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如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辩证思想解决化学问题(5)》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辩证思想解决化学问题(5)》

辩证思想解决化学问题(5)五、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正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具体体现。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

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正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具体体现。

结构相似,则性质相似;结构不同,则性质有所差异,甚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如原子结构与性质,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主要是一个稳定的原子核和原子外层的价电子,这是元素具有各种性质的内因,价电子的变化决定着元素性质的变化。

因此,化学元素要关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合价、化学键、电离能、电负性等均与价电子密切相关,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或非金属性强弱也都是由价电子变化决定的。

又如分子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物质组成虽相同,但分子结构不同,故决定了同类有机物性质上有差异、不同类有机物性质上明显不同。

如正丁醇与异丁醇均可发生与钠置换、取代、消去、酯化等反应,正丁醇还可发生脱氢氧化反应,但由于异丁醇的α﹣C上没有H原子,故不发生脱氢氧化。

而与正丁醇属于同分异构的不同类型有机物乙醚,则性质大庭相径。

有机物苯的硝化与甲苯、苯酚的硝化产物有差异,正是由于苯环受到甲基(或羟基)的影响使苯环上和甲基(或羟基)处于邻、对位的氢原子变得活泼易被取代。

反之,甲苯、苯酚中的苯环也影响甲基、羟基,使得二者均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这些均是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相互影响造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结果。

由于氢键的存在,气态氢化物NH3、H2O、HF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同时,增大水中的溶解性。

再如晶体结构与性质,物质熔沸点不同,是由于物质的晶体类型不同决定的,即便是同类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熔沸点就高,反之则小。

化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利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是实施灵活教育理念,调动学员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引导学员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

要把握好学员的思维,教会他们以理解、思考、讨论的方式来回答问题,而不是一味死记硬背。

二是要指导学生分析探究,去思考世界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真正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是要教
育学生学会自主决策。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思考某一事物的形成是如何,今天能发生变化,明天可能怎样,最后可以依据自身认知和经验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制定最终解决问题的计划。

最后,学员的思想不能受到机械的专家教育的影响,而是要逐渐发展到要理解、探究世界
的规律,要养成自主学习、自学自编的针对当前各种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
思想教育可以对从小到大的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能力,养成他们的自学自编的习惯,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浅谈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育是 物质运动 观教育 的重要 内容 。例 如讲 授《 分子和原子 》 这一节课 中, 演示实验 品红在水 中的扩散 , 探究 浓氨水和酚酞溶 液外罩一个大烧杯实验以及结合平 时所 闻到的香水 、 花
香等知识都能充分地说明物质是运动 的, 不是静止不动 的 。在讲到金属活动性顺 序知识点 的铜树 实验和酸碱 中和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 在无指示剂情 况 下, 让学生观察毫无现 象 , 即从外观看是 静止 的。若操 作过程 中滴加指示剂 ,则 可以明显看 到现象 的变化 ) 。 进一步说 明物质 的运 动是绝对 的而静 止是相对 的。此 时, 结合物理学 运动和静止 、 照物 的选择等知识点 作 参 简要 的说 明 , 加深学生对运动绝对性 、 静止相对性理论 的理解 和掌握 。 三、 辩证 唯物主义联 系与发展 观的教 育 化学教育 的任务 不限于让学生学 习和掌握教材 中 所规定 的“ 双基” 还要通过对物质 自身的辩证理解 , , 在 他们的头脑中逐渐树立起一切事物都是 相互联 系 、 相互
观的教育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第5 页家庭小 实验“ + 3 11
料、 隐身材料和复合材料 , 明知识 间是普遍联系( 说 都是 有机合 成材料 ) 且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它们 。培养
学生会正确运用辩证 唯物主义联系与发展 观来学 习化
学 知识 的能 力 。 四、 辩证 唯 物 主 义 量 变 与 质 变观 的教 育
辩 证唯物 主义 的教育 是科 学 的世 界观 和方法 论 。 而世界观对人们 的思想 和行 为起着支配 的作用 ,它制 约着人们 的感情 、 意志和对事物 的态度 。 在化学教学 中, 教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 , 生为什么学和怎 么学 , 学 都将
会 自觉不 自觉地受到一定 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支配和指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辩证思想解决化学问题(1)》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辩证思想解决化学问题(1)》

辩证思想解决化学问题(1)辩证思想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哲学高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处理教材,挖掘现行高中教材中蕴涵的辩证思想的丰富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辩证思想解决化学问题,这既是培养高中生辩证思考能力的切入点,也是提高高中生全面素质的关键点。

辩证思想的魅力就在于应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妥善科学地解决问题,这对于高中生将来生涯中处理各种矛盾和解决各种问题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导向作用。

主要观点:辩证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也是哲学的一种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立统一的思想、量变与质变的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内因与外因的思想、现象与本质的思想、联系与发展的思想、抽象与具体的思想等,都属于化学科特有的辩证思想。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

化学发展过程中一切发现、总结的规律均有力证明了这一真理。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看化学世界呢?1.元素观是开启宏观世界认识物质的一条重要通道。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由110多种元素组成的。

从元素的视角看物质世界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基本的思想方法。

建立元素观,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就会变得有序有条理。

因为组成物质的元素是多样化的,组成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正是构成大千世界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具体物质时,运用元素观考察组成物质的元素是什么?该物质的类别是什么?该物质的核心元素是什么?该元素的可能价态有哪些?该物质的相关转化是什么?理解该元素为什么能够形成相关的物质?上述思维方式不仅能够指导具体元素或具体物质的学习和研究,而且能够进一步丰富化学物质观。

首先,以元素观为基础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

如组成相同或相似的CO2、SiO2、NO2、SO2和ClO2;Na2CO3和NaHCO3;H2CO3、H2SiO3和H2SO3;H2S和H2O;HNO3和HClO3;H2SO4、K2SO4和KHSO4等各组物质,仅仅相差1种元素,其性质则大庭相径。

浅论唯物辩证法原理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论唯物辩证法原理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论唯物辩证法原理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应用唯物辩证原理解决中学化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思维素质的目的。

化学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辩证性,应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来阐明中学化学知识,使自然科学教育与唯物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

下面浅谈在教学中运用辩证原理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 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指导化学教学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之一,量变到一定程度必须引起质变是一切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当然也是化学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我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引用了这一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讲到酸碱中和滴定,演示0.1mol/L的标准盐酸滴定20ml特测NaOH溶液时,先锥形瓶中滴入2~3滴酚酞,指示剂显红色表示溶液显碱性。

逐滴滴入盐酸后,溶液中的H2+和OH2-便开始发生变化,到滴入最后一滴盐酸,NaOH溶液便由红色变为无色,表明溶液H2+和OH2-由于量的变化而引起了溶液质的改变。

同样的道理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KOH溶液沉淀生成,继面沉淀逐渐增到最多,这时再继续加入KOH溶液沉淀便开始溶解,直至最后完全消逝。

这些过程都可以用唯物辩证法中的量变而引起质变的原理向学生作出深动的解释。

其实上述过程仅仅是量变质变原理中的一种情况,即单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质的变化,唯物辩证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不仅表现在数量增加(或减少)而改变事物的性质,而且还表现在虽然数量没有增加(或减少),但由于构成事物的各种成分在内部组织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

这一规律,在化学中同样是适用的。

2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化学教学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任何事物之中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并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核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进世界的根本方法。

把这一规律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常常能使许多刺手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一规律运用得最多的是化学理论教学部分。

用化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进行思想教育

用化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进行思想教育

用化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进行思想教育运用化学反应及现象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事物和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标签:化学辩证唯物主义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是各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一门自然科学,无论是化学理论知识、还是化学实验以及生产实际都渗透着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乃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名化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下面谈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一、世界是物质的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这就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着的,只有首先承认物质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大量的化学实验证明: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及离子组成的,微观粒子又是由质子、中子及电子三种基本微粒组成的,大到宇宙中的天体,小到微观粒子无一不是这样。

这就说明世界上只有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没有虚无缥缈的鬼神。

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破除封建迷信思想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质量互变规律自然界中,质量互变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是新的量变的开始,量变的积累必然产生质变的飞跃。

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由金属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引起元素性质变化的飞跃。

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品质的好坏不是天生的,而是平时不良习惯行为养成的,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应以英雄人物为楷模学习他们的思想和事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看待事物,自觉杜绝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加强学习不断纠正不良意识和行为,用知识丰富头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浅谈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浅谈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中学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实现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任务服务的,也就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服务的。

《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这就是说,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中学化学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所以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去指导研究事物,就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比较容易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一方面,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另一方面,在化学中许多有关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充分反应了辨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对中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的教育。

一、物质第一性观点的教育“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教材序言开始的第一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因为世界物质性观点的建立,是指导我们认识化学、学习化学的基础,对于刚刚接受化学学习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处于兴趣中,教材一开始就有意安排这一段,给学生以启示,组织学生讨论它,怎样理解“我们的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践中体验到世界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形式,如晶莹的水晶、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绚丽的花朵、乌黑的煤炭、雪白的食盐等等,他们分别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铁能生锈,镁能燃烧等化学现象则是物质运动的另一种形式,从而说明世界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表现的种种形态。

有关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有关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一:初中化学教学德育教育的渗透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可以通过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各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通过水的蒸发和冷却、石蜡的熔化、镁带燃烧等,使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观点;通过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溶解和结晶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间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以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理解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由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现在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

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分组实验中,让小组内学生自己分工,选好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

之后共同讨论问题,设计实验,相互配合,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又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相互补充。

这样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互相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开阔、更深刻。

再比如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了自私和妒忌,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这样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学如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论文
[摘要]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穿插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对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职业教育理念起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化学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立德树人等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思政课程教育外,专业课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知识。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分析各个知识点所蕴含的辩证关系,对高职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使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下面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浅谈一下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一、培养学生化学运动的物质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在化学世界里,不论是微观的原子、分子、离子,还是宏观形态各异的无机物和有机物,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生命化学也证明了生命并不是非物质的东西,而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和质上都是不变的。

在化学中表现为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不仅发生物质的转化,而且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尽管化学反应形式多样,但反应只能使物质及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反应前后的质和量都是不变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述这些问题时,注意提醒学生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培养学生化学运动中的对立统一观点
化学和其他事物一样,本身也存在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如可逆反应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酸和碱、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都是一对对的矛盾。

在化学变化中同样充满着矛盾的运动,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如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酯化与皂化、吸热与放热、可逆反应的动态平衡等都是对立规律的典型实例。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观点在化学反应中非常多。

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是外因,如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也就是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

参加反应各物质的本性就是内因,是反应的根据,物质间能否起反应的主要根据是物质的本性,反应条件是通过本性而起作用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述这些问题时,可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防止思维片面、僵化、走极端。

三、培养学生的量变、质变观点
质变和量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化学学科中的量变和质变实例很多。

如由于组成分子的元素原子数目的不同或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而引起物质的性质不同,如氧气
和臭氧、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有机物中低级的与高级的同系物等。

因分子内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引起的质变。

在讲述这些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尽量避免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纪校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培养学生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一整体,化学物质更是如此,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化学元素不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堆积,而是被元素的核电荷数这个内在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整体。

而化学研究是从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的相互联系中去掌握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的性质。

如果不通过氧气跟其他物质如氢、硫、氮、镁等反应中观察,就无法全面了解氧气的性质。

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处于家庭、社会、国家的集体中,和这个集体是相互联系的。

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也就没有我们,所以,应该热爱家庭、热爱国家、为家庭和社会而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化学是一门蕴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学科。

通过化学教学对高职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这一科学信念,而且通过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其本质,会用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较大提高,达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汉明.浅谈大学化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
[2]李忠.化学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3(1):78-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