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

合集下载

研发与创新第4章技术路径轨道

研发与创新第4章技术路径轨道
Copyright © Y. CAO, All Rights Reserved
C-J-MOT of HUST
C-J-MOT of HUST
1
五种主要技术轨道
供应商主导型 典型核 心产业 主要技 术源 农业 服务业 传统制造业 供应商 生产 学习 使用来自于其他 地方的技术以增 强竞争优势 规模密集型 材料 汽车 民用工程 生产工程 学习生产 专业供应商 对复杂系统中的 变化进行整合; 对最佳设计和生 产实践的推广 信息密集型 金融业 零售业 出版业 旅游业 软件和系统部 专业供应商 复杂信息处理 系统的设计和 操作;相关产品 的开发 基于科学的 电子 化学 研究与发展 基础研究 探索基础科 学;相关产品 的开发;获得 辅助资产;重 构部门界限 专业供应商 机械 工具 软件 设计 高级用户 监测高级用 户的需求; 渐进地整合 新技术
从纵向来讲,路径图必须与企业的总体战 略相联系,服从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同 企业各战略经营单位的目标相一致; 从横向来讲,路径图必须与企业的财务部 门、营销部门、制造部门、研发部门、知 识产权部门等各相关职能要求相协调,才 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及时获得市场顾客 的需求信息、资金的支持并同企业的技术 能力、生产能力和后勤支持相协调。
Copyright © Y. CAO, All Rights Reserved
C-J-MOT of HUST
技术轨道

Case:战后生物技术的发展

前表主要技术轨道的知识有助于改进企业 技术战略的分析,企业可思考以下问题:

自己企业的技术来自何处? 这些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如何? 企业技术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企业的机会与威胁何在?应该怎样处理?
Copyright © Y. CAO, All Rights Reserved

创新型区域的形成路径与运行机制——以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比较为例

创新型区域的形成路径与运行机制——以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比较为例

2011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191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1收稿日期:2010-09-22作者简介:李碧花(197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董瀛飞(1986—),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①孙明:《浅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创新型区域的形成路径与运行机制———以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比较为例李碧花董瀛飞(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320)[摘要]创新型区域是指能在经济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的创新系统所处的地理区域。

创新型区域是国家创新系统、部门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在区域层面的相互补充、协调的结果。

基于多层次创新系统的视角,我们比较了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四大创新区域———美国波士顿地区、英国剑桥地区、德国和韩国生物创新区的形成路径和驱动机制。

通过比较四个地区创新体系的共性和差异,发现创新型区域的组成单元功能有一定差异,认为创新型区域的形成阶段要靠政府推动;而在成熟阶段,区域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由市场主导。

我国目前处在创新型区域的形成阶段,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上不成熟,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创新型区域建设的主导作用,为创新型区域的形成提供基础要素、促进要素和可持续发展要素。

[关键词]创新型区域;国家创新系统;部门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7-0150-04创新型区域是指能在经济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的创新系统(innovation system )所处的地理区域。

创新型区域不仅包含区域因素,也包含产业和国家因素。

因此,创新型区域是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部门创新系统(sector innovation system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在区域层面的相互补充、协调的结果。

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
维普资讯
20 0 6年 3月 ( 2期 , 第 18期 ) 第 总 1
【 经济新视野 】
社 会科 学家
S OCI S AL CⅢ NT s I T
M a .2 O r,O 6
( ., e ea .1 ) No G n rl 1 8 2 No
家粮食( 品) 食 安全的关 系。
中图分类号 :3 F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 4 (0 6)2 0 6 - 4 10 — 2 0 2 0 0 — 0 10
党 的十六大提 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 , 肥使用量剧增。 十 同时 , 为改善土壤 的酸碱度和长期施 美 六届五 中全会又提 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要求 。 用化 肥 的不 利影 响 , 国还逐 年增 大 了土 壤改 良剂 的 这 是 中 央从 全 局 出 发 , 巩 固农 业 基 础 地位 , 高农 用量。 16 年起 , 为 提 从 90 除草剂 的使用迅速增加 , 已超 现 业生产力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 出的战略部署 。 过杀虫剂。③农业 良种化时期 。0 2 世纪 7 年代前后 , 0 本文着重分析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几种主要模式 , 美 国为适应不 同地 区气候和土质要求 , 以 培育 出许多杂 交 品种 , 并开始利用遗传生物工程方法 , 核辐射技术 期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有所启示。 和航天工程技术 , 改造优化种子的遗 传基 因 , 使农产 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 品产量与品质 大幅度提高。还培育 出了许 多畜禽 良 种, 并实行工厂化、 规模化养殖 。 在经历 以上三个 阶段 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后 ,美国农业并没有就此止步。 随 从世界不同国家建设现代农业 的实践来看 , 由于 相继 出现了“ 精准 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 同, 农业现代化 的发展道路也 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 的应用 , 农业” 基 因农业” 和“ 等方式。 特别是许多特大农 场走 各 有差 异 。 致 可分为 三种模 式 : 大 向了“ 计算机集成 自适应生产” 即将市场信息 、 , 生产 1 . 国为代表 的规模 型、 以美 机械化 、 高技术模式 气候 、 土壤 、 种子 、 农机 、 肥 、 化 农药 、 源 能 美 国农业资源丰富, 地多人少 , 农场规模较大。 一 参数信息( 、 劳动力信息等集成在一起, 选定最佳种植方 般认为 , 美国是从二战前后到 20世纪 7 0年代完 等)资金 、 案 ,在生长过程 中根据当地不同地块小气候的变化 , 成了从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这个转变过程又 适应喷水 、 施肥、 撒药等 , 农业生产更趋 向工厂 可细分为三个时期 : ①农业机械化时期。0 2 世纪 3 年 进行 自 0 自动化 , 使美 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 始终 代, 拖拉机耕地 已在美 国普及。 15 到 99年 , 国的小 化 、 美 走在世 界 前列 。 麦、 玉米等主要农业作物 的耕 、 、 播 收割 、 脱粒 、 清洗 已 2以欧洲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 . 达 10 0 %的机 械化 。 此后 , 应家庭 农 场多样 化 和大 型 适 化发展的市场需求 , 不断推出小型多功能的多品种农 模 式 从 2 世纪 5 年代开始 , 0 0 欧洲 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机和大功率 、 高度 自动化 的大型农机 。 ②农业化学化 加快 了农业现代化 的进程。 国是欧洲农业 法 时期 , 包括大量使用化肥 、 农药( 除草剂 、 杀虫剂) 土 为 目标 , 与 最 发 达 的 国家 ,其 农业 的经 营办式 主要 是 中小 农 场 , 壤 改 良剂 。 战之后 , 二 为提 高农 业产 出 , 国农 业 的化 美

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和模式

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和模式

内部环境分析 知识、经验 资源、能力 约束、缺陷 趋势、倾向
具体的目标、方针和计划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产品创新计划内容
内容类别 产品竞争领域 产品类型和档次 产品的最终用途 顾客群 技术资源 发展目标(率先进入市场、更新新有产品、转移阵地等) 市场态势(开拓型、发展型、维持型、收缩型) 特殊目标(产品多样化、产品结构合理化、避免被收购、改善企业形象等) 确定关键性创新要素的涞源(技术、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要素) 确定创新方式的创新的技术变化程度(根本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自主创新与合 作创新) 选择进入市场的次序和时机(率先进入、敏捷反应、谨慎反应) 突发事件:市场突然衰退、专利保护、没有足够资金、渠道不畅、关键技术人员流 矢等 具体内容
技术推动模式
需求拉动模式
综合作用模式
创新效果
技术体系变化
易于商品化
技术需求相互促进
四、技术创新的作用
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形成新的产业机会,促进新产业的发展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五、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 (1)创新计划的制定
计划制定一般程序
总体目标与背景描述
外部环境分析 市场、顾客 竞争、技术 社会、经济 法律、政策 问题、威胁、机会、选择 时间要求、费用和收益
三、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模式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
基础和应 试验 生产 试制 批量 销售 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为基础的二次创新模式 用研究 发展 工程 试销 生产 服务
技术 选择
技术 引进
消化 吸收
改进
二次 创新
技术 服务
交互作用模型
强调技术与市场这两大创新要素的交互作用和有机结合 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只是特例

结合技术轨道与企业创新的路径,国内外案例

结合技术轨道与企业创新的路径,国内外案例

结合技术轨道与企业创新的路径,国内外案例技术轨道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发表时间:200-12-27 19:56:25技术轨道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傅蕴德 2007年4月30日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

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经济学方法论可以理解为经济学运用的科学哲学,通过考察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企业可以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跨越,为实现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奠定基础。

技术轨道(Technological Trajecies)就是基于哲学视角发展了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轨道(Dosi, 192)总是基于某个技术范式,它是解决技术问题通行的模型和模式。

创新技术的演化一般会有一定的技术轨道,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创新往往具有不同的技术轨道。

产业技术轨道即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同行企业共同采用的技术选择方法,技术解决方法(包括技术路线、设计模式、技术整合方式、技术标准)以及与此相应的工艺流程。

一条技术发展的 S曲线便对应着我们所说的技术轨道。

如真空管的技术发展是一条技术轨道,而晶体管则对应着另一条轨道。

前者用阴极射线原理将号放大,后者则基于固体物理的原理,虽然目标是一样的,但它们所用的材料、原理不同。

20世纪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多西(Dosi)类比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的“科学范式”的概念,提出了“技术范式”(Technological Paradigm)概念。

他认为技术范式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模式”,它决定研究的领域、问题、程序和任务,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它既是一个看问题的观念体系,又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它规定了技术自身进步的方向和内涵。

根据技术范式,多西把技术轨道定义为由范式决定的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活动。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实践对标及启示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实践对标及启示

233DOI:10.16660/ki.1674-098X.2008-5640-0974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实践对标及启示①王朔(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邮政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6)摘 要: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经济下滑和商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但并不影响我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阶段,“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主体的主要发展理念之一。

部分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前瞻性创新实践及政策举措等,具有一定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本文对标分析了英、德、美等国家与我国近年在科技创新政策与实践投入等情况,试图厘清能够推动我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路径,更好支撑企业层面的发展研究。

关键词:科技创新政策 发达国家 实践投入 对标分析中图分类号:F273.1;F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12(a)-0233-05Benchmarking and Enlighten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Practi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WANG Shuo(Postal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Post Group Co.,Ltd., Beijing, 100096 China)Abstract: China has been claimed to be a major-power country developing by leaps and bounds. "Innovation" has become one of our main development concepts. It is one of the valuable objectives of the academia to stud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nspir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combs the policies and pract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Germany in recent years. Then the author tries to sort out the inspiration of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which could promote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ath,so as to further support the specific study on related topics in enterprises.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y; Developed countries; Practical input; Benchmark analysis①作者简介:王朔(1989—),女,汉族,北京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方向)、科技创新等。

技术创新的过程(1)

技术创新的过程(1)

R
R
R
研究
DK
3K
3
K
3
I 知识
12
1
潜在 C 市场 f
发明 C 设计 f
2
1
设计 C 细化
试验 f
2
再设计 C 生产 f
销售
F
F
F
技术创新的过程(1)
2.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和分析
2.1.3 链环-回路模型 • 5条创新过程路径:
– 第1条(C路径):创新过程的中心链。
R
R
R
研究
DK
3K
3
K
3
I 知识
2.1.1 线性模型
3. 技术推动-市场拉引综合作用模型
• 基本含义:技术和需求常常是以一种相互作用的 方式而共存。技术创新往往是技术推动和市场需 求拉引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都是决定创新成功 的关键因素。
技术发展 技术可行性 潜在市场 市场需求
研究 开发
生产
销售
技术创新的过程(1)
2.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和分析
1
设计 C 细化
试验 f
2
再设计 C 生产 f
销售
F
F
F技术Biblioteka 新的过程(1)2.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和分析
2.1.3 链环-回路模型 • 5条创新过程路径:
– 第5条(I路径):表示需求拉动了技术创 新。即需求拉动模型。
R
R
R
研究
DK
3K
3
K
3
I 知识
12
1
潜在 C 市场 f
发明 C 设计 f
2
1
2
1
设计 C 细化

英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究

英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2015年以来英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背景和整体发展状况,剖析了英国6家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创建主体、机构身份、组织形态、治理架构以及业务运行。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近期英国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宗旨、建设方向、建设步伐、建设组织以及建设模式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并提出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需要思考的关注点。

关键词:英国;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形态;治理架构中图分类号:G32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772/j.issn.1009-8623.2020.11.003英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研究刘 娅(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2016年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出台政策,提出我国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构想,各地随之开始行动。

2019年9月科学技术部发布《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要求,更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对建设更加高效科技力量的迫切要求。

全球科学技术和工程正迈向多极化时代,如何更加有效地组织科研资源,从而更有力地支撑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是当下各个国家积极谋求的发展之道中一个重要考量。

英国作为在世界科技版图上占据了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国,近些年来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同时也正在做出自身的选择。

因此,厘清英国在推动本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无疑可以为我国相关工作开展打开思路,使国家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建设方面找到一些可参考的选择。

1 当前英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动向近年来英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产业战略:英国行业分析》(2012年)、《新兴技术和产业战略2014—2018》(2014年)、《我们的增长计划:科学与创新》(2014年)、《产业战略:建设适应未来的英国》(2017年)、《英国的研究和创新基础设施:提高我们能力的机会》(2019年)等多个国家规划,明确提出要巩固生命科学、健康与医学、物理学等优势学科,并大力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先进材料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等新兴技术研发的国家战略选择[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学生姓名唐豪学号__________ 专业渔业推广导师姓名邱盛尧学生签名:__________近年来,英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1%,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2%,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26%。

英国农业为本国提供了70%的粮食和食品消耗,英国农作物生产量占欧盟的8%,列为第4位。

如何看待上述一组数据,其背后反映了怎样一种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考察英国农业技术创新路径,总结英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农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提供借鉴。

一、英国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技术脉络1.5万年以前,英国被冰川覆盖并与欧洲大陆连接,之后冰雪融化,海面上升,有了英伦三岛。

公元前4000年岛上出现了第一批农民,其中也包括从欧洲大陆迁徙过来的先民们。

采集文明逐渐让位于农业文明,英国农业文明的序幕缓缓拉开。

18世纪初,英国农业技术创新不断,有着将近6000 年发展历史的英国传统农业开始了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也有认为是近代农业的开始)。

其主要标志是1701年英国开始使用的条播机,大大提高播种效率和种子使用率。

同时农业专业分工出现,根据的不同土地肥力和地形采取合适的作物和种植方式,粮食存储水平提高,英国首次成为粮食净出口国。

1840年完成的工业革命为英国传统农业升级提供了技术准备、基础条件和产业需求。

工业革命将英国率先带进了城市化国家,铁路、公路网等良好的基础设施让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

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农业机械化全面推进,收割机、脱粒机、新式犁地机和播种机广泛使用,化肥到了19 世纪已经广泛使用。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依靠羊毛的纺织业随着棉花产业的发展也有所退缩。

绵纱由于具有天然优势,一经与机械化结合,便占尽了风光。

纺织行业成为英国社会技术创新的密集产业,不断为其他产业转移新技术。

19 世纪是国际贸易、商业化和工业化主导的时代,英国的城市工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推力。

贸易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加上1840 年、1846 年和1948 年,作为英国人主食的马铃薯收成欠佳,特别是爱尔兰最为严重,近100 万人死亡和200 万人口外流。

这时尽管很少有人关心农业,但到1860 年,英国人的食物80% 还可以由英国自己提供。

1870 年之后,英国农业连年欠收,引发了英国长达30 年之久的农业大萧条。

到了1900 年,英国绝大多数食品依靠进口。

1850 年,英国农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20% ,到了1900 年,仅为6% 。

二战后,英国农业朝着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全面开始推进现代农业,并进入了化学农业和生物农业时代。

20 世纪60 年代,英国农业担负起提高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供应的重要使命,并引发了新的技术革命。

化肥和农药广泛应用,作物育种、作物改良、机械化和农艺学的发展,使英国粮食产量在10 年内提高35% ,平均达到4 吨/公顷。

农业作业机械化使得农业手工劳动数量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成为农业投入成本,农民学会了科学种田。

粮食价格受到保护,刺激一些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大麦男爵”。

农业专业化分工引发了“工厂农业”的出现,青贮饲料替代了干草饲料,专业化养殖和家畜圈养设施都向这标准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英国政府根据1947 年英国《农业法案》,实行粮食配给制。

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还有发展基金、价格支持政策,这些都促进英国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专业化分工、养殖业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管理水平都得到大大提高。

农业比重继续下降到GDP 的3% ,但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缩减。

2000 年,英国农业占GDP 的1% ,农业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 ,农业土地占全国面积达77% ,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而积的26% ,满足英国70% 的粮食需求。

1986 年英国发现第一例疯牛病;1996 年发生危机,损失40 亿英镑;2001 年爆发口蹄疫,损失90 亿英镑;2007 年又有口蹄疫和禽流感爆发,英国农业连连受挫。

农业产品价格几乎30 年保持不变,但农业成本上涨5 倍,农业生产的压力增大。

农业收入陷入危机,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下降,数量减少。

农业土地面积40 年内减少了5% ,让位于娱乐业和城市发展。

农业向高度集约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少数的合同农民支配着英国的农业。

农业出现了严重挫折,英国农业需要反思和调整,生态农业和景观农业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英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主题不断发生变化,即使是现代农业,其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概念。

18 世纪初一直到20 世纪50 年代,现代农业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

1960 年以后,现代农业以化学和生物为主要特征,作物改良、作物育种、化肥和农药广泛使用,农业目的仍然还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最。

到了2000 年,现代农业以综合农业和有机农业为主要特征,农业主要目的是丰富英国人的餐桌。

2003 年,英国确立了国家农业技术创新战略,现代农业内涵为发展生态农业,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业和英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5 年3 月,英国政府出台了《确保未来——落实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白皮书,共提出了68 个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其中与农业有关的指标包括:农业部门(化肥撮入量、鸟的种群数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和产量),农业和环境,土地使用(用于农业、林地或河流、城市),土地回收(在已开发土地上的新居住建筑物或进行新的开发利用)。

可以看出:英国现代农业的技术内涵演变的节奏越来越快。

这种节奏的变化反映了农业技术创新周期的一般规律,也是英国农业自身在不断加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压力下做出反思和调整的结果。

二、英国农业技术创新新路径英国对农业发展反思和调整的集中体现是2003 年英国环境、农业与农村事务部(DEFRA)制定的《英国农业科学与创新战略(2003-2006 年)》。

仅DEFRA 每年投入3.25 亿英镑用于农业科学与创新(2006 年英国研发投入232 亿英镑,占GDP1.75%),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活动以及相关的监测、调查和评估活动。

该战略认为,农业科技对英国农业政策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是英国农业战略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其次,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评价英国农业政策质量的重要指标;最后农业科技是实现英国农业政策目标和满足农业政策需求的重要工具。

(一)英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与原则第一,创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农业科技。

2004 年,英国建立了农业科技质量保证体系,要求所有农业科研战果要有同行评价,不仅要有英国国内相关学术咨询委员的意见,还要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科学家的评价意见,要提高科研投入的透明度。

第二,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效果。

农业科研要满足农业政策目标,强调农业的实际应用,促进新技术能传递到最终的使用者(农民)手中,要求研究成果中含有实际应用的内容。

第三,农业科研风险识别、控制与管理原则。

实行水平扫描方法和农业技术预测汁划。

其中,水平扫描是为决策者提供比较完备而有用信息的方法,对战略制定、风险管理和政策制定很有帮助。

具体做法是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及一些学者、记者新闻、水平扫描专业人员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就某一要解决的课题提出问题清单,然后再对每个问题根据发生的可能、影响、新颖性以及最重要性等共4 项指标打分(每个指标I〜9分),最后确定出重要的若干问题供决第四,明确农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广泛国内外科研合作。

促进英国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支持国际农业政策的制定,鼓励英国与欧盟成员国在清洁空气、动物以及与动物疾病和公共领域的研究。

第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保证环境、食品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社区的健康发展。

第六,促进公众与农业科研活动的理解与互信。

英国爆发的疯牛病、猪瘟、口蹄疫和牛肺结核牛病疫情后,英国公众对英国农业科学研究的理解度和信任度下降。

为此,DEFRA 将提高公众对农业科研水平的信任度作为重要目标。

(二)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域和方向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技术:第一,开发农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业生产中资源、能源的流动与分布研究,建立农业资源利用与生产评估模型。

2004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明确提出,到2010 年,英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要占总发电量的10% 。

2000 年,英国已经在北部的诺森伯兰郡建立了第一海上风能电场。

第二,减少农业废物产出和实现废物循环利用的技术。

英国废物生产量以每年3% 的速度增加,这一速度高于英国的GDP 增长速度,研究废物回收技术和混合肥料技术尤为紧迫。

第三,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开发。

DEFRA 的最近研究表明,英国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每年夏天,英格兰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南地区的地下水供应已经处于极限状态。

第四,发展保护英国以及国际生物多样性技术。

农业技术的应用要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农村景观和文化为前提。

研究已经表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 在促进农业集约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同时损害了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自20 世纪70 以来,英国农田生物物种减少了40% ,目前只有20 种鸟类在农田附近柄息。

为此,英国要在2020 年前彻底遏制农田物种减少的趋势。

海洋和沿海环境保护技术:主要目标是建立沿海以及海洋生态系统,提高海洋资源管理水平建立渔业资源评估体系,开展海洋哺乳动物保护以及研究人类渔业活动对海洋以及沿海生态环境的影响。

英国陆军测量局、地质测量局和水文办公室合作,投资100 万英镑,使用声波地面识别系统(AGDS) 全面调查了英国沿海以及海域生物种群分布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

DEFRA 联合苏格兰环境与农村事务局和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设立一个“水产连接计划”,该计划投资530 万英镑,主要任务是开发英国水产业新品种繁殖与培育技术、水产工艺改进技术、水产增收技术和水产疾病控制技术等,研究成果以项目示范形式出现。

农村经济和农村社区发展:建立农村经济环境数据库;环境因子与农村经济活动关系研究;农村经济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REUL) ;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等。

同时,英国分别与2000 年和2006 年开展了全国农村土地勘察,以l 平方公里为单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单位土地的气候环境、土壤植被和地理地貌信息。

气候变化与环境危机:气候变化以及同流层臭氧消耗原因研究;限制人为因素产生温室气体对策研究;大气污染对健康与自然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环境污染测度研究(如: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噪音污染以及噪音消减技术研究;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转基因作物对生物体功能影响分析;洪水管理与预测技术;旱灾与涝灾治理技术开发;农药、化肥与化妆品的环境影响研究;化学污染监测机制研究;有害物品处理与替代技术开发;放射物质污染处理技术;环境污染的社会影响分析;第二代、第三代转基因作物技术的潜在危机研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