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合集下载

古诗用典的作用

古诗用典的作用

古诗用典的作用古诗用典是指诗歌中使用的、源自于古代典籍和古代名人的词语、典故、典型形象等。

这些典故在古代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文化创作加强文化艺术连续性的重要手段。

1.体现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古诗中的用典大多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这些典故通常直接或间接传达了社会历史、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经验和观念。

通过古诗用典,能够使现代人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念,培养出自身的道德情操和自我理性审视的能力。

例如,《清平乐·盛暑》的“长夏离析、气味如兰,红衣莫起故园看,倚杖柴门外。

”这首古诗通过描写夏季的以及反对旧邪新欺现象的方式,表达了对信仰、亲情、生命等人生价值的重视。

2.提升诗歌的审美价值。

古诗中的用典往往能使一首诗更加生动鲜明、形象具体,提高诗歌的审美感受和欣赏价值。

典故在诗歌中所扮演的角色如同一把带着光荣传承之枪,可以为诗歌增加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中蕴含了中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传承,充满光彩。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这首诗选用典故寺庙的场景,在诗中谈论道家与佛家对人生看法的异同,并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望。

3.向读者传递情感。

古诗中的用典往往能引起人的共鸣和感受,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典故通常被艺术家选用,因为典故中所隐藏的文化符号会对读者产生强烈情感的共鸣,通常可以触发读者的情感共鸣,然后更好的让读者理解古典文化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例如,《登幽州台歌》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是诗人留恋故乡情感的真实展现,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深情厚爱。

总之,古诗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条珍珠项链,凝聚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力量,是民族文化追根溯源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它不仅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文学的辉煌岁月。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深刻的寓意。

这些典故不仅来源广泛,而且贯穿于古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通过解析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一、《离骚》中的典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充满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篱把酒,对影成三人”这句诗。

这一典故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

故事中,庄子对着井中的倒影自娱自乐,形成了“对影成三人”的典故。

屈原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二、《静夜思》中的典故李白的《静夜思》被誉为古代诗词中的绝世佳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记·报任少卿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报任少卿在夜晚思念家乡,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

李白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红楼梦》中的典故《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融入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吟”这一段。

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曹雪芹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红楼梦的无奈和悲凉之情。

四、《水调歌头》中的典故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词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魏其武安侯潘安因为爱慕王昭君,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

苏轼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通过解析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古诗词的精神,让这些典故继续在我们的文化中发扬光大。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表飘零或离情之意。

莲花:“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初中古诗词典故

初中古诗词典故

初中古诗词中的典故一、典故的作用在诗词中,作者有时为了表达复杂或不便直言的情感,囿于诗词语言的凝练性,不可能长篇大论地来倾诉。

而典故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含义深厚隽永,表达情感丰富,便赢得了诗人的青睐,他们便有意识地在诗作中采用典故,使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得到加强。

但在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具体说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有如下作用:下面举例分述之。

1、在写景抒情类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主要是拓宽意境,使文章起到典雅含蓄的效果。

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东篱”,出自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来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东篱”与后面的三句来搭配,“黄花”又与“东篱”呼应,一明一暗,既点出赏菊主题,又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使整个词作典雅,含蓄,浑然一体。

2、在咏物言志题材诗中,运用典故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例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诸葛庐”,遗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时所住的草庐。

“子云亭”,遗址在今成都少城西南,指西汉文学家、哲学家兼语言学家扬雄住过的“扬子宅”,也称草玄堂。

文章为了押韵,所以不说扬子宅或草玄堂,而说“子云亭”。

子云是扬雄的字。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由于它们的主人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有了这一层意思,便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了,也加重了主题的分量,使作品更多了一层波澜。

像这样的典故还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和8种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和8种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一、梦蝶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二、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三、青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四、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唐·许浑《登洛阳故城》五、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六、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七、还珠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

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八、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九、青眼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
1.鸿雁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指大雁能够传递书信。

后来,人们用此典故表达寄情托意、孤寂难眠、思乡念亲等情感。

2.青丝白马:出自《乐府·塞北江南》,指女子思念远方情人的形象。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表达对远方情人的思念、盼望团聚等情感。

3.杜鹃啼血:出自《蜀王本纪》,指杜鹃鸟哀鸣出血,形容悲伤、思念等情感。

4.青楼薄幸:指风尘女子薄情负心、离弃原配的行为。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形容男子对女子的辜负、背叛等行为。

5.江东父老: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指项羽失败后不愿渡过乌江,回到江东老家。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形容留恋故土,不思进取的情感。

6.浮生若梦:出自《庄子·齐物论》,指人生短暂,如同梦境一般虚幻无常。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表达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7.红豆相思:红豆又称相思豆,多用于表达对远方情人的思念、盼望团聚等情感。

8.楚囚对泣:出自《左传·哀公三年》,指楚国囚犯对坐哭泣,形容悲伤、无助等情感。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表达处于困境中、无法自拔的状态。

9.梅妻鹤子:出自《宋史·林逋传》,指北宋著名文人林逋以梅花为妻、仙鹤为子,形容清高自洁、隐逸恬淡的生活方式。

后来,人们用此意象表达追求清雅淡泊的生活情趣。

10.春风得意:出自《登科记考》,形容科举考试中状元及第的得意心情,后来也用来形容事业顺利、精神饱满等情感。

这些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它们在表达上具有凝练、含蓄、丰富的特点,能够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 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使用了典故,说今天的朝廷 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 翻是烂柯人”,使用“闻笛赋”表现作者悼念王叔文等被政
治迫害的故人;“烂柯人”暗示自己贬谪到时间很长,抒
发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之情。
密 州 出 猎 苏 轼源自这里比喻作者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
陲。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去病曾在此立功。
雁 门 太 守 行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
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南 乡 子 · 登 京 口 北 固 亭 有 怀
冠市中学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封侯” ,借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 立功异域的典故,
(表现词人年轻时也有班超一样的壮志,希望报国杀敌之志,单
枪匹马驰骋万里疆场,为国效力,想要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以 “觅封侯”。
典 故
(2)、“尘暗旧貂裘”的典故。指苏秦游说秦王不成,贫穷
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 中太守,匈奴远避,但因谎报获罪,后来文帝派冯唐持
节赦免魏尚。词人以魏尚自许,
送魏大从军_______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 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 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 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 驻军重地《送魏大从军》阅读附答案《送魏大从军》阅 读附答案。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 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 刻石记功而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