化道出血本方加煅龙骨、煅牡蛎、阿胶珠等治疗。
患者症见呕血、便血,血色紫黑,量多不止,面色咣白,头汗如珠,四肢逆冷,六脉沉伏,奄奄一息。
结果:一夜尽剂,脉起肢温汗收,呕血、便血平定;继以大剂理中汤3剂,血尽止;再以温脾汤及人参养营汤调理而愈({江苏中医}1966年第2期)。
(5)心力衰竭本方加桂枝、茯苓、苏子、泽泻、焦山楂、焦六曲、山药、川连,治疗心衰浮肿者。
结果。
服药3剂后,症状均除;后以异功散,金匮肾气丸调理1月而恢复劳力(《江苏中医}1979年第1期)。
(6)慢性口腔溃疡本方加熟地治疗。
结果:服药4剂后,口腔溃疡减其大半,食热物未见明显灼痛,再进3剂告愈({医教革命》湖南1974年第1--2期)。
服用附子理中丸的体会

服用附子理中丸的体会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等多种因素,许多人都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其中包括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或是精神疲乏等情况。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也曾经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而最终,我选择了服用附子理中丸,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附子理中丸是一款传统中药,制作工艺独特,主要原料是人参、附子等,其功效是调和脾胃、温中补气、舒肝解郁等。
而由于理中丸中含有附子等毒性成分,因此其剂量以及服用时间都需要掌握得当。
在我服用附子理中丸的最初几天,我感觉身体有些不适,出现了头晕、口渴、胸闷等情况。
但是按照医生的建议,我调整了服用时间和剂量之后,这些不适反应逐渐消失了。
相反,我开始逐渐感受到了身体的改善。
首先,我的胃部不再感到胀满,胃口也渐渐恢复了。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改善,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继续坚持服用附子理中丸,并在保证剂量与服用时间合理的情况下,逐渐感受到了更多的好处。
首先,我的体质开始逐渐调整,胃口日渐旺盛。
其次,我也逐渐感受到身体的疲惫状态开始减轻,甚至是消失了。
而精神上的状态也得到了持续的改善,提高了我工作的效率。
总的来说,服用附子理中丸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不仅仅能够舒缓身体不适的症状,还能够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当然,在服用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这种中药的剂量,服用时间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等,尤其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以保证我们的安全和健康。
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尝试。
因此,在我们寻求保健的过程中,不妨尝试一下这种传统的中药,来寻找更好的方法和效果。
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

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补脾胃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中药方剂的使用来实现。
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包括附子理中丸、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这些方剂均具有温阳健脾的作用,但是应用时需要考虑其剂量与用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是养生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之一。
它由附子、干姜、大枣、茯苓、人参、甘草、制附子等七味中药组成。
制作方法:将附子研为细粉,然后加入干姜、大枣、茯苓、人参、甘草等药,共同制成六味药粉,再以制附子为引,制成丸剂,每丸0.12~0.15克,一次4~6丸,以开水送服。
注意事项:1、不宜过量使用,以免中毒;2、孕妇、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等患者忌用;3、同时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少油少腻,多食用易消化的食品。
二、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另一种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制作方法:将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共同煮煎,然后将药渣过滤掉,取汁液煮浓至糊状即可,每日分3次口服。
注意事项:1、四君子汤有一定剂量较大的限制,不宜超过8克;2、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饮食调理,少油少腻,多吃蔬果、粗粮等易消化的食品;3、同时不宜饮酒,以免药物与酒精反应影响功效。
三、六君子汤:六君子汤亦是补脾胃阳的中药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草、大枣六味中药组成。
制作方法:将六味中药煮煎,除去药渣,取汁液,每天分三次口服。
注意事项:1、六君子汤有一定的适应症限制,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2、用药过程中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易消化的食品,少油少腻;3、同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除了中药方剂外,还有一些食谱或偏方可以起到补脾胃阳的作用。
比如:1、燕麦粥:将适量的燕麦片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煮约15分钟即可。
此时再加入少量的蜂蜜,还可以放一些核桃、花生等坚果来提高食用口感。
燕麦粥具有平和温补的作用,可以帮助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促进脾胃功能。
2、葱姜牛肉:将适量的牛肉切成薄片,加入葱姜、酱油、生抽等调料,搅拌均匀后腌渍15~20分钟,然后加入适量的油用大火煸炒。
1附子理中丸详解及应用案例

附子理中丸详解及应用案例附子理中丸,附子为君药。
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附子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夏至时收获,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心为纯阳之剂,大辛,大热之品。
大补阳气,还能散寒。
治疗阳虚、阳脱必需之药。
理中丸,理脾胃,调理脾胃的意思,由于脾胃虚寒,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中枢,调理中枢使中枢正常运转。
【处方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药物组成】附子(制)100g 党参200g 白术(炒)150g 干姜100 g 甘草100g【方解】本方共由5味药组成。
用于脾胃虚寒证。
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共为主药;党参甘温入脾,补气健脾为辅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
全方合用,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共奏温中健脾之功。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证、胃神经官能症,呕吐、腹泻、急性胃肠炎、肠炎、结肠炎、肠痈。
吐血、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肌衄(过敏性紫癜),风心病、肺心病、窦性心动过缓等。
也有一定的疗效。
【方解】制附子大补阳气,散寒,附子大辛,大热,好的附子片用舌舔一下,舌会有麻的感觉。
有的老中医讲,服药后口唇有麻木感,就说明附子的用量已经足了,可以暂停服药了。
再服有中毒的的可能。
党参,在伤寒论中都是用人参,现已改为党参,党参健脾益气,有益于中焦气机的升降。
干姜,是生姜干燥所得,因为其色白,又称为白姜,与生姜相比,干姜的温热之性比生姜要厉害,但仍具有降胃气、止呕吐的作用。
干姜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之力大增,“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但用附子其温热之药力大减。
甘草这里应为炙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兼具调和作用。
总的说来,附子理中丸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
温里祛寒方之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附子90克,人参90克,白术90克,炮姜90克,炙甘草9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
每服6~9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亦可作汤剂水煎,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呕吐泻利,心腹冷痛,心下逆满,手足厥寒,腹中雷鸣,饮食不进,及霍乱转筋等症。
【方解】:方中附子温阳祛寒,辅以炮姜温运中阳,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
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效。
【按语】:本方以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泻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迟缓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慢性肠炎、心力衰竭、痢疾等。
【附方】:1、温脾散(《颅卤经》),即本方去人参构成。
功能温脾止泻。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食乳不消,水泻不止,吃奶频吐。
2、附子理中汤(《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即本方改作汤剂。
功能回阳散寒。
主治五脏中寒,四肢强直,口噤,失声;下焦虚寒,火不生土,呕逆泄泻,脘腹冷痛。
3、附子理中汤(《万病回春》),即本方加官桂、吴茱萸、当归、陈皮、厚朴、大枣、生姜构成。
功能回阳除寒,益气健脾。
主治中寒厥倒。
4、丁附汤(《证治要诀类书》),即本方加青皮、陈皮、丁香构成。
功能温阳祛寒,降逆止呕。
主治寒呕,喜食辛热,中脘停寒,物入吐出。
5、附子温中汤(《卫生宝鉴》),即本方加白芍药、草豆蔻、茯苓、茯苓、厚朴、陈皮、生姜构成。
功能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中寒腹痛自利,水谷不化,或不欲饮食,懒言困倦嗜卧。
6、附子温中丸(《医学发明》),即本方去人参,加高良姜、肉桂构成。
功能温脾胃,养正气。
主治呕吐。
留饮,噎嗝,肠鸣,湿冷泄注。
7、温中补脾汤(《医宗全鉴》),即本方加炙黄芪、姜半夏、陈皮、茯苓、砂仁、肉桂、丁香、白芍、煨姜构成。
功能温中补脾,舒筋缓急。
主治慢脾风,吐泻日久,面唇青黯,闭目摇头,额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声哑,频吐清水。
服用附子理中丸的体会

服用附子理中丸的体会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中药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
我于近期因胃痛的困扰而开始服用附子理中丸,以下是我对这种药物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我对附子理中丸的功效表示赞赏。
附子理中丸主要成分是附子,这是一种具有温热特性的中药材料。
在中医理论中,附子被认为具有温中散寒,促进消化的作用。
我在服用附子理中丸后,明显感觉到胃部的不适感减轻了许多,消化功能也得到了改善。
这让我对附子理中丸的治疗效果充满信心。
其次,附子理中丸的用法用量也十分方便。
根据医生的建议,我每次服用2g的附子理中丸,每日三次,坚持服用一周。
附子理中丸以丸剂的形式供应,无需进行繁琐的煎煮过程,只需携带方便,用水冲服即可。
此外,用量明确,服用简便,使我能够方便地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尽管附子理中丸具有显著的疗效和便利的用法,但我也要提醒大家,使用附子理中丸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附子理中丸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其次,在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饮品的摄入,以免影响药效。
最后,对于孕妇、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体而言,我的服用附子理中丸的体验是积极的。
它解决了我的胃部不适问题,使我能够正常进食和消化。
同时,其方便的用法用量也让我能够轻松地服用,并将其纳入日常生活中。
但值得强调的是,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个人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治疗。
疾病困扰人体健康,而合理使用药物则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健康。
附子理中丸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对于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希望我的体会和经验能够对有需要的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记住,在使用药物时,科学合理用药,遵循医生建议,才能更好地避免不良反应,保障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温阳散寒的附子理中丸生活妙方
文章| 罗大伦漫画| 八岁编辑| 云少
冬天天气凉了,稍微不慎,就会受寒,所以,我们今天讲讲附子理中丸。
先从两个例子说起吧。
一个是自己母亲的,多年以前,有一次,是春天还是秋天我也忘记了,总之是春秋的时候,我给家里打电话,听到母亲有气无力的,问怎么了,母亲说,最近胃痛,总是感觉隐隐地作痛,吃什么都没有胃口。
我当时也没有太在意,也就没有太去想办法,这事儿搁现在我会比较重视的,当时确实没有引起重视,于是就没有多去关心。
结果,这个病居然就一直缠绵了下来,期间母亲自己服用了许多的疏肝和胃等的药物,母亲怕是胃癌,西医医院检查了很多次,连胃癌的影子都没有,于是接着治胃病,都没有效果,眼看每天都难受,甚至最后都开始邮购药材了,有亲戚说是吉林哪里有个诊所,什么胃病都能治疗,于是就汇款,给邮寄来了些自己做的胶囊,母亲认真地服用,结果疗效一般。
这事儿大约折腾了一个月吧,直到我回家了,看到了母亲,居然还在为此病难受,我其实连脉都没有诊,舌头也没有看,我只是在下车的时候感受了沈阳冰冷的温度,然后看到母亲穿衣服的方式,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原来,当时的沈阳已经很凉
了,母亲老太太爱美,穿的衣服是个对襟的,扣没有系上,这样胳膊处的衣服是双层的,但是前胸的是单层的。
于是,我就立刻出去买了一个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然后我告诉母亲,只吃一丸,就可以好。
母亲认为我太轻率了,这么严重的病,你说一丸就好,这不是太不靠谱儿了吗?当时是用完全不相信的表情吃这个药的,现在仔细回想一下,似乎是当时就不想吃,但是为了给学医的儿子一个面子,就勉强吃了一丸。
但是,对于我来说,确是有把握的,这样的情况我见过很多了。
结果,这个附子理中丸一丸下去,令母亲没有想到的是:折腾了一个月的这个胃痛,就此就消失了,后来基本没有犯过,没有再服第二丸。
母亲的这个病,就是寒邪伤到了胃部,导致寒凝胃脘,大家都考虑治疗胃病要疏肝和胃了,忘记了这个寒邪。
注:此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只是看我过去写的文章,才会想起来,再看到这段,觉得很惭愧,那时年轻,未能给母亲及时治疗。
同时,也提醒自己,有些疾病,是需要当面看到患者本人,和周围的环境,才能分析清楚来龙去脉的。
再举个例子。
昨天下午(这也是当年写的文章),我从外地刚刚回到家里,一位多年的朋友就给我打电话,她要马上到我家见我,说最近很不舒服。
我当时困倦不堪,正想倒头大睡,接了电话,只好振作起来,我的这位朋友是个演员,她来了以后,叙述了自己的情况,原来是前些日子去海边了,下海玩了一会儿,然后回来后吐
了一次,再后来不吐了,但是开始腹胀了,持续腹胀一周左右了,什么都吃不下去,还感觉饿,可是吃了一点就腹胀,无法进食,觉得气胀在里面,无法通气,无法进食,这样下去身体可就不行了。
除了腹胀,其他的没有什么异常的,什么症状都没有。
但是在诊脉的时候,我知道她的手是冰凉的。
她的个子很高,模特身材,但是只穿了那种时装短裤,长长的腿都露在外面。
我记得她当时盘着腿,坐在沙发上,我就想,我都穿厚厚的牛仔裤了,您这就不怕冷?
女孩子时髦,漂亮是漂亮,但是要看气候的变化啊。
当时因为她的舌苔薄白满布,于是我分析她有湿气,于是开了白蔻仁,配了点焦三仙(全都是六克)。
然后我告诉她,同时买附子理中丸一盒,服用一丸。
傍晚的时候,她来了电话,说服用了一丸以后,觉得肚子里的气已经通了,不再胀满了。
看来见效就是很快的。
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会遇到很多,在春秋天气变化的时候,这个季节的特点是:白天很热,让人又吃雪糕又扇扇子的,但是早晚很凉,凉风嗖嗖的,身体壮的人没有问题,但是部分体弱人群如果不注意,会被寒气伤到。
而在冬天,则被寒邪伤到的机会更多,所以,我们要有所防范。
那么,什么是寒邪呢?
我们中医教程的定义是: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
的外邪。
其实,不用多说,地球人都知道这个寒的意思,火星人在冬天的时候对此也感受深刻。
这个寒邪,本来为冬令之主气,但是,千万不能教条,其他季节也多,甚至任何季节都有,现在夏天也尤其的多,因为有空调的存在。
在中医里面,被寒邪伤到,有伤寒与中寒之别,一般如果体表被寒邪伤到,叫伤寒,如果我们咕咚几瓶冰啤酒,直接把脏腑给冰住了,这叫中寒。
那么,都有哪些感受寒邪的途径呢?
方式很多,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比如:淋雨、下水着凉、衣单、露宿、空调、饮食冷。
寒邪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这个话也应该如下理解,阳气弱的人,更是要躲着寒邪,一般体表感受的伤寒还好说,最难受的是那个中寒,直接往里面走的那个,一般危害比较大,主要是有隐蔽性,会和其他的内科杂病混在一起,比如我的母亲,按照一般思路直接就奔疏肝和胃去了。
第二
寒性凝滞。
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总是会引起胃肠,腹部等的疼痛,很是痛苦。
那么还有客肺、肠胃、心脉,寒凝胞宫等证,这个季节如果老人不注意,就会寒凝心脉,导致心脏的问题,所以春捂秋冻是不适合老人的,老人这个时候就要随时增减衣服。
第三
寒性收引。
这个是说寒邪容易造成拘挛的问题。
对于寒邪的治疗,就是寒则温之,在这个领域,中医的火神派理论很有建树。
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一般老百姓能用的附子理中丸吧,这个附子理中丸中国所有的药店都可以买到,是个最常见的方子。
但是,对最常见的方子,我们却未必了解,也未必会用。
这个方子其实是张仲景的理中丸的加味,加上了附子,药的主要成分是干姜和附子,中医说:附子非干姜不温,这两味药放在一起效果特别的好,药里面还有党参和白术、甘草。
这个方子主要是温脾胃的,一般这个天如果着凉,多是脾胃受凉,比如在凉水里嬉耍了,比如腿部着凉了,这都很容易使下肢着凉,还有的人是喝了很多的冷饮,肚子就开始痛,也是这个问题,自个儿把寒邪给灌进来了,也需要这个药。
还有被冷风吹到的,就像我母亲,胃脘被冷风吹到了,所以要注意衣服的前襟。
具体被寒邪伤到脾胃以后,一般都会肚子痛,或者胃痛,同时还会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这个泻大家要注意了,很容易和热泻混淆,中医教程一般说热泻是泻下的大便是黄褐色的,冷泻是泻下青白,但是,其实临床中不是绝对的,很多冷泻的患者泻下也是黄褐,一定要看发病的诱因是什么。
但是,我觉得主要的还要看发病的原因,一般患者自己心里都清楚,自己经历过受寒的经历,所
以要多问问,我们自己也要多想想。
对于这种脾胃受寒的情况,我对附子理中丸一般的用法是,只服一丸,一般立刻就会缓解,最多两丸,如果没有效果,就不是这个问题,后面的就不用吃了。
如果是寒邪为患,那么一般两丸一定见效,我到今天为止,还没有见过无效的。
可以多吃几丸,一般几丸就够了,多了也不用吃,以后自己注意保护阳气就可以了。
对于附子理中丸的生产厂家,我推荐同仁堂的,我品尝过很多厂家的,不知道为什么,这应该是药典规定的分量吧?应该都是一样的,可是,我就是觉得同仁堂的大药丸力道十足,入口一股辣味,其他的好像都没有那么辣,所以,如果各位遇到了,可以买一盒,放家里备着,遇到需要温阳的时候,这就可以用上啦!
本文版权归“罗大伦频道”所有,禁做商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罗大伦频道luodalun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