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地理必考重点知识清单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必考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必考一、我国地理环境1. 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位于东亚,东临东海和黄海,南濒南海,东南邻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和尼泊尔,南接印度洋,西毗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边界线。
2. 我国的地形我国的地形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多北少的特点,东部为平原地带,中部为丘陵和盆地,西部为高原和山地。
其中,西南地区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包括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北部和西北地区则是沙漠草原。
3. 我国的气候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分为寒冷气候、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和热带气候。
其中,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1. 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和淮河流域,同时还有黑龙江、辽河、珠江等重要水系。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则相对缺乏。
2. 矿产资源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铁矿石、铜矿石、锰矿石、磷矿石、石油和天然气等。
其中,煤炭储量较大,铁矿石、铜矿石和石油等资源也有一定储量。
3. 农业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甜菜、茶叶等。
4. 林业资源我国的森林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还拥有丰富的竹类资源和木材资源。
5. 海洋资源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主要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海洋能资源等。
三、我国的人口和城市1. 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沿江沿黄地区。
2. 城市分布我国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为中心,同时还有西安、成都、重庆等内陆大城市。
3. 城市特点我国城市的特点包括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等。
四、我国的交通1. 铁路交通我国的铁路网非常发达,主要有京沪线、京广线、长沪线、沪昆线、兰新线等重要铁路干线。
八年级上地理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上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及其现象。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地理是一门必学科目,在备考过程中,掌握以下必背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考试。
一、天文地理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坐标系中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公转则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的轨道。
2.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是指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夏至和冬至则分别是太阳直射赤道南、北两极的时候。
3. 潮汐:潮汐是指海洋水位的周期性升降,主要是由于月亮引力和地球自转造成的。
二、自然地理1. 土壤类型:土壤可以分为黄壤、红壤、灰壤、砂壤等多种类型。
2. 气候带:气候带可以分为亚热带、热带、温带和寒带四种。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洪水、泥石流、龙卷风、暴风雪等多种,是由自然现象引起的灾害。
三、人文地理1.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内每平方公里的居民人数。
2.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和人口搬迁等现象的总和。
3. 社会经济类型:社会经济类型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多种。
四、地图知识1. 经纬度:经度是地球上两个相交经线之间所夹的角度,纬度是地球上赤道面和某个点所在的平面所成的角度。
2. 地图符号:地图符号是表示地图上各种事物、现象和地名的标志,包括颜色、符号、线型等多种。
3. 等值线图:等值线图是指以等高线为主要依据,描绘地形和高程等自然现象的地图。
以上是八年级上地理必背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掌握上述基础知识,不仅可以顺利应对考试,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地球。
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

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自然资源:指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能量、空间等。
2.水循环:指水分从地球表面气态到液态和固态的循环过程。
3.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用地、林业用地、水利用地、住宅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文教卫生用地和其他用地。
4.自然灾害: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和环境等方面的损失的突发性事件。
5.天气:指短时间内大气条件的状态,包括气温、降水、风速、湿度等。
6.气候:指长时间内大气条件的状态,包括平均气温、降水量、气压、风向等。
7.自然保护区:指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完整而设立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区域。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人口: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居住的人口总数。
2.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增加及城市面积扩大的过程。
3.社会分层:指根据人们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将社会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现象。
4.贫富差距:指在经济上和社会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
5.城市规划:指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建筑、交通、公共设施等。
6.居住区分类:指按功能分类,分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卫生区等。
7.交通运输:指人们运输、交通的方式和手段,包括陆上、水上、空中运输等。
8.城市景观:指城市环境中体现人文特色的建筑、雕塑、绿化等。
9.旅游业:指人们为抒发身心而远离日常生活,前往其他地方或国家玩耍、旅游的各种活动。
10.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区域地理知识点1.东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东部等地区。
2.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地区。
3.东南亚: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地区。
4.欧洲:包括西欧、北欧、南欧、东欧等地区。
5.非洲:包括北非、中非、东非、南非、西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6.北美洲: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区。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一、中国的疆域。
1. 位置优越。
- 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 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这种海陆位置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降水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交往。
- 纬度位置: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国土辽阔。
- 陆地领土面积: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 领土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多);最南端在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多);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
- 疆界与邻国: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 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我国濒临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3. 行政区划。
- 三级行政区划: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乡(镇、民族乡)三级。
- 省级行政区: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要牢记,如黑龙江省,简称黑,行政中心哈尔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行政中心乌鲁木齐等。
八年级上册地理必考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必考点一、陆地资源的种类1、矿产资源:指从地下发现的有用的矿物制成或有利可图的元素组合而成的资源,如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建材矿物等。
2、土壤资源:指地表土层中存在的有用资源,如地下水、碳素、氮素、磷素等,以及有机质、无机质等组成成分,用于农业开发和新型农业技术开发等。
3、生物资源:指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生物体及其代表的基因等形成的有用资源,如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以及特殊细菌等都属于生物资源。
4、森林资源:是指森林主体木材、木材及其产物(如人造木材、木浆、纸)、森林草木等可以用来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依托。
二、陆地构造特征1、山脉是以内力驱动而形成的,它们影响着地表的形状,分布范围是从缓坡到陡坡的连续变化;2、河流是以河流的流向流经地表形成的,它们大小不一,可以从小河到大河,从管河到分支节河,从坑河到叉河的变化;3、湖泊是以水的形状形成的,它们的面积有大有小,它分布在河流的交汇处,也分布在大洋中;4、地形是由陆地构造物质而形成的,地形有草原、谷地、山地、丘陵等,它们决定了地表地貌的变化和功能运用;5、土壤是地球上最薄脆的层,它们具有不同的土质和浓度,也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这些结构和质地决定了土壤空间的变化。
三、陆地的环境变化1、陆地气候变化:由于温室效应的增强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上的气温逐渐升高,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2、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人类的活动影响了地表面积,从而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被砍伐、土壤情势因受控而改变,影响到地表生态系统;3、水资源利用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从而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如水位下降的情况会使河水的供应量变少;4、陆地文明发展的变化:陆地文明发展也会因人类活动而受到影响,如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会因此发生变化,人们也会逐渐减少自然生态保护,使得地表改变加快。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必会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必会八年级上册地理是初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将列出必会的地理知识点,供同学们学习和参考。
第一章大气的运动
1. 常见气压单位:千帕、百帕、毫巴、毫米汞柱
2. 气压带与风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3. 气流名称及其特点:东南信风、西南急流、北极东风、南极西风
4. 气象预报的种类与方式:常规预报、定量预报、数值预报、集合预报等
5. 气象仪器:温度计、气压计、风速仪、湿度计
第二章水资源与利用
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地表水、地下水、雨水、海水等
2. 水文循环特点与意义:地球上的水永远在不断的循环中,对生物和人类生存和发展非常关键
3. 水资源调查和开发:水资源调查主要有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两种方式,水资源开发要注重创新和节约
第三章土壤与农业生产
1.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常见土壤类型有砂土、壤土、黏土、淤泥等
2.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中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3. 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问题,注重科技创新和环保
4. 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要注重选择高效低毒的产品
第四章自然资源保护
1. 化石燃料的消耗与替代:替代技术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2. 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注重保护和利用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注重原生态地保护
通过对以上必学的地理知识点整体梳理,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地球母亲,进而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让我们更好的为地球母亲提供我们自己的保护力量。
八年级地理上册必考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必考知识点地理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科学中,八年级的地理上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必考知识点。
下面,我将列出一些必备的知识点,方便大家进行学习和复习。
一、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球的旋转和倾斜地球的旋转和倾斜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环境现象的基础。
从中可以了解到各种气候、季节、日照、昼夜、温度等生态现象。
2. 大气的结构和大气环流地球上最外层的气体叫做大气,它不仅对地球上的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各种自然环境现象。
通过了解大气的结构和大气环流,可以更好的了解天气现象的变化等。
3.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所有自然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
因为它关乎着人类的生存问题。
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对于预防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的维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文地理环境1. 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进行环保和生态保护等问题的解决。
2. 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对于地理环境的改变和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我们应该关注人口的数量和分布,经济的增长以及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等问题。
3. 拓展视野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我们不仅要注重了解课堂中的内容,还应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现象进行思考。
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可以更好的拓展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总结以上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必考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地理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权重。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
当然,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引导自己,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到生活中。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基础知识一:中国的疆域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半球、半球,位于亚洲的,太平洋的。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带,无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
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三位。
①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个(东朝鲜;北,东北、西北,西北哈、吉、塔;西部阿、巴;西南印度、印尼、不丹,南部。
)②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是(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差异);最东是与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西是(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③濒临海域有(从北到南):、、、。
领海水域面积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平方千米;④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崇明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二、中国的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包括自治县、自治州、市)、(乡、民族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的首都是。
重点: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8~9页图1.7)三、中国的人口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亿,占世界人口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两次人口增长高峰(1858年和1949年)。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
①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增长速度,人口分布特点:。
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
②掌握计算人口的密度的方法:人口密度=2、人口分布疏密不均,东多西少:我国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至云南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上册地理必考重点知识清单
中国的自然资源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A(比重最大)
(2)耕地占世界第四位,林地占世界第六位
2.几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3)我国三大林区:a东北林区(最大的自然林区);b西南林区(树种最丰富的林区)c东南林区(最大的人工林区)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②山地多,平地少。
(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
③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四、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1.水资源: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可用的淡水资源。
(2)中国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3)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来衡量。
(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办法:
①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库)。
②空间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3.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措施:①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4.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我国北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
5.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
A:引滦入津、B:引黄入晋、C:引黄济青、D:引滦入唐、E:南水北调东线方案、F:南水北调中线方案、G:南水北调西线方案
南水北调:把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调往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主要缓解西北地区缺水)方案。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及分类
(1)含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源于自然界、有用性)如土地、矿产、森林、水能、太阳能等。
(2)分类: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的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培育),如土地、森林、水、水能等;用一点少一点,短时间(或人类历史时期)不可再生叫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如矿产资源。
(3)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及其地位:
(1)农业:通过培育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就是农业;农业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部门。
(2)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地区分布
东西部差异
(1)东西部分界线:以400mm(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等降水量线为界可分为东南部农耕区和西北部牧区。
(2)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3)东部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南北差异
(1)东南部以800mm(秦岭-淮河线)为界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自的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2)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3)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4)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5)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6)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农业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水资源、气候、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
(2)布局原则: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的山区---林业(保持水土)宜林则林;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耕作业,宜粮则粮;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畜牧业,宜牧则牧;在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淡水渔业,宜渔则渔。
城市郊区发展郊区农业(花卉、蔬菜、肉、蛋等)---市场需求;桑基鱼塘---生态农业。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1.工业的地位及分类: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把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重工业,如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等;把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轻工业,如食品、纺织、玩具等。
2.能源与原材料分布:
(1)煤炭资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
a.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尤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最多。
b.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有“乌金三角”之称,为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中山西最多,有“煤海”之称。
(2)石油资源: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a.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最多,有“西气东输”管道从新疆轮南到上海。
b.主要油田:大庆油田(黑)、胜利油田(鲁)、辽河油田(辽)、甘肃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3)铁矿资源: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储量最大。
(4)能源分布特点:煤、石油等能源以北方居多,南方多水能
3.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衡量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九大钢铁工业中心:(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北京、包头、太原、鞍山。
(2)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
(长江沿岸地带占5个,有“钢铁走廊”之称)
4.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及分布特点:(北重南轻,中间两个为综合)
(1)四大工业基地及特点、中心城市:
(2)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我国工业分布表现沿江河、沿海、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5.高新技术产业
(1)它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为“龙头”的产业,其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主要特点:从业人员中科研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大;成本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所占份额大;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
(3)分布及分布特点:大多依附于大城市与高校和科研单位集中地,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 大分散、小集中“ 的特点。
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4)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高新技术包含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5)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北京-中关村,我国第一个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号称中国的:“硅谷”。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及现代五大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四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2)最机动灵活,能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服务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
(3)以运输液体、气体为主,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小:
管道运输。
3.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1)一般说来贵重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选航空运输。
(2)容易死亡、变质的货物、鲜货、短途可用公路运输。
(3)大宗笨重不急需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可选择水路或铁路运输(靠水则水路,靠铁路则铁路)。
4.交通运输网
(1)铁路主干网。
(2)交通运输网的特点: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
(3)全国交通运输中心: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等。
(4)青藏公路---“世界屋脊”生命线,承担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
(5)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起止点:西宁--拉萨。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1.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北方民居:院落开阔(地形平坦),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墙厚窗小(冬季低温,保温)。
南方民居:院落较小(地形复杂),墙薄窗大(夏季高温,散热),屋顶坡度大(降水多,便于雨水流泻)。
傣家竹楼:下层架空,上层住人(炎热,潮湿)。
陕北窑洞:(气候干燥,冬季低温)。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北方吃面食(种小麦);南方吃米饭(种水稻);新疆等地以肉奶为主(牧区);北方饮暖性的红茶和花茶(低温);南方饮绿茶(炎热)。
服饰与地理环境:
服饰的款式、面料、色彩和衣着的季节更换等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举例:藏袍(气温日较差很大);蒙古族毛皮服饰(牧区)。
2.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民俗旅游:黎族—竹竿舞;傣族—泼水节;汉族—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赛龙舟。
中国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长城、北京故宫、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承德避暑山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皖南古村落、黄山、泰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