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合集下载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生物药物是基于生物技术的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和细胞治疗药物等。

这些药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活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然而,与传统的化学药物相比,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更为复杂,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本文将对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1.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涉及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毒性研究毒性研究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及其对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等。

在毒性研究中,需要进行的实验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体内实验包括常规的动物实验,例如小鼠、大鼠、猴子等。

而体外实验一般采用细胞实验或人血清。

1.2 免疫原性评价免疫原性评价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药物在体内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免疫抗原性和免疫抑制作用等。

在免疫原性评价中,首先需要对药物进行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包括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检测。

通过检测抗体水平或细胞免疫反应,可以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

1.3 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另一方面。

由于生物药物具有活性,因此需要考虑药物的稳定性。

包括温度、离子强度、pH值等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考虑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稳定性评价包括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物理稳定性评价主要考虑药物的杂质含量、颗粒度和输液过滤性。

化学稳定性评价主要考虑药物分解和降解等。

1.4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价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也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

药代动力学评价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药效学评价主要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其与体内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这些方面对药物治疗效果、毒性和免疫原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生物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生物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生物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评价方法近年来,生物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生物药物的制备和复杂性,其安全性评价方法也相应变得更加重要。

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预临床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监测和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方面的内容。

预临床研究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最早阶段,其目的是评估生物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学特征,确定其药理学特性。

在这一阶段中,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验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来评估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这些实验包括:生物药物的血清半衰期、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等。

临床试验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进行临床试验时,会从轻度疾病到重度疾病不断推进,同时还会进行剂量递增试验和安慰剂对照试验等。

临床试验的结果可以为生物药物的临床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药物监测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生物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针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等方面进行监测。

通过药物监测,可以评估生物药物对患者的长期安全性影响,提高生物药物的使用效率。

在监测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止使用。

药物不良事件报告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

药物不良事件报告是卫生部门评估药品安全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关于药品治疗安全的信息,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在药物不良事件的报告中,医生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准确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诊断等,以便更好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生物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需要从预临床研究到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评估。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以确保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有效性。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生物药物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如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等。

与化学合成药物不同,生物药物在生产和质量管控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其安全性评价也具有独特的难度和风险。

近年来,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涌现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概述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主要进展,旨在提高人们对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认识和重视。

一、生物药物的种类和典型例子生物药物主要包括四大类: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物、蛋白质药物和基因工程类药物。

其中,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免疫系统相关疾病、恶性肿瘤等治疗;生物类似物是与原有药物相似但非完全相同的药物,通常是通过同种生物发酵生产;蛋白质药物包括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等,用于糖尿病、生长激素缺乏症等治疗;基因工程类药物则涵盖了生物药物的大部分,如c格利班、重组人血小板生长因子等。

二、生物药物的制备和质量管控生物药物的制备通常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即将人类基因克隆到细胞中,并将其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

此外,生物药物的制备还需要严格的质量管控,以确保其药效和安全性。

主要控制指标包括制剂的纯度、稳定性、活性、种类别和剂量等。

其中,单克隆抗体的质量控制尤为复杂,需要对不同生产批次进行一一比较,以确认其质量和有效性。

三、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有其独特的难度和挑战,主要是因为其在人体内的生物反应和代谢过程与化学合成药物有很大差别。

因此,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需要结合其特殊的生产、质控、性质和药效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评估。

一般而言,其安全性评价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品的模拟毒性评价,包括体外溶液稳定性、细胞毒性、基因毒性评价等;2.药品的细菌和真菌毒性评价,包括肠道菌群变化、含菌质量等评价;3.药品的细胞或者动物体内不良反应评价,如免疫原性、免疫应答等;4.药品的制剂质量评价,包括生长因子、荷瘤小鼠等质量标准。

此外,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还需要考虑它们在不同的目标人群中的应用问题,例如儿童、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应用。

药物毒理学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药物毒理学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此试验。 • 免疫原性试验和保护力试验
佐剂
佐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加抗原在体 内的潴留时间、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 力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增强了机体对 抗原的免疫应答或引导特异的免疫反应。
使用佐剂的疫苗需在长期毒性试验、免疫原性试 验和保护力试验中设立模拟疫苗对照组。
疫苗类非临床安全研究注意问题
选择相关种属的动物,动物或模型对表达的基因 产物和基因转运系统的生物反应要与在人体上期 望出现的反应相关。 4. 给药途径:采用临床拟给药途径或类似于临床的 给药途径。
基因类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5.剂量选择:设置多个剂量组,包括从无明显毒性 反应到明显毒性反应剂量;设置阴性对照组;动 物种属间剂量的换算可根据体表面积和体重。
时间: 2009-08-24 来源: 医药经济报
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现状
国外:
美国,生物技术产 业化,在世界上处于领 先地位。哺乳动物细胞 成为生物技术药物最重 要的表达或生产系统。
欧盟国家,生物技 术工业紧跟美国,处于 蓬勃发展的开始阶段。
其它国家 20%
欧盟 22%
美国 (北美)
58%
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现状
毒性实验前要完成免疫原性研究,确定相关 动物和免疫程序
考虑相关动物、免疫途径、剂量、暴露的频 率和时程、终点评价的时间
重点考虑免疫毒性,根据疫苗的特性确定免 疫学指标。
疫苗类非临床安全评价注意问题
• 一般不对剂量反应关系进行评价,但在前期 实验中要确定在动物中引起最高抗体反应的 剂量,尽可能选用临床拟用最高剂量。如果 注射的总体积受到限制,可以采用多点注射 的方式。
生物/基因类药物安全性评价
主讲人:
生物技术药物的定义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

数据隐私与安全的保护
01
02
03

数据加密技术
采用数据加密技术确保安 全性评价过程中数据不被 泄露。
数据访问权限控制
通过设置权限,限制对安 全性评价数据的访问,防 止数据被滥用。
数据备份与恢复
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以 防止数据丢失,确保数据 安全。
安全性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教育
在医药类高校开设安全性评价专业课程,培养具备药学、医学、 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
安全性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文献调研
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专利 、书籍等资料,了解生药安全性
评价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对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了 解生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和
关键技术。
通过文献调研,对生药安全性评 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实验研究
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包 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 方法等。
案例四:生物技术的安全性评价
生物技术的应用为药物研发带来了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安全性评价需对生物技术的操作规程、试验数据等 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
生物技术的应用为药物研发带来了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安全性评价需对生物技术的操作规程、试验数据等 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以确保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应加强生物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技术的可重复性 和可操作性。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安全性评价概述 • 安全性评价的流程 • 安全性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 安全性评价的案例分析 • 安全性评价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 相关附录与参考文献
01
安全性评价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生药的安全性评价是指对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 性等进行评估和检测的综合性过程。

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

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

究结果。
举例
那他珠单抗(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出现一种罕见的
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进行性多病灶脑白质病, 患者死亡,上市3个月即从市场撤出,停止使用。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市后发现有
严重的肝脏毒性,引起严重感染,危及生命或死亡, FDA要求企业对其说明书进行修改和在说明书加黑框 警告。
查 统计方法和分析 相关性分析和评价
临床实验中特别关注的安全性问题
药物相关的心脏QTc间期延长 药物相关的肝毒性 药物相关的肾毒性 药物相关的骨髓毒性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的多态性问题
生物制品潜在的重要问题包括: 对免疫原性的评价 中和抗体形成的发生率和后果 与结合抗体有关的发生潜在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对于基因治疗的生物制品,注意转染问题。对于细胞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 UMC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 CIOMS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ICH 药品信息学会 DIA
2.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规模与风现和识别
ADR的可能性就越大。 注册法规的样本量:
以预防用生物制品为例,要求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数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十分常见:≥1/10
常见:≥1/100~<1/10 偶见:≥1/1000~<1/100 罕见:≥1/10000 ~<1/1000 十分罕见:<1/10000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1995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WHO: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任何 意外的有害反应,但其与用药并无必然 的因果关系。 GCP: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 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并不一 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2004年初在北京召开的的SARS疫苗开发研 讨会上,WHO专家指出:SARS疫苗在临床前 应进行毒理学试验来预测临床试验受试者 可能承担的风险。由上可见,临床前安全 性评价已成为国际上创新疫苗开发的必然 要求。
疫苗安全性问题
江苏河北两家企业生产的7批次215833人份的狂犬 病疫苗存在质量问题:其有效成分低于国家标准, 保护率可能因此降低,接种者有可能因得不到有 效保护而患上狂犬病。
2、相关动物的选择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意义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动物毒性反应和人体不良反应之间 的相关性,因此选择一种与人体相关的动 物对于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
注意事项
(1)体外实验筛选动物 (2)蛋白质的同源性 IL-2和IL-6 (3)一种动物即可
3、给药剂量的选择 确定试验动物给药剂量的主要依据是
(1)注入体内的质粒DNA可能会导致插入突 变,从而引起癌基因的活化;
(2)由于对接种所用 DNA表达抗原的持续时 间尚不甚了解,外源蛋白的长期表达有可 能导致免疫病理反应;
(3)为提高免疫力而联合使用多种基因也可 能导致免疫病理反应;
(4)接种质粒DNA时,可能导致宿主体内高目前生物技术药物研发投入高、周期长、 风险大,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原创药物的安 全评价、质量控制、生产工艺全过程控制 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各国药品监管和研 发机构均将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
生物药物特点
一、结构确证不完全 生物技术药物的活性主要取决于其氨基
酸序列和空间结构。但由于其一般分子量 较大,空间结构复杂,因此现有的分析方 法和手段并不能完全确认其化学结构。
2. 基于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对 疫苗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药物毒理学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药物毒理学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 最好模拟临床免疫程序,给药次数等于或大 于临床给药次数。给药间隔可以缩短,也可 以根据动物上观察到的抗体反应动力学确定。
精品课件
疫苗类非临床安全研究注意问题
应设阴性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必要时设立卫 星组
血液和生化指标的评价:在第1次和最后1次给 药,以及恢复期结束后的1-3天
恢复期一般2周或更长,要根据具体情精况品课而件定
状态下相同的产品
临床上使用生理剂量的激素类产品
疫苗
临床上给药次数及给药时间受限制的
3. 慢性毒性实验(重复给药):临床上长期使用的药品, 亚不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不能充分的评价其安全性的实验。
一 定
精品课件
生物技与术人型药自物然状的态下临相同床的前的单安一多全肽或性蛋评白质

临床上使用生理剂量的激素类产品
3.多功能性:受体的广泛分布导致广泛的药理活性 和毒性作用。
精品课件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殊性
4.免疫原性:指药物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 巴细胞的性质。免疫原性是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 其 诱导的抗体反应常可以影响对药物毒性的客观评价。
5.免疫毒性:指受试品引起免疫抑制或增强、过敏反应 或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药理活性相关(如抗排斥药物) 或不相关(如部分抗肿瘤药物) 。
表拟用于人体临床试验研究的样本。 3. 动物选择:非灵长类动物并非一定是首选动物。
选择相关种属的动物,动物或模型对表达的基因 产物和基因转运系统的生物反应要与在人体上期 望出现的反应相关。 4. 给药途径:采用临床拟给药途径或类似于临床的 给药途径。
精品课件
基因类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5.剂量选择:设置多个剂量组,包括从无明显毒性 反应到明显毒性反应剂量;设置阴性对照组;动 物种属间剂量的换算可根据体表面积和体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第一节生物类药物概述一、生物类药物的概念和种类☐生物类药物(biopharmaceutics或biopharmaceuticals)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生物药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biochemical drugs)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ology drugs)、和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s)等。

1、生化药物:一般是系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的,亦可用生物-化学半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生命基本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及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等。

2、生物技术药物:是指生物来源的和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的药物,包括多肽、蛋白质及其衍生物或由其组成的产品,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重组DNA 蛋白疫苗及人组织提取的内源性蛋白等。

3、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以及微生物的毒素等)、动物的血液、组织制成的,用以预防、治疗以及诊断人或动物传染病的一类药品。

包括:★治疗用生物制品:抗体、DNA重组技术制品等。

★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

★诊断用生物制品:各种抗原抗体诊断液等。

(一)治疗用生物制品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4.变态反应原制品。

5.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份制品。

6.由已上市销售生物制品组成新的复方制品。

7.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8.含未经批准菌种制备的微生态制品。

9.与已上市销售制品结构不完全相同且国内外均未上市销售的制品(包括氨基酸位点突变、缺失,因表达系统不同而产生、消除或者改变翻译后修饰,对产物进行化学修饰等)。

10.与已上市销售制品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品(例如采用不同表达体系、宿主细胞等)。

11.首次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制品(例如以重组技术替代合成技术、生物组织提取或者发酵技术等)。

12.国内外尚未上市销售的由非注射途径改为注射途径给药,或者由局部用药改为全身给药的制品。

13.改变已上市销售制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生物制品。

14.改变给药途径的生物制品(不包括上述12项)。

15.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生物制品。

(二)预防用生物制品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疫苗。

2、DNA疫苗。

3、已上市销售疫苗变更新的佐剂,偶合疫苗变更新的载体。

4、由非纯化或全细胞(细菌、病毒等)疫苗改为纯化或组份疫苗。

5、采用未经国内批准的菌毒种生产的疫苗(流感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等除外)。

6、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疫苗。

7、采用国内已上市销售的疫苗制备的结合疫苗或者联合疫苗。

8、与已上市销售疫苗保护性抗原谱不同的重组疫苗。

9、更换其他已批准表达体系或者已批准细胞基质生产的疫苗;采用新工艺制备并且实验室研究资料证明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的疫苗。

10、改变灭活剂(方法)或者脱毒剂(方法)的疫苗。

11、改变给药途径的疫苗。

12、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疫苗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疫苗。

13、改变免疫剂量或者免疫程序的疫苗。

14、扩大使用人群(增加年龄组)的疫苗。

15、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疫苗。

二、生物医药的潜在危险1、生物医药产业化的潜在危险①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接触,可能感染人或其他生物(生物安全性);②产品对人或其他生物的致毒性、致敏性或其他尚不预知的生物学反应(潜在致病性);③小规模试验的情况下原本是安全的供体、载体、受体等实验材料,在大规模生产时完全有可能对人和其他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产生危害(生物安全性);④在短期研究和开发利用期间内是安全的基因工程药物,很可能在长期使用后产生无法预料的危害(潜在致病性)。

2、重组DNA 试验过程中的隐患实验室重组DNA试验过程中的潜在危害:①病原体,特别是重组病原体对操作者所造成的污染。

②病原体或带有重组DNA的载体及受体,逃逸出实验室,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基因重组生物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大自然……。

如转基因植物因花粉风扬或虫媒所进行的有性生殖过程扩散,所导致的“基因漂散”。

生物实验室产生的废弃DNA片段的排放……例如:废弃重组质粒DNA热处理效率如何☐上海市科委与环保局2006的联合调查显示, 实验室的生物性废水通常只经过100℃煮沸3-5min后排放下水道,或无任何预处理措施而直接排放。

☐2008一项研究已证实, 目前常用的针对生物实验室废水的100℃热处理过程难以彻底消解、破坏水中废弃的重组质粒DNA。

☐热处理质粒DNA 的降解半衰期约为2.7 - 4min,30min后仍存在一级结构完整的质粒,且仍有3%-5%的活性;即使热处理60min 其仍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3. 疫苗(vaccine)应用的安全性问题①疫苗制品成分本身作为毒性物质对机体的直接损伤。

疫苗的大分子性、酸碱度、渗透压、所含的防腐剂,均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

②诱导免疫系统引起的与免疫相关的毒性。

③疫苗及其污染物和残余杂质引起的毒性。

④若疫苗载体在体内变异,将威胁患者的生命。

⑤其它未知的毒性如疫苗和自闭症等某些疾病的关系尚不知。

4. 基因治疗的前景及其安全性问题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用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目前的基因疗法是先从患者身上取出一些细胞,然后利用对人体无害的逆转录病毒当载体,把正常的基因嫁接到病毒上,再用这些病毒去感染取出的人体细胞,把正常基因插进细胞的染色体中,使人体细胞就可以“获得”正常的基因表达。

①随机整合:可能诱发插入突变,激活癌基因。

②病毒重组:缺陷型逆转录病毒通过重组获得复制能力。

案例☐2003年,一名2个月龄法国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男孩接受试验性基因治疗,研究人员使用经过基因修饰的病毒,将患儿所缺乏的产生白细胞的基因拷贝导入其体内,但后来患儿患了白血病。

至2005年又有3名儿童发生癌症。

☐研究发现,经过基因工程修饰的病毒在至少一个细胞的不适当位点导入了治疗性基因,而新导入的基因破坏了细胞内原有的调控基因,使细胞开始不受控制地分裂,从而使患儿患上白血病。

5. 生物医药对国际安全的威胁☐利用重组DNA技术可以使许多疫苗和抗菌素失去作用。

(新型、高效传染性病毒,用毒素基因与流感病毒基因拼接的新生物毒素已能够大量生产)。

☐基因治疗技术有可能被滥用,比如用于去掉不想要的基因,加入想要的基因,即用于人种的改造等。

三、生物类药物不同于化学药物之处(一)生物类药物的药学和药动学特点❖多为蛋白质、多肽和核酸,使用剂量小,药理活性高,毒性相对较低。

❖稳定性差,对热、酸、碱、重金属以及pH较敏感,极易失活。

❖分子量大,还时常以多聚体形式存在,很难透过胃肠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层,故口服吸收很少,不能口服给药,一般只有注射给药,不方便长期给药的病人;❖体内生物半衰期较短,从血中消除较快,因此在体内的作用时间较短,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生物药物的特殊性1、结构确证不完全性生物技术药物的活性主要取决于其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但由于其一般分子量较大,空间结构复杂,现有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并不能完全地确认其化学结构。

合成多肽结构确认的内容:☐氨基酸序列研究:说明氨基酸连接顺序是否正确,常常用Edman降解(即测定N端氨基酸)、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方法。

☐空间结构研究生物药物原则要求空间结构研究,特别是长肽。

如文献或研究显示,某多肽需要维持一定空间才有活性,则必须开展相应的空间结构研究。

2、种属特异性包括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

不同种属的动物的同类受体在结构或功能上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生物药物在不同种属动物,存在生物活性的差异,甚至不同的反应。

3、多功能性在同一生物体内,生物技术药物的受体可能广泛分布,或者针对的是特定的细胞信号通路,从而可以产生广泛的药理活性和毒性作用。

因此,应用中应考虑与其药理学效应相关的潜在危害。

例如某些生长因子EGF、VEGF和NGF,除了促进表皮、血管、神经组织的生长外,也是胚胎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

阻断这些通路(如FGFR拮抗剂)即使未发现发育毒性,在理论上存在风险。

4、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免疫原性:指药物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免疫原性是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有免疫原性不一定导致毒性,但可以影响对药物毒性、毒代或药效的客观评价。

免疫毒性:指受试品引起免疫抑制(感染↑,肿瘤↑)或增强(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

可能与药理活性相关(如抗排斥药物) 或不相关(如部分抗肿瘤药物)。

(1)免疫原性的强弱是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的决定因素之一。

治疗用生物制品:评价其免疫原性,在于考察药物的免疫原性对药效和安全性评价可能的影响。

例如,抗药物抗体可能会中和药物的活性、影响药物的清除、血浆半衰期和组织分布,改变药效/药动学,使在非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效应可能并非药物真正的药理和/或毒性反应。

预防用生物制品:评价其免疫原性,在于考察药物的免疫原性强弱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的关系。

(2)免疫原性检测对生物药物至关重要。

在非临床研究中评价免疫原性,主要目的在于考察生物药物的免疫原性强弱和免疫原性对安全性评价可能的影响。

第二节生物类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要求(1) 急性毒性实验(单剂量):原则上所有新的有效成分均应实施该实验。

原则上应选择两种以上的动物,重点为掌握中毒症状及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及剂量反应关系,不一定要求测定LD50。

(2) 慢性毒性实验(重复给药)➢给药周期至少要达到临床拟给药时间。

➢给药频率应等于或大于临床给药频率,若临床给药频率按半衰期决定,也应根据半衰期进行;➢由于溶解度、注射次数、最大临床拟用剂量的限制,通常不确定最大耐受剂量,最高剂量至少应为最高临床拟用剂量的10倍。

(3) 生殖毒性实验:临床上孕妇、妊娠及授乳期可能使用的药品原则上应实施该实验。

(4) 致突变实验:应优先考虑使用哺乳类细胞进行致突变实验已证明与人型在自然状态下相同的单一多肽或蛋白质及疫苗不一定要求该实验。

由于生殖细胞和体细胞都可发生染色体畸变。

因此,染色体畸变试验可分别在这两种细胞中进行,一般以骨髓或外周血细胞代表体细胞,睾丸精原细胞代表生殖细胞。

(5)致癌性实验:一般标准的致癌性实验(2年的啮齿动物)对生物技术药物不合适;鼓励使用转基因动物模型。

对具有免疫抑制或促进细胞增殖的生物药物,应关注其致癌性评价:如注意反复给药毒性中组织病理学检查、体外细胞增殖实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