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最新)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总结]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总结]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精选最新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精选最新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勤俭,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忠孝廉耻勇
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忠孝仁义礼智信”没有24个字,完整顺序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1、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2、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3、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4、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5、信:儒家的伦理范畴。

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6、忠:儒家的道德规范。

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

7、孝:儒家的伦理范畴。

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

8、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9、节:气节和节操。

10、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11、勇:儒家的伦理范畴。

指果断、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12、让:指谦让、礼让。

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忠孝礼义十二个字详解

忠孝礼义十二个字详解

忠孝礼义十二个字详解
忠孝礼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个核心价值观之一,每个字都代表着一种道德准则。

以下是对忠孝礼义十二个字的详细解释:
忠:忠诚、忠实、忠心耿耿,是指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对事业等的忠诚。

孝:孝顺、尊老爱幼,是指对父母、长辈等的孝敬和关爱。

礼:尊重、尊严、尊贵,是指人际关系中的礼节、规矩和尊重。

义:正义、公正、道德,是指对事物、对人、对社会的正义和公正。

诚:真诚、诚实、诚信,是指人际关系中的诚实守信和真诚待人。

恕:宽容、原谅、体谅,是指对别人的过错宽容、理解和原谅。

智:明智、聪明、博学,是指对知识、对事物的认知和掌握。

勇:勇气、坚强、敢为人先,是指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

谦:谦虚、谦逊、谦和,是指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保持谦虚和低调。

让:谦让、让步、让利,是指在人际关系中的让步、让利和妥协。

信:信任、信仰、信心,是指对别人和事物的信任和信仰,以及对自己的信心和信仰。

义:仁义、人情、情义,是指对人类、对社会的关爱和情感。

这十二个字涵盖了忠诚、孝敬、礼仪、正义、诚实、宽容、明智、勇敢、谦虚、让步、信任、关爱等方面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仁义礼智信24字格言

仁义礼智信24字格言

仁义礼智信24字格言
1义气为本
“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精神领域最精深的思想。

阐发了人类行为规范的严格标准,它代表了华夏文明一脉相传孕育出来的深厚文化底蕴。

“仁”,仁者,有仁义之心,仁慈恳厚,是以仁爱来表达人性最基本的尊重,仁者心胸宽广,心肠慈悲,为众生着想,体恤他人,慷慨宽厚,对人和谐相处。

“义”,义者,尊重社会公德,朴实守信,决不贪图二心,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使权力成为社会正义的工具,做到诚实守信,忠诚可靠,廉洁奉公,履行应尽的义务。

“礼”,表达文化情义,彰显气节风度,礼来自于内心,成就了社会良好秩序。

形式上可以宗教仪式,也可以其它形式,但内容千变万化,以重视精神世界和灵魂世界为主,它可以增强感情,增进彼此和谐,传递友谊。

“智”,客观识别权力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判断正义正当步骤,运用智慧求索良策,发挥智谋勇于创新,大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真正的“智”。

“信”,尊重他人,做到心诚实意,精神上坚守正义,坚决反对任何虚伪虚假行为,信任他人,以善良和信念去支持伟大事业,将自
己的精神注入社会,服务大众,达成和利益大家的公平交流,这就是“信”。

“仁义礼智信”,中国的优良传统礼仪,传扬着友爱、和谐、谦让、诚信等理念,这是中华文明的当家之道,我们古人认为,以义气为本,才能使众人和谐相处,每个人都要记住这四字,在实践中见真理,遵守仁义礼智信,把它融入到生活中去,这家气不但能增强感情交流,更能够把社会公德氛围铸就得更加火热。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古人对忠孝仁义礼智信有特殊的恪守情怀!也是为人处世的一条行为准绳,甚至放到今天,也是传家宝。

忠诚于国家、君主为忠。

不管古时还是今日都讲究对父母,对祖辈的人伦孝道,是属孝的范畴。

仁为做人的原则,讲究人性善良敦厚。

义是处世讲道义,有原则,不胡作非为,为人所敬重之义!礼则为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真诚,有礼乐尊卑有序之意。

智是要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明理,格物致知,只有读书才有智慧,才能更好的践行仁和礼。

信指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的诚信,讲信用,要言而有信,不马虎不妄语,不夸夸其谈,要有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七个字也诠释了古人对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一种智慧和行为世范,值得学习,模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伯禽趋跪】周鲁伯禽。

观于桥梓。

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原文】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

三被笞。

以问商子。

曰。

南山之阳有桥木。

北山之阴有梓木。

盍往观。

伯禽见桥高而仰。

梓卑而俯。

还告商子。

曰。

桥者父道。

梓者子道。

明日。

伯禽入门而趋。

登堂而跪。

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礼。

实开礼教之源。

且尝一饭三吐哺。

一沐三握发。

以礼天下之贤士。

其子伯禽未谙礼节。

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

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

俾尽乎礼。

诚不愧为君子矣。

【白话解释】周朝初年间时候。

有个周公的儿子。

名叫伯禽。

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

就被他的父亲痛打了三次。

伯禽就去问商子。

这是为了什么缘故。

商子道。

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

叫做桥木。

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

叫做梓木。

你何不去看一看呢。

伯禽听了商子的话。

就去看了。

只见桥木生得很高。

树是仰着的。

梓木长得很低。

可是俯着的。

就回来告诉商子。

商子就对伯禽说道。

桥木仰起。

就是做父亲的道理。

梓木俯着。

就是做儿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

伯禽去见周公。

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

一登堂就跪下去。

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二、【宋桓罪己】宋桓未立。

深明大体。

遇水恤民。

言惧名礼。

【原文】周宋大水。

鲁庄公使吊焉。

公子御说。

承父命对曰。

孤实不敬。

天降之灾。

又以为君忧。

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

宋其兴乎。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

且列国有凶。

称孤。

礼也。

言惧而名礼。

其庶乎。

罪归诸己。

则和气致祥。

人心欢洽。

罪归诸人。

则戾气相感。

民怨沸腾。

公子御说以天灾引咎自责。

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

有恤民之心。

厥后果称贤君。

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

鲁国里的庄公就差了人去吊问。

宋国庄公的公子名叫御说的。

受了他父亲的命。

对鲁国差来的人说道。

因为了孤的不敬。

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

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

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

就此拜受了贵国君侯的赐问了。

鲁国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

就说道。

宋国将要兴起了。

从前夏朝禹王、商朝汤王、每每归罪自己。

所以他们的兴起来。

是很快的。

亡国的君主。

像夏朝的桀、殷朝的纣、件件归罪别人。

所以他们的亡国。

也是很容易的。

并且诸侯列国里面。

有了凶灾的事情。

就自己称孤。

这是最合于礼的。

言语既然恐惧。

称呼又很合礼。

这样说来。

宋国的兴起。

是无疑的了。

三、【鉏麑触槐】鉏麑刺盾。

奉命而来。

不贼恭敬。

竟自触槐。

【原文】周晋鉏麑、勇而知礼。

灵公不君。

赵宣子数谏。

公患之。

使鉏麑贼之。

晨往。

寝门辟矣。

盛服将朝。

尚早。

坐而假寐、麑退而叹曰。

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

不忠。

弃君之命。

不信。

遂触槐而死。

鉏麑、一力士耳。

其于赵盾。

无恩怨之可言。

非若灵辄之翳桑受惠也。

况将君命以往乎。

乃见盾之不忘恭敬。

遂不忍贼民之主。

触槐以死。

其重礼为何如乎。

而盾之获免全在礼。

人可斯须去礼乎。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晋国里有一个人。

名叫鉏麑。

生平既然勇敢。

又是很懂得礼体。

晋国的灵公却是一个无道的昏君。

他的臣子姓赵名叫盾的、后来的谥法就叫赵宣子、劝谏了好几次。

晋灵公很讨厌他。

就差了鉏麑去行刺。

可是鉏麑去行刺的时候很早。

赵宣子的寝室门、却是已经开了。

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

预备上朝去。

因为时候还早。

赵宣子正坐着小睡。

鉏麑见了这样情形。

就退了出来。

叹着一口气说。

一个人平居时候。

不忘了恭敬。

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了。

去刺死人民的主人翁。

这就是不忠。

抛弃了君上的命令。

这就是不信。

不忠不信。

那里能够在世上做人呢。

就自己向槐树上撞死了。

四、【孔子尽礼】至圣孔子。

老聃是师。

事君尽礼。

温恭威仪。

【原文】周鲁孔子、幼嬉戏。

陈俎豆。

设礼容。

适周。

问礼于老聃。

仕鲁。

摄行相事。

事君尽礼。

入太庙。

每事问。

从而祭。

膰肉不至。

遂行。

过宋。

与弟子习礼树下。

燕居。

申申夭夭。

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席不正不坐。

割不正不食。

孔子为三代完人。

所尽不仅礼也。

惟礼教以周孔为尊。

周公制礼。

孔子定礼。

而礼教得以大明。

以天纵之圣。

犹问礼于老聃。

且入太庙。

每事必问。

子贡欲去告朔饩羊。

犹曰我爱其礼。

故为万世之师也。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鲁国里有个大圣人。

就是人人最尊敬的孔夫子了。

孔夫子在幼年游戏的时候。

就陈设了礼器。

装了行礼的仪容。

可见他生性是喜欢讲礼的。

到了周朝。

就在老子那儿问礼。

后来在鲁国里做司寇官。

代理着相国的职务。

他的服事君王。

非常的尽了礼节。

走进周公的庙里。

每一种事情。

都要向人家问着。

有一次、跟了鲁国的君主行祭礼。

可是烧熟的祭肉。

没有分给孔夫子。

孔夫子因为他们无礼。

没等到脱下礼帽来。

就离开了鲁国。

走到别地方去。

路过宋国地方。

和一班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夫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

他的容貌很舒畅。

神色很愉快。

外面虽然温和。

可是仍旧带着严肃。

外面虽然威严。

可是不流于刚猛。

外面虽然恭谨。

可是心里仍是很安泰的。

他遇着放得不正当的坐位。

就不肯坐下。

割得不方正的肉。

他就不肯吃。

可见得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

也是不肯苟且的。

五、【石奋恭谨】石奋父子。

敬谨持躬。

忠孝慈悌。

万石家风。

【原文】汉大中大夫石奋、无文字。

极恭谨。

四子皆以谨。

官至二千石。

因号万石君。

归老于家。

过宫门。

必下车趋。

见路马。

必式。

子孙为吏来谒。

必朝服见之。

不名。

子孙有过。

为便坐。

对案不食。

诸子相责。

肉袒谢罪。

改之。

乃许。

许止净谓石家父子。

以敬谨持躬。

故事君则忠。

事父则孝。

教子则慈。

治民则化。

文王以小心翼翼而兴周。

武侯以一生谨慎而治蜀。

至晋则竞尚旷达。

倮身相对。

子呼父名。

蔑视礼法。

遂召五胡之乱矣。

【白话解释】汉朝有个大中大夫。

名叫石奋。

他虽然没有什么文学。

可是做人很恭敬谨慎。

他有四个儿子。

个个都因为谨慎。

所以都做了吃俸禄二千石的官。

因为了这个缘故。

所以人家把石奋称做万石君。

万石君在朝廷里告了老。

回到了家里住着。

但是偶然经过皇帝的宫门。

必定跳下了车子快快的走着。

看见了皇帝所用的马。

一定俯了头、表示着敬礼。

他的子孙有做了官来见他的。

万石君必定穿了朝服才见他们。

也不再去叫他们的名字。

子孙偶然有了过失。

万石君就便坐着。

对了桌子不肯吃饭。

等到儿子们大家互相责备。

脱去了上身的衣服谢着罪。

改过了。

才答应他们。

六、【仇览自整】仇览宴居。

以礼自整。

不责妻孥。

免冠内省。

【原文】汉仇览、一名香。

为蒲亭长。

劝人生业农事毕。

乃令子弟还就学。

其剽轻游恣者。

皆役以田桑。

严设科罚。

平日宴居。

必以礼自整。

妻子有过。

辄免冠自责。

妻子庭谢。

候览冠。

乃敢升堂。

三子皆有文史才。

元最知名。

石奋子孙有过。

不责子孙。

而以对案不食化之。

仇览妻子有过。

不责妻子。

而以免冠自责化之。

陈元母告元不孝。

览以教化未至。

亲到元家。

为陈人伦孝行。

元卒成孝子。

其礼教之化人。

诚足为后世法。

【白话解释】汉朝时候有一个人。

姓仇。

单名一个览字。

又一个名字就叫香。

做了蒲县地方的亭长。

每每劝百姓们农业完了之后。

就叫子弟们去读书。

子弟们里面、或者有些轻佻游荡的。

就叫他们服役。

或是耕田。

或是种桑。

很严厉地设下了科罚的条例。

平日间在家里安居的时候。

必定用礼仪整饬自己。

妻子们偶然有了过失。

仇览每每脱去了自己的冠帽。

自己责备着自己的教化不好。

他的妻子们觉悟了。

在庭前谢着罪。

等候到仇览戴起冠帽。

才敢升上堂来。

仇览有三个儿子。

都有文史的才学。

内中有个叫仇元的。

是最有名望。

七、【卢植楷模】卢植侍师。

左右美姬。

未尝一盼。

数载如斯。

【原文】汉卢植、字子干。

刚毅有大节。

师马融。

融左右多列美姬。

植侍讲数年。

未尝一盼。

融以是敬之。

董卓议废立。

众唯唯。

植独抗论不回。

曹操尝曰。

植名著海内。

学为儒宗。

士之楷模。

国之桢干。

昭烈微时。

尝执经门下。

礼为男女大防。

人之心志。

最易为女子所移。

故孔圣尝以未见好德如好色勉人。

马融坐高堂。

施绛帐。

前授生徒。

后列女乐。

亦以试诸生之心耳。

植侍讲数年。

未尝一盼。

即此守礼一端。

可以风世矣。

【白话解释】汉朝末年间的时候。

有一个姓卢的人。

名叫植。

表字叫子干。

他的为人刚毅。

很有气节。

拜马融做先生。

马融的左右。

多排列着美貌的姬妾。

卢植在先生的面前。

侍立着讲书。

有好几年。

没有一次把眼睛去看她们的。

马融因为这个缘故。

所以很敬重卢植。

那时候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董卓的。

聚合了朝廷的臣子。

会议废立皇帝的事情。

许多的人都畏惧董卓的威权。

只有唯唯的答应。

独有卢植说着反对的论调。

曹操曾经称赞他说道。

卢植的声名。

彰著于四海之内。

他的学问。

可以做儒家的宗师。

是读书人的模范。

是国家的干材。

蜀汉昭烈帝贫贱的时候。

曾经在卢植的门下受业。

八、【孙晷温恭】孙晷独处。

未尝倾斜。

穷老告索。

欣敬有加。

【原文】晋孙晷、恭孝清约。

每独处幽暗之中。

容止瞻望。

未尝倾斜。

虽侯家丰厚。

而布衣蔬食。

躬耕垄亩。

诵咏不废。

欣然独得。

亲故有穷老者数人。

恒往来告索。

人多厌慢之。

而晷欣敬逾甚。

寒则同寝。

食则同器。

朝野称之。

人能于独处幽暗之中。

容止瞻望。

常不倾斜。

则其动容周旋。

必中礼矣。

人能于穷老告索之时。

有求必应。

不生厌慢。

则其敬老怜贫之礼尽矣。

况事父孝。

事兄恭。

喜人善。

畏闻人恶。

非深于礼者不至此。

【白话解释】晋朝时候。

有个姓孙名晷的人。

他的为人恭谨孝友。

清静俭约。

就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幽暗的地方。

他的容貌举止。

和两目观望的时候。

没有倾斜一些儿的。

虽然他的家里。

因为是封侯的。

所以很富厚。

可是他穿的是布衣。

吃的是蔬菜。

并且亲自在郊野里耕种田地。

仍旧不废弃读书吟诗的功课。

他很欢欣地、似乎有独得的快乐。

他有几个老年穷苦的亲戚故交。

常常到他家里来借钱。

人家多讨厌他们。

怠慢他们。

但是孙晷是格外的欢迎。

格外的敬重。

天冷的时候。

就同他们一处睡着。

吃饭的时候。

就同他们一桌吃着。

朝廷里的人和郊野里的人。

都称赞他的。

九、【荣绪拜经】宋臧荣绪。

笃爱五经。

孔子生日。

膜拜典型。

【原文】南宋臧荣绪、幼孤。

灌园以供祭养。

母殁。

朔望辄拜。

甘珍必荐。

隐居京口。

教授生徒。

学者称为披褐先生。

甄明至道。

惇爱五经。

以孔子庚子日生。

其日、陈五经。

衣冠拜之。

又以饮酒乱德。

言常为诫。

其纯笃如此。

孔子删诗书。

定礼乐。

赞周易。

修春秋。

为万世礼教之师。

是五经所在。

即礼教所在。

臧荣绪以尊敬孔子而笃爱五经。

以孔子生于庚子日。

乃于是日陈列五经。

且具衣冠而拜之。

而谓五经可废也否耶。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候。

南宋朝的臧荣绪。

从小就没有了父亲。

他亲自在园地里种了菜蔬。

拿来做祭祀祖宗和供养母亲的用度。

后来他的母亲死了。

他在初一和十五这两天。

每每很恭敬的拜着。

有了甜美珍贵的食物。

也一定要献供的。

臧荣绪隐居在京口地方。

教授着一班学生。

当时的读书人。

因为他虽然不做官。

却是很有学问。

所以称他叫做披褐先生。

他的为人表明大道。

笃爱那诗经呀、书经呀、易经呀、礼记呀、春秋呀、这五部经。

因为孔夫子是在庚子那一天生的。

所以他到了这一天。

把这五部经陈列在书桌上。

穿了礼服、戴了礼帽拜着。

他又因为喝酒是要扰乱人的德性。

所以常常说着警诫的话。

他平生品行的纯正和笃实。

大概都是这个样子的。

十、【原平恭耕】郭子原平。

事死如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