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易学提纲

合集下载

明代易学研究论纲

明代易学研究论纲

明代易学研究论纲中国易学源远流长,其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明代(1368-1644)是易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明代的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明代易学研究论纲》为题,旨在为现代易学研究者提供有益的研究内容,以深入挖掘明代易学的深层内涵。

一、明代易学研究的重要性明代是中国易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易学曾受到皇室宠幸,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朝高官对易学的热衷激励了易学的发展,在明朝一些重要官员的支持下,易学更加深入广泛的社会地位。

此外,明朝的历史也非常的久远,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丰富的历史资料提供了易学研究的基础,从而为明代易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明代易学发展史明朝有众多著名的易学家,如陈时缨、黄宗羲,他们系统总结了以前易学的发展历史,提出并发展了易学的新观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易学理论体系。

此外,元朝(1271-1368)也有一些著名的易学家,如李宏毅、李绅等,他们的研究对明朝的易学研究有重大的贡献。

三、明代的易学理论体系以黄宗羲的《易学大全》为代表,明代的易学理论体系以周易六十四卦及其组合离合、大小畜、交变、五行等为基础,把易理融入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实践之中,使易理发挥出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四、明代的易学实践明代的易学实践很多,如财政、文化、军事、哲学、文献研究等,这些易学实践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治理和社会发展。

特别是财政,明朝中央政府利用易学实践,发展了一套完善的财政管理体系,为明朝的行政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明代易学文献研究明代对易学文献研究也有较大的贡献。

明朝时期编制了许多文献,其中有《易学全书》、《易学精义》、《易学提要》等,这些文献是研究易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丰富了我们对明代易学的了解。

综上所述,明代易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今天的易学研究者来说,要对明代易学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汲取力量,才能更好地发挥易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从而把易学发展成一门现代科学。

明时的易学

明时的易学

明时的易学明清时,由于物的形而上学的影响,易学放弃了易的象数学和生命现象方面的研究,也未区分对立(阴阳)和道、理(一阴一阳)的不同,也分不清易的阴阳动静,并且还欠缺认识论指导。

简要说来,明代易学只是讨论了几个易学概念是什么,但实际上只是复述以前的认识。

关于易学的研究走向简单化和低俗化。

前已论述了朱熹认为无极是将太极的“无”明确指出,以使人们认识到太极的一体二面。

明时由于形上与形下的区分不太清楚,在易学的研究方面基本上否定了无极的存在,而以太极作为最高最大的实体。

《颜元集·存学编》卷二:“周子《太极图说》已多了无极二字。

极乃房上脊檁,是最上之称,又加以太字,是就无可名处强指之矣,又何所谓无极乎?”《周易内传》卷五下:“太者,极其大而无尚之辞。

极者,至也,语道至此而尽也。

其实阴阳混合而已,而不可名之为阴阳,则赞其极至而无以加,曰太极。

太极者,无有不极也,无有一极也。

唯无有一极,则无所不极。

”太极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永恒存在,《周易外传·系辞上》:“太极之在两间,无初无终而不可间也,无彼无此而不可破也,自大至细而象皆其象,自一至万而数皆其数,故空不流而实不窒,灵不私而顽不遗,亦静不先而动不后也”;《东西均·三征》:“太极者,先天地万物,后天地万物,终之始之,而实泯天地万物,不分先后,终始者也。

……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处不有。

……太极者,犹言太无也。

太无者,犹言不落有无也。

”万物中各有一太极,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就是月映万川的关系。

《读书录》卷九:“先儒月映万川之喻,最好喻太极。

盖万川总是一月光,万物统体一太极也。

川川各具一月光,物物各具一太极也。

具统体之太极,即各具之一本。

其各具之太极,即全体之万殊,非有二太极也。

”从这里可见,明儒否定了无极,未能认识到太极之中的“无”,应是哲学上的一种倒退。

受到欠缺概念性思维方式及互渗式的原始思维方式的影响,太极已被等同于一切什么。

如明初,薛瑄基本上继承了理学的认识,将太极当作是理或性。

易相闪电眼提纲

易相闪电眼提纲

易相闪电眼总纲:有实看实,无实看虚。

立太极,分阴阳,察四象,辨八宫,加时空,读卦象,观形象,论生克,得感应。

关联太极,移形换影,移花接木,移步换景,追风索影,动静结合,内感外应,连续抓象。

自问自答,他问我答,问题与答案同在。

立太极分类:1、实体信息体系立极法实体信息体系立极主要是外应法和风水法。

立太极-方法:常中见奇,平中见显。

立好太极,太极点外的一切都是太极点的诠释。

2、虚拟信息体系立极法虚拟信息体系立极主要是工具法:奇门,八字,六爻,手面相,梅花易数,抽签,占星,紫微,大六壬,太乙,测字,姓名学等所有预测工具。

1、静态取相:固定外应,宫位外应,移形换影,追风索影。

2、动态取相:行为外应,即景外应,移花接木,移步换景。

2、内感取相:闭目与睁眼的第一相,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物或者是一个字。

4、储存取相,固定取相。

易相语言:形音义。

形象大于五行。

易相工具:1、阴阳、五行、八卦、三才。

2、八卦图使用:平铺八卦,竖立八卦,无极八卦,太极八卦,自己八卦,对方八卦,动态八卦,静态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时间八卦,综合八卦,归来八卦,放出八卦。

大太极,中太极,小太极。

3、核心点:圆点论,形质论,向背论,主客论,地域论,数字论。

4、数字:找数字,以卦还数,类象成数。

5、加强版:移形换影,连续抓象。

移形换影,动静结合。

6、布局:本宫,对宫,先后天从人或事上选择,三合宫,外应应期,四纲阴阳合,内感外应,连续抓象。

7、应期:(1)砂水器物值冲流年流月。

(2)坐支为年,五行为月。

(3)落宫法,合宫法,换宫法,遁元法。

(4)三宫同断。

(5)流年天干应期。

(6)砂水器物远近与新旧。

(7)外应应期。

(8)五鬼流年。

(9)四象定应期(10)时间太极图应期。

现代易学文化纲要

现代易学文化纲要

现代易学文化纲要丘亮辉提要易学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渊远流长。

古有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周易经传、历代易学有象、数、义、理各派,当代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建设现代易学文化。

本文对现代易学的发展、特性、内涵和创新之路,提出的意见,可以看作现代易学的初步纲要。

关键词:周易现代易学纲要AbstractEstablishing a modern I - ChingI –Ch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fter ancient Lianshan of Xia Dynang,Guizang of Shang Dynasty, Jingzhuan of Zhou Dynasty and all previous dynasties, I –Ching developed different academic system, for example Xiang,Shu,Yi and Li.We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establish and develop modem I–Ching in present a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opinion of characteristic, content and innovation of modern I - Ching. It is the preliminary summary of modem I - ChingKey words: I – Ching Modem I - Ching, Summary易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渊远流长。

古有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周易经传、历代易学有象、数、义、理各派。

易学文化延续几千年之久,对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易学是对古代易学的继承和发展,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显著的特征,而且是历代社会所需要并且为社会服务的文化。

明代易学研究论纲

明代易学研究论纲

明代易学研究论纲本文旨在探讨明代易学发展史,主要以明代晚期易学研究论纲为中心,讨论易学思想如何发展到明代,以及易学如何在明代文化生活中获得普及。

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形式,源远流长。

早在周朝,就已有“易”文化产生,易学思想以及成书以来就一直受到世界文明的重视。

易学思想在明代进入最盛期。

明代创建了许多易学研究组织,推广易学思想并教授易学知识。

《明儒易》、《易集正》等文献证实,明代的易学研究已达到新的高度,易学思想在明代的传播更加普及化。

明代易学研究的论纲分为三个部分:易学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实现。

1、易学原理:关于易学的原理,明代的学者们尤其关注“格物致知”的思想,他们认为“识据之道,众神之所以”,易经以及其它易学文献被视为“大道”,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自身内心世界,进而正确识别外界客观世界。

2、研究方法:明代学者从易学思想出发,对易学文献、易学理论等进行细致研究,重点关注“前义”、“后义”的研究,以及结合易学原理,用概括的解释方式来解释易经的含义。

3、应用实现:明代的易学文献综合了前朝的易学思想,不但涵盖了易经的理论,还将易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尤其是文化、历史内容的解读,重点是如何对易学文献进行诠释,以实现其内在含义。

明代易学研究论纲,是易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它承袭了前朝易学思想,又进行了更新,让易学思想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得以传播。

从一开始,易学就与中国的古典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渗透古代社会中历史、政治等多方面,至今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回顾明代易学研究论纲,可以看出它为易学发展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易学思想在文化中的普及提供了保障。

它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深刻的精神,使易学思想走入普罗大众,让更多人有机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明代易学研究论纲

明代易学研究论纲

明代易学研究论纲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即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三世纪,那时中国的历史已发展到很深厚的水平,并繁荣地开展着诸多学术活动,在这个阶段中,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系统开始发展起来,这就是以《易经》为核心的道教文化易学。

本文将重点论述中国明代(1368-1644年)易学研究的论纲,探讨易学思想如何被认知和推广,以及它的社会影响。

一、明代易学发展历史概况明代易学的发展进程其实是以明朝自身的历史变迁为基础的,明朝统治时期开始以来,凭借着明朝兴旺的时期,易学思想更加流行并在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领域获得识受。

从元朝到明朝,由于封建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发展形成了明朝社会的影响和繁荣。

政府兴旺,社会稳定,出现了一批崭新的学术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新学习,其中也包括易学思想的拓展。

明朝的宫廷对易学的推广和宣传,也是促使这种新知识受到广泛认知的重要因素。

二、明代易学思想的流派在明代,易学思想发展到相当高度。

它以《易经》为核心,通过讨论学者们对《易经》中诸多内容的理解来展开其他学术思想的探讨。

明代易学发展出了三大流派:传统流派、元代流派和明代流派。

传统流派由易老、张文远、程颐等人发展而来,以《易经》为中心,重视其文化教义性;元代流派由元世祖、郭璞、李元杰等人发展而来,以推演变易为主,关注易学的实证性;明代流派由朱熹、陈寿、马可波罗等人发展而来,以学术研究取代文化教育,注重对《易经》的解释和推演。

三、中国明代易学研究的社会影响明代易学研究在明朝时期受到兴旺,学者们逐渐从宗教和文革转向文学、思想和理学。

由于明朝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易学研究在明朝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易学家。

明朝的学术家们也走出了以往的单一思想,把自己的思想更多地投入到研究当中来。

易学的文化内涵也变得更加深厚,融合了更多的思想,成为当时的重要精神支柱。

明代易学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当时学者研究易学思想的热情,而且也在政治、社会和文化范畴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影响力。

明代周易发展历程

明代周易发展历程

明代周易发展历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这个时期,周易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明代周易的发展历程。

明代初年,由于前朝元代的政治动荡和战乱,导致学术状况低迷,周易的研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随着明太祖朱棣的统一江山,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学术氛围逐渐恢复。

明太祖本人对周易十分关注,他在位期间曾多次下令整修《周易》经书,弘扬周易思想。

此时,周易在社会上的地位开始重新上升。

明代中期,朱棣的孙子明神宗即位,他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十分推崇周易。

他亲自给历代诸葛亮笔录的《易》作了评注,对《周易》进行了修订,力图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应用。

同时,明神宗还下令将《周易》编入官方考试科目之中,使得它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明朝末年,明思宗登基,他对周易的研究也有所贡献。

明思宗曾命令士人编纂《周易大全》,将各个经卦进行了详细分类和整理。

这使得周易的研究进一步系统化,方便后来的学者进行研究。

此外,明思宗还邀请当时著名的周易研究者吴国宾,为《周易大全》进行注解,增加了该书的学术权威性。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对于学术研究的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然而,一些学者仍然在这个时期继续致力于周易的研究。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当属明朝末年的王守仁。

王守仁在其著作《格物致知篇》中,阐述了自己对周易的理解。

他认为,周易不仅仅是一种卜筮的方法,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指南。

他试图用周易的思想引导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人生的真理。

总的来说,在明代,周易的发展经历了从低迷到复兴再到整理归纳的过程。

明太祖、明神宗和明思宗的重视以及一些学者的努力,使周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尤其是王守仁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周易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明代末年的社会动荡对周易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到了明朝末年,由于政治乱局,学术研究逐渐被搁置,直到清朝的进一步整顿才有所恢复。

总体而言,明代是周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尽管在某些时候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周易的研究受到一定的阻碍,但在明代的重要学者的努力下,周易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周易基本常识

周易基本常识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 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算卦占卜≠封建迷信
• 卜筮是原始文化的主流意识,是当时最先进 的精英文化。 • 封建时代流传于江湖术士和民间草根的算卦 占卜,是原始文化的遗存(survival)。 • 原始文化及其卜筮道术早已失传。现代卜筮 之术主要有三大算法:大衍筮法(学者), 纳甲筮法(民间)和梅花易数(天才)。 • 纳甲筮法由西汉京房创立,最为流行。梅花 易数由北宋邵雍创立,最为高深。
Thank You Very Much!
《周易》象数思维又是图像和数字耦合的
时间序列与空间方位的赋序模拟演算
伏羲先天八卦生成图
伏 羲 先 天 八 卦 方 位 图
复杂化
风水罗盘
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定陵
南京中山陵园
台北中正广场
北京毛主席纪念堂
我们的先祖认为,周易八卦具有避邪祈福功能
刚柔和谐的太极拳
太极图体现了阴阳互补、包容、冲突、中正、 和谐、变通等象数思维和义理价值。
太极与星系同构
双螺旋3D动态结构
地球所在的银河系
M83是离我們最近和最明亮的螺旋星系
M101螺旋星系
仙女座巨大螺旋星系,大小超过二十万光年
视频资料
三、《周易》的价值理念
西汉董仲舒的“深察名号”
天道之阴阳
王 道 之 沟 通
人道之仁义
地道之刚柔
《周易》的中正理念
•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 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 行雨施,天下平也。(《乾· 文言》) •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 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 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同人· 彖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易学提纲
一、程朱理学易学
1、官学易胡广(1370-1418)纂修《周易大全》。

2、明初易学:曹端(1376-1434)《太极图说述解》、薛瑄(1389—1464)《读书录》、吴与弼(1391-1469)《康斋集》与胡居仁(1434—1484)《易象钞》。

(王广)赵淓《周易文诠》(王广)
郝敬《周易正解》(王广)
3、蔡清、林希元易学:《周易蒙引》、《易经存疑》。

(黎心平)
4、崔铣之洛闽易学(1478-1541):《读易余言》(李秋丽)
5、韩邦奇之朱子之学(1479-1555):《易经启蒙意见》。

(李秋丽)
6、以朱子为宗的程汝继易学:《周易宗义》。

(苏晓晗)
7、张献翼义理易学(阐老庄程朱之义):《读易纪闻》。

(苏晓晗)
8、叶山诚斋学与沈瑞钟史学易:《八白易传》、《广易筌》。

(陈京伟)
9、潘士藻《义海》学:《洗心斋读易述》。

(陈京伟)
10、逯中立易学:《周易剳记》。

(陈京伟)
11、何楷易学考据学:《古周易订诂》。

(李秋丽)
12、批判象数学和程朱易学的王廷相易学:《王廷相哲学选集》。

(王广)
13、刘宗周易学(1578-1645):《周易古文抄》。

(张克宾)
14、张次仲易学:《周易玩辞困学纪》。

(陈京伟)
15、陈祖念折中汉宋易学:《易用》。

(陈京伟)
二、心学易与禅易
1、陈献章(1428-1500)与湛若水易学(1466-1560)。

《陈献章集》《甘泉文集》。

(张沛)
2、王阳明与王畿易学(1498-1583)。

《传习录》《大象义述》《先天后天解义》《河图洛书解义》等见《龙溪先生全集》。

(张沛)
3、王门弟子黄绾艮止学(1480-1554)与季本龙惕易学(1485-1563)。

《明道编》《易学四同》。

(张韶宇)
4、泰州学派易学:罗汝芳易学(1515-1588):《近溪子集、续集》、焦竤易学《易筌》(1540-1620)、李贽易学(1527-1602):《九正易因》。

(张沛)
5、张镜心易学:《易经增注》(曾凡朝)
6、南中王门唐鹤征易学(1537-1619):《周易象义》(曾凡朝)明万历三十五年纯白斋刻本经10 存目
7、折中理学与心学高攀龙学易(1562-1626):《周易易简说》。

(张韶宇)
8、折中心学与理学苏浚易学:《周易冥冥篇》与《易经儿说》(赵中国)
9、智旭易学:《周易禅解》(张克宾)
10、以佛论易的方时化易学:《易引》、《周易颂》、《学易述谈》、《易指要绎》、《易疑》、《易通》。

(张克宾)
11、推崇蔡清薛瑄、批判心学易的罗钦顺。

《困知纪》(苏晓晗)
12、扬程朱抑心学的杨时乔易学:《周易古今文全书》。

(曾凡朝)
三、明代象数学
1、来知德象数学(1525-1604):《易经集注》《易图》。

林忠军
2、熊过易学:《周易象旨决解》林忠军
3、陈士元象学:《易象钩解》林忠军
4、魏濬之象学:《易义古象通》。

林忠军
5、钱一本象学(1539-1610):《象像管见》、《象抄》、《四圣一心录》。

李秋丽
6、吴桂森易学:《周易象像述》。

李秋丽
7、黄道周象数学(1585-1646)与董说易学。

《义象正》、《易发》。

林忠军
8、曹学佺象数易学(1574-1646):《周易可说》、《易经通论》。

林忠军
9、发明京氏之学的黄端伯易学:《易疏》乔宗方
10、喻国人象数易学:《周易辩证》《河洛定议赞》等乔宗方
11、董守諭卦变说。

乔宗方
12、张潢之汉上象数学:《周易象义》。

乔宗方
13、方氏父子象数学(1611-1671):《周易时论合编》。

乔宗方
14、张介宾医易学(1562-1639):《医易义》。

乔宗方
撰写体例:
撰写明代易学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生平事迹。

二、著述及学术活动、学派和思想渊源及其疑难问题考辨。

三、从经学史角度论述易学问题和观点:
1、易学基本观点:
易学起源问题、《周易》经传成书作者性质,象数义理关系问题。

2、易学方法问题。

3、主要易学概念和命题,易学思想结构体系。

四、地位影响及评价
1、易学史角度评价(包括当时地位和对于后世影响)
2、以现代视野进行客观评价。

主要参考书:
《四库提要易类》、《四库全书易类》、《续修四库提要易类》、《续修四库全书易类》、《四库易类存目丛书》、《易经集成》、《经义考易类》、《明儒学案》、《明史》等
侯本《宋明理学史》、张学智《明代哲学史》、李书增《中国明代哲学》、容肇祖《明代思想史》、陈来《宋明理学》、蔡仁厚《宋明理学》、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陈鼓应《宋明实学思潮史》、葛荣晋《中国实学思想史》等
皮锡瑞《经学历史》、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章权才《宋明经学史》、吴雁南《中国经学史》
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廖名春《周易研究史》、徐志锐《宋明易学概论》、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徐芹厅《易学源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