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摘要:一、引言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四、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五、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环境污染物降解、环境治理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科学,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理生态特性、污染物降解途径和机制、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等。
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资源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微生物可以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氮磷污染物、重金属等,从而净化水体和土壤;微生物还可以促进生物质降解,生产清洁能源等。
四、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自然环境微生物调查,到后来的污染物降解菌筛选、基因工程菌构建等阶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微生物群落研究、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五、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未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将继续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微观方面将深入研究微生物降解机制、微生物群落互作等;宏观方面将关注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和环境微生物安全。
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也将面临技术瓶颈、微生物安全风险等挑战。
六、结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环境污染物降解、环境治理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摘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和作用。
在环境治理、废水处理、有机废弃物处理、土壤修复、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内容。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微生物、环境治理、废水处理、有机废弃物处理、土壤修复、空气污染控制第一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1.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概念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和作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数量、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内容。
1.2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是一类很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蓝藻等。
按照形态特征和营养方式可将微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原核生物可以进一步分为细菌,古细菌和蓝藻等。
1.3 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多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广泛分布于大气、海洋、土壤、水体等各种环境中。
微生物数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环境温度、湿度、pH值、营养物质的供应等。
第二章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1 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它们也可以合成和分解无机物,参与氮、硫、碳循环等生态过程。
2.2 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以及营养物质的供应等,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进而影响环境质量。
2.3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中的作用微生物可以在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利用废物和有害物质作为其生长代谢的基础,进行生化转化和分解,从而清除污染物。
第三章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3.1 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安建大,环工考研,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答案总结一名词解释1.原核微生物:指没有细胞核结构,只有高度折叠的DNA链形成的核区,没有核膜,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内膜结构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的总称。
2.真核微生物:指一类细胞中有完整的细胞核,即细胞核有核膜,核仁,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有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一类微生物总称。
3.革兰氏染色:属于一种复染色法,用于对细菌的分类鉴定。
主要过程为先用结晶紫初染,然后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再用酒精脱色处理,最后用番红复染。
4.兼性厌氧微生物:是指既有脱氢酶,也具有氧化酶,即可在有氧条件下又可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
5.专性好氧微生物:是指在氧分压为0.2X101KPa的条件下生长繁殖良好的微生物。
6.微量好氧微生物:是指在氧分压为(0.003~0.2)X101KPa的条件下生长繁殖良好的微生物。
7.专性厌氧微生物:指只能在氧分压小于0.005X101KPa的琼脂表面生长的微生物。
8.原生质膜(细胞质膜):紧贴在细胞壁的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
9.放线菌:一类在固体培养基上成辐射状生长的原核微生物。
10.菌丝体:在菌丝的生长过程中,核物质不断复制分裂,然而细胞不形成横膈膜,也不分裂,形成的无数分支的细密的菌丝称为菌丝体。
11.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胶团。
12.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一个细菌繁殖形成的,无数个细菌组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特定形状的细菌集群称为菌落。
13.病毒: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的超微小微生物。
14.原生动物:是一类具有运动胞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是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15.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16.藻类:17.真菌: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异氧型的真核微生物,有细胞壁结构,细胞壁中含几丁质,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的生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名词说明:1.微生物:微生物是是一类形状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核专门原始,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称为拟核或似核,也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4.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讲述微生物的形状、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育、遗传、与变异等的基础知识;讲述栖息在水体、土壤、空气、都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都市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以及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的原理。
二、简答题:1.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极小;○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育快;○4易变异。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一、名词说明: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同时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
那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能够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
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
名词解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必需自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全部微小生物统称。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敏感宿主体内超微小生物。
她们只含有简单独特结构,可经过细菌过滤器。
蛋白质衣壳:由一定数量衣壳粒(由一个或多个多肽链折叠而成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排列组合组成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即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装配:借用宿主细胞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发宿主细胞裂解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不引发宿主细胞裂解噬菌体(当它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核酸共同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宿主细胞(溶原性是遗传特征)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溶原细胞内温和噬菌体核酸噬菌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成空斑(亦称蚀斑)。
PFU:病毒空斑单位——单位体积内含有病毒数:ηPFU=(n瓶内空斑平均数*病毒稀释度)/每瓶病毒接种数原核微生物: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裸露DNA原始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亦叫嗜极微生物):喜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生活微生物。
组要包含嗜酸菌、嗜盐菌、嗜热菌、嗜冷菌及嗜压菌等。
细胞壁:包围在细菌体表最外层、坚韧而有弹性薄膜。
原生质体:包含细胞质膜(原生质膜)、细胞质及内含物、拟核。
细胞质膜:紧贴在细胞壁内侧而包围细胞质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薄膜。
是半渗透膜。
核糖体:原核微生物核糖体是分散在细胞质中亚微颗粒,是合成蛋白质部位。
内含颗粒:细菌生长到成熟阶段,因营养过剩形成部分贮藏颗粒。
荚膜:部分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一个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黏性物质。
黏液层:有些细菌不产荚膜,其细胞表面仍可分泌黏性多糖,疏松地附着在细菌细胞壁表面上,和外界没有显著边缘。
菌胶团:有些细菌因为其遗传特征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得排列方法相互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细菌集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生产系统中微生物及其影响的学科,旨在提供理论和技术以改善环境问题。
该学科综合运用微生物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系统学,有机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公共卫生,水资源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综合新苗术。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可用于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公共健康,尤其是改善生物污染,净化水源和土壤,处理污水和废弃物,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二次污染,研究食品安全和开发以及
防治社会危害。
例如,利用有机污染物(如氯代烃)的微生物代谢,可用于清除有害的污
染物,从而保护湖泊免受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
此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也可以应用于分
子生物学,开发和改善生产处理过程,改善保护水质和土壤,开发有机及酶催化转换,还
可以用于食品防腐技术,抗病毒及抗菌剂等科学方面。
该学科还有助于控制传染病过程及其传播。
由于环境中分布着大量细菌,他们可以提供重要信息,研究细菌如何应对特定环境条件,从而了解某些传染病危险性如何改变,以及病
毒传播的趋势如何变化,给我们提供有关治疗的信息。
总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公共健康,解决传染病,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太阳能转换,改进水源和土壤保护,以及开发新型药物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最新版】目录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概念与意义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应用案例4.我国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正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概念与意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应用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微生物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资源再生等方面的应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吸附和转化等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研究领域:1.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利用微生物的生物传感器、生物标志物等特性,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快速、灵敏、在线监测。
2.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实现废水的净化和资源化。
3.微生物在废气处理中的应用:通过微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吸附作用等,对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去除,以减少大气污染。
4.微生物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固体废物进行降解和转化,以减少废物的体积和毒性。
5.微生物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通过微生物的降解、转化等作用,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肥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应用案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多成功案例,例如:1.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处理工业废水,实现了废水的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
2.采用微生物吸附剂去除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降低了大气污染的程度。
3.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4.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提高了土壤的质量和肥力。
【我国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我国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繁殖、代谢及其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概念、分支、研究方法、现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介绍一些实践应用案例。
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概念与作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状态、群落结构、生理代谢特性以及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微生物学过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形成、转化和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分支与应用领域环境微生物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如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生理学、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等。
这些分支相互交叉,共同推动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
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资源利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水体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固体废物处理等。
三、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
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包括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等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则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为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四、环境微生物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当前,环境微生物学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包括: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生态网络、微生物资源利用等。
此外,环境微生物学还需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五、环境微生物学的实践应用案例环境微生物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众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1.废水处理: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实现废水处理;2.土壤修复:利用特定微生物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如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等;3.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4.生物传感器:利用微生物构建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自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
他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蛋白质衣壳: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即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装配: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当它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共同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溶原性是遗传特性)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噬菌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成空斑(亦称蚀斑)。
PFU:病毒空斑单位——单位体积内含有病毒数:ηPFU=(n瓶内空斑平均数*病毒稀释度)/每瓶的病毒接种数原核微生物: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亦叫嗜极微生物):喜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
组要包括嗜酸菌、嗜盐菌、嗜热菌、嗜冷菌及嗜压菌等。
细胞壁:包围在细菌体表最外层的、坚韧而有弹性的薄膜。
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质膜(原生质膜)、细胞质及内含物、拟核。
细胞质膜:紧贴在细胞壁的内侧而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
是半渗透膜。
核糖体:原核微生物的核糖体是分散在细胞质中的亚微颗粒,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内含颗粒:细菌生长到成熟阶段,因营养过剩形成的一些贮藏颗粒。
荚膜: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的黏性物质。
黏液层:有些细菌不产荚膜,其细胞表面仍可分泌黏性的多糖,疏松地附着在细菌细胞壁表面上,与外界没有明显边缘。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得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
(一定要先形成荚膜、黏液层才能黏成菌胶团)衣鞘:丝状体表面的黏液层或荚膜硬质化,形成一个透明空韧的空壳。
(水生境中的丝状菌多数有衣鞘)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的生活史中某一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它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内生孢子。
(抗逆性休眠体,是细菌的分类鉴定依据之一)鞭毛:由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体外的一条纤细的波浪状丝状物。
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菌落特征: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光滑型菌落:具有荚膜,表面光滑、湿润、黏稠的菌落。
粗糙型菌落:不具有荚膜,表面干燥、皱褶、平坦的菌落。
菌苔:细菌在斜面培养基接种线上长成的一片密集的细菌群落。
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的微生物。
原生动物: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全动性营养:全动性营养的原生动物以其他生物(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比自身小的原声动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吸收CO2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自身营养。
腐生性营养:某些无色鞭毛虫和寄生的原生动物,借助体表的原生质膜吸收环境和寄主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作为营养。
胞囊:若环境条件变坏,如水干涸、水温、pH过高或过低,溶解氧不足,缺乏食物或排泄物积累过多,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超过原生动物的适应能力等情况,都可使原生动物不能正常生活而形成胞囊。
胞囊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
微型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叫后生动物,有些后生动物形体微小,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看清,故称为后生动物。
酶: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类酶和核酸类酶。
辅基和辅酶:酶中非蛋白质成分可以是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或者是由不含氮的小分子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组成,把它分为辅基和辅酶,其中与酶蛋白结合紧的,称为辅基;与酶蛋白结合得不紧的,成为辅酶。
酶的活性中心: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中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新陈代谢(物质代谢):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的组分,同时产生废物并排泄到体外的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碳源:凡能供给微生物碳素营养的物质。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用已知的化合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天然有机物配制而成的培养基叫天然培养基。
复合培养基:又称半合成培养基,是一类既有一致的化学组成物质,同时加有某些天然成分而配制的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制的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称为鉴别培养基。
加富(富集)培养基:用特别的物质或成分促使微生物快速生长,这种用特别物质或成分配制而成的培养基,称为加富培养基。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渗透酶的逆浓度梯度积累营养物质的过程。
基团转位:是存在于某些原核生物中的运输方式。
与主动运输相比,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运输总效果与主动运输相似,可以逆浓度梯度将营养物质移向细胞内,结果使细胞内结构发生变化的物质浓度大大超过为改变结构的同类物质的浓度。
基质(底物)水平磷酸化: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可形成多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产物,中间体将高能键(~)交给ADP,使ADP磷酸化而生成ATP。
此过程中底物的氧化和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生成ATP,成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微生物在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通过电子传递体系产生ATP的过程叫氧化磷酸化。
其递氢(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
光合磷酸化:光引起叶绿素、菌绿素或菌紫素逐出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产生ATP的过程叫做光合磷酸化。
不产氧的光合细菌通过环式光合磷酸化合成ATP,产氧的为非环式。
发酵: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氢[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好氧呼吸: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脱氮作用:硝酸盐的NO3-在接受电子后变成NO2-、N2的过程,叫脱氮作用,也叫反硝化作用或硝酸盐还原作用。
光合作用: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通过食物链为生物圈其他成员所利用。
是地球上进行的最大的有机合成反应。
生长:正常情况下,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微生物的细胞质量不断迅速增长,称为生长。
裂殖:当单细胞个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由一个亲代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形状与亲代细胞相似的子代细胞,使得个体数目增加。
发育:微生物从生长到繁殖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叫做发育。
代时(世代时间):细菌两次细胞分裂之间的时间。
分批培养: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有一定体积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解氧量,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
恒浊连续培养:使细菌培养液的浓度恒定,以浊度为控制指标的培养方式。
恒化连续培养:维持进水中的营养成分恒定(其中对细菌生长有限制作用的成分要保持低浓度水平),以恒定流速进水,以相同流速流出代谢产物,使细菌处于最高生长速率状态下生长的培养方式。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物理、化学方法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的过程。
灭菌方法有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
消毒:用物理、化学方法杀死致病菌(有芽孢和无芽孢的细菌),或者杀死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
消毒法有巴斯的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两种。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关系:不同的微生物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对食物等营养、溶解氧、空间和其他共同要求的物质相互竞争,互相受到不利影响。
原始合作关系(或称原始共生、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共存于同一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他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受益。
两者分开始各自可单独生存。
共生关系:两种不能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各自执行优势的生理功能,在营养上互为有利而所组成的共生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叫共生关系。
偏害关系(拮抗关系):共存于同一环境的两种微生物,甲方对乙方有害,乙方对甲方无任何影响。
分为非特异性偏害和特异性偏害。
捕食关系寄生关系:一种生物需要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生活,从中摄取营养才得以生长繁殖。
寄生的结果一般都会引起寄主的损伤或死亡。
(专性寄生:不能离开寄主生存;兼性寄生:离开寄主后能营腐生生活)生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与他们的生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组成的一个自然体,简称生态系,可用公式表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当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娇娇长时间趋于相等,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将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即使有外来干扰,生态系统一般也能通过自行调节的能力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平衡,即生态平衡。
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称为土壤自净。
土壤生物修复: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恢复土壤的天然功能。
水体自净:河流接纳了一定量的有机污染物后,在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后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这叫做水体自净。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某些因素,尤其是人类将富含氮、磷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入湖泊、河流和海洋,使水体的氮、磷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藻类过量生长,使淡水水体发生水华,是海洋发生赤潮,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好氧活性污泥: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兼有少量的厌氧微生物)与污(废)水中有机和无机固体物质混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絮状体或称绒粒。
好氧生物膜:由多种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黏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黏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的一层黏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