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城南湖生态经济区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
潍坊市城市规划及交通情况分析报告PPT课件( 34页)

潍坊GDP排名省内第四,经济实力较强。
据统计,2010年潍坊GDP总量为3000亿元(非官方数据);
亿元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GDP总量
2005 1471.2
2005年-2009年潍坊GDP
2006 1720.88
2007 2056.02
2008 2491.8
2009 2727.8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 东,作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的指示
蓝色经济区建设最终要落实在产业 和项目上。潍坊提出实施¡°三个千 亿¡±计划,以千亿级的投入,打造 千亿级产业,造就千亿级企业,显 示出了非同寻常的气魄与胆略。千 万吨石化、百万辆汽车、百万千瓦 光伏电池、50万盏LED 路灯¡¡这 一个个优势产业集群,成为潍坊蓝 色经济区建设成就最生动的写照。
4、潍坊市未来发展格局
城市格局分析——中心城市空间“一心、一环、一廊、一轴”的结构模式
“一心”
是由虞河路、北宫街、 北海路、健康街所围 合的城市中心区,是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 服务功能的主体
“一廊”
是白浪河、虞河两岸 绿化带及两河之间的 绿地构成贯穿“一心” 的中央绿色生态通道
•鸢都湖片区所 在区域处于“ 一环”和“一 轴”的交汇处 ,从城市格局 的角度来看, 未来区域发展 潜力巨大。
目录
第四部分 山东省各地级市房地 产市产市场发展状况
1、人口
潍坊市人口总数自2008年开始飞速增长,截止到2010年12月,潍坊市户籍总人口达到862. 5 万人,市区人口181.25万人,统计暂住人口约27万人。2005-2010年,市区人口年均增长5.7%,增 长较快。
送客流量可达3万人,促进潍坊市“半小时经济圈”的发展。
诸城市辛兴镇

诸城市辛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诸城市人民政府辛兴镇二〇一七年九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概况 (1)第二章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 (2)第三章指标调整情况 (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5)第五章主要用地安排 (6)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调整 (7)一、土地用途分区调整 (7)二、建设用地管制区调整 (8)第七章村土地利用控制 (10)前言为维护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势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规划空间管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工作方案和相关要求,开展辛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
本次调整完善主要任务与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新要求,实施好区域发展新定位、新战略,做好与“十三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下,按照辛兴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服务。
本次辛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按照新任务、新要求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的一次调整和完善。
规划调整完善的目标年为2020年,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条件辛兴镇位于诸城市东北部,北与百尺河镇、昌城镇接壤,东与胶州市为邻,南与林家村镇、密州街办相连,西部与城区的西环、北环对接。
土地总面积8080.28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76%。
辛兴镇以平原为主,南部少数山地、丘陵。
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
境内有共青团、牛台山两座水库,蓄水总量1025万立方米,芦水河、百尺河穿境而过,流量充沛,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润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798毫米。
年平均无霜期185天。
日照率58%。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高粱等。
诸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上轮规划主要指标落实情况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20601.14公顷,根据2005年土地调查结果,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21974.89公顷,比规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多1373.75公顷。上轮规划所确定的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07941公顷,到2005年末,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7941公顷,完成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诸城市地处沂沭断裂带东侧,以山相家(胶州市)—郝戈庄断裂为界,横跨胶南隆起和胶莱盆地两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地形属胶莱冲积平原南部的潍河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为起伏较大的低山丘陵,有干谷状盆地。市境中部向北,系一大片波状平原,边缘有低山缓丘分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四季分明。境内因地形不同,各地域的气候亦有差异,南部低山丘陵为温凉湿润区,中部为温和湿润区,西北部为温暖半干旱区。诸城市的主要土壤类型是棕壤,占土地总面积的56.55%,分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3个亚类。境内河流众多,以潍河为最大,自成一系,汇集境内35条支流,组成叶脉状水系,纵贯市境中部;其他较大的河流有渠河、百尺河、扶淇河、涓河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现已发现明矾石、沸石岩、钾长石、陶瓷土、瓷石、石榴子石、膨润土、重晶石、页岩、凝灰岩、河砂、粘土、金红石、透辉石、云母、建筑石材等16种矿产。
诸城市总面积2151.36平方公里,管辖密州、龙都和舜王三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相州、百尺河、昌城、石桥子、辛兴、贾悦、皇华、林家村和枳沟九个镇及桃林乡。2005年,总人口1065157人,其中,农业人口70295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6.00%;非农业人口36220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00%。2005年,全市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07.52亿元,同比增长20.9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69亿元,同比增长5.2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9.03亿元,同比增长26.1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80亿元,同比增长19.9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9482.41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工业立市”战略的推动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4年的14.8:59.5:25.7调整为13.3:62.2:24.5。
潍坊市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潍坊市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2020年5月为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0年—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一)优势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门类齐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41个工业大类中,潍坊在37个中有分布,涵盖213种主要产品。
产业链条完整,拥有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32个,重型发动机、微型麦克风等近30种产品产销量居全球前列,41家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位,是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
近年来,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88.5亿元、列全国城市排名第31位,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1:40.27:50.63。
——动能转换势扬劲足。
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3+1”核心区,形成了新旧动能转换规划体系、指标体系、推进体系、政策体系。
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四新”经济蓬勃发展,“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左右。
建立“6个1”推进体系,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和金融业增加值均居全省前5位。
高端动力、声学光电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居全省第2位。
省级重大项目开工数量全省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比重不断提升,“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43.3%。
——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9%,潍坊高新区列国家级高新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1位,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成立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8个,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北航歌尔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化学所等一批高端院所机构落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04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400余家,联动融合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31•【字号】鲁政字〔2023〕193号•【施行日期】2023.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鲁政字〔2023〕193号潍坊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请批复〈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潍政呈〔2023〕2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潍坊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潍坊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73.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73.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14.0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96.71平方千米以内。
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17.02亿立方米;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46.86%。
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4.17•【字号】潍政办字〔2023〕38号•【施行日期】2023.04.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其他规定正文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潍政办字〔2023〕3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4月17日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鲁发〔2022〕19号),推动《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潍发〔2023〕7号)重点任务攻坚突破,制定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如下:一、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1.高质量建设实验室体系。
抢抓国家和省实验室体系重塑机遇,统筹推进实验室建设工作。
重点支持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建设。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2.推动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加大基础性、应用性、关键性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国字号和省级创新平台晋升。
力争年内新增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0家左右。
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要求

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要求一.项目概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8年1号文件出台乡村振兴时间表,聚焦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基于政策趋势,编制北湖流域和双湖顶片区的乡村振兴规划,作为东港区乡村振兴的先行试验区。
项目位于日照市城区西部,南湖镇政府北侧。
基地内部自然资源丰富,遍布山、河、湖等自然景观,双湖顶片区产业特色鲜明,现状以苗木产业为主,北湖流域产业特色不鲜明,还需进一步的产业分析。
基地紧邻主城区,是日照市未来乡村发展的重点区域,急需研究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规划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等规划内容。
为此,日照市农工办组织开展《日照南湖镇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以引导整个片区的相关设计及开发建设工作,使该片区能够成为地域特色突出,生态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态田园综合体。
二、设计范围总体设计范围包括南湖镇北湖流域和双湖顶片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包括五个重点村庄:大北湖、战家村、万家坪、徐家坪和下湖村规划设计范围详见附图。
三、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4、《日照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四、设计任务在对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规划及基地特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乡村规划设计理念,结合本地区实际,分析研究该片区产业发展、区域交通组织、区域旅游系统组织、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重点村庄的空间形态与乡村景观等方面内容,对该片区提出较详细的概念规划方案,具体规划实施策略与建议,以及对重要节点进行具有实施意义的景观方案和施工图设计。
五、设计内容该设计应达到概念规划的深度,其内容应包括:1、指导思想和原则借鉴国内外先进乡村建设案例,提出适合该地区的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2、区域产业发展研究确定该片区的主导产业、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策略以及具体实施建议,通过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片区的产业兴旺。
《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2007—2020)》

《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2002—202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顺利实施《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2007—2020)》,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特制定本控制性规划文本。
第二条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性质为:以山水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通过保护和开发人文景观资源,形成具有野外游憩、审美欣赏、休闲娱乐、度假功能的复合型风景区;符合国际度假旅游要求的国家旅游度假区。
第三条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目标为:展示自然和人文景观,提供游憩风景胜地,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协调发展;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和时代活力的社会单元;接待设施的建设标准要符合国际旅游度假要求。
第四条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2007—2012年。
第五条文本适用于本次规划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15.11平方公里范围内各地块和各类用地的土地使用。
第六条本细则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解释权属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第七条文本与《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规划》分图图则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
第八条文本涉及的控制性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实际情况并考虑今后的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和广州市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地块使用性质划分和适建要求第九条本规划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码均采用国标《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根据工作内容和深度的要求,在中类用地划分至小类用地(见表1),规划用地平衡表见表2。
第十条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根据土地利用模式不同可分为自然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
第十一条自然生态保护区指该区生态环境优良,生物种群及其环境相对完整,具备生态保护区的基本要求,通过保护区的划定和有研究价值生物种群的引进,形成有一定科学研究价值或保存价值的生物种群及其环境;自然生态保护区为不可建设区,可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