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

内容包括: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工业的现状及特点,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

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了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

3.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

4.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工业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工业的发展成就,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主要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和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地图阅读能力,但对于工业的概念、分类和布局因素还不够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3.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4.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工业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3.分析实际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工业的概念、分类和布局因素。

2.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准备案例分析所需的实际地区工业发展资料。

3.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工业的概念和分类,呈现相关课件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如原料、市场、交通、劳动力等,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这些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实际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讨论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工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工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工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工业》章节主要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以及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工业的定义、工业的分类、工业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工业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以及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等知识,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工业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以及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提出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以及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2.难点: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以及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表,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工业的基本知识;2.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3.准备拓展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工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著名工业区的图片,如东北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工业区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和分布。

通过展示图表和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工业的基本知识。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三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从编写体系上看,工业是学生在学完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之后,接触的又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所以在结构方面,本节教材与前两节相互呼应,既有一致的介绍思路,又巧妙地将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从内容上看,为了达成课标要求,本节教材先是在第一个黑字标题“工业及其重要性”中讲述了什么是工业,工业有什么作用。

虽然课标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但学生如果不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就无法正确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利于后面的工业分布的学习和分析工业基地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学生很少接触工业生产,要求学生对工业下定义有一定难度,教材没有给出工业特别复杂的概念,而是用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目,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浅显易懂。

目的是让学生对工业生产和工业部门有一个基本认识,而且图片材料多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学习概念的枯燥乏味。

教材第二个黑字标题是“我国工业的分布”,是以“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的分析为核心来完成。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课文提供的两条线索,归纳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工业分布在时间上的变化,教材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字,配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用鲜活的事例说明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第三个黑字标题是“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此教材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

先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折线图”,描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果。

学生可以从图中读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断增大,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体会到自豪感。

教材引用了趣味性图片和文字资料,举例介绍了一些我国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认识和兴趣。

初中地理_工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工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工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工业生产的重要性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条件及特征。

【能力目标】1.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促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促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的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配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 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 用鲜活的事例说明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各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相关性。

■【教学策略】根据地理课标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构建一个基础平台,设定两条主线,落实一个主旨.初二学生面临地理结业,基本形成了基础的地理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因而,在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上,以学生阅读相关图文资料、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进行个人展示为手段,加强读图、识图、用图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其中穿插各地理要素的联系引导,同时,注重典型要素联系的活动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一步落实自然与人文相关的地理意识,逐步落实地理要素联系性主线,构建整体性地理思维。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询网络资料,收集相应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准备】预习课程资源,以已掌握认识区域方法,初步构建工业生产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学生回答)看来这个问题没有难到大家。

观察的很仔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还有哪些工业产品吗?(学生回答)同学们的答案召之即来,我们生活、学习中处处充满着工业产品,无处不在,到底什么是工业,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分布又具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工业【讲述】生活中的产品琳琅满目,你能否对这些我们常见的工业产品进行从生产和生活的角度进行分类呢?(学生回答)同学们分的很正确,像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我们称之为重工业,而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我们称之为轻工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工业》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农业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另一重要产业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知识,理解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产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工业生产种类繁多,生产过程复杂,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工业生产的特点、布局及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影响因素;掌握工业生产的四大环节;了解不同类型工业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环保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影响因素;工业生产的四大环节。

2.难点: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不同类型工业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工业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确保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回顾农业产业,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工业生产与农业产业有什么区别?”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影响因素。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工业生产的四大环节: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废弃物处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工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工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工业》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工业的分类和分布规律,认识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工业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际生活中的工业实例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工业的概念、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2.使学生了解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工业的概念及其分类。

2.工业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工业的基本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工业的分类、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利用地图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PPT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讲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如资源、市场、交通等。

3.操练(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工业的分类、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检测自己对工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农业基础知识后,对经济发展另一重要支柱——工业的系统了解。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经济发展有初步的认识。

但工业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其分类、布局及影响因素较多,学生可能对此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工业的相关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发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工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工业布局的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的相关概念。

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工业发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工业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以具体的工业案例为例,讲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布局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家乡的工业发展,分析工业布局的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知识拓展:介绍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工业发展战略。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工业知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nalysis of the textbook "Industry" in the eighth grade geograph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三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从编写体系上看,工业是学生在学完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之后,接触的又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所以在结构方面,本节教材与前两节相互呼应,既有一致的介绍思路,又巧妙地将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从内容上看,为了达成课标要求,本节教材先是在第一个黑字标题“工业及其重要性”中讲述了什么是工业,工业有什么作用。

虽然课标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但学生如果不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就无法正确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利于后面的工业分布的学习和分析工业基地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学生很少接触工业生产,要求学生对工业下定义有一定难度,教材没有给出工业特别复杂的概念,而是用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目,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浅显易懂。

目的是让学
生对工业生产和工业部门有一个基本认识,而且图片材料多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学习概念的枯燥乏味。

教材第二个黑字标题是“我国工业的分布”,是以“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的分析为核心来完成。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课文提供的两条线索,归纳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工业分布在时间上的变化,教材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字,配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用鲜活的事例说明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第三个黑字标题是“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此教材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

先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折线图”,描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果。

学生可以从图中读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断增大,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体会到自豪感。

教材引用了趣味性图片和文字资料,举例介绍了一些我国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认识和兴趣。

然后,利用“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展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状况,通过读图分析可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教材最后一
部分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可以让学生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变动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会欣喜地发现,新版本教材内容更加新颖,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给了地理教师更大的施展空间,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首先,第一个黑字标题由“工业与我们”改为“工业及其重要性”,表述更加清晰,学习目标更明确:让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特点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新教材将工业定义为:“工业生产包括开采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石等)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教材引用的工业生产的图片与之前的教材相比,内容更丰富,依据更充分,说法更清晰,可避免学生将某些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混淆。

在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图片提醒学生:对农产品的加工和再加工属于工业,而非农业;工业中的开采自然资源一般是指开采矿产资源,应与农业中收获粮食区别开来。

在认识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方面,教材做了很大调整。

在工业与其他社会经济部门的联系内容中,由原来纯文字叙述改为图片配合文字介绍,教师可以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改为读图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工业与我们生活息息
相关的活动中,突出强调工业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用现代化照片替代漫画,使教材更具时代感,也能激起学生同感,仿佛身临其境。

活动式课文虽然还是两部分,但取消了让学生了解轻重工业的区别这一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给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了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

第二个黑字标题由“工业空间分布”改为“我国工业的分布”,内容的增加和删减变化很大。

首先,增加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内容,相较于旧教材只强调工业的空间分布,教材强调新中国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既补充了我国工业分布的时间变化,又注重德育目标的落实。

在本节内容中,“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也进行了更换,旧版地图资料陈旧,而且信息量较大,不利于初中学生提取相关重点信息。

新版地图删除了铁路线,更新了主要的工业中心,使得地图资料时代性更强,学生能够较容易地从图中提炼出我国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沿江、沿海的特征。

考虑到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多且复杂,初中生还不具备综合分析影响工业分布区位因素的能力,因此,新版教材删除了影响我国工业基地分布的因素这一活动环节。

降低学习难度,增强了对我国工业地区分布主要特征的学习。

通过对xx年各省级行政单位人均工业总产值图的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工业分布在沿江、
沿海的特征。

第三个黑字标题内容还是“高新技术产业”,但名称由“积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改为“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蕴含着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寓意,体现新版教材与时俱进、调整目标、更加科学规范的时代特色。

新版教材增加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折线图”,体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和科技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自豪感。

继而用丰富的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突出介绍我国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兴趣。

更新的“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数据,采集截至xx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叙述式课文部分删除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征及优势等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特点,把学习的时间和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对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重要改变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

这部分改变更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起来也不觉得枯燥乏味。

最后一部分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把一些陈旧信息都进行了更新,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本节新教材的编写,在落实课标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了对重点内容,例如我国工业的分布特征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的理解与掌握。

能力目标则强调了读图技
能的应用,结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简化学习目标,增加了实用性更强的相关知识,以利于突出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德育目标也进一步加强,更注重与时俱进。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