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阿长与<山海经>》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阿长与<山海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文学鉴赏指南: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神话故事介绍:提供关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文本分析指导:提供相关的文本分析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拓展建议: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研究《山海经》的背景和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山海经》的背景和文化,了解神话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参与文学鉴赏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文学鉴赏活动,如文学社团、文学讲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素养。
进行文本分析练习: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练习,运用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写读后感或文学鉴赏文章: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或文学鉴赏文章,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山海经》原文:为学生提供《山海经》的原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阅读这部经典著作。

2020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2020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3.明确问题三: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明确问题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新人教版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2.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情境导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给少年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吗?这个“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和童年时期的鲁迅还发生了哪些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给重点字注音,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明确:1.倘.使(tǎnɡ) 骇.破(hài) 惶.急(huánɡ)掳.去(lǔ) 诘.问(jié) 疮.疤(chuānɡ)惧惮.(dàn) 霹.雳(pī) 震悚.(sǒnɡ)粗拙.(zhuō) 渴慕.(mù) 孤孀.(shuānɡ)2.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摆成“大”字的睡相,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给“我”买《山海经》等。

其中给“我”买《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3.这篇文章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怀念祝福”。

二、深入探究——人物形象1.默读课文,用“阿长是一个________的人”说话,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角度说。

学生根据理解各抒己见。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但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但善良、朴实、热情、为“我”着想的人等。

2.揣摩细节,了解人物。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她生得黄胖而矮”,从“黄”字你体会到了什么?(2)“喜欢切切察察”的阿长是个怎样的人?(3)一到夏天,睡觉时长妈妈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作品中长妈妈的睡相可以反映出她怎样的性格特征?(4)描写吃福橘,“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优秀教案.pdf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优秀教案.pdf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优秀教案.pdf《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课时2课时一、单元要求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二、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三、学生准备1.认真诵读阿长买《山海经》的情节,思考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进行批注: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目标1.研读本文重点部分,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4.体会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的品格,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感激、同情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研读本文重点部分,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难点: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的形象,概括了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同学们还记得写的最详细的是哪件事情吗?是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今天让我们重点研读这一部分。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文章没有入笔就写长妈妈这好那好,却用了近2/3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而在后文又用她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情.这就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以此凸现出长妈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表达自己的深切思念.这样文章更加真切生动,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3-14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我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反思一:对于这堂,课前设计这一堂课,我觉得对于是否聘请长妈妈作为自己的保姆这一问题应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课前设计的情景是学生会踊跃发言,根据教材中对长妈妈往的回忆进行回答,有理据,但是真正课堂上实施起来,却鲜有学生能真正的回答到点子上,因为大家都觉得长妈妈毛病太多,全班除一个同学同意请长妈妈作保姆外,其它55个同学都持否定态度,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问题。

当然这应该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长妈妈,也没有读懂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有关。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有亮出自己的观点,我力挺长妈妈,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重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一段,由这件事,让同学们概括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由此概括出长妈妈淳朴善良、乐于助人、关爱孩子的高贵品质。

读懂这一部分后,再让同学们谈谈对长妈妈的看法,结果还是不尽人意,这可能课堂上时间有限,难以面面俱到,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方面不够深入有关。

反思二:如果重新上这堂课,我准备直接从重点部分切入,让同学们明白作者为何念念不忘长妈妈,明白长妈妈的确是一个有伟大神力的人,在明白长妈妈的优点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中回忆的其它的事件,最后再引导同学们概括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在词汇积累方面,可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语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其含义和用法。
-在文化理解方面,可简要介绍《山海经》的内容及影响,引导学生关注鲁迅作品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2.教学难点
-鲁迅散文的文学风格:鲁迅的散文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种风格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的具体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词汇的准确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成语、俗语可能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运用。
-文化背景的拓展:学生对《山海经》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提供更多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举例解释:
-在讲解鲁迅散文的文学风格时,可以对比其他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体会鲁迅散文的独特之处。
-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共同提炼阿长的特点。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鲁迅作品,这个方法还是挺有效的,学生们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导入方式,比如播放一段与鲁迅有关的视频,或者让学生分享他们了解的鲁迅故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其次,在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解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能是因为鲁迅的文学风格较为独特,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放慢阅读速度,对文章进行逐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成语、俗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4.理解并领会《山海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鲁迅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指名认读相关生字,看认读的准确性(以生字表中的生字为准)。

2.指名运用生词口头造句(选择生字表中的词语,教师临时抽查)。

3.指名概括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后,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

师述:既然阿长有那么多的“坏习惯”和烦琐的“规矩”,为什么一本《山海经》就改变了“我”对这个人的看法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根究源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通读全文,思考问题。

(提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可分组探究,即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各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和记录员,由小组长牵头带领组员对每个问题积极讨论,形成统一意见,记录员记下最后结果,以备发言作答。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她怎样的社会地位?明确: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⑴元旦道恭喜、吃福橘⑵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明确: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又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虽然“我”对长妈妈不看好,但她还是有“真诚和善良”的一面,所以“特别的敬意”。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明确: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明确:“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7.你能用适当的词语概括一下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吗?明确: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二)课堂讨论,深入探究。

(提示: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统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说课稿

统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说课稿

统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及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依据】1.课标。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学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悟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领悟作品中的内涵,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

本文选自统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平凡人身上的优秀品格;语文要素是注重熟读精思,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感受文章意蕴。

3.文本特质。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提到,阅读这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内容,而要通过这些内容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怀,体认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教学目标】1.通过童年和成年双重视角,抓住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2.通过作者情感变化,精思阿长、《山海经》的深层意蕴,获得有关“小人物”的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二、教学过程本课共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熟读,第二课时重精思。

第一课时通过“猜读题目,预设内容;默读全文,概括事件;精读课文,品析人物;跳读课文,辨析情感”四个环节,让熟读有层次有梯度的完成。

并让学生绘制出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变化曲线。

第二课时重在精思阿长买《山海经》部分,通过演出戏剧和双重视角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

结合艾布拉姆斯文学活动要素理论,确定了从文本到作者再到读者的教学活动路径。

结合上述内容,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读一部宝书,思一个魂灵,得一点启示。

这也符合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的相关理论,引导学生思维从理解到分析再到创造的发展层级。

1.第一个环节——读一本宝书。

首先从“宝书”二字入手,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通过勾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的相关内容,理解“我”对《山海经》真挚的渴望之情。

接着从求书不得的文段切入,通过朗读入情,抓住典型细节,在自读、互读、齐读中,体会“我”逐渐失望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细读课文,体悟一种情感
1、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不耐烦”;
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全消失;
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了”。
经过:阿长问“我”《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让“我”又惊又喜。
结果:“我”深受感动,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这四本书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
2.阿长来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她又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用的是一种叙述语言。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件事可以表现长妈妈淳朴善良,热心帮孩子解决难题,真心疼爱孩子的特点。)
3.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接过来,打开纸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4.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体会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的品格,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感激、同情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研读本文重点部分,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难点:
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能读出来?
结尾两段,请同学们深情的读出来。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以及“郑重、惶急、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等神态写出了阿长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三、学生准备
1.认真诵读阿长买《山海经》的情节,思考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进行批注: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目标
1.研读本文重点部分,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二、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5.长妈妈买的《山海经》实际上是一本怎样的书?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为什么?
刻印十分粗拙的本子,后来失掉了。“但于我是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因为这书不仅是“我”渴慕的、过于念念不忘的,而且还代表一种热爱和关心,表明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充满感激。
(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也激发了鲁迅大量买书的习惯,特别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鲁迅以后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正是鲁迅对长妈妈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
(“同情”是因为阿长不幸的经历;“愧疚”是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关心爱护自己的人,鲁迅却对她所知甚少。)
四、研读课文,收获一种写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初中语文学科微课教学教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课时
2课时
一、单元要求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的形象,概括了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同学们还记得写的最详细的是哪件事情吗?
是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今天让我们重点研读这一部分。
二、精读课文,领略一些精彩
1. 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起因:“我”曾在远方的叔祖那听说过一本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我”苦于无人帮忙,自己又没有机会去买。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十分渴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