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导委员会申报但每门课程只能从一个途径申把`9_
2021年深圳市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

2021年深圳市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第1章第1节1、教育的发展变革顺序是原始的个别教育到个性化农耕教育到信息时代教育变革再到班级授课式规模化教育答案:错误2、信息时代的教育支撑体系中专业发展以什么并重?A、以学为主B、知识C、能力D、素养E、品格答案:ABCD3、校际应用模式案例是湖南省凤凰县箭道坪小学答案:正确4、智慧教育示范区采用什么来提升区域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能力?A、课程和实践B、新型教学模式C、协同创新机制D、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答案:C5、学情分析新工具是什么?A、智慧分析B、智慧学情C、智慧学伴D、智慧学习答案:C6、移动终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流程特点有先学后教,数据分析,以学定教,小组合作交流答案:正确7、技术发展的教学意义是什么?A、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B、融合技术的发展C、数师专业聪力的提升D、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支架答案:A8、教学内容以谁为中心?评价标准以什么为导向?答案:BA、教师过程B、学生过程C、教师结果D、学生结果9、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三个层次是哪三个?A、实践变革层B、学习创新层C、技术方案层D、基础规律层答案:ACD第1章第2节1、加强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思想中的八个主要任务钟谁应该率先应用来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A、教师B、管理者C、企业工作人员D、局长答案:B2、“三通两平台”工程的核心,基本任务在宏观上包括什么?A、教育服务模式创新B、教育体制机制变革C、教育优质均衡发展D、提供教育应用服务E、创新教育教学模式F、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答案:ABC3、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目标的主渠道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共享服务的主渠道答案:正确4、“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最新指导意见为升级网络学习空间答案:错误5、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答案:错误6、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包括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
答案:正确7、网络学习空间是由谁认定的?A、教育主部门和学校B、教育主管部门C、学校D、教育局局长答案:A8、加强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思想中的八个主要任务包括组织教师创新应用,实现教学应用常态化。
高等教育学题库练习题完整版

单选题共385题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2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3高等教育从性质来看是一种(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
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7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8(通才教育)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9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博士后教育)。
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欧洲)。
11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
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征。
12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厦门大学)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13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作为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
14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京师大学堂)。
15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16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发表了《大学的理想》一书。
17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始于()。
18(1922 )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9.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了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20“哲学”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爱智慧)意思。
21(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22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法是(多学科研究法)。
23(综合法)就是把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学业考核管理办法

学业考核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依据《普通高等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高职教育和五年制大专在校学生.第三条考试内容应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第四条随着学院的发展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步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第五条强化考试过程管理,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采用一次性结课考试(期末考试)和课堂教学过程中阶段考核,以及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和多渠道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第六条考试成绩核定坚持公正、公平,客观评价学生学习状况,成绩记载必须真实、及时.第七条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强化考试反馈作用。
第二章考试组织第八条为加强考试管理,做好考试工作,学院成立院、系两级考试工作领导小组。
第九条考试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一)考试领导小组的组成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一人、副组长一至二人及组员组成。
学院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教务处正副处长、学生处正副处长、各系(部)主任、教学副主任任组员。
各系(部)考试领导小组组长由系(部)主任担任,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主任任副组长,教学秘书和专业教研室主任任组员。
(二)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学院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领导全院的考试工作,提出考试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意见和要求;2.检查全院考试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3.听取考试工作的汇报;4.解决和处理考试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5.巡视考场;6.按程序处分并通报作弊学生,批评和处分有失职行为的监考教师;7.负责全校考试工作的总结等。
各系(部)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本部门考试的具体组织工作;2.组织命题、审核、校对试题,做好试题保密工作等;3.协助教务处组织和安排考场及监考人员,负责组织本部门监考人员培训;4.负责对学生进行考纪考风教育;5.组织和审核试卷评阅、成绩评定和成绩记载、试卷分析等项工作;6.负责本部门考试总结工作。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通识教育选修课(以下简称“通选课”)是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培育学生健全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条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通选课(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构建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课程设置第三条通选课设置原则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和艺术素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
2.有利于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培养和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国际视野。
应当强化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以及课程的综合性,实现课程模块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有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学科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思路、视角与方法。
强调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性和思想引领性,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
第四条通选课模块设置1.通选课总体设置为三大模块六类课程。
(1)通选(艺术)模块:对应“艺术天地”类别,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2)通选(心理)模块:对应“心理健康”类别,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通选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技世界、xx文化、创新创业”四个类别的课程。
以上三大模块六类课程组成了涵盖公共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理论、xx特色文化、科学技术世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安全教育等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类内容的通选课体系。
2.学校在线下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遴选引进通识教育类优秀在线课程(包括外校和本校教师建设的课程),丰富通选课资源。
第五条通选课学分设置及要求L原则上所有通选课每门课程为1学分,对应16个学时。
3.四年制本科学生至少修读8学分,原则上在线课程(慕课)不得超过5学分。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做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管理与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在线开放课程,是指经学校或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课程,包括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简称SPOC)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包括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等)。
第二章建设目标与内容第三条通过自主开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逐步建设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的校级、省级、国家级,分级、分类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第四条在线开放课程以量大面广的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自主建设一批适合网络传播和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在线开放课程。
鼓励各教学单位之间或教学单位与企事业单位之间通过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的在线开放课程。
优先支持省级及以上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向在线开放课程转型升级。
第五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实际教学需要为出发点,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
通过课程建设与应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导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在线教学、网络学习、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章组织与管理第六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在线开放课程总体规划、建设计划、质量标准以及课程的使用授权许可。
教务处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遴选、建设与管理。
第七条学院(部、中心)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主体,按照要求,组织在线开放课程申报和项目建设,并对课程内容容的学术性和政治导向进行审查。
巢湖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修订

巢湖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修订)院字〔2011〕92号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学分制教学管理目标与要求,为全面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1.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增强学生多方面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等。
2.公共选修课原则上应依托学校的学科门类设置,也可根据学生与社会的需要灵活设置。
3.在具备条件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开设高水平公共选修课。
二、课程开设1.学校开设以下五大类公共选修课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含通识教育、学科导论等课程)、自然科学技术类(含通识教育、学科导论等课程)、体育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教育类(含学科竞赛、技术与技能等课程)。
各类课程旨在反映科研成果、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成就、介绍学科前沿、跟踪本学科高新技术等。
2.公共选修课实行学期申报制。
各院(系、部)须于每学期第十五周前,确定下学期拟开设公共选修课课程课目,对专业教学计划中已有的课程,将不得作为公共选修课进行开设。
拟开课程课目一经确定,须按时提交公共选修课申报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材料,经课程所在教研室和院(系、部)逐级审核后,报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3.具备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原则上每学年必须申报一门公共选修课。
鼓励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
师资力量欠缺、情况较为特殊的少数课程,可由院(系、部)先行提出授课教师人选,并报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3.各院(系、部)须于每学期第十五周向教务处报送下学期公共选修课开课计划并完整填写《巢湖学院公共选修课申报表》。
经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在第十九周由教务处通知至各院(系、部),由院(系、部)下达教学任务,相关授课教师做好开课准备。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本科、高职)#

国家精品课程一、申报条件1.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本科课程要求<1)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且在本校连续开设了3年以上。
<2)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职称,且近3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2轮。
课程负责人只能是1名,已经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的不能再申报同类课程。
<3)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附件3)。
<4)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案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案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案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案。
2.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条件详见《2018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4);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详见《2018年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12)。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
凡申请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将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5.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
6. 我司将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对于2003至2018年的国家精品课程,我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复核办法另行通知)。
二、申报限额今年计划评审产生69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课程630门,网络教育课程60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案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含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的推荐限额见《201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附件1)与《201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高职)》<附件5),超额推荐不予受理。
国家开放大学《创新教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创新教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题目随机,下载后利用查找功能完成学习任务形考任务1一、单项选择题1.将国家规定开设的必修学科按照A,B,C等几个不同的层次重新设计和组合是()A.模块设计B.单元设计C.分层设计D.主题设计2.由两门以上有关联的科目融合而成的一门新的科目是()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相关课程D.生成课程3.教师在教材文本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为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计划与方案是()A.核心课程B.预设性课程C.广域课程D.生成性课程4.将某个学科、某些相关学科的内容、某种活动或某些相关活动的内容,按主题重新组合成彼此连贯或相对独立的一个个模块,每个模块构成一个单元是()A.课程设计B.课时设计C.单元设计D.分层设计5.以主题的形式来选择和组织课程或活动的内容是( )A.分层设计B.单元设计C.主题设计D.模块设计6.预设性课程展开过程中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结合时产生的课程资源是( )。
A.生成性课程B.预设性课程C.广域课程D.核心课程7.在一个学习科目里,学生的学习内容从一个主题中衍生出另一个主题,又从另一个主题中衍生出另一个新的主题的课程是()。
A.生成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D.相关课程8.生成性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关键因素是()A.学生B.教师和学生C.校长D.教师二、多项选择题1.学校课程结构的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A.平衡性原则B.多样性原则C.整体性原则D.评价性原则2.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方法有()A.虚拟评价模式B.专家会诊模式C.水平检测模式D.真实感受模式3.在课程实施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涉及以下相关职责()A.促进优质资源共享B.制定资源开发指南C.创建资源开发机制D.优化整合课程资源4.课程设计者必须完成以下哪些工作()A.课程评价B.确定教育经验C.整体学校经验的设计D.课程界限的界定5.教师开发生产性课程需要的策略性准备包括()A.要善于把握课堂的反馈信息B.利用课堂突发事件来生成课程C.以批判性思维对待生成性课程D.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同时也要备学生和教法6.最常见的课程文本包括()A.课程标准B.练习册C.课程计划D.教师用书E.教科书7.课程资源开发和创造的主体是()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8.学校课程的设计类型包括( )A.课程选择B.课程实施C.课程创造D.课程改编三、判断题1.学校课程评价的标准是随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8: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一、申报条件1.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本科课程要求(1)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且在本校连续开设了3年以上。
(2)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职称,且近3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2轮。
课程负责人只能是1名,已经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的不能再申报同类课程。
(3)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附件3)。
(4)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
2.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条件详见《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4);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详见《2010年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12)。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
凡申请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将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5.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
6.我司将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对于2003至2010年的国家精品课程,我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复核办法另行通知)。
二、申报限额今年计划评审产生69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课程630门,网络教育课程60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含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的推荐限额见《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附件1)与《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高职)》(附件5),超额推荐不予受理。
鼓励不同种类课程和入选门数较少专业的课程申报。
对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门数已经超过4门(含4门)的同种课程(见附件2),今年原则上不再接受申报(大学英语和“两课”部分课程除外)。
医药类课程因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对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门数已经超过6门(含6门)的同种课程(见附件2),今年原则上不再接受申报。
对与限报课程内容相似的课程严格控制。
三、申报办法1.各高校可以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申报,但每门课程只能从一个途径申报。
2.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指委以及申报学校分别确定1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联系、组织及材料报送等工作。
联系人信息如与上年有变化,请于3月5日前告知教育部高教司(发送邮件至,格式见附件9)。
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具体步骤如下:(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省级精品课程中确定拟推荐申报的国家精品课程,将推荐公文(1份)分类报送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
(2)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申报平台上(登录“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作网站”点击网页左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中“课程申报”进入后,点击“教育厅/教委申报登录”进入)录入本年度推荐的国家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等信息。
(3)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置有关推荐课程所在学校的申报密码,并告知各相关高校。
以上工作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于3月30日前完成。
(4)各相关高校精品课程负责人设置有关推荐课程申报密码,并通知课程负责人填报。
(5)课程负责人依据所在学校提供的申报密码登录申报平台(点击“课程负责人申报登录”进入)进行填报。
以上工作请课程负责人于4月9日前完成。
4.教指委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请参考《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见附件8)。
各高校可根据情况向有关教指委申报(教指委联系人信息已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公布),具体步骤如下:(1)各教指委在申报平台(登录“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作网站”点击网页左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中“课程申报”进入后,点击“教指委申报登录”进入)上录入本年度推荐的国家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等信息。
(2)各教指委设置推荐课程的申报密码,并告知相关课程负责人。
以上工作请各教指委于4月10日前完成。
(3)4月15日前相关课程负责人依据教指委提供的申报密码登录申报平台(点击“课程负责人申报登录”进入)进行填报。
5.军队院校的国家精品课程主要由解放军总参谋部负责组织评审,报教育部批准后统一发布。
不涉及保密的通用课程可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指委统一申报,但1门课程只能从1个途径申报。
所有公安类课程(公安技术和公安学)由公安部组织评审,只能通过公安技术教指委组织申报。
四、联系方式高等教育司理工处联系人:龚艳冰电话:0邮箱: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处联系人:张月林宇电话:0邮箱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申报平台技术本科课程联系人:张源电话:申报平台技术高职高专课程联系人:栾君电话:附件1: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附件2:2010年暂停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名单(本科)附件3: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附件4: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5: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高职)附件6:2006-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分专业配额表(高职)附件7: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附件8: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试行)附件9: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信息表附件10: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附件11:2010年度省级精品课程汇总表附件12:2010年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13: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网络教育,2010)附件14: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信息表(网络教育)附件15: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网络教育)附件1: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1.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分配表单位: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北京66 湖北64天津30 湖南50河北18 广东47山西17 广西16内蒙古11 海南 4辽宁35 重庆20吉林25 四川46黑龙江33 贵州10上海52 云南13江苏70 西藏 4浙江37 陕西43安徽30 甘肃12福建22 青海 4江西16 宁夏 4山东57 新疆9河南2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2.教学指导委员会名额分配表序号教学指导委员会配额1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52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43 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4 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5 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46 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7 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8 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9 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10 经济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41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412 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13 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14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15 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16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417 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218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519 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520 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621 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322 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623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24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325 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626 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32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528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29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630 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831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032 轻工与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33 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534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35 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336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337 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38 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1239 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40 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841 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742 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643 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544 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645 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546 武器学科、航空航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447 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448 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649 公安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55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751 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5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 353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 354 农林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655 植物生产与草业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656 森林资源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357 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658 动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359 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360 水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661 农林业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662 农林经济与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363 食品与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664 医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365 基础医学专业与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466 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367 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568 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369 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570 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571 法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72 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73 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474 信息安全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75 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 376 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 32010年暂停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名单(本科)序号课程已入选数序号课程已入选数1 财政学 5 44 传热学 42 货币银行学 4 45 大学计算机基础 43 计量经济学4 46 电工学 44 西方经济学 4 47 电机学 45 政治经济学9 48 电子技术基础 56 法理学 5 49 工程流体力学 47 刑法学 5 50 工程热力学 4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9 51 工程制图89 大学体育 6 52 化工原理 510 排球 4 53 机械设计711 古代汉语 5 54 机械原理712 文学概论 4 5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413 现代汉语 4 56 计算机组成原理 414 中国古代文学 4 57 理论力学1215 中国古代文学史 4 58 路基路面工程 416 中国现当代文学 4 59 数据结构 51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5 60 数字图像处理 418 大学物理8 61 数字信号处理 419 大学物理实验10 62 水力学 620 动物生物学 4 63 通信原理 421 分析化学 5 64 信号与系统 4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5 65 自动控制原理723 高等数学10 66 生态学 524 光学 4 67 植物生理学 425 结构化学 4 68 植物学 426 量子力学 4 69 作物育种学 427 生命科学导论 4 70 作物栽培学 428 数学分析 6 71 病理学 629 数学建模 4 72 妇产科学730 数学实验 4 73 内科学 631 统计学 4 74 人体解剖学 632 微生物学 5 75 生理学733 物理化学9 76 生物化学734 细胞生物学 5 77 药理学 635 线性代数 4 78 财务管理 536 仪器分析 4 79 电子商务概论 437 遗传学 4 80 管理信息系统 438 有机化学 6 81 管理学839 运筹学 4 82 计算机网络 440 自然地理学 5 83 审计学 441 编译原理 4 84 市场营销学 442 材料科学基础 5 85 行政管理学 443 材料力学8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1.评审指标说明(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