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采油技术及化学助剂进展

合集下载

分析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

分析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

分析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摘要:石油不仅是常见的工业资源,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源。

通过石油开发的化工产品和能源,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使用。

而且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增加,基础油在下降,这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原油开采。

因此,采用先进的采油技术来提高采收率,增加产量,降低采油成本是非常必要的。

三次采油技术结合了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物理技术,在保证石油产量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引言石油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是化工、交通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不可再生能源。

中国有大量的石油储备,但其中大部分比较困难。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每年都增加了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但石油供应却在下降。

为了保证石油生产,必须不断提高石油的开采和去除效率,提高石油的使用质量。

采油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在开采石油的第一阶段,原油在地层本身的压力下从表面挤出,开采石油的第一阶段产量很低。

随着潜望镜理论的发展,逐步实现油田压力与石油增产的关系。

井的出口与压力梯度密切相关。

在二次采油阶段,必须向地面注入高压水,以增加负荷压力,便于进一步使用油。

最初生产的液体产量比较高,但随着利用率的提高,原油利用率持续下降,原油产量无法有效保证。

大部分原油仍以水滴形式储存在岩石孔隙中。

因此,更高的采油率更为重要,因为严格依靠注水无法实现原油的高效利用。

1三次采油技术的概述1.1采油技术的重要性第三次采油技术仅仅意味着在采油过程中一次次采油后先进技术更大程度的采油。

本文分析了当前开发过程中三次采油的应用技术。

主要包括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等。

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常被用于开发更高级的石油再生技术。

星际深层储层材料性能似乎有所提高,采油效率正在提高。

分析从不同角度应用较高的采油技术,不仅能提高油田的采油量,还能给石油企业带来效益。

它也在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1.2采油驱油技术的类型三级采油技术可根据原理和操作方法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级为一定程度的水处理,尤其是油田抽油机过程中,主要方法是提高油田粘度。

几种化学法三次采油技术应用及分析

几种化学法三次采油技术应用及分析

几种化学法三次采油技术应用及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碱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等常规的化学法三次采油技术发展现场,并对各种技术手段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最后对表面活性剂驱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耐温抗盐双子表面活性剂引言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三次采油的简介在世纪年代以前,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油层原始能量进行自喷开采,一般采收率仅为5%~10%,我们称之为一次采油(POR)。

这是油田开发早期较低的技术水平,一次采油使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被留在地下。

随着渗理论的发展,达西定律被应用于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表明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成正比关系。

这使人们认识到一次采油造成原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油层能量的衰竭,从而提出了以人工注水气的方法,来增补油层能量,保持油层压力开发油田的二次采油方法(SOR)。

这是当今世界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使油田采收率提高到,是一次油田开发技术上的飞跃,但二次采油后仍有一剩余残留在地下采不出来。

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原油采收率提高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新的三次采油方法(EOR)。

三次采油指油藏经过一次采油依靠油层原始能量、二次采油通过注水补充能量后,采取物理一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一液、液一液、液一固相间界面作用,扩大注人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二、三次采油的分类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混相法、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

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化学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碱(Alkaline)驱、聚合物(Polymer)驱、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驱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碱一聚合物复合驱(AP驱)、碱一表面活性剂一聚合物复合驱(ASP驱)或表面活性剂一碱一聚合物复合驱(SAP驱)。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型采油技术便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油田增油技术之一。

该技术主要依赖聚合物驱来改善油藏物理化学性质,使得原本固定于油层孔隙中的原油流动起来。

但是,聚合物驱采出液带有聚合物以及其他伴生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聚合物驱采出液的处理技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目前,国内关于聚合物驱采出液的处理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化方法生化方法运用微生物等生物学手段将采出液中的有机物降解,以达到减少采出液中污染物的目的。

研究表明,微生物会将采出液中的各种有机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毒物质。

该方法不仅能够降低成本和排放,而且由于生态环境原因,更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倡导。

2.生物吸附法生物吸附法是指利用微生物、菌株及其代谢物,通过生物吸附来去除采出液中的污染物。

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和高度选择性,可以有效降低聚合物驱采出液中有机物的含量。

但由于其处理效率受到温度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缺点就是设备与操作成本较高,需要经过系统地调查和设置。

3.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利用电化学反应来进行处理,其能量消耗量低,处理过程短暂,占地面积小,适用于工业生产。

可以使用阳极氧化和电解等方法,在电极表面反应转化为氧气和水等,对污染物进行处理。

4.微波辅助技术微波辅助技术可以通过微波能量的局部加热使聚合物在采出液中分离出来。

该方法需要考虑微波功率、加热时间以及体系及模型的复杂程度,以达到处理的最佳效果。

化学法则是利用化学吸附材料进行处理,以分解采出液中有害物质。

综合利用化学态吸附材料,示例如有填充材料,吸附催化剂,粘附提取剂以及净化剂等等。

化学法的优点在于效率高,处理更灵活,可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正处于发展创新的阶段,当前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进行技术深入研究和实践。

三次采油

三次采油

三次采油(EOR)成为一种在一、二次采油之后有效提高采油率的重要技术,而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其中表面活性剂驱和三元复合驱(ASP,即碱-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则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三次采油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和概述了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性能、应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内容:0 前言石油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

由于常规的一、二次采油(POR和SOR)总采油率不是很高,一般仅能达到20%~40%,最高达到50%,还有 50%~80%的原油未能采出。

因此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提高采油率已成为石油开采研究的重大课题,三次采油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提高采油率的方法。

目前,三次采油研究以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采油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而表面活性驱则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其中所用驱油液的主要添加剂是表面活性剂,本文讨论表面活性驱所用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应用特点和进展。

1 表面活性剂的制备由于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和助剂绝大部分是阴离子磺酸盐及羧酸盐,其提高采油率效果最为显著,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在三次采油中重要的阴离子磺酸盐及羧酸盐的合成与制备。

对于磺酸盐制备的磺化反应所用的磺化剂,常用的有浓硫酸、发烟硫酸、三氧化硫和氯磺酸。

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综合比较来看,以三氧化硫磺化工艺最优,其通用性、安全性、适用性都比较好,成本也较低。

因此在磺酸盐合成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1石油磺酸盐的制备石油磺酸盐是以富芳烃原油或馏分磺化得到的产物,其主要成分是芳烃化合物的单磺酸盐,其中有一个芳环与一个或几个五元环稠合在一起,也有二个芳环与一个或几个五元环稠合在一起,其余的则为脂肪烃和脂环烃的磺化物或氧化物。

目前主要采用磺化法,分别有三种制备方法:白油生产副产物法、原油磺化法和两步磺化法。

(1)白油生产副产物法。

在提炼白油的生产中利用磺化工艺,除掉原料油中的芳烃及其它活性组分,得到的主要产物是白油和磺酸油,在水相中则主要是石油磺酸盐。

浅议三次采油技术及进展

浅议三次采油技术及进展

浅议三次采油技术及进展作者:潘未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石油资源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在开采深度的增加之下,开采难度也越来越高,三次采油技术也称之为强化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该种技术的核心技术就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与物理技术,三次采油技术对于提升采油率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本文主要分析三次采油技术的概念、类型与研究进展。

关键词:三次采油技术概念类型进展石油资源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石油资源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在开采深度的增加之下,开采难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提高石油的收率,在原有需求量的增加之下,采取新型提高收率的技术已经成为保障能源开采效率的必然手段。

1 三次采油技术简介三次采油技术也称之为强化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该种技术的核心技术就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与物理技术。

在上世纪40年代之前,对于油田的开采主要使用天然能量进行,该种方法采收率很低,仅仅只有5%-10%,这称之为一次采油。

在开采工作的深入之下,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人工保持地层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人工注水的二次采油方法,这样可以将采油率提升至30%-40%。

就现阶段来看,二次采油是世界主流开采形式,但是在二次采油后,依然会有大量原油留于地下,因此,油田开发人员又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的方式提出三次采油技术。

2 三次采油技术的种类分析2.1 微生物调驱技术微生物调驱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该种技术即利用微生物来改善油藏残余油流动性的一种技术。

微生物的生长会对采油成效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地层的情况则关乎着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为了提升采油率,就要采取科学的方式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目前,常用的方式就是加入前置液优化剂生物酶,前置液优化剂生物酶对于内源微生物的生长可以起到良好的激活效果,微生物酶的表面活性剂则可以有效降低稠油粘度,可以起到乳化稠油的效果。

2.2 火烧油层与空气氧化技术火烧油层技术多应用在稠油以及超稠油油藏之中,该种技术主要适用于稠油油藏吞吐效果降低的阶段,在应用之前,需要将高温空气注入地层中,再点火焖井,待内部原油粘度有效降低后即可进行开采。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三次采油工程技术是一种常用于油田开发的方法,通过不同的工程技术手段,可以将油井中的残余油藏或者之前无法开采的油藏重新提取出来,从而提高油田的产能。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广泛,可以分为溶剂驱油、热力驱油和物理驱油三大类。

溶剂驱油是一种常用的三次采油方法,其原理是向井筒中注入一定浓度的溶剂,通过与油藏中的油混合,达到减低油粘度的效果。

常用的溶剂驱油方法有CO2驱油和聚合物驱油。

CO2驱油是一种低成本且高效的驱油方法,明显减低了油粘度,提高了开采效率。

聚合物驱油则是通过注入特定的聚合物,形成一层较厚的聚合物驱油层,以提高油井的产量。

热力驱油是通过注入高温介质,使油井中的油温度升高,减低油粘度,从而提高油的流动性。

常用的热力驱油方法有蒸汽驱油和电加热驱油。

蒸汽驱油是将高温蒸汽注入油井中,通过传热使油温升高,从而减低油粘度。

电加热驱油则是通过向油井注入电能,使油井中的温度升高。

热力驱油方法可以有效减低油粘度,增加油井的采油率。

物理驱油是通过物理力学原理实现对油井中的油进行驱出。

常用的物理驱油方法有水驱油和气体驱油。

水驱油是通过注入大量的水,将油冲入油井井筒内,从而提高采油效率。

气体驱油则是通过注入高压气体,利用气体的压力将油井中的油推出。

物理驱油方法操作简单,在一些特定的油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在三次采油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经过采前评价和采中评价两个阶段。

采前评价是指在进行三次采油工程设计之前,通过对油田地质和油藏条件的研究,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和评估。

采中评价是指在实施三次采油工程过程中对开采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这两个评价阶段,可以不断优化三次采油工程方案,提高采油效率。

三次采油工程技术应用广泛,可以有效提高油田的产能。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油田地质和油藏条件的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三次采油方法。

通过采前评价和采中评价的过程,可以不断优化三次采油工程,提高采油效率,并达到可持续开采的目标。

关于三次采油技术及最新进展

关于三次采油技术及最新进展

综合信息区域治理一、三次采油的基本原理经过一、二次开采后的原油称为残余油,通常以簇状﹑孤岛状﹑膜状以及柱状等非连续相形式被束缚于多孔性的地下孔隙网络中。

残余油能否流动理论上取决于毛细管数(Ne)的大小: Ne=Uw×Vw/σ=△P/(L×σ)式中:Uw、Vw分别为注入水的粘度和流速;△P/L为压力梯度;σ为油/水界面张力。

该式表征了二相渗流过程中动力(粘滞力)和阻力(毛细管力)的相对影响,显然毛细管数的大小决定着毛细管中油滴的运动状态、滞留位置和滞留液滴的大小。

一般说来,残余油量(通常称为饱和度)随毛细管数增加而减小。

因此,要驱动残余油,方法有两种:(1)提高驱替相流速和粘度,(2)降低界面张力。

前者通常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而后者可以通过向高含酸原油中加入碱或直接加入表面活性剂来实现。

实验表明在最佳条件下,生成或加入的表面活性剂能使界面张力从几十mN.m-1降到10-3mN.m-1以下,即可以使毛细管数上升105倍,残余油饱和度接近于零。

这就是表面活性剂驱和三元复合驱的理论基础,而具体的机理则包括:(1)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2)原油的乳化,(3)岩石润湿性的改变(从油润湿转变为水润湿)等。

二、三次采油技术的种类及最新进展1 微生物调驱技术微生物调驱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该种技术即利用微生物来改善油藏残余油流动性的一种技术。

微生物的生长会对采油成效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地层的情况则关乎着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为了提升采油率,就要采取科学的方式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目前,常用的方式就是加入前置液优化剂生物酶,前置液优化剂生物酶对于内源微生物的生长可以起到良好的激活效果,微生物酶的表面活性剂则可以有效降低稠油粘度,可以起到乳化稠油的效果。

2 火烧油层与空气氧化技术火烧油层技术多应用在稠油以及超稠油油藏之中,该种技术主要适用于稠油油藏吞吐效果降低的阶段,在应用之前,需要将高温空气注入地层中,再点火焖井,待内部原油粘度有效降低后即可进行开采。

石油开采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探析

石油开采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探析

石油开采三次采油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探析随着油藏资源的不断开采,石油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地升级发展。

三次采油技术作为目前采油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具有开采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势。

本文将从三次采油技术的概念和分类、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及展望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三次采油技术的概念与分类常规的石油开采方式只能开采出油井周围的原油,而难以开采到岩石缝隙中的原油,这就需要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使原本难以开采的岩石缝隙中原油被采集。

三次采油技术三个阶段,即水驱、气驱和聚合物驱的联合协同作用,采用化学物质或者物理手段促进岩石中残余原油的流动,从而实现石油的再生产。

三次采油技术根据驱油介质的不同分为水驱三次采油、气驱三次采油和聚合物驱三次采油。

其中,水驱三次采油是指锁藏在岩石中间的原油被水冲刷而被驱出来,通过井口采集。

气驱三次采油是指通过注入天然气或二氧化碳等气体来驱动岩石中的残余原油,使其流入油井,达到采油目的。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是利用聚合物在岩石中墙面结合的特性,使残余原油形成微粒,流动性增强,更易于提取,从而实现采油。

二、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现状三次采油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应用于我国石油产业,至今已在大量油田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据统计,目前我国开采原油的三次采油技术以上的采油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水驱占48%,气驱占25%,聚合物驱占17%。

水驱三次采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的主要方式之一,自1979年在长庆油田成功应用后,连续取得一系列的成功应用。

例如,水驱三次采油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福山油田、大同油田、庆东油田等油田中。

在应用过程中,水驱三次采油技术主要包括水泵驱动、注水管具、自动控制装置等工具的协同使用,从而实现原油的提取。

气驱三次采油技术也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场合多样。

例如,氦气、亚气等非常效气体采用于致密油、油页岩等难以采集的地层中,提高了采油效率。

二氧化碳气体采用于黄骅油田、海拉尔油田等油田,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次采油技术及化学助剂进展张达生 王宝(大庆东昊投资有限公司)
1 三次采油技术进展
(1)碱驱。

碱驱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研究应用最早的。

但由于碱耗和其可操作碱浓度范围过窄,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应用。

碱驱油机理是碱水注入后,碱与原油中的极性物质(有机酸类物质)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而原油中存在的重质油如沥青质、胶质等所含的羧酸、羧基酚、卟啉等与之协同作用,使得油水界面张力和界面粘度降低,并产生润湿性反转形成水包油、油包水和多重乳状液从而改变了毛细管力、附着力和驱动力,使原来不流动的残余油通过夹带、聚并重新处于可流动状态,从而提高采收率。

碱不仅改变了油水界面张力,而且也改变了岩石与油、岩石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

碱驱后期,含油量很低,油相不连续,油珠被滞留成为碱驱残余油。

(2)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油技术对我国油藏的物化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经过多年的研究,矿场试验也已取得全面成功,至今该技术已在油田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驱油效果,但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还不够高。

(3)表面活性剂驱。

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采收率,但矿场试验表明,表面活性剂驱成本太高,在经济上难以过关。

这就为复合驱技术的出现打下了伏笔。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十分复杂,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稀表面活性剂体系,这是指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2%的低界面张力溶液体系。

为了提高稀表面活性剂溶液渗流过程中抗吸附、抗二价离子沉淀的能力,常加入其它助剂,典型配方如石油磺酸盐1%+尿素4%+六偏磷酸钠0 2%,用1 3%NaCl水溶液配置成无醇体系。

此稀表面活性剂体系驱油时,由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使水驱残余油乳化变形拉伸成长条状或丝状,形成油珠渗流,增加了油的流动性,易于聚并形成油墙。

另一种是微乳液驱油体系,这是指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等4种组分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稳定体系。

微乳液与水驱残余油珠接触,改变了原来油水界面膜的性质,发生互溶作用,形成极易聚并的乳状液,推动水驱残余油流动,最后富集、聚并成高含油饱和带被采出。

(4)三元复合体系(ASP驱油体系)驱。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复合驱技术从三次采油技术中脱颖而出。

由于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各化学剂的使用浓度都很低,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目前一般使用的三元复合体系属于无醇的稀表面活性剂体系。

复合驱油技术综合了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单独驱油的优点,是一种效率高、适用油田广的驱油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三次采油化学助剂进展
(1)碱。

碱是最早用于三次采油的。

目前在三次采油中应用的碱主要是:NaOH、Na2CO3和NaHCO3、Na3PO4和N a2HPO4等。

在实际的驱油体系中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碱复配使用,而且考虑到地层和复合体系影响,现在有向弱碱配方方向发展的趋势。

碱浓度的大小对复合驱体系的性质影响很大。

例如,碳酸钠浓度为0 8%的碱水与油的界面张力为0 73mN/m,当该碱液中再加入2000 10-6的聚合物时,与油的界面张力可达到0 002mN/m,而当该复合体系中的碱浓度提高到2%时,界面张力又升到0 63mN/m。

而且随着碱浓度
的提高,复合体系粘度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在复合体系中加入少量碱,可以提高体系的流度控制能力。

(2)表面活性剂。

在三次采油复合体系配方中,表面活性
剂品种很多,主要有石油磺酸盐(SPS)、烷基芳基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羧酸盐等。

石油磺酸盐是多组分的混合物,它以烷基苯基磺酸盐为主体,还含有茚和满等稠环芳烃磺酸盐。

目前,石油磺酸盐和烷基芳基磺酸盐仍是三次采油研究和生产中应用最多的表面活性剂。

但是,由于各地原油性质不同造成同馏分油的性质不尽相同,从而使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产品性能不稳定,给工业化生产带来麻烦,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对三次采油而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适性的和单一组成的表面活性剂。

在三次采油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均为两种或两种以上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

目前,在国外一直受重视的研究领域是以木质素为原料合成的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由于木质素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因此由木质素合成的表面活性剂最有希望应用于三次采油中。

研究表明,高锰酸钾、高碘酸钠氧化法和浓硝酸氧化法都能获得高活性的木质素表面活性剂。

(3)聚合物。

三次采油复合驱体系要求聚合物与其它化学
剂必须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以增加采收率,同时,还需要对油藏和环境具有良好的亲善性,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保护。

近年来,三次采油聚合物基本上都是以丙烯酰胺为基础的均聚物、共聚物和改性聚合物。

目前普遍使用高分子量的阴离子型水解聚丙烯酰胺均聚物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结构缺陷,易发生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降解和损耗,引起性能大幅度下降,甚至失去使用价值。

特别是我国油藏条件复杂,加上复合驱技术要求高,因此提高此类聚合物的性能已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为提高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需要从其化学结构上提高对水解作用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用强酸型离子基团(如2 -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盐)替代弱酸型离子基团(如羧酸基团),增加金属盐的解离度,同时增加联接离子基团的中间桥链的空间位阻,均能有效提高聚合物链上酰胺基团的水解稳定性。

3 三次采油化学助剂发展方向
(1)木质素表面活性剂合成。

木质素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原
料是从制浆造纸过程中产生的废黑液(碱法与硫酸盐法造纸)或废红液(酸法造纸)中分离出来的碱木质素或木质素磺酸盐,它们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这方面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加上该产品性能稳定,在三次采油中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建议进行此课题研究。

木质素表面活性剂最终与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有望成为三次采油普适性表面活性剂。

(2)既有粘作用又有高表面活性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合
成。

众所周知,在三次采油复合驱中既要求增粘作用又要求高的表面活性,采用超声波技术合成羧甲基纤维素(CM C)与表面活性大单体的共聚物可以获得既有增粘作用又有高表面活性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从而降低三次采油成本。

(3)耐温抗盐共聚物合成。

以丙烯酰胺单体为主,辅以强
酸性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盐单体及丙烯酸单体可以合成耐温抗盐型聚合物。

该聚合物耐高温抗盐,可使用油田污水配制、降低配注成本。

(4)既有增粘作用又有高表面活性的耐温抗盐型聚合物的
合成。

在(3)课题的基础上,采用分子设计思想,在耐温抗盐共聚单体中引入具有表面活性的基团,合成出既有增粘作用又有高表面活性的耐温抗盐型聚合物。

(栏目主持 樊韶华)
51 张达生:三次采油技术及化学助剂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