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概况起源与分类共52页文档
水稻的一生-从入门到精通

芒的有无
颖毛状况
多无芒,或有短芒
颖毛短而稀,散生颖面 较快
有长芒,无芒
颖毛长而密,集生颖棱上 较慢
生
吸水发芽
理
特
抗性、适 应性
分蘖力 耐肥抗倒 脱粒性 米质
抗寒性弱,抗稻瘟病性较强 抗寒性较强,抗稻瘟病性较 弱
较强 一般 较易 较弱 较强 较难
15
性
出米率低,碎米多,胀性大 出米率高,碎米少,胀性小
41
三、水稻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一)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
水稻的一生在栽培学上是指从种子萌动开始
到新种子成熟为止。
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包括:营养生长期和
生殖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
42
株高伸长曲线 分蘖伸长曲线
穗长伸长曲线
播 种 期
插 秧 期
有终 效止 分期 蘖
最幼 高穗 分分 蘖化 期期
5
2、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
又名光稃栽培稻 起源于非洲的短舌 野生稻(Oryza Breviligulata) 起源中心位于非洲 尼日尔河三角洲, 现仅分布于西非, 约占栽培面积的1% 左右,丰产性差, 但耐瘠性强。
6
非洲栽培稻(光稃栽培稻)
7
3.普通野生稻是我国栽培稻的祖先
20
3.水稻和陆稻(旱稻)
水稻与陆稻的区别在于耐旱性不同,在对 水分关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存在着 量上的差异:
水稻 (包括深水稻和浮水稻):通气组织发达, 但耐旱性差,其生活习性与沼泽植物的野生 稻相似属基本型。
陆稻(旱稻):通气组织不发达,其根系发 达,耐旱性强,属变异型。
21
低地雨育稻
22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DOC)

第一章水稻种植的基础知识第一节概术第二节栽培稻的起源及品种类型第三节水稻作物的生物学特点第一节概述一、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二、我国水稻生产概况三、我国的水稻分区四、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一、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1、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是仅次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
我国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 %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 %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是我国的第一大作物。
全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是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重要保障。
2、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以水抑制病、虫、草害的发生。
在粮食作物中,稻米的淀粉粒最小,直径仅为3〜10呵,粗纤维含量仅含2.2 %,虽然蛋白质含量7 %〜10 %,但稻米中蛋白质的生物价高,因此,米饭不仅细致可口,而且稻米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较高。
此外,稻米的价格较高,稻米外面有谷壳紧包,比较不易吸湿返潮和虫蛀,便于运输和贮藏,稻草、稻壳等可以综合利用,因此,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较高。
3、水稻生产副产品用途极广米糠含有14 %左右的蛋白质、15%左右的脂肪和20 %的磷化合物等,是家畜的精饲料,也可提取糠油、脑磷素等。
谷壳可用来制装饰板。
稻草除可作家畜的粗饲料外,还可用于编成草苫(sh o n)。
4、稻谷深加工有广阔前景①大米食品:除直接做米饭当主食外,还可制作方便米饭,快餐米饭,方便粥,米粉制品,饼干糕点,婴儿食品,酿造业(酒类、醋)。
②米糠的利用:米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分,和维生素等,是食品、医药、化工业的重要原料。
③碎米的利用:可制作米粉、米粉线、点心、饴糖、淀粉、发酵原料、纺织物加工用糊。
④胚芽利用:营养食品、VB1、VB6、VE制剂以及饲料。
水稻的简单介绍

水稻的简单介绍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它属于禾本科稻属,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但在实际生产中通常被作为一年生作物来种植。
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如今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的种植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
它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5摄氏度。
同时,水稻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最好是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
水稻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种植水稻的地区必须有充足的水资源。
水稻的种植过程包括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和收割等环节。
育秧是指将种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育成秧苗;插秧则是将培育好的秧苗移栽到田间;田间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防虫等措施,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后是收割,一般在水稻成熟后使用收割机或手工收割。
水稻不仅是一种粮食作物,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它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商品。
同时,水稻的种植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机制造、农药化肥生产等。
总之,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也将不断提高,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水稻详细知识

水稻概述一.起源、演化与传播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禾本科稻属Oryza L.,一年生草本植物。
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俗称大米。
中国稻作面积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4,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产量则约为世界上稻谷总产量的37%,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
在谷类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
起源、演化与传播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
世界上栽培稻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又称普通栽培稻Oryza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
前者普遍分布于全球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
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年生宿根性的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W.Grlffith.,二者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同属AA染色体组,可以杂交结实。
国内外文献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有种种说法。
主张起源于印度的,有H.И.瓦维洛夫、K.雷米(Ramiah)及R.L.M.戈斯(Ghose)、松尾孝岭等。
主张起源于中国的有德堪多(de Condo11e)、R.J.罗舍维兹(Rosche vjez)、T.K.沃尔夫(Wblf)等。
主张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萨姆邦,尼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的学者日益增多,有I.H.伯基尔(Burkill)、张德慈、渡部忠世等人。
中川原捷洋还采用酯酶同功酶电泳分析法,研究各地区水稻品种同功酶的基因型,支持了上述观点。
丁颖认为中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
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中国黄河流域,演化为梗稻,约在公元前300年传到日本。
中国是普通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的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在东起台湾省,西至云南省南部;南起海南省南端,北至北回归线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均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
水稻的概况起源与分类课件

普通野生稻
晚季稻 (基本型)
水稻 (基本型)
粘稻―品种(基本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籼亚种 (基本型)
早、中季稻 (变异型)
陆稻 (变异型)
粘稻―品种(基本型)
糯稻―品种(变异型) 水 稻 (同上)
陆 稻 (同上)
粳亚种 (变异型)
晚季稻
(以下全部同上)
(基本型)
早、中季稻 (以下全部同上) (变异型)
总产量 (万吨)
16761.8 13351.4 5185.0 2700.0 2190.0 1317.1 1021.9
675.1 986.3 903.4 214.5 580.0
国别
意大利 俄罗斯 阿根廷 乌兹别克斯坦 墨西哥 澳大利亚 土库曼斯坦
希腊 法国 南斯拉夫 匈牙利 罗马尼亚
面积 (万亩)
330.0 225.0 186.3 133.5 75.8 69.0 63.0 33.8 28.5
短芒或无芒 通常为白色
栽培稻种的分类
我国栽培稻由于分布区域辽阔,栽培历史悠久,生态 环境多样,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下,出现了繁 多的适应各稻区和各栽培季节的品种。丁颖曾根据它 们的起源、演变和栽培发展过程,把我国栽培稻种分 为5级。
亚种(籼/粳) 群(晚季稻/早、中季稻) 型(水稻/陆稻) 变种(粘稻/糯稻) 品种(栽培品种)
比价
稻米 3.8 3.6 1.1 7 83-86
小麦 2.3 2.8 1.0 15 62-68
玉米 2.5 3.2 0.6 10 52-58
我国稻作科技的发展
◆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国家
据史书(《诗经》《淮南子》《周礼》《战国策》《史 记》等)记载,距今5000年的神农时代,我国已开始稻作栽 培。浙江余姚河姆渡曾发现距今6700-7000年的稻作遗址。
水稻的品种概况—中国栽培稻的主要类型(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中国栽培稻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的关系
水陆稻为地土分布上即受田土的水分条件(水田或旱地)所影晌形成 的产物;粘糯稻,则在栽培过程中由植物特性 最明显的淀粉性变异所选别 栽培的类型。
中国栽培稻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的关系
(一)籼粳稻品质的地理分布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国南方种植的多为籼稻品种,北方种植的为粳稻 品种,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是籼粳交错种植地带。就海拔而言,低海 拔地方种植的是籼稻品种,高海拔地方种植的是粳稻品种,中间是籼粳交 错种植地带。
从普通野生稻分布看我国稻种起源
普通野生稻在我国的分布是,海拔约30-600米,经纬度东起台湾桃园, 西至云南景洪;南起海南岛崖县的羊栏公社,北至江西东乡。主要生长 在河流两岸的沼泽地、草塘和山坑低湿处。随着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野生稻的分布地区可能还会增加。后鉴于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气候 较现在更为温暧,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犀牛的颚骨;遗址南面 生长着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树本上缠绕生长的海金沙,现在只布 于我国广东省、台湾省,马来亚,泰国等地。据此推断,那时的野生稻 界限可能比现代更为偏北,这有待于考古发掘和孢粉分析的证实。不难 想象,距今约万年前的原始氏族人,正是在生长着野生稻的环境中,从 采集野生稻谷为食的活动中,观察到自然落谷能萌发生长的现象,从而 尝试着播种野生的稻谷,重复收获、播种的过程,为种植水稻迈出第一 步的。
我国栽培稻种的演变和传播
栽培稻种就是在这一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下驯化、形成并分化为 籼亚种和粳亚种,并向四周传播的。
丁颖曾指出,籼稻是栽培稻的基本型,粳稻则是适应高海拔低温条件 下形成的气候生态型。
我国栽培稻种的演变和传播
籼粳的垂直分布及所占百分率因地区而异,但规律一致,如滇南 的温度高于滇北,籼粳垂直分布的高度也是南高于北。同一地区因地 形、雨量不同,也有差异。
水稻的起源

水稻的起源出品:科学大院作者:邓振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生活中常见的稻米,从左至右依次为白米(图中为粳米)、黑米、糯米、糙米白米、黑米、糯米、糙米、泰国香米、印度香米、粳米、籼米……身处现代的超市货柜或粮油市场之中,我们大概会被这五花八门的名字绕得晕头转向。
然而,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讲,这些所有的稻米实际上都属于同一种植物——稻,它可以分为两个亚种,即粳稻和籼稻。
前者米粒形状偏短圆,后者则较为细长,口感也有所差异。
至于其它纷繁复杂的名字,要么是这两个亚种内的不同变种或地方品种,要么是因加工步骤等不同而给予的不同称谓。
在当今世界的粮食体系中,稻米的产量仅次于玉米,而且消费群体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三个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稻米也由此成为现在全球范围内供养人口最多的一种农作物。
因此,水稻的起源,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但整个研究过程漫长而曲折,仅仅在确认起源地上就争论了近百年。
水稻起源于何地?印度还是中国?20世纪初的苏联学者瓦维洛夫是栽培作物起源领域最广为人知的一位早期学者,他对世界范围内主要农作物起源地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栽培作物的起源地应该在现存的栽培品种和近缘野生种基因多样性最高的区域”。
依据这一理论,他提出水稻的起源地应该在印度。
这一观点与19世纪瑞士植物学家德康多尔的提法一致,因此“印度起源说”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一直是这一问题上的主导观点。
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中国学者是著名农学家丁颖先生,自1926年在广州郊外发现野生稻之后,他在水稻起源、演变和育种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贡献,并明确提出了“水稻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观点,对“印度起源说”进行了正面回应和驳斥。
他的系统工作受到了很多国际同行的重视,两派观点相争不下的状态由此持续了数十年。
中国邮政1990年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中丁颖院士纪念邮票(来源:新浪博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水稻遗存,其中1973年发掘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便是众多遗址中最为著名的一处。
自学自讲水稻的起源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
一元说 华南起源说 云南起源说 淮河上游起源说 长江中下游起源说 多元说 驯化时间 多中心
10000BP
2
起源地必备条件
2
起源地的必备条件
1. 发现最早的栽培稻遗存。 2. 有栽培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 3. 远古时代有适宜野生稻以及栽培稻生长的自然 环境。 4. 旧石器时期晚期和新石器时期初期,此地的古 人类群体有驯化野生稻的能力以及对栽培稻需 求,而且有能用于稻作的生产工具。
淮河上游起源说
1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距今7 500-8 500 年前的稻作遗存。 陈报章等学者通过选取贾 湖 遗址 新 石 器 时代 早 期 文 化 层 的 9 块 样 品 , 皆发 现 了 大 量 水稻 硅酸体,另 外 , 该 遗址 出 土有 大 量 石 斧 、 石 铲 、 齿 刃 状 石 镰 石磨盘等原 始 农具。 2自然环境:在距今8 000 年前,淮河流域气候与长江流域相似,符合野生稻的生长 和栽培。
云南起源说
发现野生稻的事实 、云贵高原的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 、云贵高原蕴藏的非常 丰富的植物资源等条件 , 认为稻种的起源地可能是云贵高原 。 现代生物学依据:通过对云南现代栽培稻种和现代普通野生稻进行同工酶分析, 发现其酶谱一致。
其他学者
1.考古证据不足:云南仅发现几处稻作遗存,时代晚,最早距今只有3 500 年左右, 缺乏进行稻作耕作的工具遗存。 2生态学证据不足。通过农学家的研究 , 还发现云南的野生稻和内 陆的野生稻遗传 基因有区别
结语
中国栽培稻起源于何处,现在还没有定论,随 着考古发现的继续进行,通过加强考古学与矿 物学、古植物学、农学、生物学等学科间合作 相互结合论证,栽培稻起源地将会被发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