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俗语、诗句、传说集锦
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俗语,诗句,传说集锦

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俗语,诗句,传说集锦1、俗语、谚语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九曲黄河十八湾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2、成语砥柱中流、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
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比喻天下太平。
河山带砺、砺山带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
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俟sì河之清:等待黄河变清。
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波涛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惊涛骇浪:汹涌吓人的浪涛。
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3、诗句【王昌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横吹曲辞·出赛》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送裴图南》【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沙》【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行路难》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与黄河有关的谚语俗语成语

与黄河有关的谚语俗语成语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在中国的文化中,黄河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许多谚语、俗语和成语的寄托和象征。
本文将介绍与黄河有关的一些谚语、俗语和成语,以展示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 谚语篇1.1 "黄河入海,百折不回"这是一个描述黄河流经山西、河南和山东,最终注入渤海的特性的谚语。
黄河的流域地势复杂,河道起伏,水流猛烈,因此从大禹治水开始,多次修堤,进行防洪治理,但仍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泛滥。
而"百折不回"则形容黄河源于地势高,注入渤海的地势低,因此水势势大力沉,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让它倒流。
1.2 "黄河清了几遭,变了几番模样"这个谚语形容了黄河河水的变化无常。
黄河的水质泥沙较多,常年冲刷河岸,使河道频频改道,地势变化快速,给沿岸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它也被用来比喻人事变迁无常,世事难以预料。
2. 俗语篇2.1 "黄河有决心,不断改变模样"这是一句用来形容黄河常年改变河道的俗语。
在中国古代,黄河常常会改变其流向,导致河岸频繁移动。
因此,这个俗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变化的决心,勇于追求改变。
2.2 "浑水摸鱼"这个俗语源于黄河的水质混浊,难以看清底部。
它用来形容在混乱的环境中从事不正当的活动,觅得暴利。
3. 成语篇3.1 "一河两岸"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黄河两岸的风景。
黄河的两岸河道曲折,河水波澜壮阔,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个成语也用来比喻立场、态度上的分歧或对立。
3.2 "黄河青山遮不住,毛泽东思想光照四方"这个成语来自毛泽东的一句诗句,用来形容黄河壮丽的景色不能阻挡毛泽东思想的光辉。
毛泽东思想犹如黄河水流般广泛传播,难以阻挡。
总结: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这些与黄河相关的谚语、俗语和成语,我们可以感受黄河的伟大和变化,也可以理解黄河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黄河的成语_人物故事_俗语

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俗语,传说1、俗语、谚语: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九曲黄河十八湾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2、成语:砥柱中流、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
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比喻天下太平。
河山带砺、砺山带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
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俟sì河之清:等待黄河变清。
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波涛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惊涛骇浪:汹涌吓人的浪涛。
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3、诗句:【王昌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横吹曲辞·出赛》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送裴图南》【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沙》【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行路难》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关于和黄河有关的成语和俗语歇后语

关于和黄河有关的成语和俗语歇后语【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
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百川灌河】:河:黄河。
所有的河流都流向黄河。
比喻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海晏河澄】:晏:平静;河:黄河;澄:清澈。
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
比喻天下太平。
【带砺河山】: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泰山。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
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河汉江淮】: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
比喻胸怀宽广。
【河清海竭】:黄河水清,大海干涸。
比喻难得遇到的事情。
【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
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不到乌江心不死】:犹不到黄河心不死。
同不到乌江不尽头。
【俟河之清】:俟:等待。
等待黄河变清。
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河清海晏】:河:黄河;晏:平静。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比喻天下太平。
【河不出图】:河:指黄河。
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
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
因此黄河不出河图则不是圣明之世。
指时当乱世。
【不到乌江不肯休】:犹不到黄河心不死。
同不到乌江不尽头。
【砺带河山】: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小得像磨刀石。
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
【河清难俟】:俟:等待。
很难等到黄河水清。
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河带山砺】:河:黄河;带:衣带;山:泰山;砺:磨刀石。
黄河像条衣带,泰山像块磨刀石。
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
【海宴河清】:沧海波平,黄河水清。
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
【海晏河清】:晏:平静。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比喻天下太平。
【跳进黄河洗不清】: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同跳在黄河洗不清。
【河清云庆】:黄河水清,云呈五彩。
古人以为太平祥瑞的象征。
【不到乌江不尽头】:犹不到黄河心不死。
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成语解释

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成语解释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成语解释俗语: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意义:比喻没有达到某种目的就永不放弃相关故事:从前有个叫棺材的男孩,八岁时,父母双亡,以要饭维持生命。
他傍晚时吹箫,黄员外闺女爱听,名叫黄河,所以就叫他到她楼下吹。
有一天,棺材在吹萧时,小姐的手帕落在了萧上,他们俩之间便心生好感。
员外知道后,把棺材打了一顿后赶了出去,棺材再也没有吹箫了,小姐很寂寞,就偷偷去看他,他看见了棺材的墓碑,十分悲痛,这时,棺材打开了。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意义: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黄河的泥沙。
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
我国古人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
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立方米。
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
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相关故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有时亦作“跳在/入/下黄河也洗不清”),可以说是一句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俗语,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说破了嘴也没人信,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凤的身份了。
”谚语:1、黄河清,圣人出。
意义:黄河清了,要出圣人了。
而今国家昌盛,正在东方的民族中崛起,看样子,仿佛真的要出圣人了。
相关故事:春秋时期,鲁襄公八年(前565),晋国的盟国郑国受到楚国的攻击,是屈从于楚?还是抗击楚兵等待晋兵来救?郑国的当权者出现两派,争论激烈。
主张归顺楚国的子驷,引诗为喻:“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一个人想在有生之年见到黄河变清,几乎不可能,等晋国出兵来救,也是等不上的。
黄河的成语俗语诗句

黄河的成语俗语诗句黄河的成语:泾渭分明中流砥柱砺山带河俟河之清鱼跃龙门九曲黄河鲤鱼跳龙门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黄河的俗语: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三过家门而不入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九曲黄河十八湾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谚语: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一盆河水半盆泥自古天下黄河富宁夏说尽黄河只为水九月九,龙王封住口大雪交冬月,冬至不行船;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黄河百害,惟富一套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不到黄河心不甘.诗词: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阮籍《咏怀》)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同上)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首》)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崖.如今直上银河去,直到牵牛织女家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歇后语: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
隔着黄河握手—— 差得远。
黄河的水,长江的浪—— 源远流长。
黄河决了口—— 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黄河里的水—— 难请(清)。
泥娃娃跳黄河—— 洗不清;洗不净。
跳到黄河洗不清—— 太冤枉;冤枉。
跳下黄河—— 洗不清。
黄河有关的成语和谚语

黄河有关的成语和谚语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本文是店铺精心编辑的黄河有关的`成语和谚语,希望能帮助到你!黄河有关的成语和谚语篇一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2、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3、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
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
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
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4、“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
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
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5、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唐柳中庸《征人怨》)6、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唐李白《古风》)7、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唐李白《寄远》)8、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唐杜甫《黄河》)9、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形容受冤屈,无法澄清)10、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去世心。
11、黄河清,贤人出。
()1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13、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14、天下黄河十八弯。
15、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16、九曲黄河十八湾。
17、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18、河清海晏。
19、九曲黄河。
黄河有关的成语和谚语篇二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2、王之涣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3、王维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艄公号子声声雷,船工拉纤步步沉。
运载好布千万匹,船工破衣不遮身。
运载粮食千万担,船工只能把糠馍啃。
军阀老板发大财,黄河船工辈辈穷。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传说

有关黄河的俗语、谚语、传说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王昌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
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
喜边尘、今度还静。
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
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
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
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
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
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
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民谣: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信天游:黄河船夫曲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黄河的成语、故事、俗语、诗句、传说集锦
1、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黄河十八湾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
隔着黄河握手——差得远
黄河的水,长江的浪——源远流长
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黄河里的水——难请(清)
泥娃娃跳黄河——洗不清;洗不净
跳到黄河洗不清——太冤枉;冤枉
2、成语
砥柱中流(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
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
比喻天下太平。
河山带砺(砺山带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
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俟(sì)河之清:等待黄河变清。
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3、诗句
(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李白《公无渡河》)
(2)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白居易《生离别》)
(3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4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高适《九曲词》)
(5)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王昌龄《出塞》)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行路难》)
(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1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13)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4、人物故事
柳下跖起义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濮阳柳屯)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zhí,赤脚奴隶)起义。
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
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飞渡黄河战阎军——红军东征战役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从而使得中央红军在陕北初步站住了脚跟。
然而陕北地区地瘠民稀,难以供养突然猛增的红军队伍。
陕甘红军能否生存下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将中国革命引向新的阶段?下一步战略方针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了军委领导所关注的焦点。
毛泽东力主东征
关于红军的行动方向和战略方针问题,当时在党内领导层中并没有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目前我们刚到陕北,刚站住脚,应巩固一段时间再往前发展,有的主张往西,向宁夏发展,有的主张往北,向内蒙发展,以便背靠苏联,也有的要先往南,打击东北军、西北军的力量,以求巩固陕北根据地。
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在发展中也可以巩固,部队应向东发展。
1936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直接作战的力量”和努力“扩大红军”的方针。
这个决议发布后,多数同志同意战略方向向东,但有的同志仍怕红军主力东进后,陕北根据地可能丧失。
特别是李德在所谓《对战略的意见书》中,诬蔑毛泽东同志东进是想要挑起苏日战争。
因此,1936年1月31日,军委在延长开会研究战略方针,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反复说明,东征讨阎无论政治上军事上都对我们有利,我们执行的是“发展中求巩固”的方针,但仍有部分同志担心黄河天险,渡过去后有没有回不来的可能。
经讨论研究最后取得了共识,出师山西、进行东征就已是箭在弦上了。
此时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多么希望在完成了震惊中外的壮举之后,能好好地休息一番。
但他们知道,不打败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就永远也不会得到安宁。
因此,一接到东征的命令,红军指战员立即打起精神驱除往日的疲劳,磨拳擦掌,积极地投入到东征的各项准备工作之中。
东征战役,历时75天共歼敌7个团俘敌4000余人,扩展红军8000余人,不仅粉碎了阎锡山苦心经营的黄河封锁堡垒线,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从这一战可以看出毛主席是伟大的战略家,为后来红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