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

合集下载

湖南长沙县家乡殡葬习俗

湖南长沙县家乡殡葬习俗

家乡殡葬习俗湖南省长沙县白沙镇锡福村。

一、关于丧事叫法我们那里死了人叫“老了人”,丧宴叫“吃烂肉饭”,简称“吃肉”(在过年时特别忌讳“吃肉”这个词,不吉利),几年前乡里邻居亲朋好友还是统一在晚上来吃的,可后来因为有些丧觉得客人较多,为了不拥挤,就改成中餐和晚餐都可以“吃肉”,“吃肉”时还要“喊礼”,所谓“喊礼”就是在管事人的陪同下孝子在宾客吃饭期间进行的一次感谢,感谢所有来宾的抬爱来探望逝去的人。

80岁以上的人去世叫“喜丧”,死者停放日期一般为5或7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根据丧者家属的时间调剂或家庭经济条件来决定),但在三十岁左右死亡的年轻人最多只能停放三天再送上山。

埋葬就是“送上山”的意思。

(在长沙县白沙镇临近的福临镇所有死者都只存放三天)。

“送上山”之后的三天,孝子孝女及其后辈去坟前上香烧纸钱,叫“圆坟”,寓意着逝者以安家。

后面还有“头七”、“三七”、“五七”之类的法事。

不过一般注重的是“三七”,会浓重的举办。

二、棺材在没有统一实行火葬时,家里有上了六十岁的老人就要提前准备一口棺材(人到晚年总有一死,提前准备造福后代)。

听伯伯说棺材的材质是用杉树木质的,请木匠做好,再涂上一层油漆,油漆用两种颜色,军绿色或枚红色,一般年纪大的用玫红,年纪偏低的用军绿,棺材两头可写上“福”、“寿”等字样。

三、请人人一旦落气,直系亲属就在他们家里放鞭炮来告示邻人他已驾鹤仙去了。

孝子首先到舅家报丧,去舅家必须磕头,待舅舅或舅家亲戚扶起,再说明去世情况(有些人磕头时是不会被舅家扶起的,因为他们在父母生前极不孝敬父母,难以让人原谅);然后在乡里寻找一位有名望或村里有学问的人担当丧事的“管事人”,(管事人:在吃丧宴时要陪同孝子前去“喊礼”,再是出纳之类的工作。

)最后去邻居家请人帮忙办丧事,去邻居家要磕头,在邻人的每一家里选一个人给自己帮忙,被请到的邻人都要去丧户家里帮忙,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丧户的同情。

四、对待逝者孝子孝女要帮逝者洗净身体,寓意洗净尘埃,放下辛劳,再穿衣服,衣服是三层,先由家中的老幺穿近身衣服,都说最小的孩子是老人最牵挂的,穿近身衣服,让老人了无牵挂的离去,然后是比老幺大的,总顺序是从小到大穿,等到穿戴整齐,修饰脸部发型后,孝子孝女在逝者旁边念叨着“勿牵勿挂”之类的话语,有舍不得逝者离开的,会把先前逝者送给他(她)的东西放在身旁作为一种念想。

湖南丧事风俗

湖南丧事风俗

湖南丧事风俗
湖南丧事风俗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湖南,丧事习俗是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遵守的,并且是深受尊重的。

湖南丧事习俗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丧事中家庭成员必须较好的礼节及文化习惯的要求。

湖南人民在丧事上的文化习俗从古老的葬礼中可以得到反映,如果是男性的死者,那么家庭成员必须穿着素色的服装,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而如果是女性死者,那么家庭成员必须穿着彩色的服装,表达对死者的爱护。

另外,湖南的丧事习俗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受葬者的家人需要在死者葬礼期间忍受多种痛苦,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员必须哭泣,以表达对死者的悲伤,也表示他们是一个有爱心的家庭。

此外,湖南的另一个丧事习俗是丧礼,丧礼中不同礼物的送礼也是湖南家庭丧事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受葬者的家人尚未确定未来的安排时,必须要送上大礼,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也表示他们的负担只是暂时的,并且可以被替代的。

最后,湖南丧事习俗中还包括孝道的习俗,湖南人民认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丧事中,家庭成员必须要始终牢记孝道,无论他们在丧事中有多少痛苦,都必须要遵守孝道的习俗,而且这也是湖南家庭成员关心彼此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为了长辈的幸福而最做的一种美德。

从上面可以看出,湖南丧事习俗是湖南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湖南,家庭成员对丧事的参与是很重要的,不仅要遵守文化习俗,还要牢记孝道,这样才能使家庭团聚更加坚固,世世代代风语流传。

湖南丧事习俗可以为当今社会带来许多正能量,并可以让家庭团聚得更加紧密,这样就可以实现“家和万事兴”。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在咱湖南的乡里头,丧葬风俗那可是讲究得很,一环扣一环,既庄重又带着浓浓的乡土情。

要说起来,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但今儿个咱就挑些个主要的,用咱地道的湖南话,好好说道说道。

湖南农村啊,老人一旦归了西,家里人那是忙得团团转。

头一件事,就是得赶紧放鞭炮,噼里啪啦的,一是告诉邻里乡亲们,家里有人过世了;二是想让老人走得热热闹闹的,不孤单。

这鞭炮一响,村里头的人就知道,得赶紧过来帮忙了。

接着呢,就得给老人净身穿寿衣。

这寿衣啊,那可得挑好的,寓意着老人到了那边也能过得好。

穿上寿衣后,得把老人平平稳稳地放在门板上,这叫“停尸”。

这时候,家里人得守在旁边,哭丧的哭丧,烧纸的烧纸,整个屋子里头都是悲悲切切的。

到了夜里头,村里头有经验的老人就会来“守夜”。

他们坐在老人旁边,一边抽烟一边聊着往事,偶尔还会哼几句小曲儿,给老人送行。

这时候,家里人可不能闲着,得准备第二天的丧事了。

第二天早上,那就是正式的大忙了。

得请道士来做法事,什么开路啊、烧纸钱啊,都得来一套。

道士们穿着道袍,手里拿着法器,嘴里念念有词,那场面可真是既神秘又庄重。

村里头的人也都来了,帮忙的帮忙,吊唁的吊唁,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

到了出殡的那天,那可真是热闹。

棺材得用八抬大轿抬着,前面还有人吹着唢呐,敲着锣鼓,一路浩浩荡荡地往墓地走去。

这时候,村里头的小孩都会跟在后面看热闹,大人们则会叮嘱他们不要乱说话,要尊重逝者。

到了墓地,那又是一番忙碌。

棺材得稳稳地放进墓穴里,然后填土、立碑。

这时候,家里人得哭得更厉害了,因为这一别,可就是永别了。

村里头的人也会过来安慰,说些“老人走得好”“在那边享福”之类的话。

丧事办完后,家里人还得“谢孝”。

就是得请村里头的人来家里吃饭,感谢他们帮忙。

这时候,村里头的人也会带着礼物来,表示慰问。

这一来二去的,也算是给老人送行了。

要说湖南农村的丧葬风俗啊,那真是既传统又讲究。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习俗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 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坟上要插一把纸伞,一根"子孙棍",倒放一只簸箕,插上已出嫁女儿和侄女们送的"活乐伞"(纸扎的,如花圈)做好坟堆后,再放鞭炮,表示安葬完毕。

湖南丧葬风俗

湖南丧葬风俗

湖南丧葬风俗
湖南丧葬风俗
在中国社会中,丧葬的风俗是每一个区域都不尽相同的,而湖南的丧葬风俗又
有其独特之处,按照传统习俗,它具有自己的礼乐制度,影响着湖南人的死亡仪式。

一般来说,湖南的殡仪遵循着金素原则,“朴重仪礼”。

在殡仪服务期间,要
遵守“五孝”礼,孝敬死者、孝敬家属、孝敬布施、孝敬颐养、孝敬穷乡僻壤,且礼仪要虔诚完备。

葬礼期间,大多都是怀念死者,吊唁行列,象征怀念的“闭眉节”是必不可少的,仪式结束后,大多亲友都会在遗体周围点烟、撒米之类,以充实安葬的仪式。

此外,湖南人也有自己独特的哀悼仪式,也就是“做七”,一般人按照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或十五日后,轮流在家办理做七。

做七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照例先吃米饭,然后,依序诵读经文,传统古老的诵经,赞扬老人的孝心、去年做出的贡献,让大家深深的感受到家乡的文化信仰和承袭的无形遗产,增强了彼此的联系。

湖南的丧葬风俗,既保留了神圣又不失喜悦,保持重要而不失其礼仪,让团结
亲友,纪念死者。

它通过礼乐和做七等传统仪式,以及朴重仪礼的遵循,让老乡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湖南丧葬风俗以它相传千古,深入人心,让人熟悉温暖,深受湖南老乡们的喜爱,是湖南一个有特殊文化标志的美好传统。

邵阳丧事规矩

邵阳丧事规矩

邵阳丧事规矩邵阳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地区。

邵阳人有着独特的丧事规矩,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丧事期间1. 神位:神位是指为死者设置的供桌,上面放置着鲜花、水果、香烛等物品。

在丧事期间,神位必须摆放在室内,并保持整洁干净。

2. 挂纸:挂纸是指在室内墙壁上贴上白色或黑色的宣纸,用来表示哀悼之情。

在邵阳,挂纸的数量和大小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定。

3. 哭声:在丧事期间,家属和亲友必须高声哭泣以示哀悼之情。

这种哭声被称为“号子”,通常由女性来负责。

4. 安排守夜人:在丧事期间,家属必须安排守夜人,在晚上轮流值夜,以保证神位和灵柩的安全。

二、出殡仪式1. 红布:出殡时要用红布将灵柩盖住,并在灵柩两端挂上红布。

这是为了表示死者已经归于祖先,不再受人间痛苦。

2. 灵车:在邵阳,灵车通常是由家属自己购买或租赁的,而不是向殡仪馆租用。

灵车上要放置鲜花和祭品。

3. 布施:出殡时,家属必须向路边行人散发米、钱等物品,以示死者的功德和家族的慷慨。

4. 打鼓:在出殡时,必须有人敲打鼓声,以避免恶灵干扰。

同时还要点燃香烛和放烟火。

三、后事处理1. 安葬:在邵阳,安葬一般选择在家族墓地或公墓。

墓地要选在风水宝地,并且必须有专门的墓主人负责管理和维护。

2. 祭祀: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邵阳人祭祖的日子。

家属必须准备好祭品,并在墓地上进行祭拜仪式。

3. 禁忌:在邵阳,禁忌很多,在丧事期间和祭祀期间必须遵守。

比如,不能在神位前吃东西、不能在墓地上喧哗、不能在墓地上挖土等等。

以上就是邵阳丧事规矩的一些内容,虽然有些规矩可能有些陈旧,但是对于邵阳人来说,这些规矩是一种传统和文化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并且让这些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湖南丧葬习俗

湖南丧葬习俗

灵堂亦称“孝堂”、“灵棚”。

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

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

”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

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俗称“入殓”、“入棺”、“入木”、“上材”,指将尸体放入棺内。

起源甚古。

《周礼·春官·小宗伯》:“大敛、小敛”。

《仪礼·既夕礼》:“大敛于阼。

”贾公彦疏:“主人奉尸敛于棺。

”阼,指正屋居中东边。

古代宾礼,此为主位;西边的阶为高位。

大敛时,常在主位上入棺。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

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

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

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

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

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

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

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

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

并告祖、告天地诸神。

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

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

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

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

湖南长沙县家乡殡葬习俗

湖南长沙县家乡殡葬习俗

家乡殡葬习俗湖南省长沙县白沙镇锡福村。

一、关于丧事叫法我们那里死了人叫“老了人”,丧宴叫“吃烂肉饭”,简称“吃肉”(在过年时特别忌讳“吃肉”这个词,不吉利),几年前乡里邻居亲朋好友还是统一在晚上来吃的,可后来因为有些丧觉得客人较多,为了不拥挤,就改成中餐和晚餐都可以“吃肉”,“吃肉”时还要“喊礼”,所谓“喊礼”就是在管事人的陪同下孝子在宾客吃饭期间进行的一次感谢,感谢所有来宾的抬爱来探望逝去的人。

80岁以上的人去世叫“喜丧”,死者停放日期一般为5或7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根据丧者家属的时间调剂或家庭经济条件来决定),但在三十岁左右死亡的年轻人最多只能停放三天再送上山。

埋葬就是“送上山”的意思。

(在长沙县白沙镇临近的福临镇所有死者都只存放三天)。

“送上山”之后的三天,孝子孝女及其后辈去坟前上香烧纸钱,叫“圆坟”,寓意着逝者以安家。

后面还有“头七”、“三七”、“五七”之类的法事。

不过一般注重的是“三七”,会浓重的举办。

二、棺材在没有统一实行火葬时,家里有上了六十岁的老人就要提前准备一口棺材(人到晚年总有一死,提前准备造福后代)。

听伯伯说棺材的材质是用杉树木质的,请木匠做好,再涂上一层油漆,油漆用两种颜色,军绿色或枚红色,一般年纪大的用玫红,年纪偏低的用军绿,棺材两头可写上“福”、“寿”等字样。

三、请人人一旦落气,直系亲属就在他们家里放鞭炮来告示邻人他已驾鹤仙去了。

孝子首先到舅家报丧,去舅家必须磕头,待舅舅或舅家亲戚扶起,再说明去世情况(有些人磕头时是不会被舅家扶起的,因为他们在父母生前极不孝敬父母,难以让人原谅);然后在乡里寻找一位有名望或村里有学问的人担当丧事的“管事人”,(管事人:在吃丧宴时要陪同孝子前去“喊礼”,再是出纳之类的工作。

)最后去邻居家请人帮忙办丧事,去邻居家要磕头,在邻人的每一家里选一个人给自己帮忙,被请到的邻人都要去丧户家里帮忙,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丧户的同情。

四、对待逝者孝子孝女要帮逝者洗净身体,寓意洗净尘埃,放下辛劳,再穿衣服,衣服是三层,先由家中的老幺穿近身衣服,都说最小的孩子是老人最牵挂的,穿近身衣服,让老人了无牵挂的离去,然后是比老幺大的,总顺序是从小到大穿,等到穿戴整齐,修饰脸部发型后,孝子孝女在逝者旁边念叨着“勿牵勿挂”之类的话语,有舍不得逝者离开的,会把先前逝者送给他(她)的东西放在身旁作为一种念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
用水洗尸叫“净身”,讲究“前三后四”。

若死者为男性,还要请人剃头,穿寿衣。

忌穿袄子,因袄与“咬”同音。

女的则要戴上丝帕,贴身穿红色衣服。

裤腰带用青线或白线,一岁一根合成股,不能扭,从腰前围向背后,忌打疙瘩。

脚上穿长袜,纳鞋底用“跑马针”,不能用勾针子“回扣”。

亡者父母尚在,男的就戴白帽和三尺长的孝帕;女的戴白帽,贴身穿白衣。

穿时还要看裤内有无大小便,说大便象征福泽,后人受用不尽。

死者的衣服要甩到房上日晒夜露,也有挑好的经过消毒处理留作纪念。

尸体从床上移至木板上,用火纸将脸盖住,也有用拌有葱姜的鸡蛋饼子盖的。

不能叫太阳直接照射遗体,也不能让猫狗靠近。

有的给亡人手上塞些馍,放上柏枝,说是阴间恶狗多,可用这些东西打狗。

在死者脚前点一盏灯,叫“点脚灯”。

据传,阴曹地府黑暗无光,点一盏脚灯好照路。

用三斤六两火纸,打上钱凿印痕,待人一掉气便烧。

纸灰用白布小袋装上,放在棺前,说这种“落气钱”是亡者的“私房”,任何人不得占用。

另外,入棺前还要把药罐打碎,以示祛病防灾。

用高凳将棺材支在堂屋上方,男的停在正中,叫“寿终正寝”;女的停于右侧,叫“寿终侧寝”。

棺底铺上草木灰,用碗口盖五至七个印子,再用酒盅分三行一岁按一个印子。

灰上铺柏枝或皮纸,盖上“兜单”,落气钱放在右手跟前。

最上面盖的叫“盖坝”,上齐颈,下遮脚。

棺盖挪开一寸左右的缝隙,以便“假死还阳”。

同时用黄裱将家神牌位封住,出丧后揭开。

灵柩小头前安灵桌一张,上放香米,扎白布孝幛,供灵牌或引魂幡。

现在一般将遗像放大镶在玻璃镜框里,置于灵堂正中,两边写“音容永隔泪难禁,灵柩将离痛无极”之类的挽联。

如死者是男性,孝子就写“新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灵位”,左下侧落款写“祀男××敬立”。

若是女性,就将“显考”换成“显妣”。

灵堂两边搁放孝男孝女及众亲友们赠送的花圈、祭幛及挽联。

大户人家,还要立神主牌位,上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主”,神字右边一竖和主字上面一点不写。

牌位夹层内写上亡者生卒年月日时,享年若干岁等。

故意漏写一竖一点要请当地名望较高的老人写,俗称“点主”。

点主官一到,孝子要在门外跪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