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土壤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2024年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范文

《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1. 污染现状我国农田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污染、农药残留污染等。

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集约化生产、城市垃圾等。

此外,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污水灌溉等也会导致农田土壤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残留污染。

2. 污染影响农田土壤污染会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同时,污染的农田土壤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土壤污染还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等。

三、农田土壤污染成因分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2. 农业集约化生产农业集约化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积累,进而导致土壤污染。

3. 城市垃圾城市垃圾的不当处理和处置,如垃圾填埋、垃圾焚烧等,可能对周边农田土壤造成污染。

四、防治对策1.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防治措施和法律责任,为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2. 强化源头控制加强对工业排放、城市垃圾等污染源的监管,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同时,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3.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减少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积累。

同时,鼓励使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

4.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对已受污染的农田土壤,应采取治理与修复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1. 引言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过自然界背景值,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中含有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后会长期积累,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矿区、农田和城市居住区等地。

工业园区和矿区因为生产活动和矿藏开采过程中大量排放废物和废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普遍超标。

农田中,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也是污染源之一。

而城市居住区由于车辆尾气、工厂排放和垃圾填埋等活动,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显得尤为重要。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会导致作物吸收过多的重金属,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

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蔬菜和水果,可能会导致这些作物富集大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土壤重金属污染还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都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影响土壤的生态平衡。

这将导致土壤贫瘠化、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影响地球生态环境的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长期食用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产品,会导致人体内重金属超标,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免疫系统紊乱、神经系统疾病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不可忽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和修复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环境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这种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2024年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范文

《2024年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范文

《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土壤作为生态环境的基石,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以及生态安全。

因此,深入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已经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1. 土壤污染类型与成因我国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农药残留污染等。

这些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等。

其中,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2. 土壤污染的地区分布与程度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在各地区均有分布,但以工业发达、农业集中的地区尤为严重。

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由于长期接受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土壤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此外,一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开采区的土壤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

三、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此外,土壤污染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同时,土壤污染还可能引发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加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四、防治对策1.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土壤污染的状况和趋势。

同时,加强对重点区域和行业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土壤污染问题。

2.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对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3. 实施土壤修复与治理工程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应采取相应的修复与治理措施。

如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土壤修复,同时结合农业生态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对于严重污染的地区,应采取搬迁或转型等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规范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规范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规范1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源及其危害1.1镉1.1.1土壤中镉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及自然环境中的镉污染主要来自人为活动的排放,可分为3个方面。

(1)在金属冶炼、电子工业、矿山开采等重工业生产中,废气中的镉自然沉降进入土壤、河流。

(2)化工、采矿影响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水,用以农业灌溉,造成污染。

(3)磷肥生产过程中,不溶态的镉转化为水溶态,有效性与毒性大大的提高,造成土壤镉的积累。

1.1.2镉的作用机理及毒性镉在土壤中发生溶解、凝聚、螯合等反应生成不同形态的镉。

其中,以水溶交换态的有效性最强,最易被植物吸收,进而经食物链被人体吸收。

镉中毒对肺功能和肾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长期生活在镉污染区将会导致骨头脆化、骨质疏松、腰椎、脊柱畸形。

1.2铅1.2.1土壤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中铅的来源是母质和矿物,在风化沉积过程中释放铅元素。

人为的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

(1)含铅废气和颗粒物随着雨水沉降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2)废弃铅产品。

比如,铅酸电池、电缆包皮和建筑垃圾等处理不当,造成污染。

(3)含铅污水用于农业灌溉,造成耕层土壤铅积累量显著增加。

1.2.2铅的毒性土壤中的铅被植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人体。

除直接摄入铅污染食品外,铅还可以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途径进入人体。

铅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比较显著。

它的污染物中毒性很大,且以神经毒性为主的一种重金属元素。

重金属铅对人体的骨髓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研究表明,长期受铅污染的孕妇血铅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孕妇,而胎儿成活率和健康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胎儿。

1.3汞1.3.1土壤汞污染的来源土壤汞的最基本来源是母质风化。

其汞元素的含量直接决定着土壤的汞含量。

进入土壤的外源汞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三废”排放。

其中,含汞废气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含汞肥料、农药也是重要来源。

1.3.2汞的毒性元素汞不能被人体消化系统吸收,即使误服也可很快排出。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危害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危害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二、土壤重金属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重金属进 入人体内并在器官中累积,轻则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重则导致贫 血、神经受损、器官衰竭等。长期接触低浓度的重金属还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不 良影响。
2、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植物在吸收水分和养分过程 中会富集重金属,导致生长受阻、生物量下降。此外,重金属还会通过食物链传 递给动物,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重金属污染还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导致水 质恶化,严重时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三、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据报道,全球每年约有220万吨重金属进 入土壤,其中工业排放是主要来源之一。在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 由于长期的工业活动和农业施用化学肥料,一些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最为突出。
1、物理修复方法
1、物理修复方法
物理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客土法、换土法和深耕翻土法等。客土法是将未受污 染的土壤覆盖在受污染的土壤表面,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换土法则是 将污染土壤层清除,用未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替代。深耕翻土法是通过翻耕土壤, 使表层和深层土壤混合,降低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浓度。
2、化学修复方法
四、结论与展望
四、结论与展望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为了 应对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目前,物理、化 学和生物修复方法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 挑战。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来源以及已有的修复技术研究。

一、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地区和农业密集地区。

其中,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份是我国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废弃物排放:工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

2.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许多农药和化肥中含有重金属成分,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累积超标。

3. 农作物吸收: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进入人体食物链中,造成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当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很多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等生物体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还原、转化和稳定化等作用,减少重金属的毒性。

例如,菌根真菌可以与植物共生,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及转化。

2. 物理修复技术:采用物理手段改变土壤环境,减少或分离土壤中的重金属。

例如,利用电动力和超声波等技术分离土壤中的重金属。

3. 化学修复技术:通过添加适量的修复剂改变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态,减少重金属的毒性。

例如,添加石灰可以提高土壤的pH值,促进重金属的沉淀和吸附。

4. 土地利用调整:合理调整农田的利用方式,减少重金属的暴露和迁移。

例如,将农田改为林地或湿地,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加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提高修复效果和修复速度。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

农业资源与环境NONGYEZIYUANYUHUANJING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袁雄辉 王 乐 万里平(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新余 338000)摘 要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会降低耕地自净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同时重金属离子还会通过农作物根系的富集,导致粮食作物重金属超标,最终进入人体引发疾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因此,及时地治理修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保障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现实需求。

基于此,分析了耕地土壤污染现状及来源,并系统地介绍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修复措施,以期为耕地土壤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成因;修复措施1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目前,耕地污染形势严峻,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2 000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不同程度的受镉(Cd)、铬(Cr)、铅(Pb)、砷(As)、汞(Hg)、硒(Se)、锌(Zn)及铜(Cu)等重金属污染[1]。

据2014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0%,镉、镍、砷是排在前三位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以无机型重金属污染物为主。

其中,镉污染点位超标率最为严重,达7.00%,但其重度污染点位相对较少,大多仍处于中、轻度或轻微Cd污染状态[2]。

2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2.1 大气中重金属沉降 工矿企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粉尘等是大气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工矿企业的周围和公路、铁路的两侧,在全国土壤状况调查的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 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0%[3]。

有些较细微的含重金属粉尘颗粒可随风扩散至周边地区成条带状分布,距污染源越远重金属污染强度越弱。

大气中的重金属经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可进入周边耕地土壤,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金属在耕地土壤中叠加累积造成污染。

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而土壤环境污染则直接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对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以及大气污染等。

据统计,我国超过90%的农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的超标严重。

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导致了土壤的酸化和生态系统的紊乱。

土壤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土壤环境污染导致了农作物的质量下降,农产品污染严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

土壤环境污染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荒漠化。

土壤环境污染造成了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 加强立法和政策引导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政策引导是解决土壤环境污染的关键。

应建立健全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处罚机制,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

还应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土壤修复和污染防治工作,推广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2. 加强监测和评估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了解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为制定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应逐步建立健全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定向监测和治理。

3. 推进土壤修复和污染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土壤修复和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加大对土壤修复的投入力度。

应研究开发一些高效、低成本的土壤修复技术,探索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土壤修复剂等绿色环保技术,为治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提供有效方法。

4.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土壤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发表时间:2018-07-09T16:26:24.9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周炜强
[导读] 摘要:土壤污染与全球变暖等问题类似,目前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突出环境问题。

广东新创华科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土壤污染与全球变暖等问题类似,目前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突出环境问题。

土壤污染状况频繁出现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对环境污染进行风险评估和修复解决逐渐成了环境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热点。

文章从土壤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的发展现状出发,基于环境保护理论,提出相应建议对策。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有机物;修复
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矿产资源胡乱开采、农药超量使用、污水灌溉农田、重金属冶炼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受此影响我国土壤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及国家对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这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转变,我国环保发展方向也由控制污染源的治标治理转向促使环境质量恢复的治本治理发展。

但是因土壤环境具有组分多、界面广、介质复杂、均一性不足等特点以及土壤污染也存在污染性质特殊、污染来源复杂等特性,这在某些层面上加大了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

本文基于我国现今土壤环境污染的现状,探讨了土壤修复的相关技术,以期对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相关理论经验参考。

1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是人类生存进步的环境基础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不断推进,对矿产资源滥开滥采,农业土壤的不合理灌溉,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原因致使土壤污染程度逐渐严重,污染面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土壤污染具有复杂性高、隐秘性强、毒害性大等特点,经由被污染的土壤生产的农作物及造成的水污染也在不断侵蚀着人类的健康。

2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
2.1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2.1.1重金属污染
(1)热化修复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原理是利用蒸气加热、红外线加热等方式,通过将土壤加热到可以气化的程度,借助气化挥发的特性对具有挥发性的污染物进行气化分解,之后对有害物质进行采集,以达到减少土壤污染物质的目的,此法对修复土壤条件要求极高,主要适用于渗透性强的土壤。

(2)玻璃花修复法。

该法的主要作用原理是利用高温高压形式对土壤中的污染物生成玻璃形态,然后再利用相关的物理办法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机分离。

玻璃花修复法进行的条件是须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对能源消耗大,工程造价高,不适宜大规模的土壤修复,但其修复效率高,能够对土壤中的大部分污染源进行有效修复,适用性范围较广。

(3)电极驱动修复法。

该种修复方法一般适用于有一定湿度的土壤,特别是淤泥形态的土壤,它是通过两级通电技术,利用电极转换,把重金属等污染物聚集到其中一极,集中进行修复。

此法有助于降低修复工程量,降低土壤修复的范围,但此法主要适用于湿度较高的土壤,电能消耗量大,危险系数高且通常与前三种方法搭配使用,限制条件较多。

(4)物理治理法。

它是现今土壤修复采用的最常用的修复方法,对各种土壤污染情况均能适用。

主要作用原理是根据土壤质地、污染物类型等状况,采用不同的土壤治理方法,并对修复后土壤的可利用价值进行评估以检测土壤修复效果及后期土壤质量保养。

2.1.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治理技术
化学治理技术的目的是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分离、固定以便对其进行提取,主要是利用重金属与改良剂之间化学反应来形成提取过程。

此技术应用的关键是在于改良剂的选择。

硅酸盐、沸石、石灰等是低廉常见的改良剂。

2.1.3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治理技术
该种治理技术应用原理是通过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进行吸收、积累进而来减少重金属的毒性以达到改变土壤污染环境的目的。

该技术前景广阔,但也存在因微生物个体细微,在土壤中分离较为困难等局限性,需要后续技术进行更新、改进。

2.1.4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治理技术
该种治理技术作用原理是利用某些植物对重金属吸收、积累等特性,利用对重金属进行萃取、过滤来降低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度。

该技术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绿色环保、经济实惠等特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2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
2.2.1有机物污染土壤物理治理技术
通风去污法以及挖掘填埋法是该技术中的主要内容,并且挖掘填埋法更为常见。

此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开挖的方式对污染土壤进行运输,并且将其填埋至指定的位置,从而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清理。

之后将清洁的土壤填埋在其中,进行土壤的重新利用。

此种方法并未在根本上解决修复土壤污染的问题,仅仅对污染物质进行了物理转移,并且有着非常高昂的成本。

针对特殊的污染物质,该种方法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在运用土壤通风去污法之后,能够有效的将液态污染物在土壤当中进行纵向与横向的迁移,之后停留在地下水的界面的毛细管与土壤颗粒间。

因为有机烃类的挥发性比较强,所以可以通过在受污染区域打井的形式,将空气引入到污染区域,确保有害物质的快速挥发。

2.2.2有机物污染土壤化学治理技术
该技术一般是指化学栅防治法、化学清洗法及化学焚烧法。

这三种方法虽然对土壤修复效果显著但同样缺陷也较为明显,具体来说:第一是花费成本高;第二是极易出现二次污染情况,比如说化学焚烧法,若焚烧程度不够极易产生二次空气污染,化学清洗法也类似;第三是可操作性不足,实际运作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修复效果。

2.2.3有机物污染土壤微生物治理技术
微生物治理技术作用原理是依靠生物代谢来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积累、转化以降低污染物浓度,这样才能有受到污染的土壤得到有效的恢复。

该法主要包括异位治理法、原位治理法、异原联合治理法三种形式。

微生物治理技术具有费用成本低廉、修复效果彻底、操作流程简单等特点,能够有效地对污染土壤进行高效、彻底的治理,其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随着微生物治理技术的成熟,该方
法势必会为土壤污染治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2.4有机物污染土壤植物治理技术
运用植物来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原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其一,植物可以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直接性的吸收。

其二,植物利用自身释放的分解酶以及分泌物对微生物的活性进行有效的刺激,使其生物转换能力得以强化,以达到有机污染物分解的目的;其三,植物根区和共生菌群可以对根区矿化有机物释放起到提升作用。

相比于微生物降解方式而言,用植物对有机物进行治理的方法更容易操作,成本花费会更为低廉,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对植物在有机污染治理方面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理论分析会更好的指导植物治理技术的进步。

结语:现阶段我国土壤污染的状况十分严重,尽管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获得了有效的进步,但是多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相较于西方先进技术,我国工程化应用以及修复设备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所以,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其一,尽管我国现阶段调查过几次全国土壤污染的状况,但是对于基础数据仍然不够全面,防治工作缺乏针对性,所以必须进行综合性的调查。

其二,从我国土壤污染的实际状况来分析,应当颁布相关法律条例以及规定,对土壤修复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其三,对先进技术与修复设备进行研发,并且保证其获得产业化的发展。

其四,应当对可实施性强、节能、高修奥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有效的研发,杜绝二次污染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薛祖源.国内土壤污染现状、特点和一些修复浅见[J].现代化工,2014,34(10):1-6.
[2]徐鹏,封跃鹏,范洁,等.有机氯农药在我国典型地区土壤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农药,2014,53(3):164-166
[3]张志权,束文圣,蓝崇钰,等.2001.土壤种子库与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定居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再分配.植物生态学报,25(3):306-311.
[4]刘磊.某市铬渣污染场地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筛选[D].浙江:浙江大学,2010.
[5]郝汉舟,陈同斌,靳孟贵,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固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3):816-8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