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的读书笔记

《抗日战争》的读书笔记

三一文库()〔《抗日战争》的读书笔记〕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抗日战争》的读书笔记一我从小就喜欢看历史书籍,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看到了王树增先生著的《抗日战争》(三部头,就算浏览也花了一些时间)。

在这之前,反映抗日的历史书籍我是读了很多,从实践时代就看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而后又反复看过多部相似的书,百看不厌。

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可能和年龄和阅历有关吧,随着抳的变化,看的东西想的东西也不一样。

少年时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对书中战争老照片映象特别深,现在还记得书中有一幅日本军进攻新加坡的图片,一辆坦克在前,后面是匍匐前进的日本兵,当时就觉得特别映象深。

而后看过《三本五十六》、《啊,海军》之类的电影,居然对日本军人的那一套有些着迷,幻想着长大也可以为国家献身(可见宣传的力量,日本宣传的手法高呀)。

大一些,读大学了,就有些讨厌这一类的书了,因为总是政治化的,一年又一年的让我们反复的背诵,因为历史课是要考的。

总之就那么几条,一是共产党是中流砥柱,二是正面战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其实,历史事实可能也是这样的,毕竟,国共两党在争天下,但反复的说,让人反感,年青人总有逆反心理。

你越讲,我越不接受。

到了现今,总算到了而立之年了,多少有些阅历,可以以比较平和的眼光来看这段历史了。

所以,在拿到王先生的这部书时,心里早就打过预防针了。

但的是,随着不断的读下去,还是出乎意料,这套三部头的书没有我们预料的说教。

感觉在内地的作者中,王先生应该是考证派的。

书中大量引用各方经济和战争数据,正面战场和战后战场着墨比例适当,不仅反映了正面战场的状态,也真实的反映了敌后战场的状况和规模。

并能从蒋介石所处的位置和毛泽东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他们的政策和措施。

抗日战争感想2000字

抗日战争感想2000字

抗⽇战争感想2000字 在抗⽇战争纪念⽇这天我们回顾了抗⽇战争这段历史,不知道⼤家产⽣了什么样的感想?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抗⽇战争感想2000字,希望能够给⼤家以启发。

抗⽇战争感想2000字篇1 看, 是谁昂⾸伫⽴⾦沙江边,风⾬不动摇? ⼜是谁挺胸屹⽴⾚⽔河岸,千年不倒? 听, 是谁倚着海涛放声歌唱,豪⽓直冲云霄? ⼜是谁仰望天长吟,沸腾了长江奔腾了黄河? 是你,都是你, 你的名字就叫做:长征。

你征服了⼤地,你讴歌了坚强,你证实了奇迹。

⽽今,我,⼀个出⽣于20世纪末的学⽣,站在你的⾯前,抬了头仰望你威武的⾝躯,热⾎沸腾,思绪万千。

七⼗年前的你,挥舞着染了鲜⾎的战旗,在华夏苍夷的⼤地上迈开⼤步。

那是⼀次与⽇同辉的远征,融合了信念与执着,坚毅与顽强,每⼀步,都撼动强劲的脉搏,每⼀段路,都留下⼀串⽕⼀般燃烧着的⾜迹。

那些震天响的誓⾔,保卫祖国的⼼愿,陪伴你⾛完⼆万五千⾥征途。

重温长征,那是怎样⼀段⾎的记忆啊! 莽莽草地,那是多少战⼠的英魂最终安息的地⽅。

他们明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却还要决然毅然地向前进,前进,再前进!哪怕是⾯对酷热与寒冷的煎熬,饥渴难耐的窘迫;哪怕是流尽最后⼀抹汗,最后⼀滴⾎;哪怕是让可怕的泥潭埋葬了⾝躯,让邪恶的草地吞噬了⽣命;他们也要⾛到最后。

于是,多少壮⼠被永远的留在了草地下⾯,安详沉睡。

飞夺泸定桥时,你的⾯前是蜿蜒不尽,起伏不定的⽺肠⼩道,你的左边是⼑劈般令⼈颤栗的峭壁,⽽你的右边⼜是汹涌澎湃的⼤渡河。

我完全⽆法想象出当时的你是如何打败了敌⼈强⼤的⿊⾊坚实包围?是坚韧,是勇⽓,还是睿智助你赢得了这样⼀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个你倒了下去,另⼀个你⼜站了起来,前仆后继,举起枪,朝向你不共戴天的敌⼈!你的勇⽓震撼了⼤地,感动了上苍。

你便是⽤这样顽强的英勇豪⽓震天动地征服了敌⼈,你的正⽓凛然让所有的⿊暗,蛮横,肮脏与丑陋刹那间灰飞烟灭。

爬岷⼭雪岭,你的勇敢你的智慧你的坚定都在这⼉遇见了强⼤的对⼿,可是你什么都不说,只是默然前进,是的,你的⼼⾥只有前进。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评萧一平、郭德宏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全史》李庆刚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林林总总的著作中,由中共中央党校萧一平、郭德宏教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以下称《全史》)一书值得关注。

这是一部从1985年就开始酝酿,积20年之功才撰写完毕的著作。

二十年磨一剑,“剑”锋所指,颇有几多亮点。

从框架结构方面看,《全史》共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从1931年9月至1937年6月),写的是局部抗战阶段;中篇(从1937年7月到1941年11月),写的是抗战全面爆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也就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下篇(从1941年12月到1946年9月),写的是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抗战胜利、国共内战前夕,也就是抗日战争的后期。

现在,包括局部抗战在内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观点,得到一些人的认同。

《全史》这样的阶段划分,将局部抗战阶段纳入进来,体现了其“全”;同时各篇涵盖的时间跨度相差不大,避免了各篇内容上的畸轻畸重,这是能够为史学界认可的。

同时,上、中、下三篇的结束部分,都有对本篇内容的小结,短短两三页纸的文字,就能使读者抓住本篇的核心及架构,这种方便读者的人性化做法,值得借鉴学习。

从所论内容来看,《全史》有两个“关注”较为明显。

一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活动给予了较多关注。

《全史》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对正面战场上的淞沪、台儿庄、徐州、武评萧一平、郭德宏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全史》汉、南昌、随枣、桂南、枣宜、长沙、豫南、上高、中条山、浙赣、洪湖、鄂西、常德等会战,给以较为详实的叙述,这在以往的抗战史专著中是不多见的。

二是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及反德、意法西斯的西欧、北非和苏德战场给以了关注,用较大篇幅进行了介绍。

在横向的联系中,《全史》突出显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使人自然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而在以往的著作中,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深入研究的还不多、不深、不透。

论抗日战争读后感

论抗日战争读后感

论抗日战争读后感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这本书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抗日战争》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从日本侵略中国的起因,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再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对世界的影响,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在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忠诚和热爱。

同时,我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这场战争对整个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书中,作者对抗日战争的起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其对中国的野心和侵略性扩张。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力薄弱,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才得以侵略中国,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掠夺。

而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抵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书中,作者还详细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不顾一切地奋起抵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用血肉之躯,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侵犯的,中国是不可侵犯的。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的顽强抵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书中,作者还详细地描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对世界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抵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仅激励了整个中国人民,也激励了全世界的人民。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振奋了整个中国人民,也激励了全世界的人民,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摘要: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打门被打开后,中国一直受西方强国的侵略被其瓜分,其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为严重,《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叙述了抗战的史实,叙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过程,以及中国军民的抗战过程。

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过程。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惨烈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发生的。

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几个帝国主义大国都想瓜分中国,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

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立即开始了新的争夺霸权的斗争。

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在战争造成的新的格局的基础上,经过激烈斗争,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实现了对全球利益的再分割。

但是这个体系并不稳定,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战胜国语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应当指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苏联。

苏联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或加强。

它们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重新尖锐起来。

日本早在明治中期,就形成了以中国为主要扩张目标的大陆政策。

抗日战争读后感400字

抗日战争读后感400字

抗日战争读后感400字抗日战争400字(一)在抗日战争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

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一次国民战。

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

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

在《抗日战争》中,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建设祖国,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

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革命战士永垂不朽!抗日战争读后感400字(二)通过观看《百团大战》抗战历史影片,使我感触颇深。

影片中的历史人物英明神武,故事情节真实感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让我感觉身临其境,特别是影片中感人的片段,让我眼角颤抖。

所有的恨意和伤感,随着泪珠流进了心里面。

当看到革命壮士英勇牺牲的画面时,心里的和强烈的挣扎,激发着我内心的战魂。

作为一名当代革命军人,我们该做的就是苦练杀敌本领,努力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不忘国耻,发扬革命先辈留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特别是身为戍边卫国的军人,更不能忘记老西藏精神,要为实现强国梦不懈,争当一名合格的当代革命军人。

关于抗日战争观后感

关于抗日战争观后感

关于抗日战争观后感篇一:抗日战争读后感论抗日战争现在的安逸生活来之不易,回想以前的种种,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令人愤恨的就是65年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就是抗日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从中就看得出日本人的野心。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街、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不久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划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经过八年的抗战,最终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的侵略计划彻底失败。

而他们曾叫嚣:一个月占领上海,三个月占领中国。

在这八年里,日本在占领区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而早在1895《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他们掌握台湾人民的生杀予夺大权,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

之后,日军扶持拼凑伪“满洲国”,策动、拼凑一些地方性傀儡政权,制造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实行“杀光其居民、烧光其房屋、抢光其粮食”的“三光”政策,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艰难的近代化过程中,被动挨打,屡屡战败;仅就中日之间而言,日本就多次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包括中日甲午战争,不仅力图阻断中国的近、现代化过程,而且试图鲸吞中国。

百年战败史,到1945年8月15日,终于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结束。

中国人民也借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机,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挣脱出来,洗清了百年半殖民地的耻辱,一跃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在世界正义力量支持下得到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读完中国抗日战争史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中国人民面对着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他们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为中国的独立和自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国抗日战争史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在那个时期,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形成了众志成城的局面。

无论是军队还是民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男人还是妇女,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为了祖国的安宁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史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在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深切热爱自己的祖国,深深珍视自己的民族,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保卫祖国,保卫民族,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抗日战争史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中国人民面对着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他们没有被敌人的强大所吓倒,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所吓倒,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史是一部充满着血与火、生与死、胜与败的历史。

在这部历史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为中国的独立和自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把合上的扇子
——读《中国抗日战争史》有感那是一段沉重的过往,那是一个如同炼狱的时代,那是一段每个中国人压抑痛恨,历经多年也无法平息怒火,更无法忘却的历史。

在那个年代,中国历经折磨与屈辱,磨难与摧毁,如同那摇摇欲坠的老妪,再经不起一点折腾,苟延残喘,轻轻诉说那段血泪却又无人倾听。

从“七七事变”到如今已有整整80年,这段伤痛就这样绵延八十年,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头,无法随时间流逝而消失。

那是我们每个人的过往,那是我们每个人的伤痛。

从小到大,课本、影视资料以及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帮助我铭记这段历史,数不清的的文字,数不清的的场景再现,让我怎样都无法忘却。

而《中国抗日战争史》这本书以中国全民抗战为经纬,由“七七”卢沟桥事变起,记述中华人民为这段抗战付出的惨痛代价,才让我们的国家重生的史实。

“为重振中华民族之复兴,奠定世界和平,吾人切不能遗忘抗战中之经验教训。

”便是作者作此书的目的了。

《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用较为客观的的态度批评了敌我得失,不屈不饶地为国家的安危奋战,打压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在错综复杂的抗战史有条不紊地梳理时,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诱人联想,导人深思。

回顾抗战史,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一场场的战役,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接下来的战略相持阶段,着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到后来的一场场战略反攻战役,每一场战役在历史前沉淀下来的都是染血的辉煌。

读之,心中总不由地涌动一股复杂的情愫,为我们民族的奋起反抗而激动,为付出惨痛代价的烈士而感动痛惜。

在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段段历史文字、一个个亲历者的讲述面前,日本竟然到如今还未承认他们当时的罪行并作出忏悔。

在一期《最强大脑》的节目中,代表中国队与日本队对抗的王昱珩在挑战成功后这样说道:“200把扇子不适合我,30万把比较适合我,我曾经看过一把扇子,上面写满了字,合上是一把空白的扇子。

”30万,是那遭遇屠杀的同胞,一把空白的扇子则映射的是日本不承认当年犯下的罪行。

我们如今的每一天,都是当年那个支离破碎的中华民族付出惨痛的代价换取而来的,我们失去了多少同胞,国家在那水深火热之中挣扎了多久,这些事实日本都不应该掩盖。

无论他承认与否,真相永远不会消失,而历史的正义也永远不会被撼动,它就在那里,终有一天会被昭告天下。

为了和平,收获战争;为了未来,收获教训。

“以史为鉴”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在教训中求得国家的稳步发展。

抗战史,唤起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精神,为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强劲的精力。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铭
记历史,我们更要做的是传承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而努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亲历者的逝去,许多事实的难于取证,我们要加快步伐,为日本人正视历史作出努力。

我相信,当我们的国家足够强大的时候,这些被日本人尘封的历史,终会拂去那层面纱,将他们当年的罪行暴露于世,昭告天下。

读史明志,以史为鉴,在历史这面镜子中反省、深思,从而延伸人生的长度,提升人生的深度,达到人与国家合二为一的境界。

镜,乃形;境,乃影。

镜中境,形影不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