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读后感三篇
《城堡》的权力迷宫读后感

《城堡》的权力迷宫读后感《<城堡>的权力迷宫读后感》《城堡》是弗兰茨·卡夫卡的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它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和荒诞的权力迷宫。
读完这部作品,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的主人公 K 来到一个村庄,试图进入城堡。
城堡高高在上,象征着绝对的权力和神秘的权威。
然而,K 无论怎样努力,都始终无法真正接近它。
这种无法触及的距离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权力的遥不可及和普通人在权力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在这个村庄里,权力的运行规则模糊不清,充满了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官员们的态度冷漠、推诿,让 K 的努力一次次化为泡影。
他们看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但实际上却充满了人为的障碍和刁难。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看似有章可循,实则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权力操作。
那些繁琐的程序、含糊的解释,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和无助。
K 在这个权力迷宫中的挣扎,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一方面对进入城堡充满了执着和渴望,展现出了人类对于权力和认可的追求;另一方面,在面对重重困难和挫折时,他又逐渐变得疲惫和迷茫。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其实正是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常常会有的感受。
我们渴望成功,渴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受到打击,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选择。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十分微妙。
村民们对城堡既敬畏又依赖,他们在权力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而 K 作为一个外来者,试图打破这种既定的秩序,却始终无法得到他们的真正支持。
这反映出了在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因为恐惧和利益而选择顺从,而那些试图挑战权威的人则会被孤立。
此外,《城堡》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村庄的寒冷、阴暗,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仿佛暗示着权力的冷酷和无情。
这种环境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氛围,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
【精品】《城堡》读后感三篇

《城堡》读后感三篇卡夫卡的小说犹如鲁迅得分文章,往往很难品味出其中的奥妙,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城堡》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城堡》读后感《城堡》使我们感到因迷失在远离人烟的森林中而彷徨——它应该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内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弗兰茨·卡夫卡1904年1月27日至友人波拉克的信。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正在加速。
一切都好像装上了时代的引擎。
火车一次次提速,摩天大楼一层层加高,人们说话的节奏也随着城市越来越激昂的频率加快。
无数的城市提出了“城市慢行日”的概念。
于是,无数的汽车减慢了车速,无数的行人放缓了脚步,无数的风景定格沉淀,变得绚丽多彩。
然而,人心中的欲望却一刻也不曾停歇。
现代人惊恐地发现,现代社会的本质不过是由利益构建起的巨大框架结构而已。
人情冷漠,为利益追逐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
现代人为自己发现社会的本质而异常恐慌。
然而,早在两百多年前,一双富有洞察力的眼睛就穿越了时代的障碍,清晰地预言了现代社会的本质。
为追逐利益,历经千辛万苦,回头猛然发现,终其一生,我们要寻找的只不过是一个“城堡”而已。
如果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那么《城堡》中所设下的预言就是建立在神话上的现实。
巫师透明的水晶球中隐藏着对未来的猜疑,科幻小说的扉页夹杂着对于未来的窥探。
不过这些预言未必准确,你大可以一笑而过。
然而,对于《城堡》中的预言却不得不信。
卡夫卡无愧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城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现代启示录。
《城堡》中的预言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活在卡夫卡预言的世界里。
《城堡》的预言至今仍有着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每个人心中的恶魔在把夜啃垮,无所谓好坏,这就是生活。
早在二十世纪初,卡夫卡就惊恐地发现,在社会柔和的外表下,掩藏着人性的不真实。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他对未知世界的窥探,也来自于他敏锐的洞察力。
卡夫卡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喊。
他的尖叫振聋发聩,穿越一个世纪的长度,至今在我们耳边萦绕。
最新-《城堡》读后感(精选多篇) 精品

《城堡》读后感(精选多篇)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目录第一篇:城堡读后感第二篇:《城堡》读后感第三篇:《城堡》读后感第四篇:《城堡》读后感第五篇:《吝啬鼠城堡》读后感正文第一篇:城堡读后感《城堡》读后感牛凯我在迷宫里迷了路,这座迷宫的主人是弗兰茨·卡夫卡。
k来到城堡脚下的村子,来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只有谎言的世界。
一切的人,一切的口信,一切的行为,一切的命令,一切的一切只要暴露在城堡下时,都披上了虚假的外衣。
俗话说“真真假假”,但在这里只有“假假假假”。
黑魆越的城堡威严地注视着脚下子民的一举一动。
村民们带着枷锁,忍受着城堡及其走狗的监视,无法逃脱,更无法反抗,永无天日。
他们只能用巴结的方式求生存,任何与城堡的联系,哪怕只是不起眼的一丝一缕,哪怕是阵年旧事,也都会成为村民们重视的珍宝与炫耀的资本。
《城堡》这本书里面有真情吗?我觉得是有的。
唯一的真情就在弗丽达对k的感情里面。
虽然弗丽达接近k更多的是为了让这唯一的外人把自己带离这压抑的村庄,逃脱那无处不在的城堡的眼睛。
虽然弗丽达一直在帮助k走向城堡,但是她曾经真情流露向k哭求离开这个地方。
就在这个过程中,弗丽达对k的坚忍不拔其实是倾慕的,在个人目的之外,她确实是喜欢k的。
旅馆老板娘也对k说过,弗丽达就像她的亲生女儿,希望k照顾好她。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初步的解读是卡夫卡在影射当时的奥地利。
像城堡一般严密,高高在上的哈布斯堡家族坚守着自己绝对高贵的血统,与世隔绝,同时又用暴政统治着奥匈帝国。
这样的解读,我认为比较符合小说的背景,但是无法解释k为了进入城堡而进行的努力。
然而卡夫卡的好友布洛德却从宗教角度出发,将城堡看作坚固的天国,k为了取得神的眷顾使尽浑身解数。
奥林匹亚山近在眼前却寻不到登山的道路,要谋求见到山上的神却不得要领,山下的人对这样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k为了自己的目标,只得从山下的村庄开始,一步一步向神山顶峰进发。
对于这样的解读,我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自小接受无神论教育,对于“神”,我只知“子不语怪力乱神”,带点敬畏,独缺虔诚。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卡夫卡《城堡》读后感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中国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本职为保险业务员。
海顿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名家和大师。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他用荒诞,夸张的手法,点出了梦魇般的世界现实。
布莱希特曾称海顿是“一位先知式的作家。
”马克斯·布洛德写道:“卡夫卡的《城堡》是世界的一个缩影,小说中关于某一类型的对于世界做出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其准确与细致达到无可比拟正确的程度。
惊觉由于每个人都能觉察到自己身上也有这种类型的成分——如上所述正像他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理想国,堂·吉诃德或于连·索黑尔也是他的'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所以卡夫卡的《城堡》小王子超越了书中所写女英雄的个性,成为一部对每个人会人都适合的认识自我的作品。
”正因为卡夫卡所揭示的东西在世界上具有如此普遍性,所以他的作品才会流传如此广泛。
作家出版社2021年3月第1版,高年生主编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一卷《城堡》,《城堡》中的K离乡背井来到城堡旁的村庄。
在茫茫雪海中,城堡近在咫尺而远在天涯,他既黯淡不了城堡,又回不了村庄。
为了被要塞当局接受,他作出一切努力,当修道院终于可能给他机会的时刻到来时,他却过分疲劳,倒枕大洗澡而痛失良机。
舒伯特现象一般的理解是指人受到自己无法理解无法左右的力量的控制和摆布,发现自己处在一种不能以理性和逻辑去解释的荒诞奇特的境况中,内心充满恐惧,焦虑,迷惑,困扰和愤怒,但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出路,那任意摆布人的力量是出自那样庞大复杂的机制,它又是那样的随意,它无所不在又并无所寓形,人受到它的压迫却又赴愬无门。
为什么卡夫卡这个词可以在世界各地流行?世界各国的卡夫卡研究者八十年来花了极大的精力卡夫卡作品的意义,他们的成绩十分相当可观。
城堡读后感(精选4篇)

城堡读后感(精选4篇)城堡读后感1 一开始被封面吸引,那种肃穆、神秘的氛围。
小说很长,中间有不少插图,倒是能歇一口气。
读前几章时,觉得小说的情节很复杂,太多人物,太多起伏。
但是,读过之后细细想来,其实挺简单:主人公K想进城堡,却死活进不去,反而被困在了城堡下的村子里。
《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城堡》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卡夫卡风格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K的绝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为了进入城堡,费尽周折,充分地感受了世态炎凉,然而还是没能进去。
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感受那种困境,而更在于获得一种心灵的洗涤,一种沉静的状态。
故事中,迷雾笼罩下的城堡,城堡下的村落,种种离奇的事情,都能感觉道一种怪诞的气氛,让人透不过气,神秘莫测。
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都好像隐藏在黑暗里,只露出冰山一角。
在这样的环境中,K被恐惧与孤独包围,似乎并不是奇怪的事情。
无所不在的迷茫、恐惧,K却还一直在坚持着,不论遇到什么阻碍。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好像对K十分防备,似乎K是个“怪物“一般。
村子里的人对克拉姆——这个左右着K能不能进入城堡的人,却好像生来就心怀畏惧,对于克拉姆的话,都十分服从。
然而,从始至终,克拉姆都没有真的出现,他一直存在于别人的话语里,他的形象甚至都是不确定的。
村里的人和城堡里的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K的种种行为,觉得K的思想简直不可理喻。
所以,K得不到周围人的支持,只好孤军奋战。
后来,K为了进入城堡,尽力地按照城堡的指示去做,他没有任何自由的选择,必须努力抓住一切与城堡发生联系的可能性,比如搬到学校,接受并不乐意的工作。
所以,K是自相矛盾的,进也不行,退也不愿。
卡夫卡写的东西总是很荒诞,甚至说,挺难懂的。
但是,仔细想想,何尝不是现实?而且,真事得可怕。
我们生活在现实里,我们也会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也会面临抉择,向左还是向右,这是个永恒的问题。
城堡读后感500字

城堡读后感500字作品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
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下面由本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城堡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希望可以帮到你。
城堡读后感500字一那群小伙子一个叫弗里兹的人打电话通风报信,弗里兹是——副城守,他告诉电话里的人,他发现了K先生,一个其貌不扬、三十岁左右的汉子,枕着一个小背囊,正安静地睡在一只草包上,手边放着一根结结巴巴的手杖。
弗里兹还说K对待一切的态度都很无礼,也许他有着什么正当的理由。
K先生把弗里兹的话听的一清二楚。
这样,但弗里兹在那边查询,小伙子在这边等候回音的时候,屋子里静悄悄的。
K先生没有移动他所在的位置,甚至连身子也没有动一下,仿佛毫不在乎似的,只是望着天空。
K先生与老板有笑有聊,老板对K先生的态度还好,但是K先生好像知道老板有谋,很想摆脱他,因为这家伙正心神不定地咬着嘴唇哩。
想要赢得他的信任是不容易的。
K正要走出去,他还以为是普普通通的木框上的一块板呢!可是现在才清楚,这原来是一幅画。
读了这段,我觉得K先生是个很有聊的人,脾气也很好的人,因为老板跟他聊天的时候,K先生是很心平气和的。
K先生一直都很想进入城堡,但是却遭到了重重阻碍,K先生因此与城堡当局以及小村子的全体村民之间展开了种种斗争,K先生试图通过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弗里达以及信使巴纳巴斯等人的帮助,能接近城堡里的官员,然而不论它怎么努力,最终也还是没有达到目的地。
城堡读后感500字二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曾拥有过一座尘封多年的“城堡”。
读毕郝景芳的《城堡》,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有些人把这座城堡单纯地当作小女生心目中的幻想,批评其语言和思想太过幼稚,而我并不能苟同。
是的,我承认,这部短篇小说无论从题材还是内容来说,都不如《北京折叠》成熟老练,也没有那般深刻。
但是,这篇小说,它确确实实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灵魂深处的共鸣。
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 观后感 课程论文 看不见的网——读《城堡》有感

看不见的网——读《城堡》有感一直很欣赏卡夫卡的作品。
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他总是采用荒诞的手法讲述荒诞的故事,却总能给人一种真实之感。
他总是毫不留情地向我们剖开现实,揭露现实的残酷和人的渺小和无奈。
他是如此的敏锐直白。
如果说《变形记》是对卡夫卡所处的一个家庭的“异化”,那么《城堡》就是对整个社会的洞悉。
比起看《变形记》时的震惊恐慌,看《城堡》的感受更像是一个人在冰冷的海水中慢慢下沉,不知不觉中感到窒息和无力。
《城堡》的真实是叙述的真实、语言的真实,心灵的真实以及人的存在的真实。
而噩梦般的感受也来源于这些真实。
简单的说,《城堡》所描写的是一个外乡来的土地测量员竭力想取得认可,实施工作,却一直被阻挠,荒废着时间和精力,一切的努力都化为徒劳的故事。
故事来来回回就讲述着他是怎样想尽一切办法和手段想与城堡取得联系,却又一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村子里的人是多么麻木又无聊,畏惧和崇拜着城堡里的一切,卑微地生活着,他们又是如何冷漠地对待k这个外乡人,在这里,他没有身份,没有立足之地,穷尽一生也摆脱不了宿命般的绝望。
但是,这也是一个复杂的故事。
城堡是一个象征,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象征着主宰小人物命运的力量;象征着一个权力无所不在的官僚集团和机构;象征着一种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的“网”。
在森严的行政当局面前,在极度官僚主义和窒息人的社会关系面前,在腐败的奥匈帝国统治下,普通人的普通愿望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们在层层机构的官僚作风下只得窒息而死。
城堡当局既然没有聘请K,却给他派来了两个助手;K尚未到任,却收到了城堡当局对他工作表示满意的表扬信,而这封信是从废纸篓里拣来的,信差也很久没见过城堡官员了,而且他根本没有资格主动见到那位高不可及的克拉姆。
这是一座寒酸的、破败的城堡,“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但对于劳动人民来说仍然高不可及。
城堡官员常常到专供他们淫乐的赫伦霍夫旅馆来寻欢作乐,女侍者们竟以此为荣。
卡夫卡城堡卡夫卡《城堡》读后感精选多篇

卡夫卡城堡卡夫卡《城堡》读后感精选多篇《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卡夫卡《城堡》读后感精选三篇篇一在文学界一直有这样一种共识:如果要讨论20世纪文学,那么卡夫卡就是无法绕过去的作家。
可想而知,卡夫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作为一名读者,我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时,会觉得他的小说十分难读,尤其是长篇小说,阅读时甚至几次想到放弃阅读。
对我来说,《城堡》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和《美国》与《审判》一样,《城堡》也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小说。
《城堡》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就是讲述小说主人公,自称是土地测量员的K受城堡的聘请来测量土地。
但是当K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时,却发现自己不被允许进入城堡。
于是K为让自己进入城堡而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然而K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实现,城堡当局一直拒绝他的任何要求,连城堡管辖的村庄、村民以及村庄中的小学校、客栈都与K为敌。
最终,K还是没能进入城堡。
小说以《城堡》命名,所以“城堡”这一物体也成为这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意向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
在小说一开头,卡夫卡这样描述了“城堡”:“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
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
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
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境,凝视了好一会儿。
” 因此,也奠定了“城堡”存在的一种基调:“城堡”既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是一个飘渺的难以触摸的虚幻的想象。
随着小说的发展,“城堡”也确确实实表现出了它这种既真实又虚幻的特点。
说“城堡”的真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作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城堡真实的存在于K的面前,在村子的抬头即可以看到城堡。
其次,在小说中,“城堡”就是最高当局的代表,它时时刻刻影响着K 在村子的生活。
K之所以会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正是因为接到了来自城堡的聘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堡》读后感三篇
大多数谎言都是令人极其厌恶的,但马克斯布罗德对表现主义先驱、西方现
代派文学始祖卡夫卡撒的谎,几乎大多数人都原谅了、认可了。
布罗德是卡夫卡
的好友,卡夫卡生前叮嘱自己的好友,手稿要全毁掉,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也不能
再版。
但是,布罗德没有信守承诺,在卡夫卡逝世后,却竭尽全力地整理好友的
作品,并且将其发表。
《城堡》这部并没有写完的杰作,就是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没有布罗德的“失信”,读者就永远不可能读到经典名著《城堡》。
正像《城堡》的出版不容易那样,人们阅读该部作品时也不是很容易的——这部小说,完全跳出了传统小说的构建框架,其荒诞的情节,让读者恍然走入迷宫,不辨东西南北。
卡夫卡生活在世纪之交之际,国际动荡,他的祖国奥匈帝国更是处在种一狂
热的状态之下,盛衰之间,直接间接都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
而卡夫卡是犹太人,犹太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种族,却也是最凄惨的种族之一。
卡夫卡的三个妹妹,
都在1942至1943年间死在法西斯集中营内。
而对卡夫卡来说,还有一层悲剧:他的父亲相当暴躁,动不动就呵斥卡夫卡。
这个父亲需要卡夫卡绝对的服从和恭敬。
祖国、种族、家庭,三重重压之下,本来就沉默的卡夫卡更加沉默了。
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卡夫卡,他需要一个情感的宣泄口。
于是,文学创作
成了他宣泄最好的办法。
卡夫卡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所有真知灼见,所有的
迷惑不解,都融进了作品中。
现实中,卡夫卡的身体异常瘦弱,1917年还被确诊
为喉结核,经常无法正常工作。
1922年卡夫卡退职,1924年死于基林疗养院。
从1883年出生,到1924年生命终止,卡夫卡短暂的一生里,就没有多少真正快乐的
日子。
这种极度压抑的心绪,变成了文字,也走进了《城堡》
土地测量员K一踏进城堡的土地(或许根本就不是城堡的土地),就遇到异常尴尬的事:没有伯爵的许可,他连旅店都不能住。
但是,事情还没有弄明白,又
变成了别人认可他是到城堡的土地测量员。
于是,旅店的每个人都对他开始恭敬
起来。
按理来说,进入城堡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可在卡夫卡的笔下,这位测量员
同志却因为种种原因,竟然始终无法进入城堡。
城堡明明是天涯咫尺,可事实却是咫尺天涯。
想进进不去,想了解又神秘莫测。
卡夫卡的作品就是如此,整部作品充满了象征、隐喻。
或许,卡夫卡生前很
多的愿景,包括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对温暖的家庭生活的
渴望,对爱情的追求,都如城堡一样迷迷糊糊,永远没有答案。
这些东西,离现
实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到能抓取一把油盐酱醋茶;可又是那么远,远到明明在眼前,却始终都不属于自己。
毫无疑问,土地测量员K的故事,也是一个被作者充分异化的故事。
但客店
老板娘、城堡官员的情人、城堡的信守、村长和他的妻子、学校的教师等等角色,又是那么真实。
也就是说,城堡若有若无,但与城堡相关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不都有一个看似确定,实际上却一点儿都不确定的城堡吗?人一辈子都在追求,但往往忽略了最终追求的是什么,于是,城堡就形成了。
不过,幸好每个人的城堡都不确定,否则这个世界也就缺乏了诸多乐趣。
这也正如
卡夫卡这部《城堡》,若是卡夫卡把里面的城堡写得太具体,或许读者又会感觉索然无味了。
城堡的不确定性,恰恰构成了奇绝诡谲、令无数读者着迷的《城堡》。
提及卡夫卡,最大的印象便是,嗯,一个讽刺主义小说家,为何这样说?
因为他曾写过的《变形记》——讲述主人公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虫的故事。
荒诞不羁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深刻的讽刺。
这是卡夫卡最为擅长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不难猜想,其个人生活,赋予
了他这样的思想认知。
且看卡夫卡的家庭,父亲是个成功的生意人,为人专横暴躁,要求卡夫卡对
其言听计从,而母亲性格忧郁。
正是这样,卡夫卡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与爱,精
神压抑、性格偏激,憎恨着暴君式统治。
本书《城堡》则是体现这样的憎恨。
在卡夫卡41年的短暂生涯中,留下几部未完成作品,《城堡》便是其中之一,更是最后一部作品。
其实,《城堡》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K(第一次见外国小说的主角名字只是个英文字母,猜想会不会是指卡夫卡本人?)收到城堡的录用通知,被任命为土地测量员,不料不远万里奔赴到城堡附近的村子后,被告知:无许可证,不能
进入城堡。
为求许可证,K与各种人打交道,客店老板、信使、酒店女招待、大
人物秘书、教师等,向他们寻求帮助,但却依然未果。
然,故事简单,所反映的内在精神,却叫人“心灰意冷”(请容许我用这个词,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真让我的心拔凉拔凉滴)。
其一,深入骨髓的阶级统治。
阶级地位明显:城堡统治者秘书村长信使村民外乡人,是的,主人公即是最
底层的外乡人。
K初来乍到,城堡、村子的人,无一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冬日里天寒地冻,去哪家,哪家都不留,除了怕惹祸上身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打心里就看不起K,总以蔑视的眼光看他——当他与酒店侍女订婚时,认为身无一物的他配侍女,真
是赚大了。
其二,人人勾心斗角,互不信任,活生生“职场剧”。
在K与众多人周旋时,每个人明里暗里所存的心思均不一样。
就拿与其订婚的侍女来说,根本不信任K,总认为他与自己订婚,是为了与她的前情人——卡拉姆老爷(城堡统治者之一)搭上关系。
然而,在明面上,却处处说有多爱K。
最后的结果是,不听K的解释,认为K与别人相爱,直接将K舍弃,转身与其助手订婚。
关于这段恋情,记得K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为什么连一个助手说的话,都会动摇你。
宁愿相信他人,不相信枕边人,可怜!可叹!
恋人便如此,更遑论其他人。
其三,城堡的统治者,是也,非也。
怎么说呢,城堡的统治者,提及最多的便是克拉姆老爷。
而关于他的形象,刻画得不多,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认为克拉姆长这样或那样。
然而,谁才是真的克拉姆本人,书中并未言明。
就是这样,便也无人敢去探寻真相,除了外乡人K。
上层统治者的强权与神秘,底层人士的敬畏与无知,显露无疑!
忽然在想,为何每个人都如此崇拜统治阶级,未曾想过“叛逆”,未曾探明真相,未曾变成另一个“K”。
其四,一字一句,蕴含深意!
这本书,应该是我今年看过最难懂的书了,犹如看英文般。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个字我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便不知何意。
《城堡》描述的最多的就是,心理活动与对白。
因故事人物大多表里不一,所以很多想法与说辞蕴意深,很难GET到!
一字一句,看得好生艰难。
以上便是,我所理解的《城堡》!
此书未完结,真是遗憾。
一开始被封面吸引,那种肃穆、神秘的氛围。
小说很长,中间有不少插图,倒是能歇一口气。
读前几章时,觉得小说的情节很复杂,太多人物,太多起伏。
但是,读过之后细细想来,其实挺简单:主人公K想进城堡,却死活进不去,反而被困在了城堡下的村子里。
《城堡》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城堡》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卡夫卡风格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K的绝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为了进入城堡,费尽周折,充分地感受了世态炎凉,然而还是没能进去。
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感受那种困境,而更在于获得一种心灵的洗涤,一种沉静的状态。
故事中,迷雾笼罩下的城堡,城堡下的村落,种种离奇的事情,都能感觉道一种怪诞的气氛,让人透不过气,神秘莫测。
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都好像隐藏在黑暗里,只露出冰山一角。
在这样的环境中,K被恐惧与孤独包围,似乎并不是奇怪的事情。
无所不在的迷茫、恐惧,K却还一直在坚持着,不论遇到什么阻碍。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村子里的每个人都好像对K十分防备,似乎K是个“怪物“一般。
村子里的人对克拉姆——这个左右着K能不能进入城堡的人,却好像生来就心怀畏惧,对于克拉姆的话,都十分服从。
然而,从始至终,克拉姆都没有真的出现,他一直存在于别人的话语里,他的形象甚至都是不确定的。
村里的人和城堡里的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K的种种行为,觉得K的思想简直不可理喻。
所以,K得不到周围人的支持,只好孤军奋战。
后来,K为了进入城堡,尽力地按照城堡的指示去做,他没有任何自由的选
择,必须努力抓住一切与城堡发生联系的可能性,比如搬到学校,接受并不乐意的工作。
所以,K是自相矛盾的,进也不行,退也不愿。
卡夫卡写的东西总是很荒诞,甚至说,挺难懂的。
但是,仔细想想,何尝不是现实?
而且,真事得可怕。
我们生活在现实里,我们也会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也会面临抉择,向左还是向右,这是个永恒的问题。
然而至少,我们没有那么绝望。
世界上两全其美的事情毕竟不多,所以,无论进还是退,都遵从本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