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用工具测量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测量》教案

现在这里有不规则的叶子,我想要知道它们的面积该怎样测量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计算方法)
从规则的形状到不规则形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可以通过变通的手段测量面积。
介绍分割统计法
(1)在白纸上画出网格线。(厘米格)
(2)将叶子平铺在方格纸上。
(3)描出轮廓线。
教 学 过 程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
学生行为
教学技能要素
3分钟
一、提问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提问:同学们,这几张图片中的线条是直线还是曲线?他们是一样长吗?
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大家的猜测呢?
现在我们就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它们是直线还是曲线?是不是一样长
结论:直线,一样长
在刚才的验证中我们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得出结论图片中的线条是直的,知道了眼睛见到的也不一定为实,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更可靠。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测量。(写板书)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某个事物时不能只靠感官,更多的是要靠实践测量。科学实验中需要精确的测量,但有些时候也需要用到估算测量。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去判断。
设计意图:让学生测量
测量工具:天平,秒表,尺子等等
测量身高——米尺
测量力量——握力计
认真听讲,举手回答老师问题(各种测量工具,需要根据回答进行判断)
答:米尺,握力计,血压仪等
积极思考学到了什么
板书技能
提问技能
设计意图:学生总是很好奇的,他们乐意追求新奇事物。测量工具各色各样,有的可能学生并不熟悉,教师可做适当的介绍,告诉学生它们的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分钟
三、学会使用量筒,并用量筒完成实验(容积测量)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测量》

《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过程与方法目标: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准备:烧杯、量筒一、导入新课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2、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3、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4、板书:测量介绍用工具测量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认识常见测量工具1、你已经认识哪些测量使用的工具?作个简要的介绍2、要想进行精确的测量,还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介绍教材59页的测量工具,一一介绍他们的使用范围。
3、实践操作:测量一杯水的多少。
(1)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2)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3)预测一杯水的容积(4)各组操作测量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讲述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变化经历,让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测量的精确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正不断提高。
三、介绍估算测量法(一)估算面积的测量1、测量正方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2、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3、测量五边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4、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面积用什么方法?从规则的形状到逐步不规则的形状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通过变通的手段可以测量面积。
5、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6、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测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
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师板书记录〕〔二〕探索新知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生:米和千米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交流汇报: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
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
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
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说出测量长度工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3.能举例说出测量时使用工具会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科学探究1.能根据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长度。
2.能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科学态度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和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身体部位的任务。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测与精准测量,并对其结果敢于质疑和讨论。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测量仪器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的便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经过一个暑假,老师看到同学们都长高了,腰围也变粗了,你知道自己目前的身高和腰围等各是多少吗?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形成问题:怎样使用刻度尺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二)认识刻度尺,学会观测方法1.认识刻度尺。
引导:请大家观察手中的刻度尺,找一找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1)学生观察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提示:①刻度尺对齐测量物体,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不清,就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度线。
记数时,切记要减掉代替零刻度线的刻度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加单位,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的记录结果没有意义。
2.学习使用刻度尺。
(1)学生用刻度尺测量一支笔或一本书的长度,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
(学生交流在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或经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实时评价。
)3.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皮卷尺、软尺、钢卷尺等,让学生辨别它们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介绍测量长度仪器:体育老师用来测量跑道长度的“轮式测距仪”最小刻度值,及其适用范围。
建筑工人测量房屋长度的“激光测距仪”,体检时常用的“全自动身高测量仪”。
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
测量体积科学教案三年级

测量体积科学教案三年级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测量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筒等测量工具。
2.难点: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排水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通过实物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测量体积的方法和步骤,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测量一些物体的体积,并记录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归纳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实物展示、讲解、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
2.教学手段:视频播放、PPT演示、量筒等测量工具的使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测量一些物体的体积,并记录数据。
2.作业:回家后,让学生选择一些物体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实物展示、视频播放、PPT演示等。
2.工具:量筒、水槽、尺子等测量工具。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测量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排水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有些学生对于体积的概念和排水的计算方法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年级科学教案-测量

师问--【视觉可靠吗】
3现在请看----这2个长方体,谁来用手感觉一下哪一个重请告诉大家---你的感觉
(现场用测量重量的电子秤来测量)
师问--【手的感觉可靠吗】
4师小结:通过以上3个小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5这就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板书)
1学生
学生通过flash动画观察后都清楚的看到这两条红线是笔直的,
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
1三年级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意识的能力不是很强,自己梳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有欠缺。对科学的探究有兴趣,但缺少精准的钻研,如认识测量工具,但是使用不规范,不知道怎么读数,不知道怎么归零等等
2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不够缜密,不能够在实验前先思考,再动手;实验过程中不能细心观察,对实验的结果不太关注,只关注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内容,对待结论的态度不能实事求是。
学生亲自感受重量,再次发现感官不一定可靠,得出要想有精准的结论就必须利用测量工具这一法宝,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发现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直接导入新课。
小结:
大屏幕flash动画展示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场景中,生动直观的让学生多次体会到我们的感官不一定可靠;再通过亲身体验2块颜色和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体重量的不同,发现感官不一定可靠的事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共识,自然而然的----直接导入新课,简洁点题,为本节课学习测量做好铺垫。
针对上述学情本节课将学生在学习中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基于网络支持下的网页资源为载体,突破以往的讲授式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的分组实验多样性设计、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汇报,数据的有效整理等,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体验测量的乐趣,学会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建构“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年级科学测量物体的大小演示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测量物体的大小演示实验报告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大小。
通过科学的测量方法,我们可以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尺寸和大小。
本次实验旨在帮助三年级的学生们掌握测量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物体大小的测量。
2.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测量技巧。
三、实验材料1. 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
2. 长方形木块、球体、立方体等不同形状的物体。
四、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木块、球体、立方体等。
2. 首先,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将测量工具的起点对准物体的一端,沿着物体的边缘直线测量到另一端,读取测量结果。
3. 然后,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物体的宽度。
将测量工具的起点对准物体的一侧,沿着物体的边缘直线测量到另一侧,读取测量结果。
4. 最后,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高度。
将测量工具的起点对准物体的一面,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读取测量结果。
五、实验结果1. 长方形木块的长度为10厘米,宽度为5厘米,高度为3厘米。
2. 球体的直径为6厘米。
3. 立方体的边长为4厘米。
六、实验分析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物体的大小数据。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测量时要保持工具与物体的接触牢固,尽量避免偏移和晃动。
2. 读取测量结果时要准确,注意小数点的位置。
3. 对于曲线或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可以使用软尺等可弯曲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物体大小的测量。
通过测量不同形状的物体,我们了解到物体的大小可以通过长度、宽度和高度来描述。
在实验中,我们还注意到测量时需要保持工具与物体的接触牢固,读取测量结果时要准确。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的观察力和测量技巧也得到了提高。
八、延伸拓展1. 可以尝试测量更多形状的物体,如圆柱体、金字塔等,并记录它们的尺寸数据。
2. 可以设计更多测量实验,如测量不同杯子的容量、测量不同植物的高度等,进一步巩固测量技巧和概念。
小学科学1测量长度(教案)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测量长度(教案)冀人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1-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标准长度单位进行测量;2.学会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测量;3.学会绘制简单的长度图示。
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长度单位的图片及简单的测量图示;2.直尺:用于示范测量长度;3.卷尺:供学生使用;4.图纸及铅笔:用于绘制图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直尺和一个卷尺,并简单介绍这两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师还可以把一定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一个特定位置上,请学生猜测它的长度,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来进行测量。
二、探究与讨论(15分钟)1.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和卷尺上的刻度,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你看到刻度上有什么数值?- 直尺和卷尺上的刻度是什么单位的?- 你能告诉我1厘米有几个毫米吗?- 刻度上的数字从左到右是递增还是递减的?2.教师使用直尺演示如何使用刻度进行长度测量,并解释1厘米等于10毫米的原理。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尝试使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并记录结果。
3.教师使用卷尺示范如何进行长度测量,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卷尺的使用方法。
学生拿起卷尺,根据教师的示范,自行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与练习(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图纸和铅笔,并要求他们绘制屋子的平面图,标注出每个房间的长度。
学生使用直尺或卷尺进行房间长度的测量,并在图纸上写下测量结果。
教师带领学生检查和纠正结果,并鼓励学生用标准单位来表示长度。
2.教师将一些长度不等的物体放在讲台上,并要求学生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学生完成测量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比并讨论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解释为什么不同物体的长度是不同的。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些实际场景的图片,要求学生估计图中物体的长度,并使用直尺或卷尺进行准确测量。
学生用标准单位来表示测量结果,并与估算值进行对比。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个组员从家中带来一个物品,并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其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用工具测量教案用工具测量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算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准备:
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直尺、树叶、水杯等。
三、教学过程:
.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学生仔细观察P66左上的一幅图,说说图上的两条线直吗?
(2)学生用尺子测量。
(3)学生谈感受。
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
准确可靠。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将叶子放在有方格的纸上,数一数这片叶子占了几格,不满一格算半格。
3.测量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一粗一细,粗杯中水位底,细杯中水位高,请学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认识量杯和量筒。
(3)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4)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数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A.调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测量物价的质量。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6.测量时间。
(1)认识秒表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表测量100米的短跑时间。
(3)用秒表测量一楼到四楼的时间。
7.认识各种测量仪器。
指导学生认识书中介绍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