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分析及启示

合集下载

高质量早期教育成效何以延续? ——OECD国家早期教育和保育课程框架的特征分析及启示

高质量早期教育成效何以延续? ——OECD国家早期教育和保育课程框架的特征分析及启示

高质量早期教育成效何以延续?——OECD国家早期教育和保育课程框架的特征分析及启示过去的20年,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的政策关注持续增长,从国家内部关注已经逐渐转向国际比较和交流。

学前教育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10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SDGs)之一,PISA的结果表明,在一些“高质量”学前教育特色的国家,幼儿接受学前教育与日后的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但是学前教育是否能够提供这些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高质量可否延续,正如OECD(2017)指出:“除非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成果可以在小学继续延续,否则这些成效将会逐渐消失。

”目前各国关注学前教育的焦点已不再是其能否正向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而是聚焦两个问题:首先,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使其能够最大化地为儿童日后发展打好基础;其次,如何延续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以产生更好的社会收益。

OECD在2018年发布的《强势开端2017: OECD早期教育和保育的关键指标》(以下简称《强势开端2017》)和《强势开端V:幼小衔接》(以下简称《强势开端V》)都明确指出确保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延续是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学前与中小学之间课程和教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是做好质量延续的重要保障。

在幼小衔接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做好幼小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良好过渡也是我国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重点关注近些年来OECD国家学前教育课程框架和政策的动向和特点,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聚焦探源:OECD国家关注早期教育和保育课程框架的背景聚焦质量监测的关键指标,是积极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第一步,也是被多项国际研究、项目评估和质量监测所支持的。

《强势开端2017》首次尝试汇集和澄明指向早期教育和保育的关键指标。

这些指标的选取主要符合三个标准:政策相关性、坚持质量标准和指标的可解释性。

综合分析各成员国的数据和报告之后,OECD指出学前教育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其中主要包括财政、师资、父母、课程、供给和管理、接受学前教育的公平性、知识差距、质量监测八个方面,其中,明确指出课程框架属于学前教育的政策产出,课程政策的投入能够极大地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

003.中国与OECD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及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003.中国与OECD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及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本课题一方面非常关注OECD教育指标本身的研究,考察教育指标的发展历史与脉络,分析教育指标 与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在梳理、分析教育指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可得 数据的比较研究,开展中国与OECD主要国家的对比分析,明确中国教育在世界教育中的位置,从而更清 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2035年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建议,为迈向教育 强国提供策略与发展方向。
一、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内容包括:(1)考察OECD教育指标发展历史以及中国教育指标的发展历史,开展中国与 OECD教育指标的比较研究;(2)选取主要教育指标开展中国与OECD国家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分析中国教育发展的优势与不足;(3)针对前面的比较研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研究框架和 内容如下图所示:
第二,在指标收集方式上,从统计指标的收集到调查指标的运用。早期的国际比较数据来自于各国 定期报送的数据,为此OECD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研发了教育统计手册指南并设计了统计数据表, 以便于各国填报数据。进入21世纪之后,OECD开始尝试用国际测量方式收集数据,并增加主题类调查测 评,比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以及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 (PIAAC)等。
OECD通过加强国际教育指标的研究,探索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信度、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指标,引 领和影响着国际教育政策的走向。OECO 教育指标体系采用CIPP 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将指标体系分成背 景指标(C)、投入指标(I)、过程指标(P)和产出指标(P),研究与呈现教育系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通过 比较各国教育系统发展状况信息来评价各国教育成果的优劣。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状况,OECD 又不断调整教育指标,逐步形成了产出指标、投入指标、机会指标和过程指标四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OECD教育指标如何引领教育政策发展

OECD教育指标如何引领教育政策发展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20/No.5教育学研究OECD教育指标如何引领教育政策发展?黄忠敬[摘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指标不仅引领教育政策的发展,而且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在“政策,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指引下,OECD教育指标强调要对政策具有敏感性、引领性和发展性。

政策敏感性要求教育指标的选择要以"影响政策”为标准;政策引领性要求教育指标的选择要发挥“指南针”的功能;发展性是指教育指标要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完善,具备可持续性$正是这“三性”特点,让OECD的教育指标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政策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这对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从“管理”向“治理”转型的中国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指标;教育政策;国际比较如果说二战后的几十年世界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那么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开始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

世界各国不仅关注教育公平的发展,更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关注本国教育自身的发展,更关注在国际评估中的位置,不仅关注本国教育的特色优势,更关注借鉴他国的教育经验。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OECD通过加强国际教育指标的研究,探索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信度、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指标,引领和影响着国际教育政策的走向。

OECD教育指标体系采用CIPP模式作为理论框架,将指标体系分成背景指标(C)、投入指标(I)、过程指标(P)和产出指标!P),研究与呈现教育系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通过比较各国教育系统发展状况信息来评价各国教育成果的优劣。

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状况,OECD又不断调整教育指标,逐步形成了产出指标、投入指标、机会指标和过程指标四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本文通过对OECD教育指标的研究,探索教育研究影响教育政策的方式与路径,分析教育指标如何引领教育政策的发展,以期对我国未来的教育政策和质量监测提供借鉴与启示。

走进OECD教育指标体系

走进OECD教育指标体系
世 界 教 育信 息
基础教育
2 0 1 4 年第 1 7 期
总 第3 5 3 期
走进 O E C D教育指标体系
文/ 【 经合 组 织】 艾 蒂安 ・ 阿尔 比瑟 编译 / 崔俊 萍
摘 要: 经 济合 作 与发展 组 织 ( OE C D) 是 由全球 3 4个 市场 经济 国家组成 的政 府 间国
念, 通常没有严格 的定义。 在教育方面 , I N E S主
要 指 的是 与教 育 相 关 的 各 方 面 的定 量 数 据 和
信息。在《 教育概览》 中, 它可以表示不同的话
题 或 内容 ,也 可 以 表示 不 同 的研 究 领 域 或 概 念 。以 P I S A 测 试 中 的 阅读 成 绩 为 例 , 即便
国际社 会衡量 比较教 育发展 的“ OE C D教 育指标体 系” . 为各 国的教 育发展 提供 重要参 考 。
关键 词 : OE C D; 教 育指标 体 系; 《 教 育概 览》
经济 合作 与发 展组 织成立 于 1 9 6 1 年, 总部
家教 育指标体系讲座 ” 邀请 了 O E C D教育与技
每年 的《 教 育概览 ) ( E d u c a t i o n a t a G l a n c e ) 中,
成 为 比较教 育 的宝典 。
由中 国教 育科 学 研究 院举 办 的 “ O E C D国
O E C D研究员无 意按此指标来划分报告 内容 , 人们也 已习惯用 阅读成绩作 为衡 量学生能力
发 展 的一项 指标 。
作 者简 介 : 艾蒂安 ・ 阿 尔比瑟( E t i e n n e A l b i s e r ) , OE C D 教育与技 能 司研 究 员( 电子 邮件 : e t i e n n e . a l b i s e r @o e c d . o r g )

OECD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OECD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OECD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OECD国家基于多样化学前教育需求,通过政府拨款、教师培训等方式承担学前教育发展责任。

政府支持学前教育能够平抑市场价格,减轻幼儿家庭负担,保证教育起点公平。

当前学前教育资源短缺,财政投入不足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应该借鉴OECD国家发展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发展路径,扩大学前教育供给。

标签:OECD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经验一、研究背景近年来,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简称OECD)国家加大了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各国通过增加经费,颁布政策法规,加强社会关注等措施扩大学前教育供给规模。

公众关注的问题从政府是否应该成为学前教育的供给主体向政府应该在学前教育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转变。

发展学前教育能够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

学前教育产品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一种准公共产品。

由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单一的制度安排会导致学前教育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学前教育产品应该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提供。

研究OECD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能够为缓解“入园难”问题,解决学前教育教育供需矛盾提供借鉴。

二、OECD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经验1.政府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在OECD国家,学前教育成本主要由政府负担,政府将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到学前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家庭负担的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在25%-30%之间。

[1]各国政府采取直接拨款,费用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扩大学前教育供给。

例如,爱尔兰,荷兰,英国等一些国家向满四周岁的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2]减轻了幼儿家庭的负担,保障了贫困家庭受教育机会的公平。

在我国,财政经费只投向公办园中的教育部门办园,普通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园得不到政府的拨款。

而在OECD国家,政府不仅向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经费支持,同时也负担私立学前教育机构的一部分成本。

此外,OECD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6%,其中,丹麦,冰岛,西班牙等国家超过了0.8%,[3]而我国2011年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0.2%。

oecd国家评价教师薪酬水平的主要指标及启示

oecd国家评价教师薪酬水平的主要指标及启示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36卷,2019年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Vol.36,Dec.2019OECD国家评价教师薪酬水平的主要指标及启示吴㊀晶1,张一枫2(1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200062;2 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名古屋464-8601)㊀㊀摘㊀要:㊀合理的薪酬水平是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㊂OECD国家在评价教师薪酬水平时,不是单纯地考察工资的绝对水平,而是从多个角度综合考察教师工资与学历㊁经济发展㊁工作量㊁从教时间等因素的匹配程度㊂借鉴OECD国家的经验,我国应保障教师工资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以学历相当行业工资为参照,提升教师职业竞争力;关注隐性工作量,增加教师额外工资;基于从教时间,完善教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㊂㊀㊀关键词:㊀OECD国家;教师薪酬;指标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学区化办学背景下的薄弱初中发展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2019M651437)㊁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项目 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成因及优化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0121)的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吴㊀晶,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教育政策研究㊂张一枫,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㊂一㊁引言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㊂2018年1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 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 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1]㊂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 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㊂[2]目前,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㊂薪酬水平是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的重要影响因素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0年)“,将 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作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㊂[3]教师薪酬水平是否合理,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㊂本文基于经合组织(OECD)相关研究,分析教师薪酬水平的评价指标及其对我国的启示㊂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6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推动改善世界经济与社会民生的政策㊂自1991年以来,经合组织每年都会出版‘教育概览:OECD指标“,呈现该组织关于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为各国制定本国教育政策提供国际比较视角㊂在教师薪酬水平评价指标方面,OECD国家通过多种途径衡量教师薪酬,不断提升教师的绝对收入和相对91收入㊂陈法宝基于OECD‘教育概览2012“的数据,发现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提供额外薪酬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㊂[4]杨睿基于OECD‘教育概览2016“的数据,发现与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相比,中小学女教师能获得更高的相对工资,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造成教师职业对女性更有吸引力的原因㊂[5]郭悦娇基于OECD‘教育概览2016“的数据,发现OECD国家学前㊁小学和中学教师的实际工资比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平均低11%-25%㊂[6]本文基于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教育概览2019:OECD指标“[7],对OECD国家评价教师薪酬水平的关键指标进行梳理,为改善我国教师薪酬水平,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提供一定启示㊂二、OECD国家评价教师薪酬水平的主要指标OECD国家在评价教师薪酬水平时,不是单纯地考察工资的绝对水平,而是从多个角度综合考察教师工资水平与学历㊁经济发展㊁工作量㊁从教时间等因素的匹配程度㊂一方面,强调教师工资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㊁学历相当行业工资水平等外部因素的横向对比,明确教师工资的相对地位,吸引优秀人才选择教师职业;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工资与工作量㊁从教时间等教师行业内部因素的纵向对比,体现教师工资对教师工作付出的回报程度,留住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稳定教师队伍㊂具体来说,OECD国家在考察教师薪酬水平时主要有以下四个关键指标㊂1 参考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教师薪酬水平OECD国家以人均GDP作为参考标准,计算生均教师薪酬成本(salarycostofteachersperstudent,SCS)与人均GDP的比值,以此评价教师工资是否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比单纯考察教师薪酬的绝对值更有意义㊂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一些国家教师工资的绝对值较高,但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进步空间㊂例如,卢森堡初中阶段的生均教师工资成本为11560美元,是OECD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但其占该国人均GDP的比值为11.2%,只排在OECD国家的第十位㊂图1㊀部分OECD国家初中阶段生均教师工资成本(2017年)数据来源:EducationataGlance2019:OECDIndicators,TableC7.102第36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12月2 从人力资本存量的角度评价教师薪酬水平OECD国家以学历作为参考标准,将教师与相似学历的其他行业劳动者的工资进行比较,衡量教师工资与其人力资本存量的匹配程度,考察教师职业在全社会中的竞争力㊂从对比结果来看,一方面,教师工资低于学历相当的其他行业劳动者㊂数据显示,OECD国家25 64岁之间的劳动者中,从事教师职业的群体工资低于学历相当群体的平均工资㊂另一方面,教师工资低于具有大学学历的其他行业劳动者㊂数据显示,OECD国家学前㊁小学㊁初中㊁高中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分别为具有大学学历群体年平均工资的78%㊁84%㊁88%㊁83%㊂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的教育投资收益偏低㊂图2㊀部分OECD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占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工资的比例(2017年)数据来源:EducationataGlance2019:OECDIndicators,TableD3.2a如图2所示,除了卢森堡㊁葡萄牙和希腊以外,多数OECD国家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低于其他行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㊂此外,与其他行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相比,教师工资存在更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能获得更高的相对工资㊂女教师平均工资相当于或高于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劳动者平均工资;小学和中学男教师收入只达到其他行业受过高等教育男性劳动者平均收入的73%和83%㊂相对工资之间的显著差异可能是造成教师职业对女性更具吸引力的原因,特别是在较低的教育阶段㊂3 从工作量的角度评价教师薪酬水平OECD国家关注教师课堂教学工作之外的隐性劳动,将隐性劳动量作为评价教师薪酬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并通过增加相应的额外津贴,使教师工资最大限度地与其真实工作量相匹配㊂数据显示,OECD国家教师平均需花费54%的时间在非教学活动中,主要包括在休息时间监督学生㊁辅导学生课业㊁与家长交流沟通等㊂其中有3/4的国家会采取增加额外津贴的方式提高教师收入,以此补偿教师的隐性付出,使教师工资与其工作量相匹配㊂这种额外津贴包括对教师超出课时量工作的津贴㊁超出教学职责外的管理工作的津贴以及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额外补助㊂4 参考从教时间评价教师薪酬水平OECD国家以教龄作为参考标准,衡量教师薪酬水平与从教时间的匹配程度,增强薪酬与从教时间的关联度,以此吸引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稳定教师队伍㊂12吴㊀晶,张一枫:OECD国家评价教师薪酬水平的主要指标及启示数据显示,OECD国家各学段教师工资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呈明显增长趋势㊂以小学阶段为例,OECD国家小学教师工资随着教龄增加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拥有10年和15年教龄的教师,其平均工资分别比新任教师高出30%和38%,如图3所示:图3㊀部分OECD国家小学新入职和15年教龄教师的工资(2018年)数据来源:EducationataGlance2019:OECDIndicators,TableD3.1a最高工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职业的吸引力与发展前景㊂一般来说,教师行业最高工资与起始工资的差距越大,从起始工资达到最高工资所需的从教时间也就越长,以此能有效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稳定教师队伍㊂数据显示,OECD国家初中教师的最高工资比起始工资平均高出67%,为此需要平均从教25年以上㊂以色列初中教师最高工资比起始工资高出105%,为此需要教师连续从教32 36年㊂OECD国家教师的工资结构中还包括递延薪酬(deferredcompensation),即将教师奖金的大部分在当年发放,剩下的部分分若干年发放,以此作为学校留人的方式,促使教师长期从教㊂三、OECD指标对完善我国教师薪酬评价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国教师工资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升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㊂2018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提出 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㊂但目前,我国教师工资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㊂教师职业工资仍然相对较低,与其社会贡献并不相符㊂根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的调查数据,中小学教师月工资 3000 5000元 的占比最高,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并不满意自己的收入水平㊂[8]我国在评价教师薪酬时,多是考察工资的绝对数及其增长情况,或将其与公务员的工资相比较,因此,缺乏更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和符合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的评价方式㊂参考OECD相关指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完善我国教师工资评价体系㊂1 保障教师工资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对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而财政收入直接影响教师工资水平㊂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工资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应由财政予以保障㊂[9]从经费支出及分配角度来看,教师工资通常是财22第36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12月吴㊀晶,张一枫:OECD国家评价教师薪酬水平的主要指标及启示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最大的单项支出㊂OECD国家中小学教师工资占教育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已接近2/3[10],我国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也连续多年超过50%㊂[11]因此,应将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调整教师工资的重要参考指标,保障教师工资水平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而相应提高,使教师群体共享地区经济发展成果㊂OECD的评价方法值得参考:将教师年平均工资与该地区当年人均GDP的比值作为考察指标,以此衡量教师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匹配㊂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达到1.8 2.0之间的比值较为合理,发展中国家在2.5-3.5之间较为合理㊂[12]以此为标准,不断提高教师工资水平,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㊂2005年至2017年,我国教师工资与人均GDP的比值一直保持在1.2 1.4,始终未能超过1.5,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仍然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㊂我国部分省份中小学教师工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严重不匹配,教师加薪幅度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㊂[13]可以看出,我国教师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仍是政府的重要工作㊂2 以学历相当行业工资为参照,提升教师职业竞争力为了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选择教师职业,需要确保教师工资在就业市场具备足够竞争力㊂应参照劳动力市场中学历相似行业的工资水平,给教师工资水平进行定位,通过合理措施提高教师工资在全社会的竞争力㊂在我国,教师群体属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职业群体,但中小学教师工资低于学历相当的其他行业的劳动者,未能达到国民经济行业上等水平,影响教师队伍的质量与稳定㊂[14]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2017年,我国教育行业劳动者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45.8%,在全部19个社会行业中排名第一,但教师工资水平只排在全行业第七位,与其学历水平并不相符,如表1所示:表1㊀学历水平较高的各行业劳动者工资比较(2017年)行业名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劳动者占比年平均工资教育45.8%(1)83412元(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45.5%(2)107815元(3)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38.7%(3)133150元(1)金融38.5%(4)122851元(2)公共管理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34.7%(5)80372元(9)卫生和社会工作31.0%(6)89648元(5)㊀㊀㊀㊀㊀㊀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8“研究表明,世界多数国家的教师工资与其学历相匹配,例如,日本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同期毕业的其他行业职员高16%,英国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比其他行业职员高35%㊂[15]而我国教师的工资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这种经济地位上的比较劣势直接影响其他群体对教师的尊重程度,进而影响教师职业吸引力㊂需要以相对工资为突破口,提升教师在全社会的职业竞争力㊂在衡量教师工资时,除了纵向比较绝对工资的涨幅情况,更应横向比较教师在全行业中的相对工资㊂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㊂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点,加快整改进度㊂二是将教师工资提升至与其学历相匹配的水平㊂以与教师行业学历相当的其他行业工资为参照,动态调整教师工资至各行业前列,提升教师职业的教育投资收益㊂2017年,我国中学和小学教师工资分别比学历相当行业的平均工资低27.84%和22.65%,学历相当行业的工资年增长率为8.0%㊂为实现2035年 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的目标,需要让教师工资达到学历相当行业水平㊂为此,小学和中学教师工资应分别保持10.6%和10.2%的年增长率,以不断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㊂3 关注隐性工作量,增加教师额外工资将隐性工作量作为衡量教师工资水平的重要参照,体现工资对教师工作的补偿性㊂工资水平是劳32第36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12月动者工作量的重要体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其是培养人的活动,工作对象是处于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㊂除常规课堂教学工作外,还包含辅导学生㊁与家长沟通等诸多隐性工作㊂需要对超出教学常规工作的工作量进行补偿,提高工资对教师工作付出的回报程度㊂有研究表明,教学时间仅占我国教师工作时间的1/5,课堂教学之外的非教学事务占据了教师大部分时间㊂[16]为此,需要客观合理地衡量教师的贡献㊂一是考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学校管理工作㊁班主任工作㊁寄宿生管理等工作量;二是考虑班额㊁寄宿生占比等因素,综合评价教师工资水平㊂在综合衡量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发达国家 法定工资+额外工资 的教师工资结构,通过额外工资提高教师收入㊂一方面,在教师现有工资之外增加额外的隐性劳动工资㊂针对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备课㊁组织考试㊁试卷分析等隐性工作,给予一定的额外工资补贴㊂另一方面,为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提供额外工资㊂约有70%的OECD国家会根据教师的资格认证㊁在职培训的完成情况发放相应补贴㊂我国教师现有工资结构并不包含教师在职接受培训㊁教研活动的工资补贴,可根据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情况提供额外工资,激励教师专业成长㊂4 基于从教时间,完善教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应将教师从教时间作为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体现工资对教师职业的激励性㊂以新入职教师的起薪作为参照,衡量5年教龄㊁10年教龄和15年教龄教师的工资水平,考察其增长比例是否合理,以此纵向评价教师职业的竞争力㊂将从教时间作为奖励晋升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长期从教,以稳定教师队伍㊂一方面,提升教龄津贴的标准,取消固定数额的方式,根据当地教师基本工资,建立按比例发放津贴的方式㊂比如,教龄满5年不满10年的,月教龄津贴发放标准为其基本工资的5%;教龄满10年不满15年,该比例为8%,以此类推㊂相应地,在统计指标中细化不同教龄的教师工资,以此考察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是否落实㊂另一方面,从农村到城市,稳步推进 按教龄晋升职称 ㊂此外,可以通过递延工资,将工资的即时分配与延时分配相结合,使得工资的激励效果更具长期性与可持续性㊂综上所述,合理的工资水平是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㊁稳定教师队伍㊁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㊂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必须坚持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㊂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㊁学历相当行业工资水平㊁工作量㊁教龄等因素,探索构建起教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使我国教师工资达到全社会上等水平和学历相当行业的工资水平㊂以收入待遇的提高作为突破口,不断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把教师打造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㊂参考文献:[1]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2018-01-31.[2]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2019-02-23.[3]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 2022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9.html,2019-02-23.[4]㊀陈法宝.发达国家公立学校教师的额外工资及其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15,(7):14-17+31.[5]㊀杨睿.教师职业中的性别不平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155-158.[6]㊀郭悦娇.教师工资如何演化,他们与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者相比又如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150-153.[7]㊀OECD.EducationataGlance2018[EB/OL].http://www.oecd.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9-09-10.[8]㊀杨东平.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46.[9]㊀阮华,曾晓东.西部中小学教师工资调整机制中参照物的选择 基于制度和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9,(3):65-72.[10]OECD.HowMuchareTeachersPaidandHowMuchdoesitMatter[EB/OL].http://www.oecd.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edu⁃42吴㊀晶,张一枫:OECD国家评价教师薪酬水平的主要指标及启示cationindicatorsinfocus.htm,2014-04-21.[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加大投入优先保障支持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106/sfcl/201909/t20190903_397024.html,2019-09-03.[12]曲恒昌.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的几个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3):48-55.[13]杜晓利.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的比较分析与若干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5,(4):27-31,74.[14]姜金秋,杜育红.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的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J].教育研究,2014,(12):54-60.[15]安雪慧.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变化及差异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4,(12):44-53.[16]李新翠.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与有效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2016,(2):56-60.MajorIndicatorandItsInspirationofTeacherSalaryEvaluationinOECDCountriesWUJing1,ZHANGYifeng2(1 NationalInstitutesofEducationalPolicyResearch,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2 School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NagoyaUniversity,Nagoya464-8601)Abstract:Reasonableteachersalarylevelisanimportantfactortoenhanceteachers professionalattractionandimprovethequalityofeducation.Whenevaluatingthesalarylevelofteachers,OECDcountriesdonotsimplyexaminetheabsolutelevelofsalary,butcomprehensivelyexaminethematchingdegreebetweenteachers salarylevelandeconomicdevelopment,workload,education,andteachingtimefrommultipleperspectives.TheexperienceofOECDcountrieshasfourimplicationsforChina:toguaranteethesimultaneousgrowthofteachers salariesandlocaleconomicdevelopment;toimprovetheprofessionalcompetitive⁃nessofteacherswithreferencetothesalariesofsimilardegreeholdersinotherindustries;topayattentiontohiddenworkloadandincreaseteachers extrasalary;toimprovethestablegrowthmechanismofteachers salariesbasedontheteachingtime.Keywords:OECDcountries,teachersalary,indicator52。

OECD教育指标体系_国际视野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_[共4页]

OECD教育指标体系_国际视野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_[共4页]

70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 国际视野下 杆、影响这些成果的环境因素,以及教育投入所带来的更广泛意义上的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等。

2016年9月15日,经合组织在布鲁塞尔发布了《教育概览2016:OECD 指标》(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教育概览2016:OECD指标》调研涵盖了35个经合组织成员和大量伙伴国家或地区的数据。

该报告第一次评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第四个目标——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努力情况。

报告强调,经合组织各国(地区)必须加大努力提高教育系统的质量和公平程度,以兑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二、OECD教育指标体系OECD的《教育概览》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具有可比性的指标系列,反映了专业人士关于如何衡量国际教育现状的共识。

这些指标基本上是围绕有关教育的人力与财政资源投入、教育与学习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方面的内容细化形成的。

每年的指标还会依据经合组织成员教育发展重点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进行调整。

(一)指标体系的内容以《教育概览2016:OECD指标》为例,OECD指标体系使用了CIPP分析模式,即context(背景)、input(输入)、progress(过程)、product(产出)。

该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维度28个指标,如表3-1所示,其中,A类指标是教育机构的产出及学习的影响,B类指标是教育中的财政与人力资源投入,C类指标是教育机会、参与及过渡,D类指标是学习环境与学校的组织。

表3-1 教育概览2016:OECD 指标体系 维度 指标指标A1 成年人学历水平如何?指标A2 预计有多少学生完成高中教育?指标A3 预计有多少学生完成高等教育,以及他们的简介是什么? 指标A4 父母背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子女受教育程度?指标A5 受教育程度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参与度?教育机构的产出及学习的影响 指标A6 教育的收入回报是多少?。

OECD的人力资本观_测量指标及启示

OECD的人力资本观_测量指标及启示

作者简介:孙继红(1979-),男,山东金乡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技术与现代教育评估;杨晓江(1958-),男,江苏如皋人,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评估;岳松(1982-),男,山东曲阜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比较教育 O ECD 的人力资本观、测量指标及启示孙继红1,杨晓江2,岳 松3(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2.江苏省教育评估院,江苏南京210024;3.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摘 要:OECD 一直沿用储备、投资回收的人力资本观,在此人力资本观影响下,不断开发新的相应的测量指标,并开展了一系列国际间的人力资本测量工作。

我国应借鉴OECD 的经验,从多维度、动态的角度理解人力资本概念,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修正人力资本测量指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教育指标体系来指导教育实践。

关键词:OECD ;人力资本观;测量指标;启示中图分类号:G 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8)12-0103-04 人力资本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即人力资本的测量。

迄今为止,对此问题的研究仍未取得令学界满意的结果。

当前人力资本的测量方法最常用的是特征法和测评法。

[1]前者主要通过学历、职称和成果来测量,后者则使用流行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各种人才测评手段,如能力测验、个性和兴趣测验、成就测验等。

此外,还有人力资本货币测量法。

笔者认为,上述人力资本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单向度、静态化的测量取向。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构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指标体系。

经过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以及在OECD 国家中的实践,OECD 对人力资本的认识逐渐深入、成熟,从多个维度阐述人力资本的含义,主张从储备、投资和回收等动态的过程来测量人力资本,并且开展一系列国际间的人力资本测量工作,如PISA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测验和“国际成人素养调查”(International Adult Literacy Survey ,简称IAL S )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开了对人力资本的直接测量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E C 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分析及启示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分析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7-01-26张国强——以《教育概览:OECD指标(2003)》为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摘要:《教育概览:OECD指标》作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准确性。

《教育概览:OECD指标(2003)》从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四个维度分析教育现象的CIPP模式以及2003年指标的变化趋势,对我国教育指标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作为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组织,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各国有着深刻影响,它所出版的《教育概览:OECD指标》也极具研究价值。

对其教育发展指标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为我国教育指标的科学制定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OECD教育发展指标的发展历程与回顾(一)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OECD在进行社会经济研究的同时也进行教育研究,并于1968年成立了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简称CERI),所有的成员国均为该中心的参加者。

该中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研究、政策改革与实践之间的更好融合,丰富关于国际教育发展趋向的知识,积极参与和促进教育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和政府官员间的跨国讨论。

OECD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并提出了初步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但由于政治上缺乏政策相关性,文化环境上人们缺乏对社会科学完整的认识等一些原因,当时的教育发展指标影响不大,这方面的研究也就暂时沉寂下来。

直到1987年,在各方面环境更为成熟的条件下,OECD重新开始了教育发展指标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教育概览:OECD指标》(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一书中,该书是OECD 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从1991年起推出的重要出版物。

开始每两年出版一集,从1995年起每年出版一集,至2003年,已出版了11集。

《教育概览:OECD指标》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1)OECD十分强调《教育要览》要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对现行政策有争议的问题,为制定政策服务,因此《教育要览:OECD指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前瞻性;2)从社会、经济大系统出发描绘和评价教育,十分关注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和教育的效率、效果;3)十分重视对教育过程的监测和比较分析,为教育政策制定机关制定政策,教育管理机构、学校以及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提供了大量丰富、具体的信息;4)收录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国际可比性;5)观点鲜明、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同时,《教育概览:OECD指标》每年的指标都会依据OECD成员国教育发展重点或社会经济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教育指标发展体系,不仅对其成员国,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OECD教育发展指标的内容《教育概览:OECD指标》的不同版本不仅因为年度的不同在数据上存在差异,而且每年的指标内容都在不断更新,反映了不同时期各成员国教育关注点的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但这些指标基本上是围绕以下几个主题进一步细化形成的:1)A类指标,主要是教育背景(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等);2)B类指标,主要是教育投入方面的指标;3)C类指标,主要是受教育机会、教育参与及教育进步等;4)D类指标,主要侧重于学习环境及学校组织;5)E类指标,主要反映教育产出(包括个人、社会产出和劳动力市场等);6)F类指标,也属教育产出一类,但主要描述学生的成绩情况。

以《教育概览:OECD指标(2003)》为例,在这一年的《教育概览》中,将原有的A类指标(教育背景)与原有的E类指标(教育的个人产出、社会产出及劳动力市场)和F类指标(学生成绩)融合在一起,定义为“教育机构的产出与学习的影响力”的指标名称,并且不再考察“学龄人口的相对数量”。

“成人人口的学历”或“受教育程度”也划分为不同的教育层次进行详细考察,这些变化反映出近年来人们对学习成果和教育产出的关注。

具体指标包括:1)高中毕业率及成年人达此教育程度的情况;2)第三级教育的毕业率、结业率及成年人达此教育程度的情况;3)分科的毕业生情况;4)4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5)15岁青年的阅读素养;6)15岁青年的数学及科学素养;7)校际学生成绩差异的表现;8)15岁青年的阅读能力测验情况;9)15岁青年的阅读参与情况;10)15岁青年的自主学习;11)学生成绩的性别差异;12)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的市场参与情况;13)15-29岁人口的教育年限、工作年限及失业年限;14)教育的回报:教育与收入;15)教育的回报,即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间的联系。

B类指标没有太大变化,主要考察教育方面人力、物力的投入,B1-B6具体为:生均教育支出;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公共教育投资与私人教育投资的相对比例;公共教育支出总额;政府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公共补贴;服务部门及资源部门的教育支出。

C类指标中删掉了“特殊需要学生或获得额外资源学生”的指标,增加了“低教育程度青年人的现状”,反映出指标的表达更为严谨,指标考察范围的界定更加清晰、全面。

同时,将“教育参与的总体情况”变为“学校的预期及入学率”,体现了由宏观、笼统的终结性考察向微观、细致的过程考察和科学预测的转变。

这样,C类指标的C1-C5就为:学校的预期及入学率;第三级教育的入学率、完成年限及参与中等教育的情况;第三级教育中的留学生;青年人的教育与工作状况;低教育程度的青年人的现状。

D类增加了“教师的供给与需求”和“教师的培训及专业发展”两项指标。

D1-D8具体为:为中小学学生提供的全部教学时间;班级规模及学生与教学人员的比率;师生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的情况;教师的培训及专业发展;公立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教学时间及教师的工作时间;教师的供给与需求;教师及教育从业人员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二、OECD教育指标的分析维度及特点指标体系不能只是一种教育统计数据的堆积,一定要有贯穿其中的理论分析框架,形成一定的理论分析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把数据组织起来,确定最需要了解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对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的深入分析成为可能,并且还有助于指标体系的逐步完善。

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以经济学的输入—输出模式为基础,形成了背景(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产出(Product)的分析模式,简称CIPP模式。

也就是说,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是从教育背景、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产出四个维度展开统计和描述的,并且在每个纬度上,都是既重视数量的统计又重视质量的指标,在教育产出上尤其重视质量指标。

以2003年的教育发展指标为例,当年共有四章34个指标,主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质量,影响学习结果的政策和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和社会投资教育而获得的回报等。

在四个维度和数量、质量方面的指标分布见表1。

表1 《教育概览:OECD指标(2003)》CIPP模式的数量、质量分布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是建立在CIPP模式基础上的一种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有自身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区别于一般教育发展统计报告的鲜明特点。

(一)政策相关性政策相关性是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一个指导原则,OECD教育发展指标的确定与变化都与某个时期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为通过指标的调整来顺应和体现教育政策的变化。

同时伴随着《教育概览:OECD 指标》出版的还有《教育政策分析》一书,该书每年出版一集,分专题进行政策分析和解读。

该书可以说是对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重点解释和补充,可见,政策相关性是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首要特点。

(二)数量与质量并重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教育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制定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因此,在指标体系中不仅要有反映数量、规模的指标,还要有体现教育发展质量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出各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为国际比较及各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依据。

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兼顾与结合。

由表1可以看到,2003年的指标既考察了数量又考察了质量,特别是在教育过程和教育产出的维度上,更是着重考察了质量方面的指标,如学生的阅读、数学及科学素养,高中、第三级教育的毕业率,教育与工作的关系状况,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等。

(三)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种完善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必须置于国家特定的人口、社会与经济背景中。

缺乏教育发展外部条件的考察,局限于教育单个领域的孤立描述是片面的。

OECD教育发展指标就充分体现了对教育发展宏观背景的关注,从学龄人口的相对数量、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到服务部门及资源部门的教育支出、低教育程度的青年人的现状、教师的供给与需求等,许多指标都反映了社会总体状况的对比及变化。

这些背景状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一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

三、OECD教育指标对我国建立教育指标体系的启示(一)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不足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 20世纪80年代,主要内容分为四类:1)综合教育程度;2)国民接受学校教育的状况;3)学校办学条件;4)教育科学研究。

这些指标主要侧重于教育现状的描述,而且仅限于一些统计数据的汇总,缺乏成熟的教育发展指标分析理论做支撑。

具体来讲,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存在着以下不足。

1.指标单一,忽视质量我国的教育发展指标数据主要集中在教育内部的统计数字上,并且这些数据更多反映的是教育发展的规模信息,而反映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人口与教育的发展关系、教育需求与教育供应关系等方面的指标几乎没有,仅为教育规模的数字汇集。

正因为如此,教育产出方面的质量指标更是反映不够,只有一些入学率、巩固率、辍学率的描述,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科的素养情况、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等一些反映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体现,使人难以通过这些指标统计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科学的质量评价。

2.相关性差,囿于封闭描述我国的教育发展指标主要集中在教育内部的统计上,没有指标来说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情况,如人口规模、政治、经济、就业、社会发展等,只是一种教育内部的孤立统计和封闭描述。

离开了一国发展的宏观背景,讨论任何单方面的东西都显得有失偏颇,只有把教育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综合考察,才能真正看出教育在一国的发展地位与发展状况,这一点我国显然是缺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