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优秀观后感(通用11篇)

《凤凰琴》优秀观后感《凤凰琴》优秀观后感(通用11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凤凰琴》优秀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凤凰琴》优秀观后感篇1虽然这部片子是很多年前拍的,但是到现在依旧有这样的山村,真正的山里面的村庄和学校。
只有几位老师,兼职学校所有的职务,从校长到勤杂工,从老师到寝室管理人员等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年复一年的付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走出大山,而是不希望这里的孩子们接受不到教育,没有老师给他们上课。
界岭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又在偏远的山区,转正名额本来就特别的少,村里面还拖欠了老师的工资。
在电影一开篇的时候,就有一个老师看到县里面的领导下来的时候,就马上问关于转正指标的事,可是到最后,真正县里看到这里的困难实情以后,特意给出一个指标,他们却决定把这个指标让给了刚刚调过去的张英子老师。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指标是当时直接指定给她的,只是她觉得,那些守在学校这么多年的那些老师更值得这个名额,所以就推辞出来了,结果又兜兜转转回到自己身上。
那个于校长只是对她说,英子,不管你以后走到哪里,都希望你记得界岭小学,记得在那里,学生们上学依旧很困难。
也许是希望,她以后有能力的话可以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有更好的条件上学,至少要安稳的度过寒冷的冬天。
里面很动人的一个场面就是每周都会有的升旗仪式。
学校一共就三四十个学生却横跨了一到六年级,即使学校在简陋都弄了一个旗杆一面红旗,没有国歌,学校两个男老师,一个吹口琴,一个吹笛子演奏国歌。
带着红领巾的学生精神的敬着少先队礼,不是的学生也庄严的看着国旗一点一点升起。
还记得里面有一个学生因为家里大人过世了,自己又是老大,不得不辍学回去养家。
她离开的时候跟校长说,每次听到国歌响起,远远看到国旗,就会不害怕。
虽然可能有些学生现在还无法理解国旗国歌这种精神,可是他一直都坚持在做,他相信以后学生会懂的。
电影《凤凰琴》观后感

电影《凤凰琴》观后感引言电影《凤凰琴》是一部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文艺片。
该片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乡村的悲欢离合故事。
在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深受感动,下面将从剧情、演员表现、摄影手法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剧情概述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女子李凤凰,因父母早逝,由继母抚养长大。
凤凰与一位寡妇相互依靠,相互关心。
然而,在遭受了艰难的生活之后,凤凰的继母与她之间产生了矛盾。
继母要求凤凰出嫁,但是凤凰并不乐意。
最终,凤凰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演员表现电影中的演员们都对自己的角色表现得非常到位。
其中,扮演凤凰的演员杨洪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成功地将凤凰的善良、坚强以及他人的感受都表现得非常逼真。
尤其是凤凰经历了身份的变迁和心理的压力之后,杨洪涛通过凤凰的眼神、肢体语言等细腻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此外,影片中的其他演员如刘京伟、张梦秋等也都在各自的角色中获得了成功的表演。
他们的生动演绎使得整部电影更加真实、感人。
摄影手法导演陈凯歌在这部电影中运用了多种摄影手法,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首先,他利用镜头的运动和切换手法,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人物的情感完美结合。
其次,他运用了光影的对比和变化,使得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魔幻的色彩。
最后,他还通过运用特殊的拍摄角度和镜头技巧,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主题思想《凤凰琴》电影以乡村女子凤凰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坎坷人生。
影片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和富有震撼力的画面,让观众对中国农村的艰辛生活和乡亲之间的爱与痛感同身受。
影片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探讨了社会的大背景和家族之间的命运流转。
总结电影《凤凰琴》通过精彩的剧情、演员的表演以及导演的摄影技巧,给观众带来了一次独特的观影体验。
影片中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情节,使观众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观后感《凤凰琴》观后感一、剧情介绍《凤凰琴》是一部以古代背景为背景的音乐剧,讲述了主人公小凤因不同寻常的音乐才华而被选中成为皇室音乐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琴艺和历经各种考验,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音乐家。
二、主要人物分析1·小凤:故事的女主角,具有非凡的音乐才华和坚韧的毅力。
她在学习琴艺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挑战,但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阿翔:小凤的好友,他向小凤展示了音乐的美妙,并在她遇到困难时给予了支持和鼓励。
3·师父:小凤的琴艺导师,他严格要求小凤,但也给予了她很多指导和鼓励,帮助她不断进步。
4·吴千秋:故事的反派角色,他嫉妒小凤的才华,不断与她作对,并试图阻止她的成功。
三、剧情分析1·小凤的起初决心:小凤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决心通过学习琴艺来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2·小凤的入学考试:小凤顺利通过了皇室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成为了该学院的学生。
3·师父的教导:小凤在学院中遇到了师父,他严格要求小凤,并给予她很多指导和鼓励,帮助她不断进步。
4·挑战与成长:小凤在学习琴艺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包括技巧上的困难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但她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较大的成长和进步。
5·吴千秋的嫉妒与阻挠:吴千秋是故事中的反派角色,他嫉妒小凤的才华,并试图阻止她的成功。
但小凤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吴千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四、观后感《凤凰琴》是一部富有感染力和正能量的音乐剧。
通过小凤的坚持和努力,故事传递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只要有梦想并坚持努力,就可以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文档涉及附件:1·电影《凤凰琴》观看截图与海报。
2·剧本及曲谱文档。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对于作品的独占或独立使用权的法律保护。
2·侵权:指未经版权所有者许可而使用其作品的行为,侵犯了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优秀教育电影凤凰琴观后感(2)

优秀教育电影凤凰琴观后感(2)凤凰琴观后感篇四这是关于千百万民办教师的优秀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张英子的农村姑娘,因为两次高考落榜,又不愿随父辈下地种田,在舅舅的介绍下到大山中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我曾自不量力地用自认为具有杀伤力的语言去抨击这个时代,试图撕裂现代人搭起的自我庇护线。
我天真地将人们的丑恶面目赤裸裸地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会让他们有不可逃脱的负罪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下午看完了《凤凰琴》这部电影,我那荒唐的念头正一个个被抛弃。
我才明白行动的感染力胜于一切语言的催化力。
看完片子的同时,似乎有一股不可名状的血液冲进我的身体,沸腾了我的思想,某种爱国的形态与价值让原本词穷的我下不了任何结论。
“好人”,我只能借助这个普通俗气的词语来表达我全部的敬意。
用不平凡的语言讲述那些民办教师的`不平凡、无私地付出,对于他们而言,华丽辞藻的修饰都是多余的。
在这所破旧不堪的界岭小学,教室是破烂的瓦房,小小的场院,要不是有随风摇曳的国旗,或许没有人知道这是学校。
然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只有以余校长为代表的五位民办教师为孩子们讲课,他们每天要早早地去接孩子们上学,为他们煮饭,想办法卖药材筹钱买教材,教师的工资也因为没钱而拖欠好几个月。
余校长狭小的房间腾出空间给一些孩子寄宿,像家人一样承担责任,病着的妻子在夜色中哀嚎,让人倍感凄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升旗的场景,国歌是老师用口风琴和竹萧吹出来的,乍一看有些滑稽,但想想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能如此坚持每天升旗,和我们现在用高质音响放出来的国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反映了乡村教师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的责任心。
岁月的沧桑在余校长的脸上折起皱纹,生活的艰辛使他的声音变得沙哑。
当他默默为这些艰苦的孩子们圆上学梦的时候,他无言的奉献淹没了张英子当初对城市充满的浮华。
小小的界岭小学使几十名师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现在的我们要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还要向农村的孩子送去更多关爱包括必要的金钱。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凤凰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电影向观众展示了音乐和爱情的力量,同时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
在观影之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对这部电影进行了深入思考。
电影以中国古琴为线索,讲述了两位琴手之间跨越时空的故事。
通过回顾主人公的一生,电影展现了他在不同年代所经历的人生起伏,以及他在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困惑与挣扎。
主人公寻找音乐的过程,既是对内心深处渴望的追求,也成为了他与他人联系的纽带。
首先,电影刻画了主人公的个人成长和音乐之间的关系。
从小到大,主人公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痴迷。
琴声陪伴着他度过了孤独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给予他力量和安慰。
电影通过琴声的描绘,将音乐的力量传递给观众,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
其次,电影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冲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主人公的琴艺虽然卓越,但却无法逃脱现实带来的困扰。
电影中的冲突和矛盾既是主人公个人经历的具体反映,也是当代社会现象的折射。
另外,电影深入探讨了爱情的复杂性。
主人公与女主角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感情纽带,他们之间的爱意虽然从未明确表达,却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存在。
这样的爱情更加纯粹和真实,它没有被社会规范和框架所束缚,而是依靠琴声和眼神的交流建立起来的。
最后,电影通过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思考人生的深刻启示。
社会变迁、个人成长、爱情关系等元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在电影的铺陈下发出了千丝万缕的韵律。
电影通过音乐的力量,以及人物的命运变迁,向观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热爱。
作为观众,我们不仅仅是享受电影所带来的视听盛宴,更应该从中汲取营养和思考。
《凤凰琴》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变幻的社会中保持对自我内心的守候。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思考的启示。
总的来说,电影《凤凰琴》通过深入探讨音乐、爱情和社会的关系,向观众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观后感【篇一:电影《凤凰琴》观后感】开学第一天下午,全体教师在会议室看了影片《凤凰琴》,剧中的民办教师、复式班等对于我们来说都略显遥远,反映了一个时期中国的教育状况,折射了山区人们的生活状况,是拨动时代精神的琴弦。
影片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在80年代末的山区,教育状况看得人心酸,学校校舍破旧,师资严重匮乏,老师都是民办教师,没有工资,只有生活补贴,5人150元,平均一人才30元,可就这么点钱,却还要拖欠,已经9个月都没拿了。
看到这,旁边一位老师说:“拿不到工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是啊,若是换作如今这个年代,可能真就无法生活了,因为现在的我们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购买,都需要钱。
而在那个年代,有土地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就能生存下去,至于生活质量根本就考虑不到。
民办教师的唯一出路就是盼望着有一天能转正。
这样他们就有机会走出山区,摆脱贫穷。
然而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却又是谈何容易?盼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很难轮到。
需要有关系,有年龄限制,要参加考试等等。
山区的孩子享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少得可怜。
家里穷,没钱供孩子上学,孩子凭自己的辛勤劳动(采草药)攒到的钱买书本,一旦家中出事,就得辍学回家,小小的肩膀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孩子上学的路更是辛苦,道路崎岖,坑坑洼洼,还有遇到狼的危险。
可即便是艰苦的条件,老师和孩子们都不失生活的正气和人性的辉煌。
影片通过一个个平淡的、琐碎的情节,把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得很细腻。
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和一份流淌自如的心理轨迹。
每一个人物在各自的困境中,都有一个个的动机。
然而正是这些老师,要走十几里山路接送孩子,要收留路途遥远的孩子寄宿在自己家中,要组织孩子用劳动所得购买书本文具,要用笛子和口琴吹奏国歌,领着孩子们每天在晨风中举行简朴而神圣的升旗仪式……第一次升旗仪式时,英子因为不知道而迟到了,她解释:“我迟到了。
怎么昨天没人提醒我?”余校长说:“这事是大家自愿的。
”张英才问:“这些孩子能理解么?”余校长说:“最少长大以后会理解。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

凤凰琴电影观后感《凤凰琴》这部电影,就像一杯陈酿的老酒,初尝时只觉平淡,可越品越有滋味,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中的界岭小学,坐落在大山深处,那里的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破旧的校舍,简陋的教学设备,还有那几位坚守在岗位上的乡村教师,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余校长,这位朴实无华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那笑容背后,藏着多少无奈与坚持啊。
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都倾注在了这所学校,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他四处奔走,寻求支持。
学校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他的妻子明爱芬,原本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教师,却因为一次转正的机会,在翻山越岭去参加考试的途中病倒了,从此瘫痪在床。
这成了余校长心中永远的痛,可他依然坚守着,没有丝毫的抱怨。
还有孙四海老师,他心怀理想,却被困在这大山之中。
他喜欢吹笛子,那悠扬的笛声,仿佛在诉说着他心中的苦闷与不甘。
他对学生们的关爱,丝毫不亚于余校长。
为了给学生们买书,他甚至不惜卖掉自己家里的猪。
而邓有梅老师,看似有些小心眼儿,实则也是为了学校,为了自己的生活在努力挣扎。
最让我感动的,是张英子这个年轻的代课老师的到来。
她原本只是想在这里过渡一下,等待更好的机会。
然而,在与这些老师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她的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有一个场景,张英子第一次跟着余校长去家访。
他们走了很远很远的山路,才来到学生的家里。
那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孩子的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着孩子。
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眼神中却透着对知识的渴望。
余校长耐心地跟爷爷奶奶沟通,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鼓励他们一定要让孩子继续读书。
张英子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
她开始明白,这些老师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还有一次,学校里收到了一批捐赠的物资,其中有一架凤凰琴。
这架琴成了学校里的宝贝,老师们和孩子们都视若珍宝。
《凤凰琴》观后感

《凤凰琴》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深受触动。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艰辛与坚守,还有那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偏远的山区,那里条件艰苦,师资匮乏。
但即便如此,那些教师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点亮了孩子们求知的灯塔。
他们面临的困难,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难以想象的。
教学设备简陋,生活条件艰苦,甚至有时候连基本的工资都难以保障。
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选择了坚守,选择了为孩子们的未来付出努力。
影片中,张英子老师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老师,更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
在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时,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种精神真的让我深受感动。
电影中的情节也很真实,让我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们的真实生活。
他们不仅要面对教学上的压力,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选择了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浇灌着每一颗希望的种子。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事业。
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和栋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
总的来说,《凤凰琴》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和启发。
它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关注和支持教育事业,那么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和光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凤凰琴》观后感
影片通过《凤凰琴》极为真实地再现了山区民办教师的艰难处境。
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张英子到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的故事,她被山区艰苦的办学条件所震惊。
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老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教师的工资因为没钱而拖欠着。
夜色中女人的哀嚎会穿越寂静的山谷,而让人感到凄凉。
尽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国歌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国旗。
凤凰琴所奏出的苍桑和古朴的乐音倾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片真实地反映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民办教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搞好山区教育,为不让山区儿童失学,默默地做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
从而歌颂了乡村教师热爱祖国,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我们为孩子没有找到很好的家教而自责时;当我们托关系,走后门,挤破脑袋转入自认为最好的学校时;当我们因为工作忙而担心孩子没有受到其它方面的兴趣教育时;当我们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一所所学校时。
可能想到?还有一些孩子,还有这样一些如果出生在城市里或者会是天才的儿童仍放着羊群,我们能否感觉到他们眼望着破旧不堪的校舍,耳听着朗朗读书声满是渴望的眼睛!
曾经有一位来自西部的中学教师,参观了一所北京重点学校,看到现代化的教学楼群、设施完备的运动场馆、宽敞舒适的学生宿舍后流泪了:我们的学校差得实在太远,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呆在城市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难以想象乡村教师跋山涉水去上课的艰辛;坐在电脑前享受网络信息沟通带来的快乐时,是体会不出农村教师捉襟见肘在危房里给孩子上课时不安的心情。
农村教育公用经费紧张,基本办学条件和环境还有待改善。
贫困地区学生人均经费仅百元左右,不足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
一些地方校舍严重不足,甚至连水电费都无法解决,更不要说有足够的教学试验经费。
当我们读到一个个数据,目睹一桩桩农村教育的真实事件,在我们润湿的目光中,在中国农村极富于生长力的土地上,农村教师在执着前行……,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当我打开电脑资料,把目光聚焦在800万农村教师身上时,我才发现,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称呼也是———人民老师,这是多么光荣的称呼啊。
可他们有一个标识了的身份—民办,他们的处境仍然艰辛,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而他们依然忍受着困乏的物质条件用瘦弱的肩膀支撑着农村教育事业的一片天空。
他们沉重地背伏着把数以万计的人口变成国家有用人才的时代的使命,这是多少艰巨的工作!人才流失,教师流失,鲜明的数字表明着,山区的教育已经频临危机了。
资金不足人才断层让他们痛心地倍感到后继无人,然而为着曾经养育过自己的那一方热土,他们仍然坚持着,努力着……
十几年前,一提起教师这个名字,似乎都是和清贫这个名词绑在一起的,而今天,在短短的十年,或者说几年间,我们目击到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的巨大反差这一不争的事实,意味着什么?
据一招聘网站的调查表明:现在教师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职业之一,特别是大学教师,收入稳定工作条件优越,而且教学任务轻松。
在某些地区,有的教师收入甚至超过白领。
如果这些调查让我们认为这就是问题的全部,那我们就完全错了。
殊不知在这繁荣昌盛的背后,有多少《凤凰琴》的故事仍在上演?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十年前,曾经寄于厚望的教育产业化似乎已经走向极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春风只是给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我们眼睛里所能看到的只是教师工资的疯狂增长。
于是,我一直在想,二十年时间,中国的教育问题究竟改变了多少?
当有的老师正在高为阔论收入是多少多少的时候;当看到某某高院财大气粗地动辄拿着几十万巨款的年薪砸向院士的时候;甚至有中学老师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大发学生之财的时候,在中国,在这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正一同呼吸的这一刻,一幕幕《凤凰琴》的故事也正在上演.
影片呼唤着中国的希望工程,影片更多地是唤起人们对改善贫困山区的现状的思考。
确切地说,这是一个体制的问题。
我们呼吁政府,呼吁社会,呼吁每一个关心中国未来的公民,伸出我们的双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在我们润湿的目光中,在中国农村这片极富于生长力的土地上,贫困地区的民办老师们在执着地前行着。
我们一直在说,社会发展了,经济增长了,国富民强了!我在想,同在教育这片天空里,差距为什么这么鲜明?
我们只能期待着,凤凰琴早日奏出新歌,这是乡村教师,也是乡村孩子们共同的期盼……
电影《凤凰琴》观后感
敬仲镇中学
罗进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