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精选干货)

合集下载

张寄岗小儿推拿教程

张寄岗小儿推拿教程

张寄岗小儿推拿教程
1. 推拿基础知识
在开始研究小儿推拿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和注意
事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要点:
- 小儿推拿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包括新生儿和婴儿。

- 推拿时使用的手法需要轻柔而稳定,以避免对儿童造成不适。

- 推拿的力度和时间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特点进行调整,以保
证安全和效果。

2. 推拿技巧
张寄岗小儿推拿教程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推拿技巧,以下是其中
的一些示例:
2.1 摩腹法
摩腹法可以帮助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通过使用适度的
力量,顺时针方向在孩子的腹部轻轻按摩,可以舒缓腹胀和便秘等
问题。

2.2 按跗法
按跗法是一种常用的推拿技巧,适用于儿童的脚部。

用拇指和
食指轻轻按压脚部的跟腱和足跟,可以缓解儿童腿部疲劳和改善睡
眠质量。

2.3 揉肩法
揉肩法可以帮助缓解儿童的肩颈疼痛和紧张感。

使用适度的力
量用手掌揉动孩子的肩部和颈部,有助于放松肌肉并改善血液循环。

3. 推拿注意事项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 在进行任何推拿之前,需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和舒适。

- 推拿时避免太过用力或使用不适当的手法,以免对儿童造成伤害。

- 如果孩子有任何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就医。

小儿推拿可以成为父母在家中照顾孩子健康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但请记住,本教程提供的技巧仅供参考,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或进一步研究小儿推拿,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按摩师。

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

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

莈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蚅肃羁肀蚈儿科按摩学膃莂(修订版)薈蔵主编:张寄岗芃螃艿膆莃罿蚇羄莃莀葿羇2009年8月螁目录袇螆第一章概述 (1)薂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 (1)膂第二节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2)蕿第三节儿科四诊 (4)薅第二章推拿手法 (15)蚂第三章常用穴位 (17)薃第一节头面部 (17)肇第二节上肢部穴位 (18)薈第三节胸腹部穴位 (27)螂第四节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29)蚀第五节穴位的组合及应用 (30)蝿第四章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32)莇第一节夜啼 (32)袂第二节鹅口疮 (33)肁第三节惊风 (34)蒁第四节泄泻 (37)膆第五节呕吐 (38)袂第六节便秘 (40)蒂第七节疳积 (41)羈第八节发热 (42)袄第九节百日咳(咳嗽) (43)羂第十节汉证 (44)袂第十一■节遗尿 (46)蚀羇肂第一章概述聿肇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蚆膂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蒀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

袀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蒅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小儿防病治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疗法有着其独特的风格、神奇的疗效,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

薆小儿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唐代《千金方》中记载了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及预防小儿疾病的方法。

相传宋代《颅囟经》是最早儿科专著。

袁小儿推拿疗法独特体系的形成是在明、清时代,当时有许多有关小儿推拿专著问世。

但是现存最早的是明代(1601年)《小儿按摩经》又叫《保婴神术》。

当时在推拿治疗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这一独特的体系。

芈同时不少的小儿推拿专著有《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术》等,使小儿推拿理论更为完善,为当时婴幼儿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小儿推拿辑要》手法

《小儿推拿辑要》手法

《小儿推拿辑要》手法小儿推拿是一种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对婴幼儿进行特定的推拿手法,可以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小儿推拿的手法和注意事项。

1. 推拿手法(1)揉法:用手掌或指腹对肌肉进行揉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2)推法:用手掌或掌根按压肌肉,可以舒缓肌肉的紧张,促进气血的流通。

(3)按法:用手指按压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

2. 推拿技巧(1)轻柔:小儿的皮肤比较娇嫩,推拿时要轻柔一些,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不适。

(2)适时:最好在婴儿饭后或睡前进行推拿,避免婴儿过于饥饿或疲劳。

(3)注意力:在进行推拿时,要注意婴儿的反应,如果婴儿表现出不适或不喜欢的情况,应立即停止。

3. 推拿的好处(1)促进生长发育:小儿推拿可以刺激婴幼儿的穴位和经络,促进骨骼、肌肉和脑部的发育。

(2)增强免疫力:推拿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预防婴幼儿的常见病。

(3)改善消化功能:推拿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功能,预防便秘和腹泻。

(4)调整情绪:推拿可以通过刺激婴幼儿的穴位,调整他们的情绪,缓解焦虑和不安。

4. 推拿的禁忌(1)发热:如果婴幼儿有发热的情况,应暂停推拿,等体温降下后再进行。

(2)皮肤问题:如果婴幼儿有皮肤疾病,如湿疹、疱疹等,应避免在患处进行推拿。

(3)骨折或严重外伤:如果婴幼儿有骨折或严重外伤,应先进行相应的治疗,再考虑进行推拿。

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进行推拿时,家长应该掌握正确的手法和技巧,并注意婴幼儿的反应。

同时,如果婴幼儿有特殊疾病或情况,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通过小儿推拿,能够帮助更多的婴幼儿健康成长。

张寄岗推拿-儿科按摩教材

张寄岗推拿-儿科按摩教材

张寄岗推拿-儿科按摩教材张寄岗著青岛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程与讲座下载地址内容目录第一章 概述 (8)第一节 小儿推拿简史 (8)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 (8)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8)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8)四、推拿操作注意事项 (8)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9)一、小儿的生理特点 (9)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9)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9)二、小儿的病理特点 (9)1、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9)2、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10)3、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10)第三节 儿科四诊 (10)一、望诊 (10)(一)望神色 (10)(二)望形态 (11)(三)审苗窍 (11)(四)看指纹 (13)二、闻诊 (13)(一)听声音 (13)(二)嗅气味 (14)三、问诊 (14)(一)问年龄 (14)(二)问病情 (14)(三)问个人史 (15)四、切诊 (15)(一)脉诊 (15)(二)按诊 (15)(三)辨斑疹 (16)第二章 推拿手法 (16)1、运推 (16)2、揉法 (16)3、拿法 (16)4、按法 (17)5、摩法 (17)6、振颤 (17)7、捣法 (17)8、捻法 (17)9、掐法 (17)12、捏脊法 (17)第三章 常用穴位 (17)第一节头面部 (17)1、开天门 (17)2、分推太阴、太阳 (18)3、掐(揉)天庭至承浆,共包括七个穴位 (18)4、揉两耳摇头法 (18)5、百会:揉、颤、搓擦(由后向前) (18)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 (18)1、脾穴 (18)2、胃穴 (19)3、板门 (19)4、肝穴 (19)5、心穴 (19)6、肺穴 (19)7、肾穴 (20)8、小天心 (20)9、肝顶穴 (20)10、分阴阳 (20)11、合阴阳 (20)12、内八卦 (20)13、四横纹 (21)14、四缝 (21)15、小横纹 (21)16、内劳宫 (21)17、运土入水 (21)18、运水入土 (21)19、乾坎艮入虎口 (22)20、由中指端刮推至横门 (22)21、艮宫 (22)22、大肠 (22)23、小肠 (22)24、天门入虎口 (22)25、列缺 (23)26、三关、六腑 (23)27、天河水 (23)28、总筋 (23)29、神门 (23)30、内关 (24)31、二马(二人上马) (24)32、外劳宫 (24)33、一窝风 (24)34、阳池(成人外关穴) (24)35、两扇门 (24)38、外八卦:与内八卦相对应 (25)39、五指背皮(手背皮) (25)40、中冲(心顶穴) (25)41、少商穴(鬼哭穴) (25)42、十王(十宣、五脏顶) (26)43、端正 (26)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26)1、天突、俞府、膻中 (26)2、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 (26)3、中脘 (26)4、神阙 (27)5、气海 (27)6、关元 (27)第四节 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27)1、肺俞 (27)2、命门 (27)3、龟尾及七节骨 (28)4、长强 (28)5、涌泉 (28)第五节 穴位的组合及应用 (28)1、滋阴清热 润肠通便 (28)2、温中散寒 健脾止泻(虚寒泄泻) (28)3、温化寒痰、宣肺止咳(昼轻夜重、晨起加重) (28)4、清化热痰、肃肺止咳(昼重夜轻) (29)5、益气固表止汗 (29)6、解表发汗散寒退热 (29)7、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29)8、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29)第四章 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30)第一节 夜啼 (30)一、病因病机 (30)1、脾脏虚寒 (30)2、心火亢盛 (30)3、惊恐 (30)二、临床表现 (30)1、脾脏虚寒 (30)2、心火旺盛 (30)3、惊啼 (30)第二节 鹅口疮 (30)一、病因 (31)1、心脾积热 (31)2、虚火上浮 (31)3、脾虚湿泛 (31)二、症状及治疗 (31)第三节 惊风 (31)急惊风 (32)一、病因病机 (32)1、外感时邪 (32)2、痰热积滞 (32)3.暴受惊恐 (32)二、分型与治疗 (32)1、风热惊风 (32)2、暑热惊风 (32)3、疫毒惊风 (32)4、湿热惊风 (32)5、痰滞惊风 (33)6、惊恐惊风 (33)慢惊风 (33)一、病因病机 (33)1、脾阳虚 (33)2、脾肾阳虚 (33)3、肝肾阴虚 (33)二、分型与治疗 (33)1、脾阳虚 (33)2、脾肾阳虚 (33)3、肝肾阴虚 (33)第四节 泄泻 (34)一、病因病机 (34)1、感受外邪 (34)2、饮食所伤 (34)3、素体虚弱 (34)二、分型与治疗 (34)1、寒泻 (34)2、湿热泻 (34)3、伤食泻 (34)第5节 呕吐 (35)一、病因及临床表现、治疗 (35)1、饮食停滞 (35)2、胃中积热 (35)3、脾胃虚寒 (35)4、胃阴不足 (35)5、肝气犯胃 (35)第六节 便秘 (35)一、病因病机 (36)1、胃肠积热 (36)2、阴虚肠燥 (36)3、气血亏虚 (36)3、气血亏虚 (36)第七节 疳积 (36)一、病因病机 (37)1、饮食不节,肥甘伤脾 (37)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 (37)3、内有宿疾,转化成疳 (37)二、临床表现 (37)1、脾疳 (37)2、肝疳 (37)3、心疳 (37)4、肺疳 (37)5、肾疳 (37)第八节 发热 (37)一、病因病机 (38)1、外感风寒、风热之邪 (38)2、阴虚 (38)3、气虚 (38)4、食滞 (38)5、惊吓 (38)二、分型与治疗 (38)1、外感发热 (38)2、阴虚发热 (38)3、气虚发热 (38)4、惊吓发热 (39)第九节 百日咳(咳嗽) (39)一、病因病机 (39)1、内蕴伏痰 (39)2、外感时疫 (39)二、临床表现及分期 (39)(1)初咳期 (39)(2)痉咳期(发作期) (39)(3)恢复期(后期) (39)第十节 汗证 (40)一、病因病机 (40)1、表虚不固 (40)2、营卫失调 (40)3、气阴两虚 (40)4、脏腑积热 (40)二、临床表现 (40)1、阳虚自汗 (40)2、阴虚盗汗 (40)第十一节 遗尿 (40)一、病因病机 (41)2、肺脾气虚,膀胱失约 (41)3、肝经湿热,火热内迫 (41)二、临床表现 (41)1、下元虚寒 (41)2、肺脾气虚 (41)3、肝经湿热 (41)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小儿推拿简史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

小儿推拿教材

小儿推拿教材

下篇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

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

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

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

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

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

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

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

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

张寄岗小儿推拿教材

张寄岗小儿推拿教材

张寄岗小儿推拿教材金职伟业《小儿推拿保健师教材》教材内容联合湖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湘雅医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北京高校多位专家教授编写而成。

《小儿推拿保健师教材》教材为金职伟业自主研发的专业教材,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现正式上市发售。

有需要者可以直接至金职伟业企业网站咨询客服。

一、教材内容张寄岗小儿推拿教材内容,涵盖小儿推拿师必须掌握的中医儿科学基础、推拿手法学基础相关知识。

全书分为4部分,共10章,分别对小儿推拿基础知识、人体解剖学基础、中医学理论基础、经络腧穴学基础、而科学基础知识,初级小儿推拿保健师需要掌握的单式手法、复式手法,中级小儿推拿保健师对于小儿常见病症,如感冒、腹泻、便秘等病症的辩证及推拿手法,高级小儿推拿保健师在治疗小儿疳积、近视、惊风、肌杏斜颈等病症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二、培训介绍张寄岗小儿推拿教材-研发《小儿推拿保健师教材》的金职伟业,是经中国健康服务业岗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办公室批准,负责全国招生、培训工作。

目前,已在湖南、贵州、广西、山东、宁夏、山西、上海开设有多家分校,更多城市正在全面布局中。

中国健康服务业岗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是由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培训项目。

三、专家团队金职伟业由高校教师组成的双师型专职师资团队,90%以上师资来自医学院校,教学经验丰富,理论讲授与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生动易懂。

更有知名医药大学、三甲医院医院等专家教授亲临指导。

特聘专家黄政德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党员。

全国第五批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高教学会副会长。

唐四元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生理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现任中南大学护理学院院长。

中国生理学会会员、湖南省生理学会会员、湖南省护理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评委、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一审评委。

张家纲解读30个穴位经验用法,不可不知的小儿推拿奥妙!

张家纲解读30个穴位经验用法,不可不知的小儿推拿奥妙!

张家纲解读30个⽳位经验⽤法,不可不知的⼩⼉推拿奥妙!为了宝宝健康快乐成长,⼩⼉推拿已成为很多妈妈的最爱!很多妈妈总是咨询我⽳位找不准的问题,尽管已在视频⾥发过⼀些,但不够全⾯。

在这⼉呢,我汇总讲解⼩⼉推拿30个最常⽤⼿法,较以往完善⼀些,⽅便妈妈奶奶姥姥学习掌握。

1、脾经术者⽤左⼿的⽆名指和⼩指夹住⼩⼉⼿,⾷指和拇指捏住⼩⼉拇指,⽤右⼿拇指推之。

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肌,进饮⾷,化痰涎,助消化,⽌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化积。

现在的宝宝营养过剩,容易乳⾷积滞,经常⽣病的,⼤多数都会脾虚,清补脾特别适合消化不良爱⽣病的宝宝。

脾⽳,是离⼼推?还是向⼼推?不懂辩证,出⼿便错。

妈妈奶奶⼀般不懂辩证,这⼉的建议就是来回推清补脾是安全的!离⼼推是清法,向⼼推为补法。

将⼩⼉拇指屈曲,⾃指尖推⾄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将⼩⼉拇指伸直,⾃指根推⾄指尖称清脾经。

2、运⼋卦有⾏⽓的作⼤家疑惑的主要是运⼋卦的⽅向,经常出错。

⼀定记住:不是顺时针就是顺⼋卦,逆时针就是逆⼋卦!为便于⼤家好记,左⼿的顺时针是顺⼋卦,逆时针就是逆⼋卦!右⼿反之。

有⾏⽓的作⽤,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消⾷导滞,⽌咳化痰,按照三字经流派⼩⼉推拿的经验,往往都是做的顺⼋卦,适应各种体质的孩⼦,腹泻便秘,积⾷厌⾷,咳嗽痰多也都可以⽤它。

3、四横纹(掐四缝)⾏⽓散结,消⾷导滞,⽌咳化痰,消化道和呼吸道病症都可⽤,主要调理伤⾷、厌⾷及⼝疮、扁桃体炎等症。

对于⼩孩的各种肚⼦胀,掐揉四横纹的效果也不错!4、揉板门不仅对上吐下泻有特效,⽽且对⾷积、腹痛或泄泻、或⾷欲不振等消化道病症效果都很好!不仅对孩⼦有效,对成⼈特别是胃病⼈群也很有效!不妨⽤劲揉⼀下⾃⼰,是不是有酸⿇胀痛的感觉呢?板门⽳,⼜被称之为脾胃之门,位于肌⾁丰厚处,可⽤揉法,能健脾和胃,消⾷化滞,运达上下之⽓,通调三焦,也可⽤捏挤法,治⾷积化热之⾝热、⼝疮⼝臭、烦躁不安、⼤便秘结或下利稀黄。

小儿推拿全套培训教材(视频文字解说)

小儿推拿全套培训教材(视频文字解说)

小儿推拿全套培训教材(视频文字解说)
1小儿推拿第1节课
2小儿推拿教学第2节课
3小儿推拿第3节课学习:穴位
4小儿推拿第4节课
5小儿推拿第5节课黄疸阳黄治疗
6小儿推拿第6节课黄疸阴黄治
7小儿推拿第7节课(外感咳嗽)
8小儿推拿第8节课视频学习:不明原因咳嗽
9小儿推拿第9节课:(胎火湿热型湿疹的治疗)
10小儿推拿第10节课(湿疹:脾虚湿蕴型的推拿治疗)11小儿推拿第11节课(夜啼:脾胃虚寒型)
12小儿推拿第12节课:(夜啼:心火烦躁哭闹)
13小儿推拿第13节课(夜啼:惊骇恐惧、积滞哭闹)14小儿推拿第14节课(风寒感冒的治疗)
15小儿推拿第15节课(风热、暑邪、流感的治疗)16小儿推拿第16节课(感冒发热的治疗)
17小儿推拿第17节课,发热:阴虚发热
18小儿推拿第18节课(腹泻:夏秋季寒湿泻、湿热泻)19小儿推拿第19节课,腹泻:脾虚导致的腹泻
20小儿推拿第20节课(便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儿科按摩学(修订版)主编:张寄岗2009年8月目录第一章ﻩ概述 (1)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 (1)第二节ﻩ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2)第三节儿科四诊…………………………………………………4第二章推拿手法……………………………………………………15第三章常用穴位 (17)第一节头面部…………………………………………………17第二节上肢部穴位 (18)第三节ﻩ胸腹部穴位 (27)第四节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29)第五节穴位的组合及应用……………………………………30第四章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32)第一节夜啼 (32)第二节ﻩ鹅口疮…………………………………………………33第三节惊风……………………………………………………34第四节ﻩ泄泻……………………………………………………37第五节ﻩ呕吐……………………………………………………38第六节便秘 (40)第七节疳积……………………………………………………41第八节发热……………………………………………………42第九节ﻩ百日咳(咳嗽)………………………………………43第十节汉证……………………………………………………44第十一节遗尿…………………………………………………46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小儿推拿简史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小儿防病治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疗法有着其独特的风格、神奇的疗效,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小儿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唐代《千金方》中记载了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及预防小儿疾病的方法。

相传宋代《颅囟经》是最早儿科专著.小儿推拿疗法独特体系的形成是在明、清时代,当时有许多有关小儿推拿专著问世。

但是现存最早的是明代(1601年)《小儿按摩经》又叫《保婴神术》。

当时在推拿治疗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这一独特的体系。

同时不少的小儿推拿专著有《小儿推拿秘诀》《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厘正按摩要术》等,使小儿推拿理论更为完善,为当时婴幼儿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今天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一般的常见病都可适用,如:外感、发烧、咳嗽、气喘、腹泻、呕吐、厌食、疳积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对于小儿急慢惊风、麻疹、水痘、麻痹等症也都有开窍镇静、透发解肌及增长肌肉的作用。

凡皮肤破损、溃疡、创伤等外科疾患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四、推拿操作注意事项1.推拿室的要求:清洁卫生温度适宜空气流通2.医师的要求:经常修剪指甲,操作前洗手3.辅料的应用:滑石粉,葱、姜汁,爽身粉,薄荷水,温水4.推拿用手:左主血,右主气(左右的来源)5。

时间的长短五、流派问题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全国看青岛,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汇集地。

目前青岛小儿推拿主要有三大流派:中医院李德修——著作《小儿推拿讲义》三字经流派,(独穴)青医张汉臣—-著作《实用小儿推拿》注重整体选穴盲校张寄岗——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张席珍)以清代(待)补第二节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一、小儿的生理特点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指五脏六腑;形气指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

所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出生以后,五脏六腑都是娇嫩的,其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筋骨筋肉、精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

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

这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感谢聆听...新生儿期:出生-—28天婴儿期:28天--1岁幼儿期:1岁——3岁幼童期:3岁-—7岁儿童期:7岁—-12岁从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表现来说,五脏六腑的形气皆属不足,但其中以肺、脾、肾三脏表现更为突出,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

根据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特点,可以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中的表现:(1)小儿脾常不足这是针对小儿脾胃薄弱而言,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营养精微需求相对要多,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稍有饮食不节,饥饱不适宜损伤脾胃而生病,故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2)小儿肺常不足这是针对小儿卫外功能不足而言,肺主皮毛,肺脏娇嫩,卫外不固,而易为外邪所侵,故小儿比成人更易患时行疾病,同时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之运化赖肺气散布以滋养,肺之气化赖脾之精微而充养,小儿脾胃薄弱,肺气也薄弱,故小儿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感谢聆听... (3)小儿肾常不足这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各脏腑之阴取自于肾阴之滋润,各脏腑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发耳、齿等正常发育与功能皆与肾有关,小儿出生,发育不够成熟,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肾气未盛,先天有五迟五软等疾病,病后易出现肾气虚衰,阴盛格阳证,故小儿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感谢聆听...(4)小儿肝常有余小儿五脏六腑之气血均属不足,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风而言。

(5)小儿心常有余所谓小儿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而言.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指各种活动机能;发育指生长过程.小儿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发育和气化功能都是稚弱而不够成熟完善的,但又是不断成熟和完善向成人方向发展的。

这好比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机体对水谷精气的需要相对比成人迫切。

二、小儿的病理特点1。

易于感触、易于传变易于感触,即小儿容易感染病邪,发病容易。

小儿肌肤疏薄,脾胃不足,抗病力弱,加上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易于感触病邪,特别是肺脾肾三脏病证最多。

易于传变,即小儿病后容易发生变化,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内脏精气未充,感邪之后最易传变。

2.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虚实主要是指人体正气强弱与病邪的盛衰而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小儿患病以后实证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虚实并见、正虚邪实、虚实错杂的证侯.寒热主要是指疾病病理表现两种不同的证侯。

小儿为纯阳之体,发育旺盛,易患时行疾病,并易从热化。

但小儿毕竟脏腑薄弱,气血未充,邪气易实,正气易伤,故热病又易寒化。

特别是阳虚之体,更易寒从内生,而出现阴寒内盛之征。

3.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又少七情之害,脏气清灵,反应灵敏,疾病比较单纯,故小儿患病以后,只要辩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仔细,也易康复。

第三节儿科四诊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特点。

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最为重要。

一、望诊(一)望神色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两个方面。

1。

精神状态凡精神振作,两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为气血调和健康的表现,虽或有病也多轻浅易愈.反之,精神萎靡,两目无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表情呆滞或痛苦烦躁、呼吸不匀,为有病且病情较重的表现。

若神知昏迷、谵语则病情危重。

2.面部气色一般以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的方法来进行望面色的。

(1)五色主病①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若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面白无华、唇色淡白为血虚;外感初起,风寒束表,也可见面色苍白.②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红耳赤、咽痛脉浮为风热外感;面颊红赤、唇红口臭,多为食积化热;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面红兼见皮疹或如涂丹,为风热挟毒,血分有热;面赤隐青,双目窜视,为热极生风.新生儿面色红嫩为正常.③面呈黄色:多为脾虚或湿盛。

面色萎黄,肌瘦腹胀,为疳积之证,属脾虚失运;面黄而垢,见于暑夏,或伴发热吐泻,为感受暑湿;面黄发热,舌苔黄腻,多为湿温;面目鲜黄如橘皮色,为黄疸,属湿热阳黄;面目晦黄如烟熏色,亦为黄疸,属寒湿阴黄;面黄无华,伴白斑,多有寄生虫。

④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风或惊恐之证。

面色青白并见乍青乍白、皱眉痛苦,多为里寒腹痛;面青晦暗、神昏抽搐为惊风或癫痫发作;面色青灰、两目呆视要注意惊风先兆;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滞;面色青灰惨白、呼吸微弱、冷汗肢厥为心阳欲脱之危证。

...感谢聆听...⑤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水饮之证.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属阴寒;面色青紫发黑或兼见腹痛呕吐,应注意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惨暗,多属肾气衰绝,病情危重。

(2)五部配五脏一般以左腮主肝,右腮主肺,额上主心,鼻主脾,颌主肾,结合五色之变化,来推测脏腑寒热虚实的变化。

(二)望形态指观察病儿的形体与动态.1.望形体包括头囟、躯体、四肢、毛发、指、趾。

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

凡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丰肤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皆是健康的表现。

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肤干枯,毛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或囟陷、囟填、囟隆,解颅,鸡胸,龟背,神态呆滞者为病态。

(1)望头部:头方发稀,囟门闭迟,或头大颈细,头发枯黄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多见于疳证、五迟证;囟门宽大闭迟,颅缝开解,眼珠下垂,是为解颅,或因先天不足或因风痰所致;囟门高隆,多伴抽搐呕逆为风火痰上攻;囟门凹陷,眼眶凹陷,多为腹泻耗伤气虚液脱;头面眼睑浮肿多为阳水;耳垂、腮颊肿胀,多为痄腮、湿毒蕴结所致。

...感谢聆听...(2)望胸腹:胸骨突出形如鸡胸者为鸡胸,多属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肌肉消瘦,肚大青筋或肚腹凹陷如舟,均属于疳证;肚腹胀大明亮有水为腹水之证;脐部凸隆为脐疝;脐部湿疹为脐湿;脐部湿烂红肿为脐疮。

(3)望腰背:脊背弯曲后凸为龟背,多因先天不足,发育不良;腰背凹陷成坑或膨出,亦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养,多属疳证。

(4)望四肢:下肢浮肿为水肿;关节红肿为痹症;外伤或跌仆后,某一肢体肿大为扭伤,若痛疼难忍者应注意骨折。

(5)望肌肤:皮肤面目皆黄为黄疸,色鲜艳者为阳黄,色晦暗者为阴黄;皮肤浮肿为水肿;皮肤干燥皱瘪为津液耗伤;肌瘦肤皱,面貌如老人者多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肌肤局部的变化情况,如红肿,化脓等,范围大者为痈,范围小者为疖;漫肿无头深入肌层而皮服颜色不变着为疽;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游走不定者为丹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