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水意象的水口旅游景观建构

合集下载

黄山古文化之五:园林水口

黄山古文化之五:园林水口
【天然黄山猴研究园】科研基地名。位于黄山南大门浮溪。占地面积10余亩。1985年春,由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和日本东京农工大学、京都大学合资,将黄山剪刀峰下30多只短尾猴围到浮溪,办起天然黄山猴研究园,进行黄山短尾猴的科研工作。这群猴短尾长眉,毛色纯正,以棕褐色居多,也有几只罕见的乌黑毛色的短尾猴,且身材高大,四肢粗壮,两眼炯炯有神。群猴长期驻留该园,每天除采食果、树叶、树皮外,工作人员按早中晚三餐寇量饲喂玉米籽。进餐时,工作人员一声口哨,群猴飞跃而出争食嬉戏。经数年繁殖,群猴已发展到50多只,且不畏人。每当游客进园,群猴围住游客长嚎短歌,模拟人的动作嬉戏,趣味盎然。
【多景园】庭园名。位于歙县城南练江之滨。占地0.41公顷,集徽派园林和徽派盆景于一处。人口为门楼,台阶两侧有伏狮,正对门楼有巨型照壁,壁座为红石须弥座。园内有盆景和梅溪两景区。盆景区中为池,西南有塔影亭,引借对岸长庆寺塔景入园,为园林中借景佳作。这里的徽派盆景铁干虬枝,盘根错节,蟋龙腾跃,游龙探海,千姿百态,点缀在花窗回廊之中,曲桥池塘之侧。梅溪景区北为假山,上广植梅树数十株,绕以小溪;山南临池,人工瀑布直泻而下。过假山,豁然开朗,迎面为报春堂,歇山顶屋面。西南环绕挹秀廊,廊中有玉照亭,从廊上可远眺西干山风景区。
【戴震公园】园林名。坐落于屯溪区华山岭上,依山而建。占地330亩,周长2.5公里。西起"镇海桥",东连珠塘,山径曲折,浓荫蔽日,水深幽静。公园东大门有戴震塑像,高4.9米,用暗红色麻石雕成。塑像为坐姿,戴震手捧书卷、凝神静思。园内没有戴震陈列馆。珠塘保存了原由戴震设计的塘坝等级闸。该园充分发挥徽派盆景及徽派建筑的特长,兼蓄江南园林之胜,布局错落有致。分为梅竹双清、珠溪夜月、齐云远望、金粟迎秋和松云亭、万花谷等六大景区。金粟迎秋景区建有墨乡亭,栽植桂花百余株,枫香、紫蔽千余株;珠溪夜月景区建有珠塘码头和东源桥,沿塘驳岸150米,环塘山径600米,备有游艇供游人乘览;齐云远望景区建有小型动物园;梅竹双清景区辟建徽派盆景园,有花墙、花架廊、温室、门厅等建筑,形成园中园。

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建筑理论与历史・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万艳华 [提要]本文从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创作之相地立基、造园意匠、掇山理水及水口园林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风水情结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汪菊渊,1992),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

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否则曹雪芹何以在《红楼梦》里以风水模式为兰本而评价稻香村的园林环境“背山无脉,临水无源”呢!多年来,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园林的研究颇多,但囿于各种原因,罕有关于古代园林与风水之内在联系的研究问世,致使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风水对于古代园林创作的渗透与影响,也使我们多从山水诗画的角度而罕有从风水的角度来评价与赏析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

鉴于此,本文拟以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创作之相地立基、造园意匠、掇山理水以及水口园林等方面来初步探讨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希望藉此文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相地立基11关于相地我国古代园林的“相地”是指勘测与选择园地。

但相地原为风水术的别称,原意为观察山水形势、选择最佳地点。

由古代园林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这一客观事实,足可说明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渊源关系。

事实上,据清代档案显示,世代从事皇家建筑规划设计事务的样式雷,每遇宫苑规划设计任务,均要与钦命风水大臣同赴实地相度风水(即相地),并绘制专门的风水形势图呈献皇上。

鉴于相地的重要性,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一书即把“相地”置于卷一。

该卷云:“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

村庄眺野,城市便家。

……多年树木,碍筑檐恒;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

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接下来,它还把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种类型,并分别说明其不同的相地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环境与风水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环境与风水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环境与风水李乾英2010级城市规划一班312010*********2013年11月29日摘要:讲述风水的形成过程极其内容,分析风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风水对我国古代建筑空间环境及空间布局的形成而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风水地理环境空间环境空间布局1.前言风水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夹杂了许多玄学成分,但在我国传统城镇布局和规划设计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其在城镇空间布局,对小区域地质、地文、水文、气候、气象、景观等的把握上,具有朴素的科学意义,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

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看,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裹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现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些和我们的风水理论不无关系。

2.风水的形成人是陆栖动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

而地理环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它具有不平衡性。

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给人带来幸运和幸福吉祥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潜藏危机,给人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

温暖向阳、舒适便利、山水优美的环境,人所向往;阴冷潮湿、艰难困苦、险山恶水的环境,人所趋避。

择其吉而避其凶,是人们对应自然的本能反应,于是“风水”这门考察选择环境的学说,便在中国——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逐渐形成了。

传统的“风水”学说便是依我国古代哲学《易经》,阴阳八卦,五行四灵,相结相属而成,讲究龙、砂、水、穴、山势主次有序,环山抱水。

是一门内容浩瀚,珠沉沙浮的杂学。

它包含着我国古代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地质、地貌、生态景观诸多方面的内容。

“风水”术经数千年流传发展,历代沿革,有不少别名,如堪舆、形法、地理、青乌、青囊、卜宅、相土、阴阳等,各地流派呈纷,各有所重。

阆中风水与园林

阆中风水与园林

阆中风水与园林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素有“阆苑仙境”、“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

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构成独具特色的阆中风水文化。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阆中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

城市选址是按照我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

阆中作为中国风水古都,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被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一、城市风水格局阆中城市半躺半卧在蟠龙山脚下(座北,亦称为玄武方),左(东,亦称为青龙方),右(西,亦称为白虎方)对称,曲膝于锦屏山,魁星楼(南,亦称为朱雀方)。

古城三面环水,四面靠山,嘉陵江呈“U字形绕城而过,山、水、城融为一体,形成古代风水“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意象;古城建筑布局科学,以中天楼为中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向四面展开,以应风水学“天心十道”之喻。

(一)阆中城的龙脉始祖龙昆仑山至秦岭,大巴山为阆中干龙,出脉于广元大黑山是为祖宗山,经苍溪五丰山开帐分脉是为少宗山,干龙南行瓦口隘、益阳山、陈家山对称分脉定作父母山。

主脉至张家垭(锯山垭)地段,山势收缩成狭长山梁800余米,俗称为龙脖,风水称为束气青囊,山势又逐渐上扬,形成独立高耸的蟠龙山,谓之龙头,然后开帐结穴,北发南朝为正势,形成阆中城池的风水之地。

阆中城池干龙,脉深远大,气势磅礴,横铺广阔,窈窕活泼,生气十足,是风水中最有灵性的龙脉。

1、左翼护卫干龙龙山山脉,(东北、东南)源于大巴山,经旺苍、苍溪白庙入阆中,经老君山、何家山,终于构溪河,其支脉顺东河南下,形影不离,呵护主龙。

2、右翼护卫干龙(西南、西北)剑阁山脉。

源于龙门山,过思依棋盘山后脉分三支:西南支脉经寨子山、小罗山、金顶山进入南部境;中间支脉经双柏垭、铺垭塘、樊家山人南部境;东南支脉经枣碧、白溪后又分数支:一脉经天宫乡终于西河;西南支折转经马家山、黄华山、大象山沿嘉陵江作护城案山;西北支经白桥、东青入苍溪境,再转向阆中境内,沿嘉陵江紧贴护卫,直抵阆中城。

水口茶文化的旅游景区介绍

水口茶文化的旅游景区介绍

水口茶文化的旅游景区介绍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建立对于弘扬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水口茶文化的旅游景区介绍,一起来看看。

水口茶文化的旅游景区介绍有着“浙江省最佳宜居示范乡镇”、“首届浙江最美乡镇”称号的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是以神秀山水为依托,以深厚禅茶文化为底蕴,以质朴民风为特色的江南茶文化旅游胜地。

茶圣陆羽在水口写下了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第一部旷世巨著《茶经》,紫笋茶续贡五朝达1125年,千年古刹寿圣寺与杭州灵隐齐名。

以农家乐、特色民宿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构成了水口旅游丰富而独特的画卷。

凭借淳朴的乡风、热情好客的民风以及“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吸引了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在省内和长三角地区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每年接待的港澳台、日韩、欧美等境外游客也逐渐增多,2014年水口茶文化景区共接待游客250万余人次。

随着景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游客接待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花间堂禅茶精品酒店、开元旅游度假村、天喔、农耕文化园等高端民宿和休闲旅游项目落户水口。

同时景区内土特产购物中心、山间休闲绿道、茶园屋舍、水口“八大碗”美食等,构架了水口茶文化景区完整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

茶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一)通过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茶文化会展活动,“以茶促旅,以旅促茶”,带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如“中国茶叶之乡”江西婺源于2008年5月28至30日举办2008“婺源茶文化节”,搭建茶业科研信息交流平台,展示婺源茶产业发展成就,打造“婺源绿茶”品牌,开拓茶叶销售市场。

江西省的茶资源十分丰富,且茶园大多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风景名胜之处,将自然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诗歌,神话、典故等)有机结合,正可满足都市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求。

茶文化旅游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游览茶山、考察茶园、参观茶建筑,观赏茶俗、学习茶艺、品尝和购买名茶,欣赏茶歌、茶舞、茶戏,以及与茶相关的名胜、名人和文化事项。

论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论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论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1、对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风水学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历史阶段和工作载体,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农村居住环境的建设,这对于农村特别是我国的农村,难免会考虑到风水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我国农民千百年来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建房,通常请“风水先生”来定朝向以求达到居住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

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风水”理论对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科学指导道路的发展。

同时,对科学实施城市规划理论也有一定的羁绊。

风水思想其实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环境文化思想,它的文化前提源于“天人合一”的大地有机思考。

[1]众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风水学是一门有关人居环境选择的学问,它指导人们通过对地质、日照、气候、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进而选择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2]。

中国的风水学迷信的外壳包裹着合理内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风水学的合理科学的成份提取出来,用来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对我国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2、风水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3]。

在风水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分成两派即形势派与理气派。

形势派偏重地理形势,主要是以龙、穴、砂、水来论吉凶。

理气派主要是将地理方位与宅居或墓葬的主人与生俱来的生辰八字、姓氏名称等因素与星神、八卦、五行生克等因素相联系,更为复杂。

通过逐步实践,杨救贫等将风水的两派化为“地理五诀”,即“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并且与风水中的“气”归纳为风水六法。

风水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风水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风水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很早就注重居住和环境的关系。

“风水”一说在我国有很广泛的市场,到明清时候达到了高峰。

关键词:风水;天人合一;现代景观设计一、风水理论的涵义最早的风水定义出自晋代郭璞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风水发展至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操作实际上,都有不同的见解,在其发展史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对于风水都有着独特的见地,可谓是春兰秋菊各有韵味,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文化影响着景观设计,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

但最后都会归宗到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人与自然谐调合同即“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追求中,在中国古代,外在自然的天,被赋予了肯定性的价值和意义,并加以人类情感,成为具有道德意志以至情感内容的天。

由此,人与自然两情相洽的审美观照,很早便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内容;由此演变发展为自然美。

而自然美的发现认识,充分发展而升华为自然美学,成为建筑、艺术、哲学的基础理论。

作为“山水之术”的风水理论,更倡言“而乃怡情山水,发其所蕴,以广仁孝于天下后世”。

其“以人之意逆山水之意,以人之情逆山水之情”以“人心巧契于天心”(《管氏地理指蒙》)地观照山川自然,细心审辨与选择;因地制宜且“如画工丹青妙手,须是几处浓,几处淡,彼此掩映,方成佳境”(《青囊海角经》)地巧加经营;遂使中国古代园林以其景观人文美同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显现出诗情画意,意象隽永,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实在美不胜收,并形成鲜明的中国园林特色。

古代风水学包括相地术,其与地理密切相关,还有占卜吉凶的迷信范畴,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是科学、或是迷信,而要实事求是的分析风水学说中的科学内涵和迷信成分。

正确的风水学定义应该是新西兰学者尹弘基撰文所说的那样“风水师为寻找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择的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成为迷信或者科学,这种独特的选择地点的中国系统,具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

婺源、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古典美学:水口与风水

婺源、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古典美学:水口与风水

婺源、西递宏村古村落的古典美学:水口与风水家家地盘上有个门户,它叫“水口”古典时代的中国,每一个聚落:村、镇、城、都,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有水流经的门户,在风水上称为“水口”。

我们今天的高塔、高楼、CBD,几乎都位于一个城市的门户,也就是城市的水口附近。

如何简单粗暴地理解这个叫“水口”的区域呢?我们的先祖定居选址,都要画一个圈,这个圈最好是个半封闭的盆地,而且要有进出的水流,水进入和流出这个圈子的口,就叫水口。

这两种水口,下游的出口往往比较重要。

▲古代聚落盆地及水口位置图绘图 |@ 付大伟水口来自风水。

对于风水本身内涵褒贬,我们不做争论。

作为一种影响了中国人至少两千年的学说,有人称它“中国古代地理”,有人视其“封建迷信”——不管哪种结论,其实是取舍或目的不同,造成的评判。

抛去那些所谓争议,风水的选址、规划、设计理念,都跟今天的山水城市营造有着天然的契合。

这“水口”,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从摩天大厦的霓虹世界,穿越到山环水抱的古典中国。

“入山寻水口,登局定名堂。

”唐代风水师卜应天在《雪心赋》中留下的名言。

需要说明的是:像晋代郭璞、唐代卜应天、明代刘伯温,这些风水师都是有节操的高士,而不是今天那些神神道道、故弄玄虚的“风水先生”——作为一种学问,风水本身从没有正邪之分,它之所以与迷信、骗子挂钩,是心术不正之人所为。

定居的华夏文明,诞生在盆地中。

山西的汾河盆地、陕西的关中盆地、河南的河洛盆地,是三个代表。

背靠大山、两侧屏障、水从上到下,从盆地先进后出——这样的环境有山做屏,有水滋养,是文明孕育的摇篮。

▲风水龙脉与聚落分形图资料来源: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绘图 @ 朱胜昔中国大地上,“大盆地套小盆地”的地形格局,是形成风水分形理论的基础。

所谓分形,就是部分与整体存在着相似的图形。

分水的层级关系,与分形理论惊人吻合。

风水师认为,中国龙脉祖庭为昆仑山,由此向大陆发出南、北、中三大干龙,又分出支脉,一个个聚落就像结在树枝上的果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风水意象的水口旅游景观建构摘要:水口,就是指某一地区水流进出之处,水流进之处称为“下水口”,水流出之处称为“下水口”。

水是财富、兴旺的象征,古人因此常在下水口附近兴建亭、桥、楼、阁以锁财运,兴文运。

抛开古人“水即财源”的象征意义,水口的设置对于城市空间布局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且曲折环抱的流水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情趣与生气。

在此,笔者选取了成都市内合江亭(下水口)、望江楼(文昌阁)、安顺廊桥(镇江桥)这三处含有典型风水内涵的实体景观,作为“三点一线”的水口旅游景观格局的具体构建。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旅游景观文化内涵,还能够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出规划布置的整体性、协调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水口;旅游景观;合江亭;望江楼;安顺廊桥
风水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幽曲等思想的影响,对水口的要求是:“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在这里,实际上是讲求水口之处要有“犬牙交错”之势。

纵观成都市内风水格局,城内府南两河相会之处,即合江亭便是成都的下水口。

以望江楼公园为依托,配以合江亭、望江楼、九眼桥、安顺廊桥等古体建筑为点缀,再加上府南河沿岸的滨江绿道,这一带可以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水口旅游景观。

水口旅游景观的建构
(一)合江亭——承载美好愿望的下水口
“成都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

”这是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为成都河流记下的一笔。

实际上,环绕成都的是两条人工开凿的河:府河和南河。

府河绕过城北,南河绕过城西、城南,环绕着成都的市区,最终汇于合江亭。

据说,合江亭早在唐代就已修建,后历经战火而亭倒屋塌,面目全非,直到1989年,成都市政府重建合江亭,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合江亭,位于成都市府河与南河交汇之处,因两江汇合而得名。

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来自古人对理想环境的原始追求,即在基址水流出处修建水口标志,“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也”。

如今,承载着古人的美好愿望,合江亭已经成为锦江河畔的标志性建筑,更因两江交汇之寓意犹如男女之结合,而成为成都新人心中的精神象征。

对于合江亭,无论是前人出于“聚财”的理想追求,还是后人对于“结姻”的美好夙愿,这里都体现着中国人古往今来的吉祥意向。

因此,对于合江亭这样一个有着无限美好情怀的标志性建筑,应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中国传风水文化为线索,结合“吉祥文化”和“婚俗文化”,打造一个满足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吉祥文化圣地。

(二)望江楼——寄托文运之思的文昌塔
追求理想环境是风水的最终目标。

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中国人总结出了许多方法以获得好风水,“补风水”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

“补风水”,就是对某些在形局或格局上不太完备的基址采
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如植树补基,引水聚财,建塔“镇煞”或“兴文运”等。

纵观成都风水格局,补基的例子很多,其中锦江河畔望江楼的修建就是一个典例。

风水学认为,水口之山要笔直尖耸,以象征文运昌盛。

对不理想的水口之山,则加以人工补救,多数修建“文昌塔”、“文峰塔”、“奎星楼”等。

[1]望江楼最初的修建就是出于这样的需要。

望江楼,又名崇丽阁,位于成都市市区东南锦江岸边。

据说,望江楼最早是因祈求科举兴旺而建。

望江楼因位于锦江岸边,成为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蜀中文人认为科第衰竭是因为文风从锦江顺流而出所致。

为镇文风,“压江流以扶地脉”,光绪十五年(1889年),望江楼落成。

[2]在地理格局中,望江楼位于府、南两河的交汇之处,与隔江而望的合江亭恰好形成“犬牙交错”的水口格局。

因此,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望江楼公园的修建,其实是沿袭了古人注重水口地带景观建构的传统,作为“水口园林”而出现。

望江楼以“兴文运”为初衷而落成,现已作为成都市的市标和诗人薛涛的纪念地而成为旅游胜地。

但是,对其规划开发,在弘扬成都名人文化的基础上,还应适当融入中国古人对“文运”、“科举”的精神诉求,并因地制宜,以生态设计为思想建设望江楼公园,打造一个集人文、自然为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

(三)安顺廊桥——蕴含平安兆头的镇江桥
马可·波罗在游历成都时,曾被锦江上的一座桥梁所吸引,他
在游记中这样描述她:“河水从不同的方向围绕和穿过这座城,横跨其中一条河上的桥,桥面上排列着工整的房间和店子,经营各种生意……。

”这座桥,便是成都有名的安顺廊桥。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有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

在古代,廊桥的选址、建造都离不开风水观念的影响,成都廊桥也不例外。

安顺廊桥,位于成都府河与南河交汇处的合江亭旁,横跨南河。

古桥初建年代无考,但据仅有的历史记载,古桥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3]现在的安顺廊桥是在21世纪初,经过三年的精心雕琢,于2008年落成的。

古人对于廊桥的选址是十分重视的。

所谓“埂以卫局,桥利往来,处置得宜,亦足以固一方之元气。

”成都天府,沃野千里,得利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将汹涌岷江之戾气化为祥气。

蜀人尝尽了岷江水患,渴望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于是,蜀人在锦江上建廊桥,认为桥可以镇压水妖,使水妖们从此不敢兴风作浪。

安顺廊桥的营造,间接地表达了蜀地人民镇江求福、祈平消灾的良好祝愿,折射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安顺,即平安顺利之意,意在求个好兆头,从安顺廊桥的名字中,不难看出人们当时对安康生活的渴望。

另一方面,安顺廊桥靠近水口合江亭,也是传统风水学中对于“水口关锁”的要求。

水口处建廊桥,不仅出于“藏风聚气”的考虑,同时也兼备交通上的功能,并作为人们防范与镇守的精神寄托而具有一定的防御性质。

[4]因此,安顺廊桥可以说是成都人民心灵的界定与象
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安顺廊桥的景观规划,应不仅仅局限在现代休闲娱乐功能的开发上,还应注重发掘廊桥的历史渊源、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等等,给来往的中外游客带来商贸、餐饮、休闲、观光功能的同时,还原其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廊桥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弘扬顺应自然的风水观念,发挥廊桥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的理性传统。

参考文献:
[1]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9,84,167,104-105,182-184,364
[2]王增辉. 为望江楼公园正名[j].资源与人居环.2007(19)
[3]胥盛杰,阳定涛.重建仿古安顺廊桥[j].城市道桥与防
洪.2003(04)
[4]李华珍.符号与象征——闽东古廊桥建筑文化探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作者简介:王妲妮(1991-),女,汉族,云南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