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 世界的物质性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 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3.(教材 P30)(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 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
分。
(2)“上帝创世说”是不存在的。
2.物质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 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 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引起地球内 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把热带到
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
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 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 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 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
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1.(教材 P28)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 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 的。
提示:天地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
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存在约 46 亿年了,它是由 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首先是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子是比较冷的,通过冲击效应、压缩效应

高中政治必修4 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第二课 课时1 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必修4 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第二课 课时1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标要求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1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 1.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

2.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角度,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一、哲学上物质的概念1.含义:物质是__________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_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____________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________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________________,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____________。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人 类社会的产生看)
(1)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2)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人类的进化史: 古猿 猿人 智人 现代人
(1)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2)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3)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物质有可知性,能 被人们所认识(与不 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 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 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 现象。 区别 客观实在: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 存在着,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 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 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 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 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 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唯物论认为
对 立
唯心论认为
世 界 的 本 质 是 什 么
是物质的
对 立
是意识的,或 者是由神仙上 帝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 础,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在自 然观上它明确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宏 观 领 域
宇宙空间到处是物质世界, 没有上帝居住的天堂。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还有以 下几种相同的说法: 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原理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要求我们: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 界的物 质性( 共29张P 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 界的物 质性( 共29张P PT)
物质的概念
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
具有客观性,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1、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 地存在着 2、从物质世界万事万物中抽象和概 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 界的物 质性( 共29张P PT)
沙发桌椅、黑板是物质吗?
它们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属于物质范畴,是一种物质现象。如 果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会陷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 界的物 质性( 共29张P PT)
1 【易错点提示2】 ②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P18
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 线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 特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 界的物 质性( 共29张P 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1世 界的物 质性( 共29张P PT)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两
系 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
具体的关系,但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
世界中的一部分。
P17
※自然界是客观的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 提,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尊重、保护 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真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3.总结报告: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物质概念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简答题:让学生回答一些简答题,如“请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题: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哲学基础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探讨世界的物质性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难以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难以做到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我们身边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概念和作用。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手机、书本、水杯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物质的概念。
3.设计一份关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物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围绕“如何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形成一份小组讨论报告。报告应包括讨论过程、主要观点、结论等内容。
5.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

(3)了解人脑的出现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4)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引入新课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我们学习世界的物质性。

(二)讲授新课世界的物质性(板书)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板书)阅读与思考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

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

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阅读与思考《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
B、原子、电子等物质形态 C、物质现象的总和 D、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人脑基本路线电磁场 思想观念国家辩证唯物主义
A C
B A
D
➢ 宇宙间各个天体的 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美丽的家园——地球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 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自己的起源与变 化过程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 组成部分.
——马克思
人们改造自然 物来看,自然物 人工化的基础和 前提,则是客观 存在的自然物其 属性与规律
正确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首先 承认自然界的物 质性,认识和利 用自然规律,为 人类造福。否则 人类就会受到自 然界的惩罚。






思考: 这些人造物的出现,能否说明世间万
物是人创造出来的呢?
思考: 这些人造物的出现,能否说明世间万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一般到个别
辩证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4、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 (唯物)辩证法7、8、9、10
历史唯 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价值观人生观
整体与部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物质的概念
(二)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 人类社会
看得见摸得着的桌椅与看不见又真实存在 的磁场,超声波,红外线有什么共性?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的物质统 一性原理)
1.(2008四川卷30)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 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 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 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劳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动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 有人类社会
2、从存在上看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因为:
历史条件,是客观的
D、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与修改,发展速度的确定与
调整,必须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
规律来进行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上帝创世说
盘古开天
女娲造人
宇宙大爆炸理论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 组成部分。
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产生,产生后也不受人的意识 所支配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 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范畴的 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 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C 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4、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现以家庭承包 经营为基础的经营机制,这一事实说明(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 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小结: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界的真正统 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 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 为转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 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有可知性 能被人们所认识
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 和一般 、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不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每代人都是受动地来到这个客观的物质体 系中,无时无处不受它的制约。
3、从发展上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客观 的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把万物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物质与物质的 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就是原子。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 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列宁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5、(不定项)根据我国今年经济发展形势,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把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7%,这表明( )
A、人们可以随意地选择生产力 B、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
CD
C、生产力的发展只能依据已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其他
1、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指
A、物质的多种形态
D
B、原子、电子等物质形态
C、物质现象的总和
D、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2、人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
种创造活动的基础是(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A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条件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3、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机制,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的,而是我国农村
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 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
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 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上看
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