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义礼智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仁义礼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它们被认为是人类道德修养的基石。

经典中提到了这四个概念,并强调了它们的内在性和不可外铄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仁义礼智进行解读,以及这些价值观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注重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仁是一种温暖的品质,指引着人们在社会中以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仁的价值观,呼吁人们以同理心来对待他人。

其次,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义体现了个人责任和义务感,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经典中经常提到的义的概念包括忠诚、正直、尊重和公平等。

例如,在《孟子》书中,孟子强调了为人处世的正义与义务,并称其为“人之所以为人”。

第三,礼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行为准则。

礼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在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密切相关。

礼的观念强调了人们应该注重仪式和礼仪,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敬重。

例如,在《大学》中,论述了礼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们应该按照规范行事的观念。

最后,智指的是人们应当具备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智是认识社会、理解世界和培养个人才能的关键。

儒家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个人应该不断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仁义礼智》这句话还提到了“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句话强调了这四个价值观是人类内在的天性,而不是外在的社会条件所赋予的。

它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和理性能力。

这一概念在儒家经典中被反复强调,以提醒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天性,并努力发掘和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经典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强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观点。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

3、思考并探讨“仁义礼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孟子关于“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论述。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1)领悟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借鉴孟子的说理方法,提升自己的论说能力。

三、知识链接1、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其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四、文本研读(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二)具体分析1、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他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1)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为例,指出人皆有“四端”,就像人皆有四肢一样,这是与生俱来的。

(2)通过“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说明人在紧急情况下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这种同情心是“仁”的开端。

(3)以“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来说明,将不忍之心、不为之心推广扩充,就能够成就仁义。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比喻论证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将“四端”比作人的四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四端”是人天生就有的。

(2)举例论证“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人皆有恻隐之心,从而论证了“仁之端也”。

3、思考: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仁义礼智”有何异同?(三)深入探究1、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发扬这些品质?(1)要善于反省自身,发现自己内心的善端,并加以呵护和培养。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仁义礼智译注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仁义礼智译注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1【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2【原文】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13【原文】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1)知及之:知,同“智”。

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

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

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

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

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针对青少年《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孟子说的仁义礼智四端。

啥是仁义礼智呢?仁啊,就像你看到同学摔倒受伤了,心里着急,赶紧跑过去帮忙,这就是仁。

比如有一次,咱们班的小明不小心摔破了膝盖,好多同学都围过来关心他,有的扶他去医务室,有的帮他拿书包,这就是大家心里有仁。

义呢,就是该做的事儿咱就得去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

就好比考试的时候,不能作弊,这是咱们应该坚守的义。

有个故事,说古代有个叫曾子的人,他妻子要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就哄孩子说回来杀猪给他吃。

结果妻子回来,曾子真的把猪杀了,他说答应孩子的就得做到,这就是义。

礼呀,就是有礼貌,尊重别人。

在学校里见到老师要问好,在家里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这都是礼。

比如说,去别人家做客,不能随便乱动东西,要经过主人同意,这也是礼。

智呢,不是说学习成绩好就是智,而是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像我们看到有人欺负弱小,不能跟着起哄,要知道这是不对的,要去制止,这就是智。

同学们,让咱们在生活中努力做到仁义礼智,做个棒棒的好孩子!《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孟子吗?他可是个很厉害的古人哟!他说的仁义礼智四端可有意思啦。

先来说说仁。

比如说,你有一块好吃的巧克力,看到小伙伴没有,你愿意分给他一半,这就是仁。

就像咱们班的小花,每次有好吃的都会和大家分享,大家是不是都很喜欢她呀?义呢,就是勇敢地做正确的事。

假如你看到有人在欺负一只小猫,你勇敢地站出来阻止,这就是义。

有个动画片里,超级英雄总是在保护大家,他们就是很有义的哟!礼可重要啦!见到长辈要打招呼,说“您好”。

在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这也是礼。

有一次,小亮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老奶奶夸他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小亮心里可高兴啦!智就是聪明,不过不是耍小聪明哦,是能分清好坏。

比如,有人叫你一起去偷东西,你知道这是不对的,坚决不去,这就是智。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做有仁义礼智的乖孩子吧!《孟子仁义礼智四端的理解》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孟子说的仁义礼智四端。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文言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孟 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

孟 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

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孟子仁义礼智思想的现代价值阐释》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仁义礼智思想影响深远。

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的生活、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仁”,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孟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在现代社会,“仁”的价值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我们倡导友善、互助和关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在家庭中,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包容和支持,营造了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在职场中,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团队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中,志愿者们无私奉献,关爱弱势群体,传递着温暖和正能量。

这种仁爱精神有助于构建一个充满温情、和谐的社会环境。

“义”,孟子视其为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义”意味着坚守正义、公平和道德原则。

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行事,不追求不正当的利益。

例如,在商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欺诈、不垄断,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勇于担当,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敢于揭露和纠正不公正的现象。

秉持正义的价值观,能够使社会更加公平、公正,增强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和归属感。

“礼”,在孟子的思想中,是社会秩序和规范的体现。

现代社会虽然与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但“礼”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礼”可以理解为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和社会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意见、权利和感受,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如排队、不随地吐痰等,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在国际交往中,遵循国际礼仪和规则,展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素养。

“礼”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减少冲突和矛盾。

“智”,孟子所指的“智”并非仅仅是知识和聪明才智,更是一种道德智慧和判断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信息和各种选择。

拥有道德智慧,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说课稿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集中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本身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只要努力扩充和培养,就能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了高一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先秦诸子的思想,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同时,由于时代的差异,学生在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理解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深入理解孟子的道德观念。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告子上(节选)《孟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告子上(节选)《孟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告子上(节选)《孟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51〕也,其所以陷溺〔52〕其心者然也。

今夫麦〔53〕,播种而耰〔54〕之,其地同,树〔55〕之时又同,浡然〔56〕而生,至于日至〔57〕之时,皆熟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侯一中:彭敖
整体感知
“四心”
“四端”
“四德”
? 思考一: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
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 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 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 “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 智”境界的潜能。
?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 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 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 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 “自暴自弃”。
思考二: 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 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 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 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 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 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 “忠义” 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个人对他 人忠诚,怀一颗赤诚之心,为社会发展尽己之力;其 二是,社会要实行正确的利益分配原则,实现义利合 一、以义生利地促发展原则。
?
“礼和” 是人际关系、个人秉承传统的礼仪、礼法、
上下有序原则,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借助合力提升自
己。
? “睿智”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中要有智慧,才智, 智谋。一个人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不断提高自己的知 识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向新技术的挑战和创新勇 气、锐气提升综合竞争力,达到智慧和谋略的克敌制胜。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 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 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 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 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 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 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 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 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 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 。
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非人 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 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 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 — —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诚信” 是诚实不欺、诚心诚意,言而有信、遵守
诺言。“诚信”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言不信者, 行不果”,一个人赢得诚信,就会赢得尊重。
? 信念决定胸怀,胸怀影响事业,只有努力使自己成
为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的人,我们才更具备 成功的条件。
? 最后一集诠释仁义礼智信更是上升为三重境界。 ? 第一重: ? 大忠大爱为仁
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也成为许多成功人士一生 为之奋斗的行为准则。
? 对“五常”的解释因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变迁,也 因一代代人追求的不同而改变。我们仅从山西祁县田 家代代相传的祖训的变更中,即可感受到国家通过这 一理念对国民的期待。最初田家对“仁义礼智信”解 释为:大忠大爱为“仁” ,大孝大勇为“义”,修齐 治平为“礼”,大恩大恕为“智”,公平合理为 “信”,这是一个弘扬忠孝、修身治国平天下时期的 要求;而到了民国,革命党人将田家祖训“仁义礼智 信”理解为: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盈为“智”,以义取利为 “信”。解放战争爆发、时局动荡不安的中国,共产 党在号召志士参加革命时,田家人士对于祖训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认为: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 “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相济为“智”,一 诺千金为“信”,当以诺颜王子、田家子孙为首的革 命志士齐声立下上述誓言的时候,我感动了!“祖国 山河、家国天下”,当以此承载终身的追求时,生命 显得是那么有力量,这种力量足以令人震撼。
一、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 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 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 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 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 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 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 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 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 去学习和借走西口》里面除了故事曲折离奇、令人惊叹 外,几代晋商在与命运抗争中的表现出的坚忍、 奋斗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着我,而剧中“仁义礼 智信”对几代人的教育更让我深有感触。看完这 个故事,我不禁深思,“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 应该怎么理解呢? “仁义礼智”最初由孟子提出,并以仁义礼智 为四端:后汉代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称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 展中,对幼儿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提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
? 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促进经济发展、规划个人 职业生涯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遵循“仁义礼智 信”的五常要求,对自己和社会共同有益的“五常” 的具体内容应该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当今社会, 对个人、企业而言,“仁义礼智信”可以解释为“仁 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仁爱” 是儒学伦理哲学的中心范畴与最高道德 准则,其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对个人而言,仁 是仁爱、宽容之心。热爱工作,用爱心来对待他人, 包容别人。
思考三:
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 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 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 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 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 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 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