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全面的煤层气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能源地质学-10-2-煤层气组成与性质资料

能源地质学-10-2-煤层气组成与性质资料
二氧化碳为无色、无嗅、略具酸味气体,比空气重,突然喷 出可使人窒息。
煤层气的物理性质
气体 CH4 CO CO2 H2S SO2
NO2
H2


微有 甜
略带 酸味
臭味
酸味 硫磺味
有刺激 味

无无


无无
无 褐红色
相对 比重 0.554 0.97 1.52 1.19
水溶性 难溶 微溶 易溶 易溶
爆炸性 5~16 12.5~ 不爆 4.3~4
吸气
99.85 0.47 0.38 30.87
非烃 微量 微量
微量
三、煤层气的同位素特征
1、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分布
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地域分布(据叶建平等,1998)
2、煤层气的鉴别标志
1)相同成熟度
Ro,max=0.50~2.5% δ13C1>-43‰是煤型气, δ13C1 ≤-43%~-55‰是油型气。
1.269
1.48
相对密度(15.5℃)
0.554
0.967
1.519
1.038
1.178
热值/KJ·m-3
37.62
不可燃 不可燃
65.90
23.73
溶解系数 m3/m3·atm 0.033
0.016
0.87
0.047
2.58
H2 2.016 -239.90 1.297 -252.70
0.069 12.07
同位素δ13C、δD(‰)
δ13C1 δ13C2 δ13CCO2 δD1 -32.20 -20.80 28.40 -193 -30.20 -23.70 -17.00 -154 -32.00 -24.80 -15.80 -145 -31.90 -21.90 -17.20 -157 -33.00 -19.50 -12.70 -159 -32.60 -18.50 23.20 -172 -31.20 -16.80 -12.50 -152

第二章 煤层气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第二章 煤层气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采煤界习惯将前三个带统称为“瓦斯风化带”。
浅部煤层气成分垂向各带气体组成 名 称 CH4 (体积 %) CO2 (体积 %) N2 (体积 %)
CO2—N2 带
瓦斯 风化带 N2带 N2—CH4 带
< 10
< 20 < 80
> 20
< 10~20 < 10~20
20~80
> 80 < 80
甲烷带
CH4带
可以分为油成气、煤成气和它成气三大类。
煤成气和油成气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气源不同 自生油岩系。 煤成气来自煤系和煤层;油成气来
2、干酪根类型不同 气以腐泥型和过渡型为主。
煤成气以腐植型为主;油成
3、甲烷碳同位素比值(δ13C1)不同
煤成气
δ13C1
=-20~-30‰,偏重;油成气δ13C1 =-30~-55‰,偏轻。
由一个含煤岩系生成的“煤成(型)气”中,
现今储集在煤层内的“煤层气”是其很少部分, 能够聚集成常规天然气藏的更是少部分,大部分 气体逸散。
3、瓦斯 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从煤层、岩层和采空区放出的各 种有害气体的总称。 在陈述煤层气的地质问题时, 煤层气与瓦斯两个术语是同义词; 在陈述煤矿巷道里的“瓦斯”时, 二者又不能完全看成同义词。
0.02~ 0.29
0.12~ 2.10 0.02~ 0.38
0.92~ 1.63
0~ 15.88 4.63~ 30.87
钻井煤芯解 83.47~ 99.43 吸气 矿井煤岩解 66.35~ 99.85 吸气
微量 微量
由此可知,组成瓦斯的成分包括:甲烷(沼气)CH4, 一般可占到80%以上;二氧化碳CO2和氮N2,一般占1%~ 20%左右;重烃及其化合物,包括乙烷C2H8、丙烷C3H8、 丁烷C4H10、戊烷C6H12等,含量很少,一般在1%以下;

关于煤层气的一些基本概念

关于煤层气的一些基本概念

关于煤层气的基本概念
气体在煤层内有三种基本赋存状态,吸附气、游离气和溶解气;煤层气总量中以吸附气占绝大部分,游离气占少部分,溶解气占极少部分。

吸附等温曲线——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煤吸附甲烷的量与甲烷平衡压力的函数曲线。

煤对甲烷的吸附等温线通常可用兰格缪尔方程表示。

吸附质(气体)在单位质量吸附剂(固体)表面的吸附量取决于四方面因素:①吸附质(气体)的性质;②吸附剂(固体)的性质;
③吸附平衡的温度——我国采煤界用30℃,煤层气探查部门用取样点的地温。

④吸附质(气体)的平衡压力——一般加压到6 Mpa左右。

①煤层含气饱和度——
煤层孔隙被气体充满的程度。

通常从吸附等温曲线上求得,即含气饱和度等于实测含气量与原始储层压力在吸附等温曲线上所对应
的理论含气量的比值。

②临界解吸压力——
在煤层降压过程中,气体开始从煤基质表面解吸时所对应的压力值。

③吸附时间——
累计解吸出的气量占总吸附气量(包括残余气)的63.2%所需的时间,单位是小时或天数。

④煤储层压力——
煤储层孔隙内流体所承受的压力,常以兆帕〔斯卡〕MPa为单位。

⑤煤储层压力梯度——
在单位垂直深度内,煤储层压力的增量。

⑥煤储层压力系数——
实测储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压力之比。

按有关规程规定,煤层的瓦斯压力≥0.74 Mpa,该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

⑨废弃压力(abandonment pressure)——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煤层气井疏水降压所能达到的最低井底压力,又称枯竭压力。

煤层气

煤层气

1煤层气:是指煤层生成的气体经运移、扩散后的剩余量,包括煤层颗粒基质表面吸附气,割理、裂隙游离气。

2煤型气:是相对于油型气的概念,是煤成气和煤层气的总和。

3割理:是指煤层中近于垂直层面的天然裂隙。

4构造煤:是指煤层中分布的软弱分层,是煤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碎或强烈的韧、塑性变形及流变迁移的产物。

5煤层气吸附平衡:当吸附和解吸两种作用速度相等(单位时间内被固体颗粒表面吸留的气体分子数等于离开表面的分子数)时,颗粒表面上的气体分子数目就维持在某一定量,称为吸附平衡。

6煤层气藏:是指在地层压力(水压和气压)作用下保有一定数量气体的同一含煤地层的煤岩体,具有独立的构造形态;是在煤层演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在后期构造运动中未被完全破坏,呈层状产出。

7煤层气地质储量:是指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层气藏中的煤层气总量。

8煤成气:是煤层和煤系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气态烃,经运移到煤系中或煤系以外的储层中聚集的煤型气。

9瓦斯突出煤体:构造严重破坏并具有发生瓦斯突出的瓦斯能(即含有大量瓦斯)介质条件的煤体称为瓦斯突出煤体。

10坚固性系数:用于表示岩石抗冲击能力的大小或破坏时破碎功的大小。

11瓦斯放散初速度△P:是指煤在0.1MPa压力吸附瓦斯的条件下,向一固定体积的真空空间放散时,某一时间段内所散放的瓦斯量。

12原生结构煤:指煤原生构造未受构造变动,保留原生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每层原生层理完整、清晰,仅有少量内、外生裂隙发育,煤体呈块状的煤;原生结构煤的煤岩成分、结构、构造与内生裂隙清晰可辨。

13煤与瓦斯突出:采煤生产过程中,在一瞬间(几秒钟)采煤工作面或巷道某处突然被破坏,迅速放出大量瓦斯,同时抛出大量的煤、岩碎块和煤粉,这种现象称为煤与瓦斯突出。

14吸附等温线:按照气体解吸特性描述的煤的响应性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3简单描述煤层割理发育的影响因素。

煤层割理发育的影响因素分为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

煤层气地质学复习提纲

煤层气地质学复习提纲

1. 什么是煤层气?煤层气的组成?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其成分大多以甲烷为主,也可能一氮气、二氧化碳或重烃等为主。

2.什么是CO2-ECBM ?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注入增加CO2提高煤层气生产能力的技术。

3.什么是瓦斯?赋存在煤层中的煤型气与采动影响带中的煤成(层)气、采空区的煤型气及采掘活动过程中新生成的各种气体的总称。

4. 煤层气的生气阶段,各阶段的产率如何?(1)褐煤至长焰煤阶段:生气38~168m3/t ,CO2占72% ~92%,烃类<20%以甲烷为主,重烃气<4%(2)长焰煤至焦煤阶段:生气168~270m3/t ,烃类气体迅速增加,占70~80%,CO2下降至10%左右。

烃类气体以CH4为主,重烃可占10~20%,如壳质组含量多,则油和湿气含量也多。

(3)瘦煤至无烟煤阶段:生气270~422m3/t ,烃类气体占70%,其中CH4占绝对优势(97% ~99%),几乎没有重烃。

5.煤层气的成因,各种成因分别形成于什么阶段?(1)生物降解煤层气 泥炭~褐煤阶段 Ro,max<0.5% (2)热解型煤层气 褐煤~瘦煤阶段 Ro,max 介于0.5~2.0%(3)裂解型煤层气 瘦煤阶段~三号无烟煤 2.0%<Ro,max<3.7%(4)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 0.3%<Ro,max<1.5%6.控制煤层气组成的地质因素有哪些,分别是如何控制的?1.煤岩组分(母岩)2.煤化程3.生气过程4.埋藏深度及相应的温压条件5.次生作用(混合氧化作用)6.水动力等地质条件。

7.煤的显微组成???有机质显微组分:镜质组、惰性组、壳质组 无机质显微组分: 矿物质,镜质组:①透射光:橙红色、褐红色 ②反射光:灰色、浅灰色,具有弱的荧光性惰性组:①透射光:不透明②反射光:亮白色,黄色或灰白色,无荧光,正突起壳质组:①透射光:黄色,少数为绿黄色,红橙色②反射光:深灰色,灰色、有突起,发黄色的荧光 8.煤体的结构类型煤的宏观结构①条带状结构:②线理状结构:煤岩成分呈<1mm 的线理③透镜状结构:煤岩成分成透镜状④均一状结构:成分单一、均匀,镜煤、腐植腐泥煤⑤粒状结构:大量孢子、树脂体、矿物杂质⑥叶片状结构:树皮或角质形成⑦木质状结构:植物茎干的木质纤维组织的痕迹⑧纤维状结构:为丝炭所特有,一向延长,保存木质纤维组织结构,疏松多孔,细胞排列 煤的次生结构:①碎裂构造②碎粒构造③糜棱构造9.内在水:指吸附或凝聚在煤颗粒内部毛细孔中的水。

煤层气知识点

煤层气知识点

煤层气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煤炭勘探:是以煤田地质学为理论指导,使用多种勘查手段发现煤田和评价煤炭资源的开发远景,并为矿井的开发设计提供地质资源依据的地质勘查工作。

2.煤层气资源勘查:是指在充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煤和煤层气地质理论),利用钻井、地震、遥感以及生产试验等勘探技术手段,调查地下煤层气资源赋存条件和赋存数量的评价研究和工程实施过程。

3.复合勘探系统:是指在基本勘探系统的基础上,为准确地查明影响采掘顺利进行的开采地质条件,需要加密一些专门的勘探工程,使勘探后期形成不均匀的勘探网,故称为复合勘探系统。

4.详终:构指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井田,钻探用375m或250m的基本线距最高只能圈定“控制的”类别资源储量,提交的报告即为详终报告。

5.普终:指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井田,钻探用375m或250m的基本线距最高只能圈定“推断的”类别资源量,提交的报告即为普终报告。

6.可行性研究:是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

通常应在勘探后进行。

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计算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得出拟建项目是否应该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的基本认识。

7.经济的资源量/储量: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煤炭的平均价只能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

8.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储量: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它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9.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储量: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的,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成经济的。

10.内蕴经济的资源量/储量:仅通过概略研究,作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

11.煤层的类型有:按煤层构造特征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和极复杂等四个构造类别;按煤层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四个类型。

煤层气基础知识

煤层气基础知识

1、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煤层气爆炸范围为5—15%2、煤层气的主要成分甲烷、二氧化碳、氮气3、煤层气储层是(基质)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结构4、煤层气的赋存状态吸附态(80-90%),游离态(20%-10%)、水溶态(5%以下)。

游离态煤层气以自由气体状态储积在煤的割理和其他裂缝空隙中,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由运动5、煤层气的产出机理:通过抽排煤储层的承压水,降低煤储层压力,使吸附态甲烷解吸为大量游离态甲烷并运移至井口。

即排水-降压-解析-扩散-渗流煤层气的运移方式:微孔-大孔-微裂纹-裂隙-裂缝6、在煤体的大孔和裂隙中,煤层气流动是以压力梯度为动力,其运移遵循达西定律;而在微孔结构中,煤层气流动是以浓度梯度为动力,运移遵循菲克定律。

7、井底压力:是指煤层气井储层流体流动压力8、压降漏斗:由于排水降压,供水边界到井底洞穴形成压差,其压差形状为漏斗状曲面,该曲面被称为压降漏斗,由于洞穴压力最低,煤层气定向解析,扩散,渗流和运移至洞穴。

排采时间越长,压降漏斗有效半径越大,其影响范围逐渐增加。

9、吸附:煤层气分子由气相赋存到煤体表面的过程。

10、煤中自然形成的裂缝称为割理;割理中的一组连续性较强、延伸较远的称面割理;另一组仅局限于相邻两条面割理之间的、断续分布的称端割理11、达西定律:Q=KA△h/L式中Q为单位时间渗流量,A为过水断面面积,△h为总水头损失(高度差),L 为渗流路径长度,I=h/L为水力坡度,K为渗流系数。

关系式表明,水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多孔介质的渗流量与渗流路径长度成反比,与过水断面面积和总水头损失成正比。

从水力学已知,通过某一断面的流量Q等于流速v与过水断面A的乘积,即Q=Av。

菲克定律:菲克就提出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流量(称为扩散通量Diffusion flux,用J表示)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Concentration gradient)成正比,也就是说,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通量越大12、临界解吸压力:对于未饱和煤层气藏,只有压力下降到含气量吸附等温线上,气体才开始解吸,该压力称为临界解吸压力。

天然气煤层气基础知识

天然气煤层气基础知识

中散发,且爆炸极限范围窄,在自然环境难以形成遇火爆燃条件,而空气中含有
10%液化石油气,人在该气体中5分钟就会麻醉;一旦压缩天然气从储罐或管路中
泄漏,在泄漏点周围会立即形成低温区,使天然气燃烧困难。
十六、LNG的六大优点 1)LNG体积比同质量的天然气小625倍,所以可用汽车轮船很方便地
将LNG运到没有天然气的地方使用。 2)LNG储存效率高,占地少。投资省,10m3LNG储存量就可供2万户居
二、天然气分类
按产出分类:
a、气田气 从气井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
b、石油伴生气 从油井中与原油一起采出来的天然气,也叫溶解气、油田气等;
c、凝析气 凝析油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形成的天然气;
d、煤层气 从地下煤层中采出来的天然气;
按状态分类:
1、标准天然气
是指标准状态下(0℃、1atm)的天然气。其绝对密度为0.71 kg/m3,相对密度为 0.59,平均热值36MJ/Nm3,约为8500千卡/Nm3。
四、天然气化学组成
烷a(、C烃3H类8)气、体丁烷主(要C是4H1甲0)烷、(戊CH烷4)(一C5般H12占)8等0%;以上,其次为乙烷(C2H6)丙
b、非烃气体 (N2)等;
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氮气
c、稀有气体 氦气(Ne)、氩气(Ar)等;
五、天然气主要成份
燃料名称 燃点 爆炸极限 密度比空气 挥发性
天然气
650
5-15%


LPG
490
1.5-9.1%


汽油
425
1.4-7.6%


柴油
260
0.5-4.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全面的煤层气基础知识煤层气(Coalbed Methane)储层参数,主要包括煤的等温吸附特性参数、煤层气含量、渗透率、储层压力、原地应力,以及有关煤岩煤质特征的镜质组反射率、显微组分、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等,相应的测试分析技术有: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容量法)、煤层气含量测定、煤层气试井和煤岩煤质分析等。

煤的高压容量法等温吸附实验,是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和指导煤层气井排采生产的关键技术参数,等温吸附数据测定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煤层气开发项目的成败和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煤是具有巨大内表面积的多孔介质,象其它吸附剂如硅胶、活性碳一样,具有吸附气体的能力。

煤层气以物理吸附方式储存在煤中,主要证据有:甲烷的吸附热比气化热低2—3倍(Moffat &Weale,1955;Yang &Saunders,1985),氮气和氢气的吸附也与甲烷一样,这表明煤对气体的吸附是无选择性的;大量试验也证明,煤对气体吸附是可逆的(Daines,1968;Maver 等,1990)。

结合国内外资料,推荐吸附样粒度为60—80目。

煤的平衡水分—当煤样在温度30℃、相对湿度96%条件下,煤中孔隙达到水分平衡时的含水量。

测试平衡水平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储层条件下煤的含水情况,为煤的吸附实验做准备。

煤层气含量—指单位重量煤中所含的标准状态下(温度20℃、压力101.33kpa)气体的体积,单位是cm3/g或m3/t。

它是煤层气资源评价和开发过程中计算煤层气资源量和储量、预测煤层气井产量的重要煤储层参数之一。

煤层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直接法(解吸法)和间接法(包括等温吸附曲线法和单位体积密度测井法)。

在直接法中,保压取心解吸法是精确获得原地煤层气含量最好的方法。

直接法的基本原理煤心煤样的煤层气总量由三部分气体量构成:一是损失气(lost gas),二是实测气(measured gas),三是残余气(residual gas)。

损失气量估算主要采用美国矿业局直接法(USBM法),该法假设煤中气体解吸可理想化地看作球形煤粒中气体在恒温下扩散,可以用扩散方程来描述,球形煤粒内气体的初始浓度为常数。

Grank(1975)给出了各种不同几何形态和边界条件的扩散方程的解。

其解析解表达式为:△G cm=[203.1G ci tD]-G clr式中△G cm—累计实测解吸气含量,cm3/gG ci—初始气含量,cm3/gD—扩散系数,cm2/sR—煤粒的特征扩散距离,cmG cl—损失气含量,cm3/g该解吸解表达式表明,早期的累计解吸气量与时间平方根成正比,这就是估算损失气量的理论依据。

不过,大约20%以上的吸附气体解吸逸散后,这种估算损失气量的方法所依据的数学意义就变得不准确了。

USBM法确定的零时间起点与钻探取心时使用的循环液的类型有关。

当用清水或泥浆时,零时间认定为煤心被提升到一半孔深的时刻,即认为煤心被提升到一半孔深时气体开始解吸逸散,在这种情况下,损失气时间为提钻时间的一半加上在地面煤心煤样装入解吸罐之前的处理时间;提钻时间和状罐时间越短,估算的损失气量越准确。

如用空气或泡沫钻进时,损失气时间被定义为取心时间、提钻时间和地面煤心煤样装入解吸罐之前的处理时间的总和,当损失气量不超过总解吸气量的20%时,直接法所测得气含量数据比较准确。

采样原则:应该采用绳索取心工具采取煤层气含量测定的煤心煤样,以便缩短采样时间,采样时间—是指用于气含量测定的煤样从割心到被装入解吸罐所用的实际时间。

从割心到煤样提到井口所用的提心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时间,即:煤层深度小于500米的,提心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煤层深度500—1000米的,提心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煤层深度大于1000米的,提心时间不超过30分钟。

样品到达地面后,必须在10分钟内装入解吸罐密封。

每次装罐的煤样质量不得少于800克(要求装入罐中的煤样,达到距罐口1厘米处)。

如果煤心采取率不足又需要采样测定时,最低采样重量不得少于300克,只做解吸测定,在备注中说明结果仅供参考。

如果装入解吸罐的煤样量不足,可在装样前在罐中先放入充填料,以减少罐中死体积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装罐结束后第一次测定时间5分钟。

时间间隔要求是,第一个小时内的测定时间间隔为5分钟,第二个小时内的测定时间间隔为10分钟,第三个小时内的测定时间间隔为15分钟,第四个小时内的测定时间间隔为30分钟,第六小时至第八小时内的测定时间间隔为60分钟。

连续解吸8小时后,可视解吸罐的压力表表压确定适当的解吸时间间隔,一般每隔24小时解吸一次。

当自然解吸持续到连续7天、且每天平均解吸量小于或等于10cm3时,结束自然解吸测定工作。

煤层气气含量测定结果有两种表达式形式,一是空气干燥基气含量,另一是干燥无灰基气含量。

空气干燥—为解吸罐内剔除夹矸和杂物后空气风干的样品重量。

干燥无灰基—为空气干燥基重量减去灰分、水分重量。

煤层气储层参数主要是指煤储层的渗透率、储层压力、调查半径、表皮系数和原地应力等参数。

煤层气试井目前主要采用注入/压降试井方法求取渗透率、储层压力等煤储层参数并用注入/关井的方法求取煤储层的原地应力。

试井内容及获取参数储层参数主要是指煤层的渗透率、储层压力、调查半径、表皮系数和原地应力等参数,这部分测试内容见下表。

储层参数测试项目及获取参数原地应力—原始的地层应力也即裂缝的闭合压力。

分析裂缝闭合压力有两种方法,一为双对数法,二是时间平方根法。

双对数法—是对压降数据作lg△p —lg△t曲线,在该曲线上找出一条1/2斜率直线,偏离该斜率线的点的压力为裂缝闭合压力;时间平方根法—是对压降数据作P ws—t 关系曲线,在压降的初期出现一直线段,偏离该直线的点对应的压力为裂缝闭合压力。

煤层气试井分析中所用的物性参数有:水粘度(μw)、水体积系数(B w)、水压缩系数(C w)、煤孔隙压缩系数(C f)、煤孔隙度(Φ)、综合压缩系数(C t)等;如果测试出现两相流,还应考虑气体的物性参数。

其中C t=C w+C f 。

煤层气试井结果的应用煤储层的渗透性是影响煤层气可采性的关键参数之一,在资源评价和选区中具有重要作用。

煤层是一种典型的双重孔隙介质,包括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

由于基质孔隙平均直径通常小于20A,渗透率很低,为10-9—10-12μm2,可视为零;而割理系统的渗透率一般一0.1×10-3—50×10-3μm之间。

从煤层气排水降压采气原理出发,依据现代煤层气技术理论,以割理系统的渗透率(k值)来评价煤储层的渗透性。

渗透率的大小直接影响水和气在煤层中运移难易程度。

煤储层从宏观上来说,具有均一性,但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煤层具有各向异性。

据张群十几年试井测试的结果统计,我为煤层渗透率值变化于0.002×10-3μm2—30×10-3μm2,变化范围很大,两极值相差4个数量级,其峰值分布在0.05×10-3μm2—5×10-3μm2范围内。

这种状况是煤层渗透性的不均一性的具体体现,出显示出我国煤层气开发条件这复杂性和多样性。

储层压力是煤层气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在成煤过程中直接控制着煤储层吸附气体的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在开发过程中直接影响排采过程。

储层压力是指储层孔隙中流体(油、气、水)的压力。

一般来说储层压力是流体流动的动力,储层压力越高越有利于排采。

煤层气是一种由煤层生成并主要以吸附状态储集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一般占95—98%,故称之为煤层甲烷。

天然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常规天然气中的气田气是指产自天然气藏的纯天然气,其中甲烷含量一般不少于90%,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硫化氢、氮及微量的氦、氖、氩等气体。

常规天然气中的干气是指每基方井口流出物中,C5以上重烃液体含量低于13.5cm3的天然气。

煤层气的加工和处理主要包括煤层气的脱水、脱硫、除尘等净化过程。

在某些区域的煤层气中有H2S、CO2和有机硫化合物,这三者又通称为酸性组分(或酸性气体),这些气相杂质的存在会造成金属材料腐蚀,并污染环境;当煤层气作为化工原料时,它们还会导致催化剂中毒,影响产品质量;而CO2含量过高,则使气体的热值达不到要求。

因此,煤层气脱硫的目的是按不同用途把气体中的上述杂质组分脱除到要求的规格。

气体脱硫是一种很古老的工艺,19世纪末英国已开始用干式氧化铁法从气流中脱除硫化物,但它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分支则是在本世纪30年代醇胺类溶剂应用于气体脱硫以后;经60多年的发展,国内外报导过脱硫方法有近百种,这些方法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干法脱硫目前工业上已很少应用,湿法脱硫按溶液的吸收和再生方法,又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和氧化还原法三种类型。

压缩煤层气(CNG)、液化煤层气(LNG)。

煤层气由吸附气、游离气、水溶气三部分组成已得到煤层气工作者的公认。

固溶气(体)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类似,在煤与瓦斯突出时被释放出来,固溶气(体)亦是煤层气的一种重要赋存方式。

煤矿采动影响区是地面煤层气开发或井下瓦斯抽采的有利部位。

煤储层系由宏观裂隙、显微裂隙和孔隙组成的三元结构系统,在排水降压开发煤层气的过程中各结构系统压降程度不同,客观上存在着三级压力降,煤层气—水的运移也相应地存在着三级渗透场,即宏观裂隙系统(包括压裂裂缝)—煤层气的层流~紊流场、显微裂隙系统—煤层气的渗流场、煤基质块(孔隙)系统—煤层气的扩散场。

扩散作用又包括整体扩散、克努森型扩散和表面扩散,渗流亦存在达西线性渗流和非线性渗流。

煤层气开发,上述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且气、水产能受制于渗流最慢的流场。

储层压力中的小压气压的关系:煤储层流体压力由水压与气压共同构成。

我国煤储层压力构成复杂,气压占有较大比例,不同压降阶段,煤层气、水产能不同,在总体衰减的趋势下呈跳跃性、阶段性变化。

水动力势是煤层气富集和开发的最活跃因素,是储层压力或地层能量的直接反映和主要贡献者;水的不可压缩性对裂隙直支撑作用,水动力又是煤储层渗透率的维持者。

我国中、高煤级煤层为相对隔水层,煤层本身的水体弹性能较低,气体弹性能较高。

处于封闭系统的煤储层,其水压等于气压,处于开放系统的煤储层,其储层压力等于水压与气压之和。

煤储层压力构成及其传导、煤储层中气、水介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控制了煤层甲烷的解吸、扩散和渗流特征,是目前煤层气开发急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煤储层在排水降压过程中,随着水和甲烷的解吸、扩散和排出,其渗透率存在有效应力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和气体滑脱效应,三种效应综合作用使煤储层渗透率呈现出动态变化。

由于地应力梯度(我国通常1.6MPa/100m左右)大于储层压力梯度(正常压力梯度为0.98MPa/100m),因此,随煤层埋深的增加,煤储层有效应力增大,煤储层渗透率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