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学习重点大全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化学学习重点大全

运动生物化学学习重点大全

绪论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体现在:1、解释人体运动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的知道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第一章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一、高效性;二、高度专一性;三、可调控性一、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二、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四、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2.水在运动中有何作用?水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人体内的水是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水还具有参与体温调节、起到润滑等作用,并与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有关。

运动时,人体出汗量迅速增多,水的丢失加剧。

一次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可以导致人体失水2000~7000ml,水丢失严重时即形成脱水,会不同程度的降低运动能力。

3.无机盐体内有何作用?无机盐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无机盐在体内中解离为离子,称为电解质,具有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等重要作用。

4.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他们有何异同?生物氧化共有两种形式:1、底物水平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相同点:1、反应场所都是在线粒体;2、都要有ADP和磷酸根离子存在不同点:1、在无氧代谢供能中以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ATP为主,而人体所利用的ATP约有90%来自于氧化磷酸化的合成即在有氧代谢中主要提供能量;2、底物水平低磷酸化不需要氧的参与,氧化磷酸化必须要有氧;3、反应的方式不同。

5.酶对运动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运动对血清酶有何影响?一、酶催化能力的适应;二、酶含量的适应。

①、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大,血清酶活性增高②、运动时间:相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越长,血清酶活性增加越明显③、训练水平:由于运动员训练水平较高,因此完成相同的运动负荷后,一般人血清酶活性增高比运动员明显④、环境:低氧、寒冷、低压环境下运动时,血清酶活性升高比正常环境下明显。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化学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2、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

简单说,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3生物氧化:能源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

5、糖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6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运动时肌肉中糖代谢加强,其代谢中间物丙酮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后者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后再输入到血液中的过程。

7、磷酸原:ATP和CP 的合称,两者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通过转移磷酸基团的过程释放能量。

8、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9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10、中枢疲劳: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

11、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2、糖异生:从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T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T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T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

F5、酶是蛋白质,但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T6、通过长期训练可以提高酶活性、增加酶含量。

T7、一般意义上的血清酶是指那些在血液中不起催化作用的非功能性酶。

T8、训练引起的酶催化能力的适应性变化,可因停训而消退.T9、CP是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F10、生物氧化发生的部位在细胞质。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整理)运动生物化学资料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

可提供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如马拉松跑和铁人三项等)时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脂肪氧化功能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类消耗的作用。

耐力性运动员脂肪氧化分解能力高,脂肪动员早,保证中枢神经系统血糖的充足供应,同时节省蛋白质,提高运动成绩。

▪协助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A、D、E、K只有搭乘在脂肪这个载体上才能被人体吸收。

▪防震保护和隔热保温作用。

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起到防止、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皮下脂肪层可防止热量散失,保持体温。

运动员而言过厚的皮下脂肪层会妨碍运动时体热迅速消散,增加体温调节的负担。

▪糖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习惯通式为C n(H2O)n,俗称为碳水化合物,但乳酸C3H6O3、乙酸C2H4O2等一些非糖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也是2:1,但不是糖;相反也有一些物质虽然是糖,但又不符合这个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3O5。

1.1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1 磷酸化酶调节▪代谢产物对磷酸化酶b活性调节:运动时抑制剂浓度相对下降,激活剂浓度相对增加,磷酸化酶b活性提高,糖原分解加强。

▪肾上腺素对磷酸化酶转变的调节:运动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合成肾上腺素-受体复合物,使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引起ATP环化成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换成有活性的b,糖原分解速率加快。

▪钙离子对磷酸化酶的调节:Ca2+可直接激活磷酸化酶b激酶,促使磷酸化酶b转变成a,糖酵解加强。

▪葡萄糖-6-磷酸(G-6-P)反馈抑制己糖激酶(HK),这对运动时骨骼肌是选择肌糖原还是葡萄糖具有重要意义。

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始终低于磷酸化酶,运动且肌糖原储量充足时,G-6-P由于PFK活性低而产生积累,从而反馈抑制HK活性,结果抑制肌肉摄取和利用血糖。

▪安静状态,骨骼肌中PFK活性低,80%受到抑制;激烈运动A T P、C P降低,A M P、N H4+、P i升高,激活P F K,糖酵解加快;1m i n以上,乳酸堆积,p H下降,抑制糖酵解。

体育运动生物化学(大全)

体育运动生物化学(大全)

体育运动生物化学(大全)第一篇:体育运动生物化学(大全)(四)运动生物化学1.掌握糖类是一类含多羟基的醛或硐类化合物的总称,糖的分类。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碳、氢与氧三种元素组成。

糖类化合物按其组成分为三类: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2掌握脂肪动员的概念,支付细胞可摄取血液中过多的自由脂肪酸(FFA),并与甘油结合形成甘油三酯储存起来,这称为脂肪储存。

当血液(FFA)水平下降时,储存在脂肪细胞内的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以供给其他组织氧化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3理解肥胖及减肥的机制。

4熟悉糖化学组成,糖的生物学功能和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

5理解核酸及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6.了解维生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7维生素的概念及分类(水溶性维生素是组成辅酶的重要物质;脂溶性与水溶性)。

8.掌握酶和同工酶的概念。

9.掌握高能化合物、生物氧化的概念,ATP合成的方式;10掌握运动时骨骼肌的供能系统、磷酸原系统、糖酵解和氧代谢供能系统的代谢过程的特点。

11.掌握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12糖的来源和去路;13掌握肌糖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14掌握肝脏释放葡萄糖与运动能力的关系;15掌握乳酸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16.掌握脂肪动员在运动时的供能作用;掌握脂肪氧化供能和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要点。

17.掌握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氮平衡、蛋白质的组成单位、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基酸的方式及尿素生成(运动和恢复期蛋白质代谢)。

18.掌握运动性疲劳和超量恢复的概念及生物化学特点。

第二篇:生物化学生化题目:1.糖是如何分解和合成的?2.脂肪是如何分解和合成的?3.何谓三羧酸循坏?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代谢的中心?4.在氨基酸生物合成中,哪些氨基酸与三羧酸循坏中间物有关?哪些氨基酸与脂酵解有关?(必考)5.在正常情况下,生物体内三大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既不会引起某些产物的不足或过剩,也不会造成某些材料的缺乏和积累,为什么?第三篇: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生物化学》是医学类各个专业和与生命学科相关的专业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科目:运动生物化学1、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的实践的一门学科。

2、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有哪些?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有:(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1. 名词解释:糖:O O|| ||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OH)的醛类(—C—H)或酮类(—C—)化合物的总称。

血糖:葡萄糖是血糖的基本成分,人体空腹血糖浓度大约为4.4~6.6mmol/L,总量为6g。

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者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是人体内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

糖异生作用:p562. 说明糖的分类和生物学功能。

糖的种类繁多,根据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三类。

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3. 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的过程是?产物是?一分子葡萄糖释放多少ATP?糖酵解的产物是乳酸,一分子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产生2分子的ATP,一分子糖原分子则产生3A TP。

有氧氧化的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ATP。

一分子葡萄糖分子彻底氧化产生38分子的A TP,一分子糖原分子则产生39ATP。

4. 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的意义是什么?1、ni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体内糖储量有限,糖的消耗量大于储量,仅靠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浓度还不够,故糖异生在此诱发了他的作用。

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肝糖原,防止乳酸中毒有重要意义。

5. 说明不同运动时,随时间的延长,血糖的变化情况。

为什么说血糖与长时间运动耐力有关?血糖浓度在正常空腹时较为恒定,大约为4.4~6.6mmol/L。

运动生物化学期末重点

运动生物化学期末重点

运动生物化学期末重点1. 填空绪论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是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体育科学和生物化学及生理学的结合。

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的20年代;在40-50年代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该时期前苏联的雅科夫列夫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本运动生物化学专著《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初步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体系;第一章人体的物质组成包括水、糖、脂、蛋白质、无机盐以及维生素、激素、核酸等多种化合物酶的化学本质除有催化活性的RNA 之外几乎都是蛋白质据化学组成,酶可以分为:单纯蛋白酶类和结合蛋白酶类,在结合蛋白酶类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之为酶蛋白,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因子(或辅助因子)。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为:酶作用的高度专一性、酶作用的高效性、可调节性及可代谢性以及高度的不稳定性糖、脂肪与蛋白质是细胞的三大化学燃料,A TP 为通用的直接能源。

人体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

即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氧化能系统。

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通过电子呼吸链进行的,在呼吸链上有两条呼吸链,一条为:NADH 氧化呼吸链,一分子NADH 进入呼吸链后可产生3分子的ATP ;另一条为FADH2氧化呼吸链,一分子FADH2进入呼吸链后可产生2分子ATP 。

一般将水解时释放的标准自由能高于20.92KJ /mol(5千卡/摩尔) 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第二章糖无氧代谢(糖酵解)过程是在细胞的胞质中进行。

1分子1,6-2磷酸果糖可生成2分子3-磷酸甘油醛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4.5~6.7mmo/L第三章脂解过程中释放的甘油,只在肾、肝等少数组织内氧化利用,而骨骼肌中的甘油释入血液循环到肝脏进行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

在肝脏,每分子甘油氧化生成乳酸时,释放能量可合成4ATP ;如果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 时,则释放出的能量可合成22A TP 。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化学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

3、糖原分解: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内合成糖原的过程。

4、糖异生: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合或糖原的过程。

5、运动肌“乳酸穿梭”:IIb型快肌纤维中生成的乳酸不断进入IIa型快肌纤维或I型慢肌纤维中被氧化利用。

6、血管间“乳酸穿梭”:指运动时工作肌内生成的乳酸不是在工作肌肉本身中进行代谢,而且穿出肌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将乳酸运到体内其他各种器官中进一步代谢。

7、乳酸阈:指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升到4m mol/L 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8、脂肪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9、脂肪酸活化:在脂酰CoA合成酶的催化下,脂肪酸转变为脂酰CoA的过程,称脂肪酸活化。

10、酮体: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Co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11、血浆游离脂肪酸(FFA):脂肪酸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以清蛋白作为脂肪酸的载体。

12、血脂:指人体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13、运动性疲劳: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14、运动性外周疲劳: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

15、运动性中枢疲劳:指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16、半时反应:运动后恢复中,消耗的能源物质恢复一半或代谢产物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半时反应。

17、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即由不适宜训练造成的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积累,进而引发运动能力下降,并出现多种临床症状的运动性综合症。

运动生物化学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概念:1.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及规律。

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2.同工酶:有一类酶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均有所不同,这一类酶称为同工酶。

3.限速酶:催化能力较弱,对整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速度起控制作用的酶。

4.生物氧化: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源物质在体内分解时逐渐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5.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体、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映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他们与呼吸有关,故称呼吸链。

6.氧化磷酸化:代谢产物脱下的氧,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 TP的过程。

7.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 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8.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溶合成柠檬酸开始,经反复脱氧,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过程。

9.糖异生:由丙酮酸、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在肝脏中生成葡萄糖咸糖元的过程10.乳酸循环;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的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在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此过程称为HL循环。

11.脂肪动员:脂肪cell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12.脂肪酸的B-氧化:是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a,B-碳原子之间断裂,B-碳原子被氧化成羧基,生成含两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较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13.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有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

14.非必需氨基酸:体内可以合成,并非必须从食物摄取的氨基酸,有一些可以通过糖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化而来。

15.氨基酸代谢库:是一个虚拟化的概念,只是在表示蛋白质不断合成同时有不断分解时,所经历的一个氨基酸不断变化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体现在:1、解释人体运动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的知道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第一章1.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一、高效性;二、高度专一性;三、可调控性一、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二、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四、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2.水在运动中有何作用水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人体内的水是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水还具有参与体温调节、起到润滑等作用,并与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有关。

运动时,人体出汗量迅速增多,水的丢失加剧。

一次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可以导致人体失水2000~7000ml,水丢失严重时即形成脱水,会不同程度的降低运动能力。

3.无机盐体内有何作用无机盐代谢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无机盐在体内中解离为离子,称为电解质,具有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等重要作用。

4.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他们有何异同生物氧化共有两种形式:1、底物水平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相同点:1、反应场所都是在线粒体;2、都要有ADP和磷酸根离子存在不同点:1、在无氧代谢供能中以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ATP为主,而人体所利用的ATP约有90%来自于氧化磷酸化的合成即在有氧代谢中主要提供能量;2、底物水平低磷酸化不需要氧的参与,氧化磷酸化必须要有氧;3、反应的方式不同。

5.酶对运动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运动对血清酶有何影响一、酶催化能力的适应;二、酶含量的适应。

①、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大,血清酶活性增高②、运动时间:相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越长,血清酶活性增加越明显③、训练水平:由于运动员训练水平较高,因此完成相同的运动负荷后,一般人血清酶活性增高比运动员明显④、环境:低氧、寒冷、低压环境下运动时,血清酶活性升高比正常环境下明显。

6.试述ATP的结构与功能。

ATP分子是由腺嘌呤、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苷酸,其分子结构功能: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7.酶:酶是生物体的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生物氧化: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生物氧化实际上是需氧细胞呼吸作用中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故又称为细胞呼吸。

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他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性质有所不同,这一类酶称为同工酶呼吸链: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完成的。

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来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随ADP磷酸化合成 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第二章1.何谓糖糖的生化功能是什么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OH)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生化功能:1、糖可提供集体所需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2.简述糖在人体内的分布及储量。

分布:主要分布在骨骼肌、肝脏、血液中储量:人体内糖的含量约占人体干重的百分之二3.列表比较糖的有氧氧化与无氧氧化的异同(反应部位、产生ATP方式、数量、反应过程、限速酶、生理意义)。

4.什么是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有什么意义在人体内,除了单糖合成糖原外,丙酮酸、甘油、乳酸和生糖氨基酸等非糖类物质也能在肝脏中生成葡萄糖或糖原。

这种由非糖类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意义: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乳酸异生为糖有益于运动中乳酸的消除;5.简述人体血糖、血乳酸的来源、去路。

血糖是如何保持动态平衡的血糖的来源:消化吸收、肝糖异生、肝糖原分解;去路:氧化供能、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转变为其他糖类物质;血糖动态平衡的保持依赖于多种调节机制:1、组织器官的调节;2、激素调节;3、神经系统的调节。

在血糖浓度高时降低血糖,血糖浓度低时,升高血糖。

血乳酸的来源:安静时,红细胞、皮肤、视网膜、以及肾髓质等组织为血乳酸的主要来源;运动时,骨骼肌生成的乳酸为血乳酸的主要来源。

血乳酸的去路:1、乳酸的氧化;2、乳酸的糖异生;3、在肝脏中合成其他物质;此外还有少量的乳酸直接随汗、尿排出体外。

6.简述肌糖原储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运动前需要有充足的肌糖原储量,肌糖原储量过低,可抑制乳酸的生成,从而降低无氧代谢能力,进而降低无氧运动能力;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运动前肌糖原储量决定了运动员达到运动力竭的时间,体内糖原的储备与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7.用血糖、血乳酸指标分析某一运动项目运动过程中糖代谢的特点。

以400m跑为例,在这项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骨骼肌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供能,由于运动时间持续时间较短,肝脏受神经体液调节而增加肝糖原的分解,引起输出葡萄糖速率加快的现象不明显,此时血糖浓度基本上没有变化,而此时乳酸积累较多,最大强度运动后可获得最高乳酸浓度为25mmol/L。

乳酸阈:指进行递增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上升到4mmol/L所对应的运动强度。

第三章1.运动中脂肪有哪些生物学功能1.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2.合成脂肪和衍生脂肪是构成细胞的成分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4.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用5.脂肪的氧化利用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2.什么叫酮体酮体代谢的意义是什么酮体是脂肪酸在肝氧化时的中间产物,是一种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很容易自肝释放进入血液,并以游离的形式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毛细血管壁,迅速被肝外组织摄取利用,是肌肉尤其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酮体代谢的意义: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转运输的一种形式;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4、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体内糖储备状况。

3.简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与功能。

血浆脂蛋白根据血浆中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与载脂蛋白结合比例的不同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功能:运输血脂。

4.脂肪酸动员:脂肪细胞内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酸动员。

必需脂肪酸: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成为必需脂肪酸。

第四章1.何谓氮平衡、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代谢库氮平衡:人体摄入的食物中含氮量和排泄物(主要包括粪便和尿)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称为氮平衡。

必需氨基酸: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大约有8种。

氨基酸代谢库:氨基酸代谢库是一个虚拟化的概念,与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在意义上非常相似。

氨基酸代谢库只是在表示蛋白质不断合成同时又不断分解时,都经历了一个氨基酸不断变化的过程。

氨基酸代谢库反应了氨基酸在体内的动态变化,骨骼肌和肝脏是主要的氨基酸代谢库。

2.试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

过程:人体在运动时,骨骼肌和心肌中糖的分解代谢过程加强,生成大量的中间产物—丙酮酸。

丙酮酸的浓度逐渐升高,其中大部分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部分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还有一部分丙酮酸经过转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

生成的丙氨酸会随血液循环到肝,再在肝作为“糖异生”的原材料,异生成的葡萄糖再输入血液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意义: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糖稳定;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渡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3.简述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支链氨基酸与运动能力:1、支链氨基酸为机体提供能量,是长时间持续运动是参与供能的重要氨基酸;2、合理补充支链氨基酸对提高运动能力,延缓中枢神经系统疲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芳香族氨基酸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存在较大的联系第五章1.简述运动时三大供能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三大供能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功能系统。

特点:1、供能速度最快;2、可维持最大强度6~8s;3、短时间最大强度或最大用力的运动中起主要供能;4、与速度和爆发力密切相关。

糖酵解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骨骼肌依靠糖酵解供能的过程。

特点:1、供能速度较快,输出功率为ATP—CP的一半;2、持续时间30s到2min以内最大强度运动,是速度、速度耐力项目中的主要供能系统;3、反应场所:线粒体,底物:肌糖原、葡萄糖,代谢终产物:乳酸。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运动过程中,骨骼肌通过三大能源物质有氧代谢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特点:供能速度较慢,是数分钟以上耐力性运动项目的基本供能系统。

2.以一个运动项目为例,分析其供能特点。

如举重运动,举重运动要求人体在较短的时间,以肌肉最大紧张和最快点收缩速度完成最大的功,是一种利用ATP—CP和糖酵解混合功能项目,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

有氧氧化供能在举重训练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第八章1.运动人体机能生化评定意义是什么一、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依据二、评定与监控机能状态的依据三、评定运动训练效果的依据四、运动者合理营养的依据五、预测运动成绩的依据2.何谓运动强度、运动负荷它们各用哪些主要的生化指标进行评定运动强度:指身体练习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采用血乳酸、尿蛋白、血清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评定运动强度;采用血尿素、血红蛋白、血睾酮饿尿胆评定运动负荷。

3.试述在一次性周期性训练中,血尿素值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4.试述尿肌酐的测试原理及意义试述其在。

测试原理:磷酸肌酸在体内可以自行分解,失去磷酸后生成肌酐,后者经肾从尿中排出,即为尿肌酐。

可采用测定尿肌酐的含量来了解肌肉磷酸肌酸储量意义:评价运动员的力量与速度素质。

运动训练中的变化意义及影响因素:5.血红蛋白有何功能测定运动人体的血红蛋白有何意义血红蛋白主要功能:作为红细胞运输O2和部分CO2的载体,同时又有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作用。

意义:血红蛋白与运动负荷关系密切,大运动负荷时,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可作为评定运动负荷的一个生化指标,了解运动员其机能状态,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

7.运动人体机能的综合评定的意义是什么单一生化指标是很难说明问题的,多指标在综合评定过程中,可起到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