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提沉冲靠组合
景观天台架空地面组合式支撑系统施工工法

景观天台架空地面组合式支撑系统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筑高度和密度逐渐增加,对于单位土地的利用也越来越高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景观天台架空地面组合式支撑系统应运而生。
这种施工工法能够在限制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多层和多功能的建筑设计。
而且,景观天台架空地面组合式支撑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并对环境产生较小的影响。
二、工法特点景观天台架空地面组合式支撑系统是一种多层结构施工工法。
它把地面与建筑结构分开,通过架空景观天台的方式,将建筑空间有效地划分成多层。
另外,该工法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特点:1. 可以在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上,额外添加多个层级,使建筑结构承载更多的重量和负荷。
2. 结构设计简单,容易施工,降低了建筑成本。
3. 结合了绿化景观的美学体验,既有实用价值又增加了建筑物的美观性。
4. 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三、适应范围景观天台架空地面组合式支撑系统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居民小区、商业综合体、市政公共建筑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场所。
2.在条件受限的建筑环境下,例如防火间距受限的地区,综合保障区建筑等。
3.在需要多层绿化覆盖、高挂物件、多层办公布局的场所。
4.在要求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的场所。
四、工艺原理1. 概念说明景观天台架空地面组合式支撑系统采用高强度钢构架作为主体骨架,将一层层地面通过支撑杆和连接杆依次固定在构架上,形成多层立体建筑结构。
架空天台的下方设置绿化带和地灯,为多层空间带来一定的舒适感和观赏效果。
2. 工艺流程(1)施工前准备施工前要做好工艺流程设计,并做好工艺示意图。
同时,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查和确认,确保质量合格,符合工程要求。
对施工场地要进行清理和平整,保持施工现场干净、整洁、无碍。
(2)钢架安装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程序的要求,先将传统的房顶除去,再铺设一层防水材料,并在其上部安装钢架。
同一层钢支撑不允许漏疏,钢支撑应按照设计图纸上的型号、数量、检查次数和检查标准进行安装,所有的钢架安装过程在施工开始前均必须进行检测和验收。
提沉组合动作要领

提沉组合动作要领一、引言提沉是一种常见的健身动作,可以锻炼全身肌肉,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而组合动作则是将多个动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能够更加全面地锻炼身体。
本文将介绍提沉组合动作的要领和技巧。
二、动作要领1. 准备姿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身体保持挺直。
2. 弯腿提沉:屈膝下蹲,臀部向后坐,保持背部挺直,双手自然放在大腿前部。
然后,用力推腿,将身体迅速抬起,并同时将双手向上伸展,直到双手与地面平行,保持姿势。
3. 稳定动作:在抬起身体的同时,保持腹部收紧,臀部和大腿肌肉用力,保持身体的稳定。
同时,保持头部与脊椎的直线,目光前视。
4. 保持姿势:保持提沉的姿势,保持5-10秒钟,然后缓慢放松身体,回到起始姿势。
5. 多次重复:根据个人情况,可以重复进行多次提沉动作,每次保持姿势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三、技巧提示1. 姿势正确:在进行提沉动作时,要保持身体的正确姿势。
背部要挺直,不要弯曲或过度伸展。
头部要保持与脊椎的直线,目光前视。
双腿要分开与肩同宽,避免双腿过度内收或外展。
2. 注意呼吸:在进行提沉动作时,要注意呼吸。
可以在下蹲时吸气,抬起身体时呼气。
保持平稳的呼吸可以帮助稳定身体,减少疲劳。
3. 控制动作速度:在进行提沉动作时,要控制动作的速度。
过快的动作可能导致身体失衡,过慢的动作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适当控制动作的速度,可以更好地锻炼肌肉。
4. 适度增加难度:如果对提沉动作已经熟练掌握,可以适度增加难度。
可以使用哑铃或杠铃等器械,增加负重,从而增加肌肉的挑战性。
5. 安全第一:在进行提沉组合动作时,要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和能力。
如果有身体不适或有慢性疾病,应该避免过度用力。
此外,动作要轻柔流畅,避免突然停止或猛烈摆动,以免受伤。
四、总结提沉组合动作是一种有效的全身肌肉锻炼方法,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的稳定性。
通过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技巧,可以更好地进行提沉组合动作训练。
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身体的姿势和呼吸,控制动作的速度,并适度增加难度。
中国舞声韵组合教学

中国舞声韵组合教学是一种舞蹈教学方式,旨在通过组合动作和音乐的配合,帮助学生掌握中国舞的基本技巧和韵律感。
以下是声韵组合教学的一般步骤:
1. 准备动作:学生需要先进行热身运动,活动身体各个部位,避免在跳舞过程中受伤。
2. 基本动作练习:学生需要练习中国舞的基本动作,如提沉、冲靠、旁移等,这些动作是组合教学的基础。
3. 组合动作练习: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老师会将不同的动作组合起来,形成有韵律感的舞蹈组合。
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组合动作。
4. 音乐与舞蹈的配合:在练习组合动作的同时,学生还需要注意音乐与舞蹈的配合,学会在节奏中跳舞。
5. 自我纠正与互相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自我纠正错误动作,同时也会组织学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以上步骤,声韵组合教学还包括对舞蹈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以及舞蹈表演技巧的培养等方面。
总之,中国舞声韵组合教学是一种系统、全面的舞蹈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中国舞的基本技巧和韵律感,提高舞蹈表演水平。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舞蹈形体课程教案———————————古典舞身韵《提沉冲靠》组合——————————授课教师:董靖授课时间:2009年12月30日第四节课授课地点:艺术楼第四舞蹈教室授课对象:艺09(3)班学生(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授课教案、音乐磁带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训练法教学目的: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而舞蹈中运动的路线更是千变万化的。
人体形成“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根本关键和枢纽在于腰的运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身过于“僵”,其实主要体现在胸腔的紧张和腰部的生硬,正是不善于用“提、沉、冲、靠、呼、吸”等基本动律。
通过《提沉冲靠》组合的训练能使得学生改变学习舞蹈时出现的上身“僵”、上身与腰部不灵活、不协调的缺点是学习《提沉冲靠》组合的关键所在,所以《提沉冲靠》组合是训练腰部、呼吸和身体动律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重点:1、掌握“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2、在“提、沉、冲、靠”中学会运用呼吸教学难点:1、强调在动作中气息的运用。
2、动作中腰椎的运用。
3、使学生懂得“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并能用身体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1、学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2、教师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4、教师讲解要点并对学生动作进行纠正、补导。
5、授组合动作,学生练习。
6、动作与组合音乐配合。
《提沉冲靠》组合动作顺序预备拍:坐与地上,双腿盘于身前,开跨。
后背自然垂直,肩胸放松,眼平视。
手腕搭于膝盖上,通过吐气身体到“沉”的状态。
(一)1×8拍:身体经过“提”往2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6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8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4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中国舞考级教学计划

中国舞考级教学计划篇一:二级舞蹈教学计划舞蹈兴趣小组教学计划一、技能、知识培养目标:1.加强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基本功训练,锻炼幼儿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与协调性;2.让学生认识教室的8个基本方位;3.让学生初步达到颈立、背直、腿直、脚绷等要求;4.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舞的部分舞步及手部动作。
二、学习常规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舞蹈表现力;2.培养学生载歌载舞的习惯以及舞蹈时愉快的心态。
三、具体课程安排篇二:舞蹈(2)教学计划舞蹈(2)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一、课程名称:舞蹈(2)二、教学内容:1、首先克服学生自然形态的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
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
2、学习成套的舞蹈基本动作,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和灵敏性。
3、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可行性分析:这次参与舞蹈校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多数是初次接触舞蹈,所以首先要帮助克服学生不好的身体自然形态的坏习惯,训练出一个良好的体态。
同时掌握一些简单的舞蹈基本常识和动作练习是学习的重点。
舞蹈训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身体和灵魂的体操。
练习时,运动量和动作幅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中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要将组合分解成单一动作,较难的单一动作还要分解成局部动作。
经过“动作分解训练”“组合分段训练”“组合完成训练”“协同配合训练”等过程。
动作同音乐节奏、旋律吻合,逐步养成听音乐和用肢体表现音乐的好习惯,充分发挥个人情感。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的掌握舞蹈的基本要领,知道基本的手位,脚位。
2、对学生要求基本功达到下叉,下腰。
软度不好的同学可延长时间。
3、对个别素质好的队员在技巧方面可加深一些,同时排练出一个成品舞。
五、课程实施:1、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开设形体活动小组。
2、由培养特长向启发创造延伸。
着眼培养学生挑战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
形体课教案—提沉冲靠组合

舞蹈形体课程教案———————————古典舞身韵《提沉冲靠》组合——————————授课教师:董靖授课时间:2009年12月30日第四节课授课地点:艺术楼第四舞蹈教室授课对象:艺09(3)班学生(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授课教案、音乐磁带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训练法教学目的: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而舞蹈中运动的路线更是千变万化的。
人体形成“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根本关键和枢纽在于腰的运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身过于“僵”,其实主要体现在胸腔的紧张和腰部的生硬,正是不善于用“提、沉、冲、靠、呼、吸”等基本动律。
通过《提沉冲靠》组合的训练能使得学生改变学习舞蹈时出现的上身“僵”、上身与腰部不灵活、不协调的缺点是学习《提沉冲靠》组合的关键所在,所以《提沉冲靠》组合是训练腰部、呼吸和身体动律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重点:1、掌握“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2、在“提、沉、冲、靠”中学会运用呼吸教学难点:1、强调在动作中气息的运用。
2、动作中腰椎的运用。
3、使学生懂得“提、沉、冲、靠”四个动作的要领并能用身体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1、学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2、教师示范动作。
3、学生练习单一的提、沉、冲、靠动作。
4、教师讲解要点并对学生动作进行纠正、补导。
5、授组合动作,学生练习。
6、动作与组合音乐配合。
《提沉冲靠》组合动作顺序预备拍:坐与地上,双腿盘于身前,开跨。
后背自然垂直,肩胸放松,眼平视。
手腕搭于膝盖上,通过吐气身体到“沉”的状态。
(一)1×8拍:身体经过“提”往2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6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8点方向斜移到“冲”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1×8拍:身体经过“提”往4点方向斜移到“靠”的位置后回到“提”再回到“沉”的位置。
古典身韵教案[整理]
![古典身韵教案[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4827d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c.png)
古典身韵教案一、古典舞的起源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
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读故事服务的。
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
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二、古典舞的节奏特点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
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
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三、身法韵律的贯穿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地面提沉冲靠组合

地面提沉冲靠组合(一)教学任务:掌握提沉身韵的基本要求并准确做出,掌握组合中每个动作姿态的要求并准确做出,基本掌握第一部分组合顺序并熟练表演。
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平衡能力和柔韧性,培养学生身体的韵律感。
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舞蹈时呼吸与动作、呼吸与神韵的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动作与呼吸的默契配合教学内容提要: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
2、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新授:1、提沉的单一动作:⑴训练目的: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舞蹈时呼吸与动作、呼吸与神韵的密切关系。
增强舞蹈时自然呼吸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⑵单一动作;提——沉——2、组合动作顺序:前奏:四拍,后两拍沉准备姿势:双腿盘坐面向一点,双手后背[1×8]提沉一次[2×8]四拍提沉一次,第二次沉时停一下再沉。
[3×8]四拍提沉两次,右左手各撩收一次。
[4×8]双手提沉一次,“1、2”拍双撩至山谤位,“2”拍后半拍沉手翻掌到摊掌位;“3”时摊掌亮相,“4”沉(手心向上),“5”撩到山膀位,“6、7、8”沉,背手。
[5、6×8]内盘手提沉右、左共四次。
三、复习、巩固四、结束:1、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
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练习(摘自雀巢小咖啡同名作品)冲在“沉”的过程中,用肩的外侧和胸大肌向8点或2点水平冲出,肩与地面保持水平线,切记上身不要向前倾倒,感觉腰侧肌拉长,头与肩相反,肩向左冲,头略向又偏,眼和冲的方向一致。
靠首先“提”,然后在“沉”的过程中,用后肩部及后肋侧带动上身向4点或6点“靠”出,感觉前肋往里收,后背侧肌拉长,要求肩与地面保持水平拉出,决不能有躺倒之感,身如向右靠,头则微向左转,眼平视放神,头及颈部略向下梗。
移做法:要求肩部在腰的发力下向左或向右正旁移动,与地面成横向的水平运动。
先经过提,在沉的过程中,以腰发力,用肩带动向旁拉长腰肋肌,头与运动方向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提沉冲靠组合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地面提沉冲靠组合(一)
教学任务:
掌握提沉身韵的基本要求并准确做出,掌握组合中每个动作姿态的要求并准确做出,基本掌握第一部分组合顺序并熟练表演。
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平衡能力和柔韧性,培养学生身体的韵律感。
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舞蹈时呼吸与动作、呼吸与神韵的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
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
动作与呼吸的默契配合
教学内容提要: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新授:
1、提沉的单一动作:
⑴训练目的:
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舞蹈时呼吸与动作、呼吸与神韵的密切关系。
增强舞蹈时自然呼吸的能力,不断提高自
身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⑵单一动作;
提——沉——
2、组合动作顺序:
前奏:四拍,后两拍沉
准备姿势:双腿盘坐面向一点,双手后背
[1×8]提沉一次
[2×8]四拍提沉一次,第二次沉时停一下再沉。
[3×8]四拍提沉两次,右左手各撩收一次。
[4×8]双手提沉一次,“1、2”拍双撩至山谤位,“2”拍后半拍沉手翻掌到摊掌位;“3”时摊掌亮相,“4”沉(手
心向上),“5”撩到山膀位,“6、7、8”沉,背手。
[5、6×8]内盘手提沉右、左共四次。
三、复习、巩固
四、结束:
1、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
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练习(摘自雀巢小咖啡同名作品)
冲在“沉”的过程中,用肩的外侧和胸大肌向8点或2点水平冲出,肩与地面保持水平线,切记上身不要向前倾倒,感觉腰侧肌拉长,头与肩相反,肩向左冲,头略向又偏,眼和冲的方向一致。
靠首先“提”,然后在“沉”的过程中,用后肩部及后肋侧带动上身向4点或6点“靠”出,感觉前肋往里收,后背侧肌拉长,要求肩与地面保持
水平拉出,决不能有躺倒之感,身如向右靠,头则微向左转,眼平视放
神,头及颈部略向下梗。
移做法:要求肩部在腰的发力下向左或向右正旁移动,与地面成横向的水平运动。
先经过提,在沉的过程中,以腰发力,用肩带动向旁拉长腰肋肌,头与运动方向相反。
注意:移是横向动势,要有不断的延伸感。
南京舞蹈
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练习(摘自雀巢小咖啡的同名文章)
含做法:过程和“沉”一样,但加强胸腔的内收,双肩向里合挤,腰椎形成弓形,空胸低头。
‘里含”不是旁腰,而是感觉双肩里合与胸腔收缩,可用双手抱肩寻找感觉。
腆做法:和“含”相反的动作,在“提”的过程中,双肩向后掰,胸尽量前探,头微仰,使上身的肩胸完全舒展开。
注意:“含腆”是里含外开形成的前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