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件:地球基本特征及地质年代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PPT优秀课件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二叠纪 三叠纪 二侏叠罗纪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2、地质年代表
对全球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 行对比研究后,科学家发现 地球演化呈明显的阶段性, 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 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 年代表。
(名校课堂)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地 球的早 期演化 和地质 年代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名校课堂)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地 球的早 期演化 和地质 年代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 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 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砾石、 沙子、黏土等,这些碎屑 物质被风和流水搬运后沉 积下来,经过压实紧密团 结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名校课堂)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地 球的早 期演化 和地质 年代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名校课堂)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地 球的早 期演化 和地质 年代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2、古生代
距今5.41亿年—2.52亿年
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 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 多次大变迁,后期格大陆形成整体, 称为联合古陆。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时 代,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 代。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 末期发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 灭绝事件。
(名校课堂)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地 球的早 期演化 和地质 年代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名校课堂)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地 球的早 期演化 和地质 年代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贝壳化石
恐龙蛋化石
鹦鹉嘴龙化石

地质年代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ppt课件

地质年代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ppt课件

PPT课件
29
2.3 地质年代
纪向下再划分出第四级地质年代单位 (世),大部分纪都三分,如寒武纪分为 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侏罗纪 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等; 少数纪二分,如白垩纪分为早白垩世、晚 白垩世等。
PPT课件
30
2.3 地质年代
对应于特定地质年代的时间段落中形成
的地层,称为时间地层单位。
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相互对
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称为宇、界、系、统,
它们是适用于全球的地层单位,所以也叫国
际性年代地层单位。
如显生宙形成的地层称显生宇,古生代
形成的地层称为古生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
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
分别称为下、中、上P寒PT课武件 统等.
31
2.3 地质年代
PPT课件
2
2.3 地质Leabharlann 代(一) 绝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
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20世纪40年代,放 射性同位素衰裂变定年技术的应用,为测定 矿物、岩石的绝对地质年龄提供了精确的方 法,从而开创了绝对地质年代的研究。通过 岩石样品中所含放射性元素来测定的,可以 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PPT课件
3
2.3 地质年代
测定绝对地质年龄计算公式
PPT课件
4
2.3 地质年代
(二)相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是通过比较地层的沉积顺序、 接触关系、古生物特征和地层切割关系来确定其 形成先后的一种方法,在地质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1)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①地层层序律 即在地层形成过程中,先沉积的 一定位于下部,后沉积的一定位于上部。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1.3地球的历史-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共24张PPT)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1.3地球的历史-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共24张PPT)

点拨精讲
地质年代表
时间尺度——宙>代>纪
在一个地震后的早晨(震 旦),天气很冷(寒武),一个 奴隶开始熬陶(奥陶),他被 滞留(志留)在这里做泥盆。 给炉子里填了石炭,开始烧, 烧好以后摞起来,一叠,二 叠,三叠,结果摞太高打碎 了,被奴隶主发现,大骂猪 猡(侏罗),饿(白垩)了一天。
新 生 代
显中 生生 宙代
419
443 485 541
2500 4000 4600
新 生 中生代 代 古生代
24 22
20
2 4
18
6
16
8
14
10
12
课堂小结
自然环境 生物 化石 时间 地层
地球演化的阶段性 地质年代表
当堂检测 1. 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 )
A. 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 B. 各地层的海陆分布状况 C. 地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 D. 各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
人类为了研究地球的历史,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球相对地质年代和 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5. 在地质年代表中经历时间最长的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6. 下列各代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寒武纪、白垩纪、二叠纪 B.白垩纪、二叠纪、三叠纪 C.石炭纪、二叠纪、白垩纪 D.泥盆纪、古近纪、侏罗纪
点拨精讲
岩层 越年轻
化石的分布与地层 化石 越复杂
越古老
越简单
• 沉积岩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上新下老 • 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
思考
课本15页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1.3地球的历史(43张PPT)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1.3地球的历史(43张PPT)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2.最主要的途径: 研究地层
火山喷发
板块碰撞
3.地层
(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太行山王莽岭的地层
(2)沉积岩地层的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下老上新)
太行山脉王莽岭的地层
地层层序关系: 地层层序正常或未经变动时,地层上新下老,1~4表示 从老到新。
时间:6600万年前至今
①海陆演化: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②生物演化: 被子植物繁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
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生物史上的重大飞跃
③气候演化: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处于温暖期。
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 生物向较低纬度迁移;气候温暖期,冰川范围缩 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没了若干低洼的地方。
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9.该地质时期 ( C )
A.联合古陆形成
B.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C.重要的成煤期
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
【解析】7选B,8选C,9选C。第6题,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 图,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第7题,在中生代,爬行 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第8题,中生代由 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祼子植 物繁茂,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③地质矿产: 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蕨类植物
古生代末期:发生地球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 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二、地球的演化历史
(三)中生代——中间的生物时代

第二章 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PPT课件

第二章 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PPT课件
①莫霍面是分异地球的表现和地壳与地幔界面的 标志;
②莫霍面是地震波速度和岩石成分的一级(即零厚 度)不连续面;
③莫霍面是均质的镁铁质岩层(上面)与超镁铁质 岩层(下面)之间的界面;
④莫霍面在全世界范围都存在,其深度有侧向变 化,洋壳为5~8 km,陆壳为20~70 km;
⑤在莫霍面上波速有明显的跳跃,纵波速度从莫 霍面以上的≤7.6 km/s增加到莫霍面以下的≥7.6 km/s。
区域 A B C D′ D″ E F G
深度范围/km 0~33
33~410 410~1000 1000~2700 2700~2900 2900~4980 4980~5120 5120~6370
名称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过渡区 内核
P波和S波速度的特征 复杂
梯度正常 梯度较大 梯度正常 梯度近于零 P波梯度正常
瑞典深钻穿过的三个反射层,原先认为是近 水平断裂构造,结果证实是基性岩床;
原德国超深钻原认为3400m处的反射界面为 近水平断裂构造,但深钻穿过6000m也未见到这 个断裂构造面。
二、地幔
1、上地幔物质组成和构造的非均质、非均匀特性 上地幔地震波速度在垂向和侧向上都有变化。在稳定
的地盾区,地震波传播的速度较快,而在构造活动性 较强和年轻的海洋岩石圈地幔则较慢;在200~250 km、400~410 km、550 km和670 km的深度上的速 度不连续跳跃以及在400~500 km之间异常高的速度 梯度带,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性的。
现代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陆壳具有悠久而复杂的历 史,并且经历过多期碰撞、张裂、受热、冷却及其他 作用,其结构很难用简单的双层模型加以概括。
地壳的岩石学垂直分层: 在未变质的表壳岩石下面的上地壳由绿片岩相 岩石组成; 中地壳主要为经过富铝的、伴随局部混合岩化 及花岗岩化的角闪岩相岩石; 下地壳为含有长英质片麻岩和多种侵入体的麻 粒岩相岩石。 按照一般地温梯度(30℃/km)推算,上述分层界 面的大致深度为5 km、15 km和25 km左右。 地壳物质结构的基本特点,是石英含量向下减 少,长石含量向下增多。

高中地理课件:地球基本特征及地质年代

高中地理课件:地球基本特征及地质年代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地磁三要素 磁场强度:地表任意一点地磁的大 小。指向北磁极。 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 之间的夹角。— θ
其中,以指北针为准,东偏为“ +”;西偏为“-”。 磁倾角:磁针与各处水平面的夹角 。— α
依指北针,下倾为“+”;上仰 为“-”。 两磁极为90°;赤道为
花岗岩层,或硅铝层(Si、Al)
A″:Mg、Fe、Ca增加, 玄武岩层,或硅镁层(Sima)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2.地壳的厚度和结构
陆壳:约占地壳面积的1/3 多一点,陆壳具有明显的双 层结构,即存在上、下地壳。
洋壳:位于海洋之下,约占 地壳面积2/3少一点,其上为 约4km厚的海水,洋壳缺失 上地壳
地球基本特征及地质年代
•基本内容 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况、圈层结构 掌握地质作用及地质年代学的基 本知识。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天圆地方
不是一个稳定的旋转椭球面,有地方隆起 ,有地方凹陷,相差可达100m以上; 赤道横截面不是正圆形,是近似椭圆形, 长轴指向西经20°和东经160°方向,长 短轴之差为430m; 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对称面,与标准椭球体 相比,南极大陆比基准面凹进24m;北冰 洋却高出基准面14m。赤道——南纬60° 之间高出基准面,而从赤道到北纬45°之 间低于基准面。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据万有引力定律:F=G·M·m/r2 地球赤道处重力加速度
g=9.780318 (m/s2) 地球两极处重力加速度
g=983.2177 (m/s2) 两极,重力比赤道处大0.53%, 也就是说把在两极重100kg的物 体搬到赤道地区时,则变成 99.47kg。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四章 地球的演化-课件(共33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四章 地球的演化-课件(共33张PPT)
地球的年龄
一、地球的相对年龄
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确定其形成的年 代早晚,再推断出的地球年龄,称为地球的 相对年龄。
二、地球的绝对年龄
宇宙尘埃凝聚成为行星之初,所有物质 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组分是一样的。放射 性同位素衰变速度不受周围温度、压力、磁 场和化学环境的影响、通过检测岩石中的放 射性同位素含量的变化,就可以得知岩石的 绝对年龄。
二、岩石圈中的矿物
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地球岩石圈中存在 的基本物理形态,是具有稳定的化学成分、 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目前,地球上 已经发现和确认的矿物超过3000种。常见 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丹、方解石、赤 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滑石、 石膏、磷灰石。
三、岩石和矿床
岩石是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 合体,由一至多种矿物组成。如,石灰岩、 大理岩主要是方解石的集合体,花岗岩则 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集合而成。 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 积岩和变质岩。
地表形态的变化
角石化石
卷螺化石
据新华网河北频道报道,在天下奇寨抱犊寨发现 了上百处化石遗址,它们是早期的海洋古生物化石, 生活在4.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
这说明了什么?
分类
能量 来源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热能)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等
外力 地球外部 破坏、搬运、 作用 (太阳能) 堆积
皱 向斜 压弯曲
变形
岩层向 上隆起
岩层向 下凹陷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山岭 背斜成谷
谷地 向斜成山
2、断层
断层线
A
B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D ,属于向斜的是 C ,
属于断层的是 AB 。

《地球及基本特征》课件

《地球及基本特征》课件

03
地球的水循环
水的来源与分布
水的来源
地球的水主要来自宇宙尘埃、陨石和彗星,这些物质在地球 形成初期带来了大量的水。此外,地球内部的水通过火山喷 发和地壳运动也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水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大部分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和大气中,其中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储水区域,占地球表面总水量的约 96.5%。
大气的温度和压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在对流层内,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 温平均下降6.5摄氏度,而压力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平流层中,温度随高 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压力则相对稳定。
大气层的运动与气候
总结词
大气层的运动和气候密切相关,包括风、雨、雪等天气现象。
详细描述
大气的运动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风是大气水平运动的表现形式,它是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等作用引起 的。雨和雪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它们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大气运动的影响。此外,大气中的云、雾、 霾等天气现象也是大气运动的产物,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生物圈由多种生物和无生命物质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一个 复杂的生态系统。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岩石圈是生物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生
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资源。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
总结词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是指生态系统在 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自我调节和恢复 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VS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节主要依赖于负反馈 机制,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负反 馈机制能够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恢复到 稳定状态。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 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地磁极 地磁子午线 地磁场的变化
地磁异常 磁法勘探 古地磁学
地磁的特点
(1)地磁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的位置不一 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 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
(2)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 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磁偏角和磁倾角与理 论值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
第三节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二、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
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被穿插的岩石老, 穿插者新
第三节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二、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
年代地层单位
地质时代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
宇(Eonthem)………宙(Eon)……大群 界(Erathem)………代(Era)…………群 系(System) ………纪(Period)………组
其中保存的生物化石愈低级,地层愈年轻其中保存的 生物化石愈高级。 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 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第三节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二、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根据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生物演 化和岩层形成的顺序,将地球历史划分力若千自 然阶段,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地球的平均密度:5.517g/cm3
在地下若干深度处密度呈跳跃式 变化,推测地核部分密度可达 13g/cm3左右。 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水星(5.4)相差 不多。 月球(3.341)和火星(3.95)的 密度都比地球小,其它行星的密 度更小。
第一节 地球概况
F=m1m2/r2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基本概念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 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总称为地质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地质营力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
第三节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一、导致地球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能源
引起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有两大方面:
1、内能,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 主要有: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重力作用形成的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据万有引力定律:F=G·M·m/r2 地球赤道处重力加速度
g=9.780318 (m/s2) 地球两极处重力加速度
g=983.2177 (m/s2) 两极,重力比赤道处大0.53%, 也就是说把在两极重100kg的物 体搬到赤道地区时,则变成 99.47kg。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花岗岩层,或硅铝层(Si、Al)
A″:Mg、Fe、Ca增加, 玄武岩层,或硅镁层(Sima)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2.地壳的厚度和结构
陆壳:约占地壳面积的1/3 多一点,陆壳具有明显的双 层结构,即存在上、下地壳。
洋壳:位于海洋之下,约占 地壳面积2/3少一点,其上为 约4km厚的海水,洋壳缺失 上地壳
地层层序律、化石顺序律和切割律。
第三节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二、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层序律: 依照沉积的先 后,早形成的 地层在下,晚 形成的地层在 上。
第三节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二、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
化石顺序律或生物层序律:
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 类型的化石组合,而在相同 时间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 地层中含有相同类型的化石 组合,地层年代越老所含生 物化石就越简单,越原始。
重力勘探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自由空气校正
自由空气异常(经过自由空气校正后的重力值和理论值差异)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布格校正: 岩石和地形对测点所产生的异常 布格重力异常
地壳均衡说
了解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布格重力异常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地磁三要素 磁场强度:地表任意一点地磁的大 小。指向北磁极。 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 之间的夹角。— θ
其中,以指北针为准,东偏为“ +”;西偏为“-”。 磁倾角:磁针与各处水平面的夹角 。— α
依指北针,下倾为“+”;上仰 为“-”。 两磁极为90°;赤道为
C" 920km

D"2900km
Moho Disc. M.
低速层 软流圈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幔
岩石圈
A´ A" B´60km B" 400km C´
C" 920km
Moho Disc. M.33km
低速层 软流圈
D´ D"2900km
古登堡面 2900km
E 4640km
地热:地球内部 的巨大热能
地热增温级 地热梯度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三)地热
地热来源与释放
来源:铀(U238,U235)、钍(Th232)、 钾(K40)等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释放:火山喷发、热水活动、构造运动、大地 热流。
大地热流
大地热流----地球内部热能向地表传输的现象。 全球平均为:6.15×10-6J /cm2·s。 则全球每年为: 6.15×10-6J /cm2·s×一年×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圆球形
旋转椭球体形
大地水准体” (Geoid)— 平均海平面所 封闭的球体形 状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赤道半经(α):6378137m 地球极半经(с):6356752m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2.地壳的厚度和结构
大陆地壳
厚度大 双层
O,Si,Al,K
年代老
大洋地壳
薄 单层
O,Si,Mg,Fe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幔 岩石圈
主要成分为超 基性岩。 橄榄岩层, 又称榴辉岩层
拜尔勒面
雷波蒂面
A´ A" B´60km B" 400km C´
地球基本特征及地质年代
•基本内容 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况、圈层结构 掌握地质作用及地质年代学的基 本知识。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天圆地方
不是一个稳定的旋转椭球面,有地方隆起 ,有地方凹陷,相差可达100m以上; 赤道横截面不是正圆形,是近似椭圆形, 长轴指向西经20°和东经160°方向,长 短轴之差为430m; 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对称面,与标准椭球体 相比,南极大陆比基准面凹进24m;北冰 洋却高出基准面14m。赤道——南纬60° 之间高出基准面,而从赤道到北纬45°之 间低于基准面。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地球的重力
重力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重力值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重力随深度的增加先增加,然后减小, 到地心趋向于零。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理论重力值 重力异常
重力正异常——此处地下往 往有密度较大的物质,可能 是铁、铜、铅、锌等矿区。
重力正异常——此处地下往 往有密度较小的物质,可能 有石油、煤、盐类以及大量 地下水等 存在。
不确定性 F 5120km
G
圈层名称 亚圈层名称
深度(km) 性质
地壳(A) 硅铝层 (花岗岩层A’)
硅镁层 (玄武岩层A’’)
莫霍面
地幔
最上地幔 (橄榄岩层B’)
软流圈(B’’)
上地幔下部(C)
下地幔(D)
古登堡面
地核
外核(E) 过渡带(F) 内核(G)
0~70
0~65
5~70 35(70)~120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为纵波(P)和横波(S)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1.地壳的化学组成
8种主要元素占98%以上 克拉克值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2.地壳的厚度和结构
平均厚度
康拉德面
A´ A"
Moho Disc. M.
A´:以O、Si、Al及K、Na 为主,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一、外部圈层 即外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为纵波(P)和横波(S)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为纵波(P)和横波(S)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地质年代包括两种:
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龄(同位素地质年龄)
基本概念
绝对地质年龄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裂变测年技术测定的矿物或岩 石的年龄,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也叫绝对地质年 龄。
相对地质年代 根据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生物演化和岩层形成的顺 序,将地球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
化石:保存在地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 生物层序律: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无化石;地层愈古老
统(Series) ……………世(Epoch)………段 阶(Stage) ………期(Stage)………层
二、地质年代
岩石地层单位是以地层的岩石特征和岩石类别作为划分 依据的地层单位。 群 为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它是由明显一致的相同岩石 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构成。 组 是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它在岩性上具有一定的 规律性和均一性,以某类岩石为主或几类岩石的联合。 段 是比组低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 层 为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