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仁义礼智信:人生宝藏的五大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人生的重要价值观。

它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伦理信条。

那么,什么是仁、义、礼、智、信呢?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和慈悲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应该以仁慈之心去对待他们,用爱心关注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幸福。

义,是指做事情要有正义感和道义观念。

我们要有道德操守,尽可能做到公平、正义,不偏袒不虚伪。

同样,我们也应该抵制各种不良、不正义的行为和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礼节和人际关系的准则。

社交礼仪在对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习俗,并在交往中保持礼貌和尊重,以建立更好、更友好的人际关系。

智,是指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知识是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智慧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谋略。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

信,是指守信用、讲信誉、遵守承诺的精神。

信用是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断地保持信用,增强信誉,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在与他人沟通时要讲究真诚、坦诚,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总之,仁义礼智信是人生的五大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去追求的。

它们不仅让我们成为成熟、有血有肉的人,更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圆满。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没有24个字,完整顺序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1、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2、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3、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4、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5、信:儒家的伦理范畴。

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6、忠:儒家的道德规范。

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

7、孝:儒家的伦理范畴。

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

8、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9、节:气节和节操。

10、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11、勇:儒家的伦理范畴。

指果断、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12、让:指谦让、礼让。

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仁义礼智信解读

仁义礼智信解读

仁义礼智信解读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之一,它们是指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仁:即仁爱,指对他人关怀和爱护,以及表现出的慈爱、宽容、善良等品质。

义:即正义,指遵循道德准则,尊重人权,做到公正、诚实、勇敢等。

礼:指社会礼貌、人际关系,强调尊重、谦虚、容忍、感恩等品质,同时也包括规范礼仪和行为的准则。

智:指知识、智慧和思辨能力,既包括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又强调灵活应变、慧眼识人等方面的能力。

信:指诚信、信用和谨言慎行的品质,强调言出必行、守信用、遵守承诺等道德规范。

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基本道德准则,并被认为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它们鼓励个人以道德规范作为行为的指导方针,以此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0128仁义礼智信

0128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编辑“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中文名仁义礼智信提出人儒家“五常”,孔子延伸人孟子、董仲舒扩充“仁、义、礼、智、信”目录1. 1构成及发展构成及发展编辑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仁义礼智信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什么意思匿名|浏览10566 次|举报我有更好的答案邀请更新2013-10-19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礼义仁智信,就是指“五常”,即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含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含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含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八种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

这些美德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仁是指对待他人要有慈爱之心,对待事物要有同情之情。

义是指做事情要有正义之心,讲究公平、公正。

礼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应有礼仪,包括社交礼仪、婚丧礼仪等。

智是指要有智慧,处理事情要有头脑,做事要有计划和决策。

信是指言行要一致,信守承诺。

温良是指待人和善,不偏激不刻薄。

恭俭是指要有恭敬之心,不妄言自尊,不骄傲自满。

让是指要让步,宽容大度,不计较小事。

这些美德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美德仍然是人们所追求和崇尚的,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 1 -。

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含义

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含义

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含义儒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仁义礼智信四维哲学。

仁义是儒家哲学中的一种核心思想,它指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类间的关系。

仁义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是指对他人的真诚关怀和帮助,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礼是儒家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节仪式。

礼仪规范是儒家哲学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讲究着礼貌、有礼、有序的生活方式。

智是儒家哲学中的一种核心思想,指的是人的智慧和理解力。

智慧是人类获取知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是一种超越感性的知识,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基础。

信是儒家哲学中的一种核心思想,指的是人的信仰和信念。

信仰是人对真理、善良和正义的坚定认同,是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认识。

总的来说,仁义礼智信四维哲学是儒家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它描述了人的道德修养、人际关系、智慧和信仰的重要性。

在儒家哲学中,仁义礼智信四维哲学被认为是人类做人的基本准则。

它们构成了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被认为是人类成为合格的儒家公民的基本条件。

仁义礼智信四维哲学的内涵是指:仁:指人之间的关爱和帮助,是人的本性。

义:指道德规范,是人的行为准则。

礼:指人际关系中的规范和礼仪,是人的社会规范。

智:指人的智慧和理解力,是人的探索真理的基础。

信:指人对真理、善良和正义的坚定认同,是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认识。

仁义礼智信四维哲学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的出处和典故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这五个字出自《中庸》一书。

《中庸》是一本儒家经典著作,被认为是论述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著作之一。

《中庸》的作者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子思,他以孔子的言行为基础,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中庸》中提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用来概括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这五个字分别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

-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心,即对他人的关爱、关心和尊重。

- 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准则,即正直、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即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

- 智:指的是人的智慧和判断力,即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 信:指的是言行一致、言行可信的品质,即诚实、守信的态度。

这五个字的出现和典故主要来源于《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伦理的总结和概括。

它们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仁义礼智信是谁提出来的

仁义礼智信是谁提出来的

仁义礼智信是谁提出来的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

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

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仁义礼智信真正含义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信篇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示例: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

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当代。

重温——儒学里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片灵光。

我们应更深层次探讨,如何认识儒学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地位?如何赋予儒学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何使儒学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社会各个不同层面,或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产生独特效应。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篇二:仁义礼智信名言警句关于解释: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记》爱人利物之谓仁。

——《庄子》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义,利也。

——《墨子》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礼记》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淮南子》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

——《春秋》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礼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关于名言警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礼之用,和为贵。

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一、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尽心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论语·学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离娄上》)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大学》)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孟子·尽心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孟子·离娄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孟子·公孙丑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公冶长》)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大学》)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大学》)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里仁为美。

(《论语·里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里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则荣,不仁则辱。

(《孟子·公孙丑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孟子·告子上》)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里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仁者寿。

(《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

(《论语·雍也》)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大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离娄上》)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中庸》)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子·尽心下》)颂其,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二、义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直道而事人。

(《论语·微子》)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论语·卫灵公》)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论语·颜渊》)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论语·颜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