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第一节植物的身体;第二节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第一节认识动物;第二节动物的行为。
3. 第三章《水的奥秘》:第一节水的特性;第二节水与我们的生活。
4. 第四章《空气与天气》:第一节空气的存在;第二节天气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植物和动物知识,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使学生认识到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行为、水的特性和天气的变化。
2.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和动物,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认识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动物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放大镜、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配合实验、观察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动物、水、空气等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身体结构、生长变化。
2. 动物的生活:分类、行为特点。
3. 水的奥秘:特性、重要作用。
4. 空气与天气:存在形式、天气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观察一种动物,描述其生活习性。
(3)举例说明水、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2)动物生活习性:如狗忠诚、猫爱干净、鸟会筑巢等。
(3)水、空气作用:如水是生命之源,空气中的氧气支持呼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详细内容: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骨骼与肌肉的作用,健康的生活习惯。
2. 第二章:动物与植物详细内容:动植物的分类,常见动植物的特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天气现象的认识,季节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认识主要器官的功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2. 使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
3.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了解季节变化,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人体器官的功能,动植物的分类方法,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2. 教学重点: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关爱生物,关注自然环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讲述故事、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突出教学主题,简洁明了。
2. 板书内容:列出教学重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
3.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自己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2)绘制动植物分类图,并注明特点。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原因。
2. 答案:(3)结合教材,观察天气现象,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组织课外观察、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与教材章节的对应关系。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尤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2节:用科学的方法观察2. 第2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1节: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2.2节:植物的变化3. 第3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3.1节:动物的生活3.2节:动物的适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科学方法的运用2. 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投影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引入,如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 内容结构:按照教材章节,列出每个章节的核心要点,以直观的图示和关键词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了解一种动物,描述它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答案: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动物的描述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观察自然、参观动物园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动物的特征、动物的行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天气的变化、气候的特点、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4. 第四章:水的世界详细内容:水的存在形式、水的循环、水的重要性和保护。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水的重要性、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模型、天气和气候图片、水循环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活动手册、画笔、彩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教具和学具进行演示和操作。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辅助板书:展示植物、动物、天气和气候的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
(2)描述你熟悉的动物的行为。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的行为:捕食、繁殖、迁徙等。
(3)天气变化记录: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2)开展天气和气候的观察活动,了解身边的气候变化。
(3)进行水资源调查,提高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我们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第二章《动物和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第四章《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特性,学习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章《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6. 第六章《声音和光》:探究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力、声音、光等。
2.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醒目地展示教学内容。
2. 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3. 结构:合理布局,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和三种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举例说明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3)画出力的示意图,并解释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进行科学探究。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知识面。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2. 《动物的生活》常见动物的特点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适应性3. 《身边的材料》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材料的再利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2. 了解常见动物的特点、运动方式及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3.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运动方式、材料的分类。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特点、材料的再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模型、各种材料样品。
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以动物园为例,让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性。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以具体的动物为例,讲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适应性。
通过分类游戏,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植物的生长过程图。
观察周围动物的运动方式,并进行记录。
收集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分类和特点描述。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运动方式和材料的分类。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光合作用:吸收阳光、水分、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有机物2. 动物的特点与运动方式特点:形态、生活习性、适应性运动方式:爬行、行走、跳跃、游泳等3. 材料的分类与特点分类:金属、塑料、纸质、玻璃等特点:硬度、透明度、导电性、可塑性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植物的生长过程图,并标注光合作用。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标准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教学内容涉及第一章《我们身体》,详细内容为第一、二节,主题为“认识我们身体”与“骨骼与肌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自己身体结构,知道人体基本部位及其功能。
2. 使学生掌握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解它们在身体运动中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
教学重点:认识身体各部位及其功能,解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模型、骨骼模型、肌肉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同学们观察人体模型,引导他们说出身体各部位名称。
(2)通过提问方式,解学生对身体各部位功能解。
2. 例题讲解(1)讲解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让学生解它们在身体运动中作用。
(2)通过骨骼模型和肌肉模型,直观展示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保护我们骨骼和肌肉。
(2)进行身体部位连线游戏,巩固学生对身体部位认识。
六、板书设计1. 身体部位及功能2. 骨骼与肌肉关系3. 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身体部位,并标注出各部位功能。
答案:学生作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
2. 作业题目:思考生活中如何保护我们骨骼与肌肉,写一篇小短文。
答案:学生短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对身体部位、骨骼与肌肉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通过课外阅读、网络查询等方式,解更多关于身体保健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是确保教学效果关键。
在本教案中,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是教学难点,而认识身体各部位及其功能,解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则是教学重点。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一节:植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种子的结构与传播第三节:植物的生长过程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一节: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动物的运动方式第三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第三章:空气与呼吸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与作用第二节: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三节:空气质量与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掌握空气的成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学会使用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法研究生物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空气的成分及呼吸系统的组成。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生活习性。
空气质量对生物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功能及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空气成分实验器材、呼吸系统挂图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实物、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植物、动物、空气与呼吸的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调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植物部分:植物特征、分类、生长过程。
2. 动物部分:动物特征、分类、生活习性。
3. 空气与呼吸部分:空气成分、呼吸系统、空气质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观察记录表、动物分类图、空气质量调查表。
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完成相应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
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
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
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
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
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
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
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
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
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
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你能发现几点?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1、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3、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3、评价: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一般特征: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初次接触科学这门学科,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奇心很大;入门能力:本课是学生的第二节科学课,虽然刚接触本门课程,但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大概知道了科学课是怎么上的;学习风格:本门课程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动手和观察,这个学生的特点,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有很高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校园的树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爱校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3.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知识与技能1.发现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发现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在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我们都能看到植物,谁能说一说老师说的这个谜语,到底是什么植物?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就有一只腿,小鸟喜欢他。
(树)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有许多熟悉的树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校园观察树木吧。
引入本课课题《校园的树木》。
二、制定观察计划(室内)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都要观察,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4.远远的望去,这棵树形状像什么?(伞,扇子……)5.老师给大树画一张简图。
6.从树的形状上看共有哪几部分组成?(树冠、树干、树根)7.教师小结三、观察描述树的方法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的果实。
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学生操作:拓印树皮4.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活动4【活动】总结整理活动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收获?【作业布置】请选定一课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校园的数木树的组成:树冠、树干、树根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大树和小草》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边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小草的名字,这一点这是本课导入的较好切入点。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方向性还不是很强,因此,一些问题的研究需要教师的引导带领,例如本课要探究的“大树和小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等类似问题。
对学生的生命和环境教育要从小做起,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有良好的表现,本课教学中,教师还是渗透“爱护小草”、“不践踏草坪”等概念。
【教学目标】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4.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知道小草和大树的异同点,对陆生植物的普遍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难点】学生能仔细观察小草的特征,并且能够有条理地描述出来,能够利用简图将小草的明显特征记录下来。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展示:校园的树木图片导语: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校园里的树木,谁能说说大树一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板书标题:大树)追问:哪些生活条件、或者说环境是基本上所有大树都需要的?(副板书:生长需阳光、水分、营养)提问: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植物,除了大树,你还可以看到哪些植物呢?导语:不错,大树的脚下还有很多小草。
今天,我们就低下头去观察研究一下常见的小草。
(板书标题:小草)二、常见的小草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提问: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把小草的图片和名字对上号!课件展示:狗尾草的图片(副板书:狗尾草)提问:狗尾草有什么特点?评价:恩,正因为它长得像小狗的尾巴,所以就这样得名了。
狗尾草真的和狗的尾巴的结构一样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真的狗尾草,大家来仔细研究一下看!课件展示:研究要求1.有条理地展开观察狗尾草的活动2.画一张狗尾草的简图3.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提问:谁能说说怎么样才算有条理地观察?评价:听起来很有条理,如果把你讲的倒过来,先观察它的根茎叶,再观察整株,可以吗?大家觉得?追问:除了看以外,我们还能怎样研究这株狗尾草呢?提问:可以用嘴尝尝它的味道吗?为什么?评价:是的。
这株草是老师从外面地里挖来的,带着土,大家看到了,还有你们看不到的许许多多细菌,要是吃了可能会让我们肚子痛,或者生病。
所以,大家千万不能用嘴去尝哦。
导语:这里,老师再提醒大家,记得边观察,边把信息记录到作业本第3页。
好,现在材料员上来领1把放大镜、1株狗尾草,开始观察记录吧。
(教师巡视指导,把握进度)导语:好。
大部分小组已经完成了观察记录。
我们来看一下你们的成果。
投影展示:几份学生的作业本简图和记录。
导语:请你结合你的实际观察,有条理地说说狗尾草的特点看!评语:表达地很有条理。
这其实已经是一份很优秀的观察报告了。
如果在语文课上评的话,也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了。
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简图有把刚刚他讲的特征画出来吗?补充:其实,刚刚同学看到的像稻穗一样的狗尾草“尾巴”就是它的果实串。
上面有很多一颗颗的果实,里面都是它的种子。
只要把成熟的种子种下去,就能长成现在的一大株狗尾草了!(副板书:果实串简单板画)提问:还有同学有观察到其他不一样的地方吗?来讲给大家听听看。
提问:大家发现它的颜色变化了吗?现在是秋天,狗尾草成熟变黄了。
那什么季节,狗尾草是绿色的呢?追问:冬天,狗尾草还生长吗?也就是说,狗尾草的寿命有多久?讲解:其实,我们周围有很多小草跟狗尾草一样,都是春天发芽,秋天死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