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爬电距离的规定
说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说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漏电距离)是在两个导电体之间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要求,而电气间隙是不同带电体之间或带电体与机壳(大地)之间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距离,这两个参数如考虑不周,将会引起电路击穿,绝缘失效。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有此规定值。
如低压电器电控设备有以下规定:额定电压“大于300V小于660V”爬电距离为14MM,电气间隙为8MM——摘录自《电气设计禁忌手册》(P576页)主编李辛(李辛:中国电机工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1992。
4。
副主编薜钦琳柴富修机械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李振标王琳责任校对:丁丽丽1995年9月第一版:1996年9月第二次印刷咱们再看看,有一种低压电器就敢大大地违反这个规定:它是一个“4扁孔三相四线”插座,规格为380V16A上标:CHNT(R)AC30模数化插座A007217浙江囗囗囗囗电器有限公司白色塑料壳绝缘为左右开式(外壳可分为左右两瓣或叫两半儿)不是上下开式或叫上盖下底儿式左右两瓣的连结有的一批用自攻丝螺钉;或有一批使用空心铝管铆钉铆住……外形:上扁孔——竖(长)孔——为零(地)线;下扁孔——横(长)孔——为一个火线(B相);左扁孔——竖孔——为火线(A相);右扁孔——竖孔——为火线(C相)。
打开塑壳,看看内部结构就发现问题了:“左扁孔——A相火线”,与“下扁孔——B相火线”的连结到A、B接线柱的二个铜条之间的距离小得惊人!猜猜它敢小成什么样儿?它才仅仅有4MM!这就是说:它这个“380V16A”的插座的A、B两相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才仅有4MM。
这与上述规定中说的“大于300V小于660V”的电压(380V当在这个范围内)爬电距离应为14MM,电气间隙应为8MM,4MM——→14MM4MM——→8MM,差得多么悬殊!它这样违反规定的后果是什么呢?我曾见到过两例这样的插座在插上插头时爆炸起火团的事例。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2mm 3.2mm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DC-)(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爬电距离的标准

爬电距离的标准
电距离是指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下,电子能传输的最大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在这个距离内,物体表面不能有附着物或积尘,否则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爬电距离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和电压等级,一般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来确定,常见的标准有如下几种:
1. 低压环境下:在空气中,300V以下的电压,爬电距离一般为
2.5mm。
2. 中压环境下:在空气中,1000V以下的电压,爬电距离一般为12mm。
3. 高压环境下:在空气中,1000V以上的电压,爬电距离一般为25mm。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只适用于干燥、洁净的空气环境,如果是潮湿或工业现场等复杂环境,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爬电距离

安全距离及其相关安全要求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 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ul2231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

一、概述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过程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制定相关的标准对于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二、爬电距离的标准1.1 爬电距离的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在一定电压下不发生放电或击穿的最小距离。
它是衡量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的重要指标。
1.2 爬电距离的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IEC xxx 高电压试验技术空气和气体绝缘的爬电和液体的电气击穿试验》标准,其中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爬电距离要求。
1.3 爬电距离的国家标准我国《电气设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GB 2423.5-1995对爬电距离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不同电压等级下的爬电距禿要求、测量方法等内容。
三、电气间隙的标准2.1 电气间隙的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安装设备时所预留的间距。
合理的电气间隙能够有效防止因接触而引起的放电和击穿现象,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2.2 电气间隙的国际标准《IEC xxx-3 绝缘配合标准第3部分:耐电压》以及《IEC xxx-4 绝缘的协调-第4部分:在电气设备中所选取的绝缘标准》对于电气间隙的要求做出了规范。
2.3 电气间隙的国家标准我国《含硅树脂零件通用技术条件》GB/T1695-2005中对于电气间隙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材料、尺寸等要求。
四、标准的重要性3.1 保障设备的安全性符合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的设备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接触而导致的放电和击穿现象,从而保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3.2 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合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绝缘性能,降低因绝缘失效而引起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3 促进电气设备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爬电距禿和电气间隙标准能够推动电气设备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爬电距禿和电气间隙作为电气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其标准制定对于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促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kv爬电距离标准

10kv爬电距离标准10kv爬电距离标准是指在10kv电力线路下,人体与地面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这个距离标准的确定,对于确保人身安全,避免电击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电力线路施工、维护和日常运行时,必须要严格遵守10kv爬电距离标准,以确保工作人员和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10kv爬电距离标准的制定是基于电场强度和电压的计算和测量。
根据电场强度的分布规律和10kv电压的特性,可以通过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来确定10kv爬电距离标准。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电力线路参数和环境条件进行实地测量和评估,以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10kv爬电距禿标准数值。
其次,10kv爬电距离标准的确定还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约束。
国家对于电力线路的安全管理和人身安全有着严格的规定,其中包括了对于10kv爬电距离标准的要求。
各个地区的电力行业标准和规范也会对10kv爬电距禿标准进行具体的规定,以保障当地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
另外,10kv爬电距禿标准的执行对于施工作业和日常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力线路的施工和维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10kv爬电距离标准进行操作,以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同时,对于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安全防护也需要根据10kv爬电距离标准来进行布置和管理,以确保电力线路周边的安全。
总的来说,10kv爬电距禿标准的确定和执行对于保障电力线路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电场强度、电压特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严格执行10kv爬电距禿标准,以确保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同时,对于10kv爬电距禿标准的研究和完善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总结,以适应不同环境和要求,提高电力线路安全管理水平。
希望本文能够对于10kv爬电距离标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有所帮助,提高大家对于电力线路安全的重视和认识,确保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爬电距离

所谓安全距离,就是为保护人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危险电压带电部分与人不能轻易接触到,也不能让它来引起危险导致威胁人身安全。
因此必须在一般情况下,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检查安全距离从设计阶段开始。
结构检查人员会首先检查PCB板上的安全距离(最好拿空的PCB板用透明薄尺或游标卡尺来测量),之后,就是检查危险电压带电部分与其它部分(如外壳、安全电压部分等)距离等等。
总之,一切关乎与安全的部分都要测量,特别重点会在电源部分。
具体参考各种安全标准:IEC60950\ IEC60065\UL60950\GB8898\GB4943等以下引自其他文章: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概要:1、爬电距离: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沿表面计算的,如果是孔的话要绕过去);2、电气间隙:两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空间直线距离)。
黄色路径是爬电距离,蓝色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普通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1)(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距离/mm 50 150 250 500 750 1000 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 ?600 0.6 1.4 1.7 3 4 5.5<600 1.2 1.6 2.5 5 8 10 ——附加绝缘PTI ?600 — 3.2 3.6 4.8 6 8 <600 — 3.2 3.6 5 8 9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电气间隙——基本绝缘 0.2 1.4 1.7 3 4 5.5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8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IPX1或以上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2)(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距离/mm 50 150 250 500 750 1000 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 ?600 1.5 2 3.2 6.3 10 12.5175?PTI ,600 1.9 2.5 4 8 12.5 16 ——附加绝缘PTI ?600 — 3.2 4 8 12.5 16 加强绝缘— 5.5 6.5 9 12.5 16 电气间隙——基本绝缘 0.8 1.5 3 4 5.5 8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14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正弦或非正弦脉冲电压的最小值(GB7000.1—2007表11.3)(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2.0 2.53.04.05.06.0 8.0 10 12 最小电气间隙/mm 1 1.5 2 3 4 5.5 8 11 14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最小电气间隙/mm 18 25 33 40 60 75 90 130 170 耐起痕指数:指按照规定的方法试验,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在绝缘材料商滴氯化铵溶液的同时施加一定的电压值V,在50滴溶液滴完前,电极之间没有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此时的电压值V就是耐起痕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电距离与爬电间隙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爬电间隙一般被称作电气间隙,因电气间隙决定了爬电情况的发生与否,所以电气间隙也常被称作爬电间隙。
)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
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
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
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
大家不妨打开
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
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1.2.9.1“工作
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
所示,
带电件1和带电件2之间的绝缘即为功能绝缘。
而在IEC60335-1:1991版中,会把它当作基本绝缘来考核。
第13.3条:电气强度试验电压发生了变化。
IEC60335-1:1991(第三版)标准的要求:
试验电压值:
——对其他基本绝缘为1000V
——对附加绝缘为2750V
——对加强绝缘为3750V
可以认为器具内部的部件工作电压都是小于250V,按额定电压小于250V的水平来考核的。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白色家电采用新的技术,譬如家用空调变频技术,微波炉高压倍压电路等,器具使用的是220V的额定电源电压,但在器具内部可能出现高于电源电压的工作部件,有的部件工作电压高达数千伏。
经过大量的实践,技术专家们觉得应该修改第三版标准不分工作电压考核的情况。
请看标准中的表4:
表4-电气强度试验电压
绝缘
试验电压V
额定电压V工作电压SELV≤150V>150V且≤250V>250V
基本绝缘50010001000 1.2U+700
附加绝缘10001750 1.2U+1450
加强绝缘20003000 2.4U+2400
我们可以看到,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的试验电压从原来的2750V和3750V分别下降到了1750V和3000V,但是增加了对工作电压大于250V
的部件/位置的试验。
举例:问某220V额定电压电吹风内部布线到外壳外表面,沿外壳安装缝(如图2)
的电气间隙是多少?
解释:
从防触电的角度分析,内部布线的绝缘层提供基本绝缘防护,风扇外壳提供附加绝缘防护,两者合称双重绝缘。
现在要考核附加绝缘的电气间隙。
步骤一:查表15得知额定电压220V,过电压类别II的情况下额定冲击电压2500V;
步骤二:查表16得出基本绝缘在额定冲击电压2500V情况下最小电气间隙为2.0mm;
步骤三:按29.1.2条附加绝缘是采用基本绝缘的限值,即2.0mm。
而按IEC60335-1:1991标准,查表得到4.0mm的限值,由此可见,要求的确是降低了。
IEC60335-1:2001 表15-额定冲击电压
额定电压V
额定冲击电压V
过电压类别
I II III
≤50330500800>50且≤15080015002500>150且≤300150025004000
IEC60335-1:2001 表16-最小电气间隙
IEC60335-1:2001 表17-基本绝缘的最小爬电距离
IEC60335-1:2001 表18-功能绝缘的最小爬电距离
对于基本绝缘和功能绝缘的电气间隙可以有条件地减少,条件是:
a)通过第14章的瞬时过电压(冲击电压)测试;
b)结构上能保证不变形:在装配时或发生磨损或有相对位移的情况下,电气间隙不会受到影响。
因此螺丝,联接线等必须可靠联接,不会发生脱落。
这里刚性联接能被接受。
要强调对于0 类和0I 类器具的基本绝缘在污染等级3的情况还是要按表16执行,电气间隙的要求不能减少。
查爬电距离的要求的步骤可归纳为:
步骤一:确定被考核部位的工作电压;
步骤二:确定被考核部位的材料组别(CTI指数);
步骤三:确定被考核部位的污染等级;
步骤四:按不同的绝缘,在相应的表中查在该工作电压、材料组别和污染等级下的爬电距离要求。
在讨论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问题时,值得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零部件与整机的问题:在参照IEC 60664制订标准时,TC 61标准
委员会在选用电气间隙要求时, 增加了0.5mm的余量(参照前面表16注3)。
虽然零部件标准委员会也参照IEC 60664标准制订零部件标准,但他们选用最低的电气间隙要求制订他们的标准。
(因为IEC 60664只给出了在不同情况下的绝缘配合系统,没有对每个不同产品有具体电气间隙的要求,因此每个标准委员会会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选择。
所以不同类型的产品就会有不同要求。
) 因此出现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对零部件按照标准最低电气间隙要求进行考核,那么,符合零部件标准的零件不一定就能符合整机要求。
因此我们在选用零部件时就需特别注意。
这个问题在新的修改版中有望得到解决。
2、漆包线的问题:在第三版的标准中虽然没有功能绝缘这个概念,但
是浸渍过的绕组电气间隙有1,0mm的减少。
但在第四版的标准,只有在额定冲击电压大于1500V的情况下,才允许有0.5mm的减少。
3、根据表16的不同额定冲击电压的值可以查出基本绝缘,附加绝缘,
加强绝缘和功能绝缘的电气间隙要求。
但是,对于加强绝缘的电气间隙要求,在表16中要选高一级别的额定冲击电压对应的限值。
4、对于电热管(防尘)和PTC元件,它们的电气间隙要求被减少到1.0
mm。
5、由于新版电气间隙要求比旧版减少很多,因此新版第22.31条的要
求与旧版的就有了很大变化。
原来要求是:螺丝或导线等脱落后,要保证50%的要求,而现在严格按100%满足表16 要求。
6、我们需要改变这个观念:由于过去电气间隙有足够多的余量,如果
电气间隙满足要求了,交流耐压测试(电气强度试验)要求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往往比较注意电气间隙的要求,经常会忽略交流耐压测试。
现在情况有所不同,电气间隙要求减少许多,我们在考虑电气间隙同时,还要考虑交流耐压和冲击电压的测试。
有时,我们最终还以冲击电压测试为准考核电气间隙(如基本绝缘和功能绝缘),当然前提是结构上还要满足一些附加条件,前面已讨论过这个问题,这里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