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暴雨、干旱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出问题:“这些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总结气象灾害的定义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相对较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结合图表、影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共同成长。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的第六单元“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中,我们面临的是气候异常所带来的各种气象灾害问题。这些灾害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困扰,还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影像资料展示法,直观地呈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果你是防灾减灾工作者,你会如何制定防灾减灾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六单元 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一、单元信息二、单元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自然灾害第1课时气象灾害区研学旅行【教学内容】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为提高青少年识灾、防灾、避灾意识,促进中小学生研学工作交流,就10月13日国际減灾日给中学生校园科普活动进行研学课程。
省气象局气象天文科普馆硏学团队于10月5日-12日到自然灾害多发区进行研学路线实地考察。
今天我们研学的路线主要是气象灾害多发区。
展示图片,指出研学路线研学活动开始前,以知识储备作为契机,引出防灾减灾知识【知识储备】一、灾害监测主要手段: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等,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二、灾害防御主要手段:(1)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2)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三、灾害救援与救助:展示救援流程,帮助学生了解灾害救援与救助的过程,从而建立正确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灾后恢复展示北川新县城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灾后重建。
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自救与互救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灾前准备的物资、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的主要方面。
【过渡】了解了防灾减灾知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研学旅行,首先我们来到第一个地点:寒潮多发区——新疆。
预计11月26日20时至11月28日20时,新疆大部气温将下降8~12℃,新疆北部降温14~18℃,新疆山口风力可达12~13级。
【合作探究】(结合资料与图片)阅读新疆地区材料与课本,回答下列问题:寒潮的表现及危害。
【讲解】因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学案设计

地理导学案6.1 气象灾害【学习目标】【新课精讲】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的降水或短时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
(3)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区各大江河的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链接生活:洪水是否一定形成洪灾?提示:不一定。
只有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时,才形成洪灾。
二、干旱灾害1.干旱与干旱灾害干旱是因长时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和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频发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地区,其中以非洲最严重。
3.旱灾的危害(1)易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产;(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和沙漠化;(3)引发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成因及分布(1)成因:东部季风区降水、。
(2)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尤以地区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链接生活:华北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提示:春季正值冬小麦返青季节,需水量大,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 气象与水文灾害 精品学案

6.1 气象与水文灾害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是因①的降水或②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因素:③因素和地形因素。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④、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人口越密集、⑤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二、干旱灾害1.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⑥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2.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⑦的旱灾最严重。
3.旱灾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发展;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发生范围广,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⑧、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⑨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台风是在热带或⑩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台风灾害的形成与狂风、暴雨、有关。
3.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且多发生于季节。
四、寒潮灾害1.寒潮是因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寒潮多发生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到初春时节。
3.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使得农作物遭受冻害;大风、大雪、冬雨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答案】①连续性②短时强降水③气候④泥沙淤塞⑤经济发展⑥异常偏少⑦非洲⑧季节变化⑨华北⑩副热带西北太平洋风暴潮夏秋强冷空气深秋三、夯实巩固2018年9月17日,全球风王“山竹”接连登陆菲律宾和中国,成为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1.1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六章自然灾害本章概述〔课标导航〕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核心素养〕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一些自然灾害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灾害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灾害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学法点拨〕本章共四节内容,第一、二节沿着自然灾害的形成以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为主线逐步展开;第三、四节以“监测—防御”为线索贯穿始终。
第一节“气象灾害”,以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四种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图片为引子,探讨了这四种灾害的形成过程、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地质灾害”,首先从成因上探讨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形成条件),然后结合资料探讨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后讲述了地质灾害在我国的分布。
第三节“防灾减灾”,首先从防灾减灾的工作指导方针入手,讲述了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然后以地震和洪涝为例,介绍了自救与互救的方法和措施。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介绍了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显著作用。
〔生涯规划〕项目专业或大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科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大学(不分先后顺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第一节气象灾害第1课时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洪涝灾害的概念、分布,并掌握其带人地协调观: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气象来的影响。
2.理解干旱灾害的概念、分布,并掌握其带来的影响。
灾害加剧的重要原因。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形成和预防措施。
2.了解水文灾害的类型、形成和预防措施。
3.能够分析和解决气象和水文灾害问题。
2. 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象和水文灾害的类型、形成和预防措施。
2.能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3.1 气象灾害3.1.1 气象灾害类型气象灾害按照影响条件和主要灾害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高温灾害: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中暑,孕妇和老人尤其需要注意。
2.暴雨灾害: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3.冰雪灾害:冰雪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交通都会造成影响,特别是南方地区。
4.霜冻灾害:霜冻是指低温天气下,地面上的水分直接升华形成的白霜。
5.风灾害:台风和龙卷风是风灾害的两种主要类型,它们都会造成风雨、海浪和地质灾害。
6.干旱灾害:干旱是指某地区的降水量在长期平均降水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
3.1.2 气象灾害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气象灾害的发生,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制定并落实灾害应急预案。
2.定期检查和维护工程设施,确保其安全可靠。
3.积极防范和控制环境污染,减少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
4.坚持科学管理,加强气象预报和监测能力,提高对灾害的预判和预警能力。
3.2 水文灾害3.2.1 水文灾害类型水文灾害按照影响范围分为以下几种:1.局部洪涝灾害:一般发生在平原地区,由河道堵塞、降雨偏多等因素引起。
2.山洪灾害:在山区发生,主要是由于雨量偏大、地形陡峭、土壤流失等因素引起的。
3.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由降雨、山体剧烈震动等因素引起。
3.2.2 水文灾害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水文灾害,人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开展天然林保护和人工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
2.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确保排水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的完备性。
3.进一步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灾害防范能力。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区域认知)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洪涝灾害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如下图所示:[学法指导]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干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旱灾知识点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灾害6_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学习目标:1.理解洪涝灾害的含义、成因及影响。
2.理解干旱、台风、寒潮灾害的含义、分布规律及危害。
一、洪涝灾害1.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形成原因从气候因素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影响洪涝危害巨大,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洪涝会引发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3.影响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三、台风灾害1.概念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我国台风我国台风主要来源于西北太平洋,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尤以7~9月登陆次数最多)。
3.影响 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等引起的严重的自然灾害。
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如下图所示:四、寒潮灾害1.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时空分布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
【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区域认知)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如下图所示: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
干旱
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
↓
旱灾
知识点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
(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
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思考1
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少,干旱并不意味着旱灾严重。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