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拳师】宋氏形意拳名师赵永昌先生1991年授拳视频公开
赵香珠先生简介

总枢 纽 。
注 :本 文作者 为龙形体 育 总会 副会
长
“ 教练级别评定计划 ” 第三级教练资 格。 黄教练在服务 国术界超逾卅载 , 其
品格武德 , 深得国术界尊重及爱戴 , 更
被第六及第七届郑州 国际少林武术节
组委会聘为技术委员会顾 问。19 年 92
精武体育会为永久会员 。
进 退 入英 国剑桥世界名人榜 出版 的 《 世界 虚 。外 练 眼手身 腿步 , 如猛 虎 出林 , 不空 回 , 合发 声助劲 。 配 劲法 : , , , 标 弹 沉 蓄 , 。以气催 劲 , 化 内外合一 。 宗 师 林 耀 桂 于 15 9 6年 定 居 香 港 , 1 6 一 代宗 师 、 归道 山 、 禄 寿全 、 9 5年 仙 福
黄博士 自上 世纪 8 0年代至今 , 善 馆 。 . 纪 7 代第一 批教 育署 康乐体 育事 0年 用工余 , 热心推动武术教育工作 , 秉承 “ 形摩 桥”由林 耀桂 所创 , 龙 动如 游 务处 ( 乐及文 化事务 署 ) 康 的太 极班 弘扬 国粹使命 , 2 0 在 0 3年创办非牟利
己的一片天空 ,但未 曾放下过对 知识
的追求 。19 年 , 9 8 正值壮年的他 , 毅然 重拾课本 , 完成 中学课程 。及后 , 以 更 两年时间完成大学课程 ,取得美 国西
所学融 会贯通 , 创东 江龙形 拳 。有 “ 始 先
学海 丰成 妙业 , 后从 华 首得 真传 ” 说 。 之
姜
17 年投拜 “ 92 中国唐手 门 ” 宗师 吴鸿 业界提供一个学习新知识 的机会 。鉴 桥为 用 , 龙练 神 , 形练 体 , 练形体 , 外 内练
什么是梅花拳的“真文大武”

什么是梅花拳的“真文大武”?燕子杰2006年4月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和路遥教授到冀、鲁、豫各省农村调查梅花拳历史时,很多农民家中供奉着梅花拳祖师的牌位。
有的牌位两旁有这样的对联——横联是“流传万古”;左联是“灵通济世本棋天经地义”;右联是“玄妙教人全凭真文大武”。
当时老人们对我们进行了讲解,现在回忆起来前辈们的话都是很发人深省的,我认为很有必要把这幅对联里的话好好认识一下。
横联的“流传万古”意思明显,梅花拳《根源经》[#1]中说过:“……把老祖留的梅花拳流传万世,普天下都有梅花拳。
”不用说,这是拳民们的共同心愿了。
左联的“灵通济世本棋天经地义”,前辈们说:“灵通,就是梅花拳练出来的本领。
有了本领就要为乡亲们做好事,这是咱爷们儿的本分。
……”这话说得多么朴实!可是现在流行的说法却是,“有了本领就可以……”“升学、提职称、当官、发财……”甚至有的宗教也是“成仙、成佛、进天堂……”,总之都是为了个人!而且,认为这才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的社会从解放初起就提倡为公、为人民,可是现在仍有人认为这是“迂腐”的,似乎只有为自己才是时髦的。
梅花拳流传了千百年,一直是这样教育它的拳民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和路遥教授调查时就看到,梅花拳五代宗师邹克诚的碑文上刻着:“……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像这样赞扬梅花拳前辈宗师的碑文还有很多,就是近代我遇到的许多梅花拳前辈,包括韩其昌老师在内也都是急公好义、德高望重之人。
右联的“玄妙教人全凭真文大武”,什么是“玄妙”呢?“玄妙”就是无法理解,不可思义,就是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事物。
不要一听见“玄妙”就认为是迷信!其实,我们的宇宙、自然界就是“玄妙”的。
只是,人类在努力探索,不断地认识它。
什么时候能够完全认识它呢?谁也不敢说,也许人类永远不能完全认识它!同样,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也是“玄妙”的!例如人就是自然生成的,到现在人体的许多奥秘,任何科学家都还解释不了。
人类的大脑是当前自然界最高级、最神秘的物质,它的生长规律、活动能力,迄今为止人们仍然是一知半解。
王连义所传之明劲和暗劲-王氏后学

记得20年前我跟着师父王连义去北京草厂七条拜见师爷王继武,当时师爷特地叫来我的师叔和众师兄们,给我演示,让我知道形意明劲的练法。
有张宝杨师伯、潘志远师叔、王宏昌、孙光利、杜福堃、苏景胜、马文选师兄。
先是师兄们演练,他们打起来拳虎虎生风、跺地有声,一步一桩,是明劲,是刚劲,让我看的既惊讶又神往。
随后张师伯和潘师叔也给我示范,他们打的也是刚劲,但却是不同,师父在旁讲解说你师叔们给你展示的虽是刚劲,但却不是明劲,而是暗劲中的刚劲,我当时听着似懂非懂,后来通过自己的练习和感悟明白了,形意无论是初期的明劲和换劲后的暗劲,乃至最后的化劲,都要体现出刚劲来,因为刚劲是形意的灵魂,是根本所在。
但明劲、暗劲和化劲的刚劲都是如何体现的呢?有何不同呢?其实这在郭云深的三层功夫和三步练法中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但由于我们大家功力没下到,身上没有体验,所以就困惑了,另外就是目前一些所谓的大师们自己功夫没到,根本不了解先贤们的含义,而硬是在那里说教,把自己都不懂的东西传授弟子,造成了初学者的迷茫和疑惑,以至于不知明劲在哪里,暗劲为何物更是如坠雾中一般。
我现就把恩师王连义传我的明劲和暗劲的练法写出,也希望众师兄们对此话题进行讨论,以此共勉。
先说说最高境界的化劲,师父告诉我师爷王继武曾说过自己只练到了暗劲并未练到化劲。
所以师父说我们最好也就是练到暗劲了,因为没下到老先生们那个功夫,所以就达不到化劲,按李存义讲是将暗劲练到了劲头,而化劲自然而生,而非特别的一种练法。
师爷王继武讲他见过的老一辈中,铁臂王福元、宋虎臣、宋铁麟、李复祯、李存义等练到了化劲,同辈中的其师兄彭映玺、彭廷隽(王福元大师最得意的两个弟子)、孙禄堂、尚云祥练到了化劲,即使是在化劲中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孙禄堂是公认的顶尖大师,但也并非是绝对的打遍天下无敌手,与其功夫相当或在伯仲之间的高手是有的,但他们彼此之间都很爱惜对方的功夫和名声,并非要把对方打倒或发出,而是彼此看看,有时对方的一言一默就可以感觉出高低,或进一步搭下手便心知肚明了,而真正的高手非常希望能找到与自己相当或高的来交流的,孙禄堂曾与一些同样的高手交流过的,但那些高手中有不少是当时名动一时,但后人缺乏宣传而默默无闻了,百岁拳师王继武的师兄彭映玺就是其中之一的。
【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下)】48式太极拳慢动作演练

【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下)】48式太极拳慢动作演练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我是跟赵斌老师学的杨式太极拳,但在太极拳史研究上,倒是顾留馨让我明白了许多。
1984年,我的第一篇关于太极拳的文章《杨式太极拳及其西北传授人赵斌》在《武林》第5期发表。
由于对太极拳史研究不深,引用了杨季子“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氏传”的诗句。
太原工业大学孟乃昌教授(1933~1992,太极拳研究专家,曾任山西杨式太极拳协会副会长)来信,称赞我的文章写的好,其中关于杨、赵、傅三家关系以及杨家某些轶事,多为世人所不知。
但他又说,在太极拳源流上,还是要尊张三丰。
孟先生的话,使我感到愧疚。
我就在继续研读杨式传人著作的同时,仔细阅读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拳研究》和《太极拳术》。
如果说杨家关于张三丰创拳之说是“祖传”的话,正是顾留馨本人的著作,才使我从另一方面找到了这种说法的“依据”。
我首先发现,被作为太极拳祖型的陈式太极拳,是陈发科“1928年10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始为外间所认识。
”(见顾留馨《太极拳术》3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1版。
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这就是说,从清朝中叶到1928年之间,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不分流派),都是杨式太极拳及其分支。
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也不是陈家祖传,是唐豪在1931年给陈家沟制作的皇冠。
我同时发现,被斥为荒诞、谎言、附会的张三丰创拳说,早在清朝初年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以及《宁波府志》中已有记载。
(见393页)然而,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说:“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年)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见350页)在“附录”中又说:“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
”(见442页)但是,在《太极拳研究》133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第3版)和《太极拳术》386页中,都引用了李亦畲1867年抄给马印书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1867年,杨禄禅、武禹襄都健在,这显然和“辛亥革命后”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才出现张三丰创拳的“附会”、“谎言”之说前后矛盾。
宋氏形意拳劲力秘谈

2、后背起伏如蹭痒
后背是整体力传递之中很重要的一环,形意门里有句口诀:“前手打人,后背使劲”,尚云祥先生讲得很生动,“就是狗熊在树上蹭痒的劲”,《内功四经》和太极拳诀里也提到“贴背”。从生理结构上讲,乃是脊椎立柱之后,斜方肌、背阔肌均匀的向两侧展开,并向前束裹,厚实如熊膀,形成“圆背”,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间架圆整,保证了根节(腰胯)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发力点)。但这只是初步功夫,使用时还要保持抱圆之形,所发之力尚为冲撞力,方向性明显,平直而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进一步锻炼背部筋肉(俗称两膀扇儿)、肋部筋肉的开合之功,使其具有极大的弹性,达到“骨动肉不拘”,开如弓崩弦断,合如兽夹咬闭,为发惊弹冷炸之力打下基础。发力时以腰胯为轮盘,脊椎为传动轴,左右两背上下相错,带动双臂自由挥舞势如浪翻,即太极所云“牵动往来气贴背”,到这时始可真正不受外形拘泥,任意发挥。
3、丹田催动如金鸡抖翎
丹田是人体总重心之所在,丹田抖绝之劲是各种力量之源,以丹田的抖擞催动后背翻浪,如滔滔浪涌,连绵不绝,又干脆利索得象金鸡抖翎,猛虎宗身。这样即使被对方缠抱得很死,也一样能发出冷脆的爆发劲,少林拳讲“千金难买机灵颤”就是此义。正因为丹田抖擞是内家拳看家的宝贝之一,所以历来只见用法,不见练法,而且“丹田”一词,源于道家,很多人把它与玄学相附会,编出各种奇妙的理论,于拳术实修毫无意义。其实构成拳术运动中所谓“丹田”的就是腰、腹、裆、胯。宋氏形意拳大师李旭洲先生详细记述了它们的关系及应用中的开合、蓄发、虚实等变化之法。只有具备了开合功、抖绝劲,在实战中,才能发挥粘连绵随,大胆进身,做到“打人如亲嘴”,诚如大师李旭洲先生在笔记中记载“武当拳之长处,愈进身则愈得势,若退至圈边,为他种拳术之长处得以发挥也”。
戚继光《拳经》32势拳法

诀:跨虎势挪移发脚,要退去不使他知,左右跟扫一连施,失手剪刀分易
是我顺敌背用手将敌拳架开,然后搜根踢人脚踵,上手剪刀*人后倒.在中国传统摔跤中常见.
第廿九势,拗鸾肘
诀:拗鸾肘出步颠跺,搬下掌摘心打其心,拿阴捉兔硬开弓,手脚必须相应.
此势又名背肘势,是敌若右拳打来,我蹬脚快速近黏到敌手臂外侧我顺敌背,右手捋按敌手并返拧敌手背(让敌手筋螺旋反拧),身向右转,左肘背压敌肘牵引敌劲,*敌身体前倾,则我要上打钻心拳,下用拿挡手都十分便利.关键步法和手必须连惯.背肘势大时,甚至可以将敌手臂压断.
第三十势,当头炮
诀:当头炮势冲人怕,进步虎直撺两拳,他退闪我又颠踹,不跌倒他也盲然.
此势即今之炮捶.讲究步法我顺敌背,桥手捋按敌臂,连削带打.专攻敌面.手腿并用.
第三十一势,顺鸾肘
诀:顺鸾肘靠身搬,打滚快他难遮拦,复外绞刷回拴,肚搭一跌,谁敢争前.
即今合气道的小返手牵劲法,用手臂的腕肘肩成圆,转身牵引敌劲.滚身黏贴极快.因为是轮形黏贴.对手不变步根本无从发招.牵引后用回旋跌,返手跌或翻肘跌皆是分便利.今合气道小返手之技想必来源于此,或创拳意识雷同.所谓肚搭,既是合气道受身.意思是用身体黏贴,用身转的轮滚劲跌人.
第十二势,掂肘势
诀:掂肘势防他弄腿,我截短须认高低,劈打推压要皆依,切勿手脚忙急
此势是讲对手若用左拳打来,我用右手截格来拳,同时步法移动,将自己处在我顺敌背的位置.也就是我在对方手臂外侧,靠身体左转引敌重心,同时左拳肘从右手上穿出打面.此势可以连贯披挂手,炮捶,推手挤靠等多种后招.
第十三势,一霎步
诀:一霎步随机应变,左右腿冲敌连珠,恁伊势固手风雷,怎当我闪惊巧取
1843年钱塘许乃钊重刻《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仅有二十四势图诀。许氏于凡例中叙明是根据照叭阁、来鹿堂诸本校订重刻的,未见到明代兵部尚书周世选的重刻本。日人平山潜于宽政十年(公元1798年)所刻戚氏《拳经》,采用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周世选重刻《纪效新书》本,附有周世选【重刻纪效新书序】,其序云:【是书,余推常时所获,盖善本也"。但平山潜所刻《拳经》,亦仅有二十四势图诀。
鹰爪拳——精选推荐

鹰⽖拳⾃上世纪七⼗年代末以来,⼈们经常能在武术⽐赛或武术表演中看到⾝穿⼀⾝⿊⾊传统武术服装的运动员表演——⼀种传统拳术——鹰⽖拳。
只见运动员的动作和形态极似勇猛威武,神态⾮凡的雄鹰,它那神⽬利⽖,铁翅钩啄,时⽽博击长空,时⽽低翔⾕底,动则刚暴凶狠,快速有⼒;静则机智稳健,似若不动。
迅猛时似飞箭离弦,稳健处苍松迎风,势猛⾼飘,极具特⾊,尤其是他那⼀双似猛鹰⼀般犀利的眼睛,实在令⼈可畏!⽹络图⽚,图⽂⽆关在上世纪七⼗年代末⼋⼗年代初,北京著名武术运动员李志洲表演的鹰⽖拳,享誉全国武坛,可谓“⼀绝”,武林中也称李志洲为“鹰⽖李”。
这种鹰⽖拳主要吸收了⽼鹰的形、意和博击动作等特点组合⽽成,是属于⼀种象形拳术。
也许现在⼈们对传统的鹰⽖拳已较为陌⽣了。
技击特点鲜明的传统鹰⽖拳起源于何时,发源于何地,其详细的历史现难以考证。
其原始技艺究竟如何,也未见确凿史料记载。
但我们从⼀些武术书刊中得知,鹰⽖拳传说是宋代抗⾦民族英雄岳飞所创。
在漫长的岁⽉中,此拳有继承有遗漏,有发展,也有创新,历代皆有传⼈。
到了明代精于翻⼦门拳术的名僧丽泉和尚得到了真传,并把鹰⽖翻⼦两种拳术编串起来合练,初步形成了“鹰⽖翻⼦拳”套路。
此后,⼜代代相传,后来传于清代的法成和尚,法成和尚再传给鹰⽖翻⼦拳门奠基⼈之--的刘仕俊。
说起刘仕俊拜法成和尚为师,这⾥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
刘仕俊(1840--1910)河北省雄县⼈。
少年时家境贫寒,以卖烤烟为⽣,但⾃幼⼗分酷爱练武。
⼀⽇外出卖烟,到了晚上便在⼀家⼩客栈住宿休息,深夜独⾃在院⼦⾥练功,不料拳脚声却惊动了同住⼀店的法成和尚。
法成和尚等刘仕俊练好后对他说:“年青⼈,你的功夫练得不错,这对强健⾝体还可以,要想防⾝克敌就不⾏了!”此时,年少⽓盛的刘仕俊闻听此⾔后很不舒服,⾯露温⾊,恼羞成怒,当场要与法成⽐个⾼低,于是两⼈就在院中⽐试起来。
可是⽓势汹汹的刘仕俊求胜⼼切,虽然⽓冲⽃⽜连续进攻三招,均被法成轻易地⼀⼀化解掉,当刘第四次猛出右拳欲击打对⽅头部时,却被法成⽤“鹰⽖”⼿法紧紧地拿住了刘的⼿腕。
太极拳秘境1

太极拳秘境1合集视频102:52 太极拳秘境(1-4集)太极拳秘境《第一集》及解说词分集视频太极拳秘境:第一集百花齐放-太极拳流派六式太极拳代表人物连绵的太行山脉,是中国东部重要的自然界限。
这里也是中华武术重要的发源地,很多拳种就诞生在这些并不起眼的小山村中。
几百年来,尚武之风盛行沿袭至今。
陈家沟坐落在太行山东麓,河南焦作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因陈氏人丁繁衍,加之村中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而得名。
因一位奇人而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个人并不姓陈,他的名字叫杨露禅。
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成一种精妙的技击术,随后把它带到了北京,在擂台上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
人们被他这种高深莫测的击打方式所吸引。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先生,观其武艺后大嘉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有太极浑圆一体也。
——翁同龢。
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秘境(一)百花齐放---太极拳流沠。
数百年来,无数人习练太极拳,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成为全世界传播最为广泛的中国武术拳种。
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不同流派,他们自成一家,各有所长,当今六大流派流传最广,他们的代表人物是:陈小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缩小运动中的误差,建立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
崔仲三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连贯主要是指动作之间的感觉,动作的外形,內心的感觉,通过内心而发的动作。
这种连贯起来,所以给人感觉才是一种美。
翟维传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功夫就是时间,沒有一定时间是练不上功夫的,整劲是来源于松柔,发力是在一瞬间产生的。
李秉慈吳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实际上不顶撞是什么呢?简单一句话,不承受对方力量,是把对方力量消化掉。
孙永田孙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我们武术都讲究快打慢,慢打迟。
放松就是最快,最快就是放松。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耍拳三个原则,一个耍的是轻灵圆活,一个耍的是自然从容,一个耍的是柔中求刚。
陈式杨式太极拳特点论术那么这六式太极拳,是如何行成?他们各自又有什么特奌呢?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庭以至祖传之拳术,研究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拳经和多种内家拳术,结合医学的经络理论,和孺家道家共同的太极阴阳学说,创造了陈式太极拳和双人推手的练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拳师】宋氏形意拳名师赵永昌先生1991年授拳视频公
开
赵永昌,男,汉族,山西省祁县人,生于1921年2月2日,卒于1993年3月5日,终年73岁。
为著名宋氏形意拳传人,一级武术裁判。
赵永昌从19岁起习武,之后拜著名形意拳大师宋铁麟为师,勤奋好学,操练不懈,技精功深。
从1957年至1990年,曾多次参加省、地、县、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并多次获得前一、二、三名及金牌盛誉。
同时在武术挖掘整理及研究方面也有成就,其论文曾获过理论学术一、二等奖。
赵永昌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宋氏形意拳的实践和理论与技艺的研究。
赵永昌从1959年起,一直从事教练工作。
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育了数以百计的优秀武术队员,收纳了遍及三晋的弟子近百人。
其技艺较好者有赵川辉、王儒贵、贾保寿、武星明、李进、陈金龙等。
他曾历任山西省体工队武术教练和省内院校以及交城、平定、昔阳、太原、太谷、祁县等地的武术教师。
在教学方面严肃认真,具有姿势规范、劲力充实、形神统一、节奏分明的特点和方法,学员易于接受和掌握。
在较技方面享有短捷灵快,近身发劲的称誉。
因此博得武术爱好者的厚爱。
他的一生为发展山西武术事业做出了卓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