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生命桥》

合集下载

《生命桥》语文教案

《生命桥》语文教案

《生命桥》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生命桥》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阅读。

1.2 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生命桥》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新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和阅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生命之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3.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子和段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3 小组分享: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4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的新词新句。

4.2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命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能力,给予相应的评价。

5.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给予评价和反馈。

5.3 写作练习评价: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仔细阅读和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创建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6.3 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图片展览:让学生带来与生命相关的图片,进行展览和分享,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生命桥》教案范文

《生命桥》教案范文

《生命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3)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学会珍惜生命。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生命桥的含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主题。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生命桥》的背景。

(2)提问:“什么是生命桥?”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a. 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b.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c. 生命桥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生命桥的珍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强调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生命桥的小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和困惑,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关于生命价值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进一步理解生命的可贵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生命桥》语文教案

《生命桥》语文教案

《生命桥》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3)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生命桥的含义。

(2)感悟课文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生命桥》。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4.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频:自然界中的桥。

(2)引导学生思考:桥的作用是什么?(3)引出本课课题:《生命桥》。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如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想象,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2)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生命桥》说课稿

《生命桥》说课稿

《生命桥》说课稿《生命桥》说课稿1一、说教材“生命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18课《生命的壮歌》中的其次个小故事。

“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打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去世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奔腾陡崖以求生存的故事。

唱歌了戋戋弱者在生去世攸关的要害时候所表达出的难得的互助与献身精力。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群羚羊被打猎队赶到了陡崖边,一只老羚羊带着一只年轻羚羊向陡崖劈面跃去。

其次自然段写老羚羊资助年轻羚羊跃过了陡崖,自己却坠入山涧。

第三自然段写一队队羚羊照着前面的样子秩序井然地快速奔腾,以老羚羊的去世亡调换了年轻羚羊的生命,那悲壮神圣的局面惊得猎人放下了枪。

二、说教学目标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四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于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根底上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在供给的语言材料根底上,培育学生们感悟的力气,理解羚羊们贵重的合作与把生的期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是:了解重点句段,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懂得疼惜动物。

本文难点:理解老羚羊用身体做桥墩的自我牺牲的过程,理解“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生命桥,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是一个让读者眼流泪、心滴血的词。

那么一篇这样的文章如何让我们小学生在阅读时候,能读懂,能心为所动呢?1、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朗读的牵引。

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

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

在这样的状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承受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屡次承受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

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

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奇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

《生命桥》优秀教案+教学实录

《生命桥》优秀教案+教学实录

《生命桥》优秀教案+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情感。

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课文人物的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理解亲情和友情的伟大。

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命的可贵。

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深入体会课文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生字词卡片3.角色扮演道具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生命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座桥有什么特别之处?(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内容1.小组讨论:课文讲述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故事?你们认为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主题?(四)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

(五)角色扮演1.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2.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注意体会课文人物的心理活动。

3.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感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实录(一)导入1.教师展示生命桥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学生回答:看到了生命桥,这座桥很特别,是由生命搭建的。

(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3.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故事?你们认为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主题?(三)分析课文内容1.小组讨论,学生回答:课文讲述了小男孩为了救父亲,勇敢地走过生命桥的故事。

《生命桥》的教案设计

《生命桥》的教案设计

《生命桥》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保护生命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3. 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生命桥的寓意:生命链、互助、关爱、珍惜。

2. 生命桥的故事分享:地震中的生命桥、志愿者生命桥等。

3. 生命桥主题活动:搭建生命桥、守护生命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生命的可贵,培养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活动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命的美好。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3. 实践教学法:通过搭建生命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命的可贵,培养行动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命桥故事素材、搭建生命桥道具、小组讨论卡片等。

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舒适的座椅、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音响、搭建生命桥道具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震中的生命桥视频,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分享故事:讲述生命桥的寓意,让学生了解生命桥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命桥的寓意,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搭建生命桥的游戏,体验生命的相互关爱。

5. 分享感悟:邀请学生分享在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从活动中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培养珍惜生命的意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实践活动等。

2. 学生感悟: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体会。

3. 团队合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生命桥教案》

《生命桥教案》

《生命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多样性。

2. 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培养珍惜生命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生命,与他人和谐共处的品质。

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起源:介绍生命的起源,如化学进化论、原始生命等。

2. 生命的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 生命的奇迹:介绍一些生命奇迹的案例,如长寿记录、特殊生物等。

4. 生命的重要性:讨论生命对个人、社会和地球的重要性。

5. 珍惜生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命奇迹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故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珍惜生命,培养关爱他人生命的品质。

4. 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生命体验活动、关爱行动等。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展示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的重要性等。

2.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生命奇迹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活动材料:准备相关的实践活动材料,如生命体验活动的指导手册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发言、讨论等。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践能力、关爱他人生命的态度等。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命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生命的重要性的理解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讲解生命的起源:介绍生命的起源,如化学进化论、原始生命等,让学生了解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3. 讲解生命的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丰富多样性。

4. 分析生命奇迹的案例:分享一些生命奇迹的案例,如长寿记录、特殊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奇迹和生命的价值。

《生命桥》教学设计说课稿

《生命桥》教学设计说课稿

《生命桥》教学设计+说课稿?《生命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句子: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理解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

课前:常规积累:出示成语:感人肺腑、扣人心弦、震憾人心、可歌可泣学生读一读,丰富学生的积累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1、板书:桥。

对于桥大家一定不陌生吧!都见过什么桥?指名说。

2、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座桥,一座没有钢筋水泥的桥,但却是一座无比神圣的桥,一座令人震憾的桥,它就是生命桥。

板书:生命3、齐读,再读。

“生命桥”4、读了两遍后,心里一定有许多的疑问吧?(暂且保留)二、初读感知。

1、看,(出示斑羚图片)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它们善于奔跑,具有高超的跳跃技巧,然而此刻——后面有猎人的追捕,前面是悬崖,尽管它们有高超的跳跃能力,也无法跳过那么宽的山涧,它们面临着——(面临着绝境,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2、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来,打开书,带着刚才的疑问自由读课文。

三、深入文本,悟情明理。

1、读完课文,你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吗?2、一个故事,一段文字,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是感动,是泪水而亲眼目睹这一切,亲身经历这个故事的猎人,他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⑴指名读。

“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课件出示)⑵齐读。

3、到底是怎样的情景让那些以捕杀动物为生的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那些令人感动的情景找出来,说一说它为什么令人感动。

可以在旁边作出标注,也可以互相讨论。

4、汇报交流:A、“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 (课件出示)是怎样的奇迹呢?这震撼人心的一幕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1)“刚好”感受老羚羊估算之巧,感受奇迹。

(2)“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引导要点:鸟儿没有了翅膀就等于没有了生命,此刻老羚羊就像断翅的鸟,他为子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说课稿《生命桥》
小学语文说课稿《生命桥》
一、说教材
“生命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18课《生命的壮歌》中的第二个小故事。

“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打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去世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奔腾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

歌唱了戋戋弱者在生去世攸关的要害时候所体现出的难得的互助与献身精力。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一群羚羊被打猎队赶到了悬崖边,一只老羚羊带着一只年轻羚羊向悬崖劈面跃去。

第二自然段写老羚羊资助年轻羚羊跃过了悬崖,自己却坠入山涧。

第三自然段写一队队羚羊照着前面的样子秩序井然地快速奔腾,以老羚羊的去世亡调换了年轻羚羊的生命,那悲壮神圣的局面惊得猎人放下了枪。

二、说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四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于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在提供的语言材料基础上,培养学生们感悟的能力,理解羚羊们可贵的合作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了解重点句段,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本文难点:理解老羚羊用身体做桥墩的自我牺牲的过程,理解“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生命桥,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是一个让读者眼流泪、心滴血的词。

那么一篇这样的'文章如何让我们小学生在阅读时候,能读懂,能心为所动呢?
1、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朗读的牵引。

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

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

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

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

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

如:学生在自己朗读时,读不出“几分钟后,羚羊分成了两群”这话的另一层含义。

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

一群羚羊有着可能连人类都没有的果敢和机智,值得品读。

但学生感觉不到。

所以,我设问“几分钟后”、“分成两了群”说明了什么?从时间上,引发学生的思考。

又如理解羚羊起跳的合作过程时,我设计这些小问题“为什么要‘紧跟’?晚几秒
不行吗?为什么‘高度还要低一些’”?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

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2、巧抓想象点,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

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假如让那“几分钟”延长,再多些时间让这些羚羊话别,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呢?
B、试跳成功以后,当年轻羚羊到达彼岸,看着一望无底的深渊,它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仿佛就看见羚羊的生离死别,仿佛看见那依依话别的场面。

情动才涌,学生读到深处,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3、用课外资料,壮歌“余音绕梁”。

引导学生延伸阅读。

固然,如今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获取信息,但究竟上,学生查找资料的本领照旧有限,课前我从网上找了其他动物的资料,包罗《生命桥》的原文《斑羚飞渡》。

这些文章阅读起来都有些难度,以是,让感兴趣的同学前来领取。

一来使用学生的好奇心自动到场阅读;二来满意程度不等的学生的差别必要。

让悲壮的生命之歌继承唱响,让学生的感观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