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的人物事迹颁奖词观后感

合集下载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追逐着各种新奇和刺激,却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去真正了解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非凡成就的人。

最近,我有幸了解了大国工匠徐立平的事迹,内心深受触动。

徐立平,这个名字或许在之前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当我深入去了解他的工作和经历,我被他的精神和执着所震撼。

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为火箭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整形。

这可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这是在与“死神”共舞啊!每一次操作,都仿佛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然而,徐立平却在这样高危的工作环境中,坚守了几十年。

我闭上眼睛,试图想象他工作的场景。

在一个安静得几乎能听见心跳声的车间里,徐立平穿着特制的防护服,戴着厚重的防护手套和护目镜。

他面前的固体燃料发动机火药,就像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而他,手持刀具,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犹如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宝。

他的眼神,那是怎样的一种专注啊!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迷茫,只有坚定和果敢。

他的手,稳定而有力,每一次下刀都精准无误。

我想,那双手一定布满了老茧和伤痕,那是岁月和责任留下的印记。

记得有一次,徐立平在进行火药整形时,突然发现刀具出现了一点偏差。

这一点点的偏差,在别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徐立平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情。

他立刻停止操作,重新评估情况。

那一刻,整个车间的气氛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但徐立平没有慌乱,他冷静地思考着解决方案,经过反复的计算和尝试,终于成功地纠正了偏差,避免了一场可能的事故。

这件事情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徐立平的严谨和负责。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吹毛求疵”来形容。

但正是这种“吹毛求疵”,才保证了火箭发射的安全和成功。

徐立平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工作,他更是在追求一种极致,一种完美。

他把每一次的火药整形都当作是一次艺术创作,力求做到毫无瑕疵。

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和敬畏,让我这个时常在工作中抱怨、偷懒的人感到无比羞愧。

我想起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退缩,稍微加一点班就觉得委屈。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大国工匠徐立平的事迹,心里那叫一个佩服!徐立平,这位在航天固体发动机药面整形领域的传奇人物,真的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平凡中的伟大。

徐立平所从事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给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整形。

这可不是一般的活儿,稍有不慎,那可就是要命的事儿。

但徐立平愣是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而且干得那叫一个出色。

我记得视频里有个细节,徐立平工作的时候,整个人都全神贯注,眼睛紧紧地盯着那火药,手里的刀具就像是他延长的手指一样,精准而又小心翼翼地修整着每一寸火药。

那场景,真的让人紧张得不敢呼吸。

他的动作极其细微,仿佛时间都在他的指尖凝固了。

我就在想,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啊!再说那工作环境,充满了各种危险和不确定性。

可徐立平呢,从来没有退缩过。

他就像是一个无畏的战士,一次次冲锋在前,只为了把工作做到极致。

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再危险的工作,也总得有人去干。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透露出的是他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担当。

还有一次,是遇到了一个特别棘手的任务。

那发动机药面出了点问题,需要立刻进行修整。

徐立平二话不说,穿上防护服就冲了上去。

当时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可他呢,一脸的淡定和从容。

就看着他在那里,一点一点地修整,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稳重,那么让人放心。

最后,问题解决了,大家欢呼雀跃,而他只是微微一笑,就好像这对他来说只是家常便饭。

徐立平的这种精神,真的让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咱平常遇到点小困难,就开始抱怨,开始退缩。

和徐立平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他在那么艰难、危险的环境下,都能坚持下来,并且做到最好,咱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他不仅自己技术精湛,还带出来了一批优秀的徒弟。

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希望他们也能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这种传承的精神,真的太可贵了。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各种便利,各种高科技,可这背后,不正是有无数像徐立平这样的工匠在默默付出吗?他们可能没有站在聚光灯下,没有享受着鲜花和掌声,但他们的贡献却是实实在在的,是支撑着我们这个国家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

最新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 3篇精选

最新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 3篇精选

大国工匠每期介绍的都是一些从事制造行业的技师们,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

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在用他们一双双勤劳的双手,高超的艺术创造者中国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大国工匠中高级技工,生产的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产品。

如果0.1%的质量问题。

飞机可能会坠落;高铁可能会脱轨;轮船可能会沉没。

这些100%的保证质量在他们的眼里已经习从为常。

成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

经济总质量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世界第二。

这些都离不开他们日日夜夜加班加点,当别人休息时,他们还在一线,当别人一家人团聚时,他们只能独自一人在一线奋斗。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

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场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借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

他们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我们应该时刻向他们学习。

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自己在以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大国工匠的一员。

《大国工匠》选取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起眼,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了“工匠精神”的体现。

这些工匠可以说是真正的“国宝”级人物。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

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

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

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

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最近了解了大国工匠徐立平的事迹,真的让我深受触动,心里那叫一个佩服!徐立平,这个名字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像明星那样耳熟能详。

但在航天领域,他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

他从事的工作,是为火箭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整形。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活儿,稍有不慎,那可就是要命的事儿。

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火药的工作间里,每一个动作都得小心翼翼,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一样。

而徐立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我记得有一个细节,让我对徐立平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一次,在进行火药整形时,他发现了一个极小的瑕疵。

这个瑕疵,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根本就发现不了,或者觉得无关紧要。

但徐立平不这么认为,他知道,哪怕是再小的瑕疵,在火箭发射的过程中,都可能引发巨大的灾难。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起工具,开始一点点地修复这个瑕疵。

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手中的工具仿佛有了生命,在他的操控下,精准地去除着那一点点不完美。

整个过程中,他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可他的手却始终稳如泰山。

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他的操作。

那一刻,时间仿佛都停止了,只有他和那团火药。

经过漫长而紧张的努力,瑕疵终于被完美修复,他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徐立平的工作环境,那可不是一般的艰苦。

火药的刺鼻气味弥漫在整个车间,长时间的工作下来,他的身体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默默地坚守着。

他说,他热爱这份工作,能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苦再累都值得。

还有一次,遇到了一个极其复杂的任务。

那是一个新型火箭发动机的火药整形,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徐立平接到任务后,二话不说,一头扎进了研究中。

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无数次的模拟实验。

那段时间,他几乎吃住都在单位,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终于,到了实际操作的那一天。

他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走进了工作间。

那一刻,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只有坚定和自信。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徐立平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徐立平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徐立平观后感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

以下是关于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徐立平观后感,还包括徐立平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徐立平观后感(篇一)在观看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视频中尤为让我敬佩不已的是有着“大国工匠”之称的徐立平。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

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

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

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我国航天领域诞生过许多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等。

这不仅仅是航天领域的精神,而是国家的精神。

不仅仅是航天人的骄傲,也是民族和国家的骄傲。

用航天精神来鼓舞士气,凝聚民心,为各行各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徐立平观后感(篇二)2016年2月14日晚,一位名叫徐立平的人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大国多良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

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

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的人物事迹颁奖词观后感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的人物事迹颁奖词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的人物事迹颁奖词观后感“感动中国度人物颁奖晚会”在日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晚播出。

下面编整理了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事迹跟大家分享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厂高级技师。

自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

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

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一个极度危险的工作,全中国只有不到个人可以胜任,而这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就是徐立平。

徐立平从事的火箭固体燃料发动机药面整形,被称为雕刻火药,这项技术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

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的精度,直接决定导弹能否在预定轨道达到精准射程。

操作中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发高能火药瞬间爆炸。

“人家要求0.米或0.米,我们这一刀铲下去铲不到要求的厚度的话,就可能造成产品报废。

”徐立平说。

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问题,必须剥开填筑好的火药,徐立平主动要求加入突击队,“可以说我们厂有史以来头一次钻到火药堆里去挖药,挖药量极大”。

在装满火药、仅留一名操作人员半躺半跪的发动机壳体里,用木铲、铜铲非常小心地一点点挖药,每次只能挖四五克,高度紧张和缺氧使人每次最多干十几分钟,“在里面除了铲药的沙沙声,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徐立平回忆道。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1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1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1《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在观看了大国工匠徐立平的事迹后,我深深地被他的精神所打动。

徐立平,这个名字或许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并不常出现,但他所做的工作,他所展现出的坚持和专注,却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敬佩。

徐立平从事的是航天固体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

这可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这是一份充满了巨大挑战和极高风险的工作。

固体发动机的药面整形,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燃烧甚至爆炸。

然而,徐立平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吧,一个狭小的空间,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徐立平戴着厚重的防护装备,手中拿着特制的刀具,小心翼翼地修整着药面。

每一刀下去,都需要极度的精准和稳定。

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眼前的药面。

他的动作轻柔而准确,就像是在雕刻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品。

可这“艺术品”稍有不慎,就会变成致命的威胁。

我记得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震撼。

有一次,徐立平在进行药面整形时,发现刀具碰到了一个硬物。

在那一瞬间,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因为哪怕是一点点的异常,都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危险。

他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检查,发现是一块极小的金属碎屑混入了药面中。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碎屑,如果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徐立平没有丝毫的慌乱,他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小心翼翼地将碎屑取出,成功排除了隐患。

还有一次,为了完成一项紧急任务,徐立平连续工作了好几个小时。

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他的身体都僵硬了。

当任务结束,他想要站起来时,却发现双腿已经麻木得不听使唤。

但他脸上却没有一丝抱怨,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任务顺利完成了。

徐立平的工作环境是艰苦的,他每天都要面对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从来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

他说,他热爱这份工作,他愿意为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热爱和执着,真的让人由衷地佩服。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在追求着名利和物质的享受,很少有人能够像徐立平这样,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情,并且把它做到极致。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

大国工匠徐立平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大国工匠徐立平的事迹,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感触良多。

徐立平,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他所从事的工作,却是在为我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奉献,而且是在极其危险和艰难的环境下。

他是一位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工。

可能很多人不太明白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对固体火箭发动机里的燃料进行修整和整形。

这可不是一般的燃料,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剧烈的爆炸。

而徐立平,就是在这样的刀尖上跳舞的人。

我还记得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那些画面,徐立平工作的地方,充满了各种精密的仪器和设备。

他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特制的防护面具,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要去进行一场未知的冒险。

他手中拿着各种工具,小心翼翼地在燃料表面进行着修整。

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他正在雕琢一件绝世的艺术品,而不是在处理危险至极的火箭燃料。

他工作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好像静止了,只有他的手在轻轻地移动。

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精准,那么细致,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我就在想,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勇气啊!换做是我,可能连站在那里都会双腿发抖。

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次特别棘手的任务,发动机里的燃料出现了一些瑕疵,需要徐立平进行紧急处理。

他二话不说,就钻进了工作间。

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因为一点点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但是徐立平没有退缩,他一点点地、极其小心地处理着那些有问题的燃料。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可他的眼神始终坚定。

最终,他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让发动机能够正常运转。

徐立平的工作环境真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

长期处于充满粉尘和化学物质的空间里,对身体的损害是巨大的。

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而且,徐立平不仅仅是在完成工作,他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工艺。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摸索,研发出了多种更高效、更安全的整形工具和方法。

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危险系数。

想想我们平时,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叫苦连天,稍微加个班就觉得委屈得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的人物事迹颁奖词观后感
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的人物事迹颁奖词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201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晚8时播出。

下面编整理了2016感动中国人物徐立平事迹跟大家分享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

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

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

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一个极度危险的工作,全中国只有不到20个人可以胜任,而这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就是徐立平。

徐立平从事的火箭固体燃料发动机药面整形,被称为雕刻火药,这项技术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

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的精度,直接决定导弹能否在预定轨道达到精准射程。

操作中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发高能火药瞬间爆炸。

“人家要求0.5毫米或0.2毫米,我们这一刀铲下去铲不到要求的厚度的话,就可能造成产品报废。

”徐立平说。

19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问题,必须剥开填筑好的火药,徐立平主动要求加入突击队,“可以说我们厂有史以来头一次钻到火药堆里去挖药,挖药量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