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谢晦诗歌赏析

合集下载

檀道济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

檀道济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

檀道济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谢晦。

谢晦。

字宣明。

陈郡阳夏人。

南朝宋大臣。

东晋东阳太守谢朗之孙。

谢晦出身于陈郡谢氏。

仕晋为建威中兵参军。

后追随宋武帝刘裕。

历任太尉参军。

刑狱贼曹。

豫州治中从事。

太尉主簿。

从事中郎等职。

他是南朝宋的佐命功臣。

担任右卫将军。

侍中。

中领军。

封武昌县公。

后担任宋少帝的顾命大臣。

加领中书令。

景平二年。

谢晦联同徐羡之。

傅亮废黜宋少帝。

迎立宋文帝。

并外调为荆州刺史。

都督荆湘七州军事。

进号卫将军。

元嘉三年。

谢晦因徐。

傅被杀。

举兵拒命。

为檀道济所破。

擒送建康伏诛。

年仅三十七岁。

本名,谢晦。

字号,字宣明。

所处时代,晋末宋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陈郡阳夏。

出生时间,390年。

去世时间,426年。

主要作品,诗作《悲人道》。

主要成就,废黜少帝。

迎立文帝。

官职,中书令。

荆州刺史。

爵位,武昌县公。

人物生平。

谢晦早年原是建威将军孟昶的中兵参军。

檀道济后被刘穆之举荐给太尉刘裕。

担任太尉参军。

他曾代替患病的刑狱参军处理讼案。

把积压如山的案件随审随断。

没有一点错误。

因而得到刘裕的器重。

被任命为刑狱贼曹。

不久又改任豫州治中从事。

义熙八年。

刘裕推行土断。

史称义熙土断。

谢晦将侨置郡县的人口分到扬州。

豫州两地。

表现得公平允当。

转任太尉主簿。

后随征荆州刺史司马休之。

义熙十二年。

谢晦随刘裕北伐后秦。

处理军中内外要务。

当时。

刘穆之留守建康。

数次遣使向刘裕通报政务。

而谢晦却每每都有不同的意见。

使得刘穆之十分愤怒。

刘裕欲任命谢晦为从事中郎。

征求刘穆之的意见时遭到坚决反对。

因此刘穆之在世的时候。

谢晦一直没有得到升迁。

义熙十三年。

刘穆之去世。

刘裕悲恸不已。

当时。

谢晦正在当值。

闻听消息非常高兴。

他亲自到帐中落实刘穆之的死讯。

当日便被任命为从事中郎。

义熙十四年。

刘裕受封宋公。

建立宋国。

谢晦被任命为宋国右卫将军。

加授侍中。

永初元年。

刘裕称帝。

建立南朝宋。

史称宋武帝。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

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一、(2023·湖北高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岸贫①梅尧臣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②,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③。

此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当时北宋边患严峻,朝廷每年供给契丹、西夏大量的绢币。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破败流徙。

②槎沫:水上漂浮的零枝断梗。

③犊鼻裈:短裤,或称围裙,因形如犊鼻,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岸边贫苦人家失去了土地,无法耕种与收获,也没有办法饲养鸡豚。

B.他们用晒干的断梗枯枝烧蚌蛤吃,用“野芦”“青蔓”搭建居住的地方。

C.小孩子们把荷叶穿在身上充当短裤,刻画了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形象。

D.全诗只描绘场景,客观直白,未加任何评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6分)二、(2023·河北沧州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念奴娇·垂虹亭朱敦儒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

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

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

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

深夜悄悄鱼龙,灵旗收暮霭,天光相接。

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

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

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放船纵棹”三句,写出词人在金秋之际乘舟泛江,“放”“纵”二字表现出无拘无束、随心而行的情趣。

B.“与我成三客”化用李白《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意境有别,韵味各异。

C.“叠玉层冰宫阙”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冰清玉洁的景象,表达出词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D.这首词清畅旷达,想象奇特,文采斐然,在皎洁莹白的水月光影中,营造出高远超凡的艺术境界。

4.本词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都描写了月下泛舟的情形,抒发了词人的情思,请比较其情感的异同。

古诗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翻译赏析

古诗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翻译赏析

古诗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翻译赏析《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

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

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

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

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

嚼征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

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前言】《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上片描绘楚山修竹,以竹隐喻人;下片忆写赵晦之吹笛侍儿的吹笛才能。

此词虽为赠乐妓之作,却无香软丽蜜之态,反而借描写乐妓歌舞而追高溯远,自抒情怀。

以景起兴,景事融合,由近及远,巧妙化用史事,使词篇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情趣。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赵晦之:名昶,南雄州人,作此词时,赵知藤州(今广西藤县)。

楚山修竹:古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出高竹。

《广群芳谱·竹谱》:“蕲州竹:出黄州府蔪州,以色匀者为,节疏者为笛,带须者为杖。

”修,长。

异材:优异之材。

表:外。

龙须:指首颈处节间所留纤枝。

凤膺(yīn):凤凰的胸脯,指节以下若膺处。

玉肌:美玉一般的肌肤,指竹子外表光洁。

淮南:淮河以南,指蕲州。

云梦:即古代云梦泽。

在今湖北省天门县西。

袅(niǎ):柔和。

中郎:东汉末的蔡邕。

曾为中郎将,古代音乐家。

干宝《搜神记》:“蔡邕曾至柯亭,以竹为椽。

邕仰眄之,曰‘良竹也’。

取以为笛,发声嘹亮。

”桓伊:晋人,喜音乐,善吹笛。

《晋书·桓伊传》: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

常自吹之。

”岭南太守:指赵晦之。

绿珠:西晋石崇歌妓,善吹笛。

《晋书·石崇传》载:“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

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收崇。

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

《春泛若耶溪》阅读答案附赏析

《春泛若耶溪》阅读答案附赏析

《春泛若耶溪》阅读答案附赏析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吹行舟,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

②际夜:至夜。

③潭烟:水汽。

④弥漫:渺茫。

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作者綦( q )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①偶即遇。

②持竿叟,严子陵曾在若耶溪附近地域的富春江隐居垂钓。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月夜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2.下列对诗歌的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答案:1.C(2分)2.D(2分)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能揭示全诗主旨的一个词语。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的景与情简要赏析。

答案:幽意(或幽)。

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清幽之景:晚风习习,吹拂着游船,船几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南斗星闪耀,水潭上月光溶溶、烟雾茫茫,还有两岸树木伴着悄悄地退向身后。

由夜景的清雅,作者更觉世事纷扰,不如这种幽居独处、不问世事、随遇而安、放任自适的归隐生活,由此表达自己追慕幽意的人生意趣。

练习二;⑴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在曲折回环的行进中,对、、(用概括的语言)等景物进行描摹,创造出一种幽美、迷蒙的境界,使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全诗意思及赏析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全诗意思及赏析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全诗意思及赏析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认为事物的兴衰荣枯是相互转化的,就像邵平在瓜田中种植蔬菜,虽然地位不如从前,但也能够过上平静的生活。

寒暑交替也是自然规律,人们应该像通达事理的人一样,理解生命的真谛,把握当下的快乐,而不应该过分执着于功名利禄。

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道德报应的质疑和对贫贱生活的坚守,诗人认为,如果积善没有回报,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坚持道德呢?伯夷、叔齐在西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这说明善良的人不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回报。

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他认为,人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保持贫穷而坚定的节操,这样才能成为百世之师。

其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诗人认为,自从道德沦丧以来,人们都在珍惜自己的感情,却不肯饮酒作乐,只是追求世间的虚名。

诗人认为生命非常短暂,就像闪电一样迅速消逝,在这短暂的人生中,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快乐,而不是被功名利禄所束缚。

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孤独的鸟在日暮时分的徘徊和悲鸣,它在寻找自己的归宿。

诗人认为,这只鸟就像自己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着真正的自我和价值。

虽然周围的环境很残酷,但它终于找到了一棵孤松,得以栖息和安息。

诗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朱熹诗词诗歌作品赏析

朱熹诗词诗歌作品赏析

朱熹诗词诗歌作品赏析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生于南剑州尤溪。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朱熹诗词诗歌赏析,仅供大家参考!朱熹诗词诗歌赏析11春日朱熹〔宋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此诗外表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妙的景致;事实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妙愿望。

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异。

2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尝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受的详细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3劝学诗 / 偶成朱熹〔宋代〕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行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方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青春的日子简单逝去,学问却很难胜利,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秀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

告知我们青春易逝,学问难成,且珍惜这年少光阴,莫轻易错过。

朱熹诗词诗歌赏析21观书有感·其二朱熹〔宋代〕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蒙冲一作:艨艟)一直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由行。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新高二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新高二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新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唐】皮日休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②薛宝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③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

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

②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

③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

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

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入汤锅被蒸煮,落得被人吃掉的下场。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锐,极尽讽刺之能事,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2)这两首以“蟹”为主要内容的诗作,都是以小见大。

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D.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坡杏花》)(3)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六)①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②,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③。

珠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①本诗是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所作。

②瞿塘峡:三峡之一,在夔州东。

曲江:在长安南。

③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内。

唐玄宗为方便游赏,自兴庆宫筑夹城复道,直通曲江芙蓉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A.此诗是杜甫困居夔州时,对失陷之后的长安的追思,虽衰损颓唐,却语言浓丽。

杨亿《南朝》赏析(赵一融)

杨亿《南朝》赏析(赵一融)

琼树朝朝见,金莲步步来---杨亿·诗《南朝》鉴赏【南朝】五鼓端门漏滴稀,夜签声断翠华飞。

繁星晓埭闻鸡度,细雨看场射雉归。

步试金莲波溅袜,歌翻玉树涕沾衣。

龙盘王气终三百,犹得澄澜对敞扉。

此诗为《西昆酬唱集》之名篇,诗名取自晚唐诗人李商隐之同名。

而全诗基调也与李诗同曲同工,工整且稳妥,精炼且无痕。

从艺术角度而言与李诗颇为接近,同属典雅之诗风。

引自学海书楼国学讲座张文粲先生简评:“诗题《南朝》,借咏史以讽今也。

”而言来做鉴评。

说诗解词自然要先从作者本身以及诗词体来入手,杨亿,北宋人,是北宋初期“西昆诗”的主要作家。

死后人称杨文公。

而说到“西昆诗”,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之诗派,因《西昆酬唱集》闻名,艺术特点多师从李商隐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语调铿锵且辞藻华丽。

声律和谐且对仗工整。

呈典雅之态。

我们在此对于其实际思想境界不表,单论其型。

再看杨亿这篇《南朝》,题目醒人,自是咏史之诗,而这也契合西昆体的本身,”多以借古讽今,抨击时政“。

况此诗,可谓字字成典,那么我们就”典“做点,句句评析。

首联”五鼓端门漏滴稀,夜签声断翠华飞”。

此联中两句引典为萧赜,陈蒨二人之事迹,第一句用典之出处在于,《南齐书》卷二十载:“上(齐武帝萧赜)数游幸诸苑囿,载宫人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宫人闻钟声,早起装饰,至今此钟唯应五鼓及三鼓也。

车驾数幸琅邪城,宫人常从,早发至湖北埭,鸡始鸣。

”而二句则在于《陈书》卷三载:“世祖起自艰难,知百姓疾苦。

国家资用,务从俭约。

常所调敛,事不获已者,必咨嗟改色,若在诸身。

主者奏决,妙识真伪,下不容奸,人知自励矣。

一夜内刺闺取外事分判者,前后相续。

每鸡人伺漏,传更签于殿中,乃敕送者必投签于阶石之上,令鎗然有声,云:‘吾虽眠,亦令惊觉也。

’始终梗概,若此者多焉。

”萧,陈二人皆为南北朝时期的帝王,在醉生梦死的那个时期此二者属与其相背之人,实属有为之君,在位时期施行明理之政,也算得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强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宋谢晦诗歌赏析
南朝宋谢晦诗歌赏析
谢晦是南朝宋大臣,文章家。

文采出众,很有才华,其诗歌作品有《悲人道》、《彭城会》、《连句诗》等。

还有何承天写作的《为谢晦奉表自理》、《为谢晦京邑》、《又为谢晦上表》;其诗歌作品欣赏:
《彭城会》
南朝宋谢晦
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

华阳有逸骥,桃林无伏轮。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在军事上节节胜利,抵达彭城。

在庆功宴上谢晦为刘裕代作了这首诗《彭城会》。

诗中用华阳奔腾的骏马比喻刘裕,用桃林中没有停止的战车表现众将一往无前的决心;以扫荡污秽,清去尘土歌颂刘裕的武功。

全诗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确实充满了刚劲,昂扬向上的气魄。

《悲人道》
南朝宋谢晦
悲人道兮悲人道之实难。

哀人道之多险,伤人道之寡安。

懿华宗之冠胄,固清流而远源。

树文德于庭户,立操学于衡门。

应积善之余祐,当履福之所延。

何小子之凶放,实招祸而作愆。

值革变之大运,遭一顾于圣皇。

参谋猷于创物,赞帝制于宏纲。

出治戎于禁卫,入关言于帷房。

分河山之珪组,继文武之龟章。

禀顾命于西殿,受遗寄于御床。

伊懦劣其无节,实怀此而不忘。

荷隆遇于先主,欲报之于后王。

忧托付之无効,惧愧言于存亡。

谓继体其嗣业,能增辉于前光。

居遏密之未几,越礼度而湎
荒。

普天壤而殒气,必社稷之沦丧。

矧吾侪之体国,实启处而匪遑。

藉亿兆之一志,固昏极而明彰。

谅主尊而民晏,信卜祚之无疆。

国既危而重构,家已衰而载昌。

获扶颠而休否,冀世道之方康。

朝褒功以疏爵,祇命服于西蕃。

奏箫管之嘈囋,拥朱旄之赫煌。

临八方以作镇,响文武之桓桓。

厉薄弱以为政,实忘食于日旰。

岂申甫之敢慕,庶惟宋之屏翰。

甫逾历其三稔,实周回其未再。

岂有虑于内0,
000其云裁。

痛夹辅之二宰,并加辟而靡贷。

哀弱息之从祸,悲发中而心痗。

伊荆汉之良彦,逮文武之子民。

见忠贞而弗亮,睹理屈而莫申。

皆义概而同愤,咸荷戈而竞臻。

浮舳舻之弈弈,陈车骑之辚辚。

观人和与师整,谓兹兵其谁陈。

庶亡魂之雪怨,反泾渭于彝伦。

齐轻舟于江曲,殄锐敌其皆湮。

勒陆徒于白水,寇无反于隻轮。

气有捷而益壮,威既肃而弥振。

嗟时哉之不与,迕风雨以踰旬。

我谋战而不克,彼继奔其蹑尘。

乏智勇之奇正,忽孟明而是遵。

苟成败其有数,岂怨天而尤人。

恨矢石之未竭,遂摧师而覆陈。

诚得丧之所遭,固当之其无吝。

痛同怀之弱子,横遭罹之殃衅。

智未穷而事倾,力未极而莫振。

誓同尽于锋镝,我怯劣而愆信。

愍弟姪之何辜,实吾咎之所婴。

谓九夷之可处,思致免以全生。

嗟性命之难遂,乃窘绁于边亭。

亦何忤于天地,备艰危而是
我闻之于昔诰,功弥高而身蹙。

霍芒刺而幸免,卒倾宗而灭族。

周叹贵于狱吏,终下蕃而靡鞠。

难明德之大贤,亦不免于残戮。

怀今惮而忍人,忘向惠而莫复。

绩无赏而震主,将何方以自牧。

非砏石之圜照,孰违祸以取福。

箸殷鉴于自古,岂独叹于季叔。

能安亲而扬名,谅见称于先哲。

保归全而终孝,伤在余而皆缺。

辱历世之平素,忽盛满而倾灭。

惟烝尝与洒埽,痛一朝而永绝。

问其谁而为之,实孤人之险戾。

罪有踰于丘山,虽百死其何雪。

羁角偃兮衡闾,亲朋交兮平义。

虽履尚兮不一,隆分好兮情寄。

俱惮耕兮从禄,睹世道兮艰詖。

规志局兮功名,每谓之兮为易,
今定諡兮阖棺,惭明智兮昔议。

虽待尽兮为恥,嗟厚颜兮靡
长揖兮数子,谢尔兮明智。

百龄兮浮促,终焉兮斟克。

卧尽兮斧斤,
理命兮同得。

世安彼兮非此,岂晓分兮辨惑。

御庄生之达言,请承风以为则。

元嘉三年(426年)谢晦兵败在被押送京城的路上,有感于自己的一生遭遇,写下了一篇赋《悲人道》。

其赋首先阐明宗旨:悲痛人生啊!悲叹人生实在很难。

哀痛人生多艰险,悲伤人生少平安。

然后沉痛地说,自已本来是豪门贵族的世家弟子,应该树美德,做学问,积善延福。

但是为什么被朝廷缉拿呢?实在是祸惹得太大了。

接着叙说了天下大乱时随刘裕东征西杀,建功立业,取得了赫赫威名。

但徐羡之、傅亮令他招祸,不得已兴兵造反,苟成败其有数,岂怨天而尤人。

自已无怨无悔。

但弟子侄子都受到了牵连,实在愧对家人。

所有的一切都灰飞烟灭了,最比山高,百死难雪。

赋的结尾又回到对世事人生的感叹。

以前害怕躬耕,追逐名利,但是现在看到宦海沉浮;以往认为获取功名实在简单,今天临死才知道并非如此,最后,谢晦与庄子的无为思想发生了共鸣。

由此看来,谢晦想到了庄周超脱豁达的言谈,愿继承其风范,把它作为仿效的准则。

全文音韵委婉,其情伤感,
令人心叹。

思想虽然消极,但是也确实是发人深思。

由此可见,华宗冠胄们此时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人道之多险”,谢氏子弟大都不像从前那样“任诞”和“简傲”了,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变得审慎、勤勉和“实际”,从超脱玄远的理想境界回到“人道之实难”的现实人间,从过去的极度放达一变而为现在的“恭谨过常”。

《连句诗》
南朝宋谢晦
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

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谢氏中谢安孙谢混、从孙谢晦、从曾孙谢世基先后被杀,谢晦与谢世基被戮前的《临终连句》说:
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

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

(谢世基)
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

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谢晦)
谢晦与谢世基一同赴死。

谢世基诗意是:伟大啊!横越大海的鲲鱼,壮观啊!鹏鸟的翅膀像是从天际垂挂下来的彩云。

可是一旦失去风和水,反倒成为蝼蛄和蚂蚁的食物。

谢晦的
诗意是:功名成就与古人相并齐,保全自已隐退的道路却没有智慧和力量。

既已登上太行山的险峻,这道路确实难以攀登。

颇有文才的谢晦,再一次申明了《悲人道》的意旨:仕途险恶,此路难行!
湖南省安乡县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的忠济庙、谢公墓。

根据明朝隆庆《岳州府志》记载,当时谢晦庙有三处,一在“南平驿”,一在“井字岗”,还有一处即在黄山大顶。

相传谢晦任荆州刺史时时常路经黄山,每次都久久瞻望。

以后去世,“枢经其处,舟胶不动,遂葬。

民立为祠,祷辄应。

国朝有春秋二祭。

”旧志记载“舟胶不动”的地方,是高田村的丧定港,一名灵柩湖,又名灵石湖,均在今黄山头镇内,今湖南安乡县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

“忠济庙”匾额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所书。

至清乾隆时期,谢晦庙就仅黄山大顶一处。

庙号“忠济”,是宋政和二年(1112)御赐,因是年荆澧官民在谢晦祠求雨,非常应验,天降甘霖。

尔后,宋徽宗宣和年间又封谢公为“孚泽公”,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又加封“显应公”。

也是从明隆庆年间起,对谢公是谢晦提出质疑,原因是谢晦辜负了先帝刘裕辅佐幼主的嘱托,不该“废昏立明”。

宋文帝是谢晦扶上台的,站稳脚跟后恩将仇报,不过玩弄的是封建君主“狡兔死,猎狗烹”的伎俩。

明代诗人袁宏道的《竹
枝词安乡江干阻风》诗多次提到梁山,其中第三首写道:
《竹枝词安乡江干阻风》
明袁宏道
武溪葱翠独称梁,正望黄山一点苍。

三日风头两日雨,谢公昨日拜梁王。

诗中的谢公,即安乡黄山谢公墓的墓主,也是该山忠济庙的配享者谢晦。

谢公墓
位于安乡县黄山头镇黄山之顶。

据旧志载:东晋荆州刺史谢诲,因王族争权,被诛后葬黄山。

北宋政和年间建庙祀之,御赐庙号“忠济”。

1980年以来,当地群众筹款维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