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岩石圈知识点

高三地理岩石圈知识点

高三地理岩石圈知识点地球是由不同的圈层构成的,其中之一就是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一部分,由各种岩石和岩石矿物组成。

高三地理学科中,掌握岩石圈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以岩石圈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地理知识。

首先,岩石圈的构成和特点是我们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

岩石圈主要分为地壳和上部地幔两部分。

地壳是岩石圈最外层的一部分,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陆地地壳主要由矽铝质岩石构成,而海洋地壳则由较密实的镁铁质岩石构成。

上部地幔则位于地壳之下,由高温高压下的岩石组成。

岩石圈的特点是坚硬、稳定且冷固。

其次,岩石圈与其他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岩石圈与下部的上部地幔之间发生的对流作用,称为岩石圈对流,是地球内部能量传递的重要方式。

岩石圈对流造成了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和地质现象的发生。

岩石圈的运动还使得大陆形成、地球表面发生地壳变形等地表现象的发生。

因此,了解岩石圈与其他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以及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再者,岩石圈的变质作用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岩石圈内部产生的热量和压力会使得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作用是岩石圈中一种重要的岩石成因过程,能够形成多种不同类型和组成的岩石。

通过研究岩石圈的变质作用,我们可以推测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从而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此外,岩石圈还与地球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岩石圈中的岩石和岩石矿物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基础。

岩石圈中的岩石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影响土壤的肥力。

此外,在岩石圈中形成的矿物资源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等方面。

因此,理解岩石圈与生态环境以及矿产资源的关系,对于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至关重要。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凤庆一中石凤海)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凤庆一中石凤海)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本资料定位于为高考服务,适合高二、高三的文科生使用,不足之处敬请使用者予以指出以使内容更加完善,从而使本资料能够更好地服务自己和他人,谢谢!石凤海(凤庆一中2017届高三地理备课组)2016年12月12日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地球的内部圈层①地震时,人们在陆地上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原因:纵波传播速度较快),然后才感受到水平摇晃(原因: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在轮船上,人们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不能感受到水平摇晃(原因: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而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②大陆地壳较厚(双层:下层的硅镁层+上层的硅铝层),大洋地壳较薄(几乎是单层:硅镁层)(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平均厚度约17千米)③软流层又称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由塑性物质组成(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全部,还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2)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①一般情况下,位置越靠下,沉积岩岩层越老;位置越靠上,岩层越新②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比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③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④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⑤变质岩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3)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①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②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③沉积岩中含有化石2.内、外力作用和板块构造学说(1)内、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②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主要是内力作用(板块碰撞挤压),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流水堆积作用)】。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小结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小结

2、读全球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 印度洋 板块,B是 南极洲 板块,C是 美洲 板块, D是 非洲 板块,六大板块中,全部为大洋的板块是 太平洋板块 。 (2)从图中可以看出,红海位于 亚欧 板块和 非洲 板块的张裂 地带;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 亚欧 板块和 印度洋板块相互碰 撞的结果。 (3)阿拉伯半岛属于 印度洋 板块,日本群岛属于 亚欧 板块。
3、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地区,地表水比较缺乏,请联系所 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4、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地区,人类在修建公路、铁路等大型 建筑设施时,为什么要特别注意选址问题?
5、植树造林是防风固沙的基本手段,请大家结合流动沙丘的剖面 图,说明我们因该在流动沙丘的什么地方植树造林,比较科学。
6、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水库上游的河道里,采砂船不停地 将河沙从地下卷起,然后筛选出沙金。有人认为,这条河流的上 游山区很可能存在金矿。你认为这种推断是否正确?说明你的理 由。 7、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各种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之间的相互关系。
俯冲角小
典型地貌:海岸山脉、海沟 实例: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秘鲁和智利海沟 ④陆—海板块 俯冲角大 典型地貌:陆缘岛弧、海沟 实例: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
巩固练习: 1、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在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必有一板块隆起形成岛屿或海岸山脉 B.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是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张裂形成的 C.我国完全处在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D.台湾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亚欧板块受挤上拱形成的
A.甲为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B.乙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石柱 C.丙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冰斗 D.丁为流水携带泥沙堆积成的河口三角洲

2020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 第一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020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  第一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名师注解]【点1】(1)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纵波),再感到左右摇晃(横波,破坏力最大)。

(2)船只上人们只感到上下颠簸(纵波)。

(3)地震波穿过不同物质的界面处,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

(4)人们可以利用地震波勘探地下矿藏。

(2)不连续面:波速变化(3)划分:①三个圈层:图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②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的结构由岩石组成,包括C层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外力作用比较2.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张裂区——裂谷或大洋中脊碰撞区——褶皱山系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形成: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 弯曲变形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联3】(2)断层⎩⎪⎨⎪⎧形成: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错动、位移地貌:谷地或陡崖【注4】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名师注解]【注1】 文字中描述波速的变化是指从地表向地心传播时经过不连续界面时的波速变化,如果从地心向地表传播时,波速变化正好相反。

【联1】 陆地上地壳厚度大,海洋上地壳厚度小;陆地上高原高山地区的地壳厚度大,平原低地的地壳厚度小。

【注2】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始于岩浆,最终又回到岩浆。

(2)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3)沉积岩和变质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基础知识概览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基础知识概览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基础知识概览
侵入岩
岩浆岩喷出岩
岩石的类型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岩浆VS岩浆岩(相互转化)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内力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岩层新老关系判定岩浆岩:侵入岩——侵入的<被侵入的
喷出岩——切穿的<被切穿的
沉积岩: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变质岩:变质岩<岩浆岩
内容:(1、2、3)
形成机制——板块构造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岩层形态
特征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构造地貌
岩层形态
褶皱向斜特征岩层新老关系
构造地貌
地垒特征
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足迹——地质构造断层
地堑特征
内力作用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变质作用实践意义找水
找油、气
找矿
工程建设
地质作用采石场选址
风化
外力作用侵蚀
搬运
沉积
河流发育初期
侵蚀地貌河流成熟期
外力作用下的两种河流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堆积地貌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口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变化 微专题(三) 曲流、牛轭湖、河流阶地

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变化 微专题(三) 曲流、牛轭湖、河流阶地

[解析] 阶地③有火山灰分布,土壤肥沃,离水源地近,水源充足,且海拔较高,不易
遭受洪水威胁,最适合分布耕地及居住地,C正确;河流沿岸的居民点和耕地,要考
虑洪水威胁,故应位于海拔较高处,①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但容易遭受洪水
侵扰,A错误;阶地②砂岩土壤没有火山灰肥沃,B错误;阶地④地势太高,居住、交
技能提升
1.曲流和牛轭湖 (1)定义:在一些河流众多的平原地区,我们时常能看见一种形态独特的湖泊。 它们呈弯曲的条带状,类似人字形的牛轭,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牛轭湖,也称河迹湖。 牛轭湖是由曲流演变成的湖泊,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形成过程:①在平原地带,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地质结构、土壤岩石质地差 异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难以保持一条直线流动,会产生弯曲。在河道弯曲的地区,河 岸向河流凸出的一侧叫凸岸,相对的另一侧叫凹岸。②由于惯性,河流在弯曲处会不 断冲刷凹岸一侧的河岸,凹岸越来越向陆地一侧后退,而凸岸一侧的水流速度相对较 慢,泥沙易堆积,使得凸岸不断向河流一侧凸出。这种规律被人们称作“凹岸侵蚀,凸 岸堆积”,由此,河流的弯曲度就会越来越大。③当河流弯曲度特别大时,拐弯处水流 不畅,流速减慢,泥沙易淤塞河道,如果水量较大,河流很可能会将弯曲处狭窄的地 峡冲开,与对面的河道相连,河流按直线路线流动,这种现象被称为河流的 “裁弯取直”。④河流裁弯取直后,原本弯曲的河道因为泥沙淤塞、水位下降,逐渐与 主河道分离,渐渐被废弃,成为遗留在原河流凹岸边一段弯曲积水的湖泊,形状如牛 轭,从而形成了牛轭湖。
4.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图中①河漫滩位置持续有河流泥沙的沉积,平坦面仍在扩大,A正确;②③④
已经抬升形成阶地,丰水期不能被淹没,不再接受泥沙沉积,面积不会继续扩大,B、C、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高三地理总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总结

岩石圈教案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结果: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不同地区主导的外力①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搬运→移动沙丘)②湿润地区:流水作用③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冰碛湖)④海岸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

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石油)场所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场所·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貌

山岭(新)

向上拱起 或谷地

向下弯曲
谷地(新)

或山岭
(2)断层
①概念 (flash)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 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就会 发生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 动、位移。
②形成的地貌 (图)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 地貌
块状山地 谷地
裂谷
或高地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侵入岩:结晶度好, 晶体颗粒较大
喷出岩:具有气孔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具有片理结构或 重结晶明显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
外 力 作
重 融 再 生
冷 却 凝 固
变 质 作 用

岩浆
重融再生
重融再生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组成
集合
元素
矿物
岩石
back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①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 东非大裂谷
(图)
大洋 大西洋 中脊
②板块相撞挤压: 形成 山脉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图)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图)
内力作用的“足迹”
褶皱 断层
(1)褶皱(flash)(背斜、向斜)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back
back
back
背斜穹隆结构的储油、储气图
向斜储水的自流盆地
back
(1)地球圈层
内部圈层 (由地心向地表)
地核 地幔 地壳
外部圈层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圈教案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结果: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不同地区主导的外力
①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搬运→移动沙丘)
②湿润地区:流水作用
③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冰碛湖)
④海岸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褶皱山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

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石油)场所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场所
·断块山
(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火山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高山峡谷,河道变宽,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以河谷为例)
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岩石类型
中国的几大名山,华山花岗岩、泰山花岗岩、黄山花岗岩、庐山变质岩.
1.沉积岩: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外力作用)
沉积岩是在古代的盆地中形成的,一般是呈现出成层分布的特征,只要其中有化石、波痕、泥裂,或者成层状弯曲,一定是沉积岩。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等. 2.岩浆岩:
·侵入岩结构细密,喷出岩具有气孔(岩浆活动)
花岗岩:是侵入岩,有黑白颗粒相间的一种岩石,建筑常用的材料
黑色的是角闪石,白色的是石英和长石,形成于地下深处。

玄武岩:颜色比较深的一种喷出岩。

安山岩:含有蜂窝孔的岩石,是喷出岩,能漂浮在水面。

3.变质岩:
·具有片理结构,重结晶作用明显(变质作用)。

岩浆岩或沉积岩在地下深处变质作用形成。

大理石、片麻岩、板岩。

(页岩→板岩,石灰岩→大理岩,花岗岩→片麻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