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文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舌尖上经典语录

完整版舌尖上经典语录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语录大全的文章,若是感觉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今天,从大雨到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可以包裹所有,并且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卷在煎饼里的,忧如还是一根大葱,山东人最看重质地和口胃,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2、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行程之上,行色赶忙的已经不但是人,食品也在流传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样的形态细风味。

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加工的是山东标志性的主食——煎饼。

3、人如其食,食品总是与人联系在一同。

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响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4、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5、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但是三餐!6、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变化无常,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样的人生境遇时,供应了一种特其他表达方式。

7、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8、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蓦地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聚会,也注定是一顿感触万千的晚餐。

9、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样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景。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遇,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相遇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10、人类活动促成了食品的相聚,食品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11、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但是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12、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和故土、老乡、念旧、节约、刚毅等等感情和信念混杂在一同,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味道,哪一种是情怀。

13、在厨房里,五味的最正确存在方式,其实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停以及平衡,不但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停追求的圆满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地。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摘抄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摘抄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摘抄
1、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2、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功夫,没有捷径。

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5、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腰缠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6、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7、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8、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9、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10、青稞粉被抛向空中。

人们相信,祈铸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文案
1. 汇聚山川美味,尝遍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

2. 以嘴巴旅行,用味蕾探寻中国餐桌上的色香味俱佳。

3.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缩影。

4. 吃在中国,品尝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5. 美食之旅,是中国最可以让人心醉的旅行体验。

6. 在舌尖上品味中华美食之道,感受千年文化的诉说。

7. 中餐之美,在于每一口都能品尝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

8. 在舌尖上留下中国味道的印记,永远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9. 尝遍中国,品尝生活中的美好,感受这个国家的温暖和魅力。

10.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诱惑和神秘的美食魔力王国,尽情体验吧!。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语录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语录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语录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语录1、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2、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3、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4、一双巧手,让日复一日的食物和日子,都显得不再单调和乏味。

5、座椅出现之前,中国人以前是分食制,经过多年,才开始围桌合餐。

6、无论天南海北,只要属于家庭的重要时刻,中国人都会团聚在餐桌周围,感受着血缘亲情的凝聚,和抱团生存的力量。

7、相对于技巧,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

8、食评:十几天,微生物的运动,赋予蔬菜新的活力。

褪去艳丽和生涩变得清亮脆嫩酸冽。

9、食评:用鸡蛋的柔软,凸显蒲菜的脆爽。

咬一口,蒲菜的异香,口腔和鼻腔共同形成了立体的感受。

10、食评:一碗最好的炖汤,讲究的是汤色如茶。

11、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12、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

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13、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14、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

15、召唤他的,不仅仅是亲情,还有熟悉的味道。

16、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17、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

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18、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19、飞速变化的生活中,古老的传奇依然在上演。

20、更多关于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21、食评:两面焦黄, (保持蚝肉生嫩,汁水饱满,不失鲜味。

蘸上鱼露提鲜,入口外焦内嫩,脆嫩兼备。

22、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对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汤的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汤的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汤的文案
1. 柔软鲜美,无法抗拒的中国汤——舌尖上的中国汤;
2. 清香扑鼻,十三省区独特风味尽在其中——舌尖上的中国汤;
3. 汤里藏着的是生活的味道,味里寄托的是文化的底蕴,尝一口即能体验中国的博大精深——舌尖上的中国汤;
4. 温润可口、久续不散的汤羹,是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统饮食——舌尖上的中国汤;
5. 告别快餐,拥抱养生,一碗汤,温情暖心——舌尖上的中国汤;
6. 不同于西方搭配式的汤品,中国汤讲究讲究食材的搭配、时间的火候——舌尖上的中国汤;
7. 爱吃饱汤的你,需要品尝的可不只有鸡汤、牛肉汤——舌尖上的中国汤,等你来品;
8. 换个方式感受中国,一碗汤,一种生活方式——舌尖上的中国汤,带你领略中国家常美食;
9. 每一碗汤都是美食的小碗,品味汤的过程,就是品味生活的过程——舌尖上的中国汤;
10. 光滑如丝、鲜美无比,这就是中国汤的魅力所在——舌尖上的中国汤。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名句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名句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名句1. 知音难寻 - 寻找可以交心的朋友并不容易。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当面对蜿蜒曲折的困境时,不要轻易放弃,也许下一步就见到曙光。

3.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意指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更加坚强。

4. 知足常乐 - 知晓感恩生活中的小快乐,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5.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付出和收获是相对应的。

6. 岁月不饶人 - 时间不会为任何人而停留。

7.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达成目标。

8. 人生如寄,岁月如梭 - 生命短暂,珍惜时间,珍惜当下。

9.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俗话说“万事起头难”,但只差最后一步,即可成功。

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知识无法靠阅读得到充分理解,必须通过实践和实际体验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为了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条件。

12. 国泰民安 - 表示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宁。

13. 莫让青春虚度,须臾顿失 - 青春是短暂的,要珍惜时光,抓住每一分每一秒。

1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15.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意味着平时保持低调、默默努力,但到了必须发挥的时候,一定要全力以赴,展现自己的全部潜力。

16. 神州大地,山川秀美 - 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魅力和生机。

17. 太阳升起,正当红旗 - 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伟大祖国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18. 花好月圆,人生如梦 - 大好春光和美好事物是短暂的,而生命亦是如此。

19.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稍有投缘的人不分地域,彼此相知相惜就如同亲密的相邻。

20. 美人如花,才貌双全 - 文武双全、才貌出众的女子。

21. 活到老,学到老 - 意味着应终身学习和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22.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意味着如果不能改变现实,就应该去适应现实。

舌尖上的中国 优秀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 优秀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文案1、世事变迁人心进退!人们,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归农耕生活。

2、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

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3、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4、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5、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6、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7、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8、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9、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10、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11、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断加快,没有人能够阻挡。

然而,只要保持对某种味道的迷恋和期待,那么这种味道,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会守护一个个不可复制的部落,一处处令人神往的秘境。

12、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13、这纪录片就是吃货福利啊,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炆冬笋……高清摄影机真是拿人命,口水都流一地了,绝对是深夜报复社会的大杀器,都快要饿哭了!14、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15、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16、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优美句子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优美句子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优美句子1.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美句【描写美食的句子】1、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2、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3、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4、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5、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6、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7、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8、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9、小混沌,个小,皮薄,只要往开水中一捞,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鲜美!10、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11、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12、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13、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14、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15、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16、盐水鸭皮白柔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

17、这盘菜五色俱全,让我忍不住口水直流。

再看看其它菜,让我眼花缭乱。

18、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19、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20、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21、做美食就像做人,必须真材实食料,还要去杂选优。

精心烹饪才会成为美味佳肴。

22、从进入厨房的瞬间开始,你们就肩负着烹饪美食的责任。

这无关经验和立场。

23、品位美食,而不是品位菜单,烧一锅好菜,也绝不是烧钱。

24、秀风景,秀美食,秀工作,秀恩爱,秀孩子。

打开人人微博朋友圈,似乎都是大家过的都很好。

25、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街景,不同的美食,不同的文化习俗,可是没有你,似乎都一样。

26、你总看到女神自拍美食,偏偏她还怎么吃都不胖。

其实她每道菜就吃了一口就放下筷子了。

27、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街景,不一样的美食,不过,没有你的身影,似乎都一样。

28、多么希望你是一道美食,我做一个真空的盒子,将你永远在我心中保鲜,谁也不行,你是我的独家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

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

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赶到有藕的地方。

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

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

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

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

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

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

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丁村,这个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

附近曾经出土过中国最古老的石磨,证实了这一点。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为女人的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

按照中国人的风俗礼仪,过生日贺寿是一定要吃面条的,中国人称为长寿面。

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

面条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

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

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土生土长的人石,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组了一个用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

身兼大学教师、乐队的主唱作词、多种角色的他,在这首最广为流传,描写三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几十种诱人的美食,在石的歌里,被冠以经典传统的是牛羊肉泡馍。

泡馍是最土生土长的主食,吃泡馍最讲究的是掰馍,对人来说,这不但是个进食的过程,还是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再配以熬煮了十几个小时的老汤,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羊肉泡馍,其实在精致复杂。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

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地处太湖流域的,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天下粮仓而著称。

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古老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

光荣,这个从来打工的裹粽技师,从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4点,要完成超过3000只粽子。

平均每分钟裹7个粽子,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十秒钟,而份量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

在这样的车间里,每一个工作日,就会有大约100万只粽子被生产出来。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人打年糕的时候。

孩子们约好都从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

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

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

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

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过年。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父亲身边。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

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

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

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

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

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

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

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

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

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

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后的出场放牧。

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

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

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

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几乎是同样的情形。

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

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

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

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

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

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

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

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

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

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

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

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

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案例了。

立冬的清晨,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

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

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

如今,人家仍然乐于枕河而居,享受其中的一份闲适。

酱园里,露天的空场排列着几百只硕大的酱缸。

五十六岁的丁国云依然身手矫健。

酱料粘稠、厚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酱缸的发酵才会均匀。

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此消彼长,互相制约。

“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

在中国的北方,酱的意味更加直接。

再过三个月就是下新酱的时候了,但是准备的工作却要从现在开始。

做酱是东北人家的大事情,邻居也赶过来帮忙。

煮熟的黄豆在锅里直接被捣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