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贰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壹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叁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34
习教网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闲人”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 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
试想一个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之士,却被
迫成为投闲置散之人,只好放情山水,借江 上风月化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实在可悲! 但正因为贬谪,使他被抛出了名利是非场, 才有了闲暇的时间与机会,尽情欣赏这绝色 美景,因此又是因祸得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29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30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31
“
(·
)
唐海
上
张 九 龄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32
“
举 杯 邀 明 月
,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33
()
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
“游目骋怀”,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 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
习教网
27
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
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眼前俗务而忧虑
不止的人,即便走进东坡笔下的情境之中,也会一 无所见,茫然无所得。换言之,要想获得东坡式的 “闲中趣”,首先就要从得失荣辱的物累之中解放 出来,保持精神的自由与“余裕”。
3
习教网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 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 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 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 的气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 2.描写(“……盖竹柏影也”): 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诗意—情意—创意
解释:但: 只。 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慧心—爱心—悟心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情意—创意
【导入门】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 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 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 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 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2、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寸,那些露在水 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 3、林子的泥土夹杂着清新的气味,草叶慢慢地探头,在树根,在灌木丛,在你的脚下,安静地蔓延着不为 人知的浅绿。像淡淡的水粉。
• 4、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 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 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皎洁 空灵 (或清澈透明)
清丽 淡雅
悟一悟 品心境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在句子前试着加“噢”字读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5张ppt)

①叙事 ②写景 ③抒情
划分层次
•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庭院漫步。( )
•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 景) 第三层:(5-7句)抒发作者面 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自 喻闲人。(抒情)
读课文,析妙句:
盖水庭 竹中下 柏藻如 影、积 也荇水 。交空
横明 ,,
读课文,析妙句: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梳理脉络。 2、赏析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3、理解文中包含的感情并分析“闲人”的含 义。
读准字音 遂 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qǐn 水中藻 zǎ、o 荇 xìng 交横, 盖竹柏 bǎi 影也。
yǔ 相与步于 中庭
héng 交横
与
横
yù 参与
hèng蛮横
读课文,梳理脉络: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贬谪的悲凉 (2)赏月的欣喜 (3)漫步的悠闲 (4)自我排遣的旷达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闲人”理解?
• 1、政治处境,贬谪之人有职无权,内心悲 凉。
• 2、夜游时的心境,悠游自如。 a.作者和张怀民二人作为贬谪之人,
清闲无比,只能闲游赏月的自嘲自慰;
b.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才能欣赏到的 自许意味。
苏
轼
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书画家,出生于四川眉山,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 苏” 。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1张ppt)

四、写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 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 名的“乌台诗案”。案件惊动两宫,苏轼 因之几丧性命。后经范镇、张方平等营救, 苏轼于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8
记承天寺夜游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按要求找原句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是:
月色入户
3、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看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翻译课文
●重点掌握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写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叙事的句子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按要求找原句
文中抒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4、作记者承抒天发寺的夜感游慨是什么?包含了作者 什么苏感轼情?
元丰六年文十中抒月情的十句子二是:日夜,解衣欲睡 ,月何色夜入无户月,?何欣处然无起竹行柏。?念但无少与闲为人乐 如者吾,两遂人至者承耳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课件(45张PPT)

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 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 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 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 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 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二)看注释、通文意
解释加点字
• • • • • • • • •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寻找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散步 睡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走近苏轼
其诗,词,赋,散文,均 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 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 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 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076)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1073)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 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 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 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 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 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 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文中对月光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随物赋形)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 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 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 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 发郁闷心情。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 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 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 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二)看注释、通文意
解释加点字
• • • • • • • • •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寻找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散步 睡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走近苏轼
其诗,词,赋,散文,均 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 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 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 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076)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1073)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 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 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 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 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 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 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文中对月光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随物赋形)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 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 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 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 发郁闷心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PPT课件

拓展训练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斑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等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森荐交描”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激、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黄妙境界。
谢谢
2024/10/10
14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 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新课导入
第壹部分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 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 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 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 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 了。
课堂检测
第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