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讲义记叙文阅读全攻略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2、概括某段大意---(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佳艺概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小升初专题复习六:记叙文阅读 第一讲 六要素(含答案)全国通用

专题六记叙文阅读第一讲六要素【知识点拨】考点名称:记叙文六要素考点解析:记叙文六要素是记叙文阅读中的基础考点,六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考查形式:填空、简答等。
相关知识:记叙文六要素【考点突破】例1: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①温丝果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
她有着一头金黄的卷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
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
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
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
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
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
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一一珍妮芙太太。
她是一个婶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固而显得:冲孤单。
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
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谁是主人公?(2)找出描写雷丁市环境的句子。
(3)为什么老妇人会吸引温丝莱特的注意?(4)你认为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简单描述你的想法。
答案:(1)3 温丝果特(2)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
(3)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
(4)我觉得她们会相处的很融洽,她帮助老妇人做事,老妇人给她讲故事。
(叙述合理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六要素的掌握理解能力。
(1)这两段话提到了温丝果特,珍妮芙太太和珍妮芙太太的侄子,三个人物,但是温丝果特和珍妮芙太太的笔墨最多,所以她们是主人公。
问题2和3可以从文中找出答案,问题4需要通过文中信息来判断,文中交待了温丝果特和珍妮芙太太都很孤独,并且老妇人引起了温丝莱特的注意,这样就可以判断出她们可能会多一些相处。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后悔的一件事童年,像一条弯弯的小河。
小河里翻腾着几朵浪花。
浪花有时唱着欢乐的歌,有时倾吐着烦恼,有时……其中,在那朵浪花里,发生了一件令我觉得后悔的事。
六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六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 题目解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的大致情节或中心事件表述出来。
2. 答题方法# (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 题目解析文中的重要词语往往对表达文章的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理解其含义不能仅仅局限于词语的表面意思,还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2. 答题方法分析修辞法:如果词语使用了修辞,要先点明修辞,再分析其深层含义。
例如“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阳光”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不仅写出了她笑容的明亮,还表现出她积极乐观的性格。
#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1. 题目解析重要句子可能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描写生动的句子或者是含义深刻的句子等。
理解这些句子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答题方法# (四)分析人物形象1. 题目解析人物形象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分析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 答题方法从描写方法入手:# (五)分析记叙文的写作顺序1. 题目解析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了解写作顺序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2. 答题方法# (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 题目解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记叙文的灵魂。
可以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描写手法、情节发展等方面来体会。
2. 答题方法二、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 题目解析说明对象是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则是区别于其他事物或事理的标志。
2. 答题方法# (二)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 题目解析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用来介绍说明对象的手段。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答题方法举例子:通过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作用是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语文基础知识精讲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内容概括的形式命

语文基础知识精讲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内容概括的形式命
语文基础知识精讲: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内容概括的形式命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1. 要把握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总有一个中心思想。
阅读时,只有把握住这个中心思想,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2. 要分析记叙文的层次。
记叙文的层次常见的安排顺序有:时间先后、地点变换、事情发展等。
阅读时,只有分清了文章的层次,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3. 要理清记叙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只有理清了文章的记叙顺序,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4. 要了解记叙的人称。
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和第三人称(他、他们)。
了解文章的人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5. 要掌握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几种,掌握这些表达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 要注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等,都是我们阅读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7. 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小学六年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与方法

小学六年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与方法语文阅读理解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
然而,许多小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本文将介绍几种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与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略】1. 熟悉文章类型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文章类型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每种文章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写作风格。
小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逐渐熟悉各种文章类型,掌握它们常用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只有熟悉了文章类型,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2. 掌握关键词阅读理解中有许多关键词,掌握这些关键词对于正确理解文章意思非常重要。
有些关键词直接表达文章的主题,例如“最重要的是”、“总之”等;有些关键词则用于连接前后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此”、“所以”等。
小学生应该通过多读多练,积累这些常用的关键词,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 理解上下文阅读理解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生词或者难懂的词句。
针对这些困难,小学生应该学会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词义。
上下文中的其他词句往往会给出一些线索,帮助理解难懂词句的意思。
此外,上下文的描述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4. 注意时间地点顺序在阅读理解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涉及时间、地点、顺序的描述。
小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应该时刻关注这些信息,注意把握文章的时间流程、地点变换和事件顺序。
正确理解这些细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脉络。
5. 阅读技巧的灵活运用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阅读理解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和要求,灵活运用这些技巧。
例如,对于记叙文,小学生可以通过构思情节和角色进行想象,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对于说明文,小学生可以更加注重文章的事实依据和逻辑推理;对于议论文,小学生可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判断其合理性等。
总之,语文阅读理解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
【精品】六年级阅读技巧归纳——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

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讲解阅读知识点归纳: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一、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作引用十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五、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六、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七、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十八、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十九、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常见考试题型答题技巧: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A、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B、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C、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2、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3、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六年级阅读讲义 专题二 记事类文章阅读(方法+例题讲解+阅读讲义+名校真题)(含答案,含解析)

六年级阅读训练专题二记事类文章阅读阅读方法指南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
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把握叙述的“六个要素”。
记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
如果找到这些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二、理清叙述的线索,留意记叙的顺序。
线索是记事文章的脉络,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
一篇记事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
在阅读时我们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记叙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
如倒叙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插叙会对情节起到补充的作用。
三、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
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哪些重点,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
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
在运用议论时,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揭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典型例题讲解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挑书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
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六年级阅读训练之记叙文核心知识及解题技巧

①写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②记事——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 ③细节——对人或事物进行一系列的细致描绘,使其形象更加生动、突出、鲜明。 【答题套路】
⑩常听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 愿意塑信, 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 望的心灵在飘飞。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较简单,只需要记住下面四种,考试时能够识别就可以,其中承上启下是
最易考。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做铺垫(伏笔)
插叙 容介绍完之后,原有故事和内容继
节的平淡。
续。
【注意】
①作用是必须记住的,重要考点
②倒叙和插叙是考试重点
③从文体知识来讲,还有一种平叙,但现阶段不需涉及。
【解题秘籍】
7
1. 常见问法: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简析这种记叙顺序的作用。
2. 答题公式: ①写清是哪一种顺序 ②要联系文中具体内容回答,可用先讲了……,再讲了……,从……过渡到……等
⑤槐花可食,但那时吃槐花不是像今天这样为了吃个新鲜,而是为了节省一点 粮食。每每槐花开时,许多人家都摘些槐花来充食。奶奶也会打发我去摘槐花。我 带着篓子和钩子来到北沟的槐林里,有时在地上钩,有时爬上树去摘。摘到傍晚, 自家饥肠辘辘,就撸下一把把槐花往嘴里吞食,那槐花可真是又香又甜呐。摘回槐 花,奶奶仔细地挑出夹杂在花中的青枝绿叶,撸下槐花瓣儿,再用开水一烫,即可 食用。奶奶总是变着花样把槐花饭做得可口一点。槐花最普通的吃法是蒸食,把槐 花合上一点面粉或是玉米面,放到锅里蒸熟,花瓣被面粉沾在一起,吃起来艮揪揪 的,香而又甜;有时和上玉米面做成槐花饼子,有时包成槐花包子; 还有时煮成槐 花粥。奶奶做槐花稀饭,舀净锅底的粥后,还要往锅里添一点水,然后再把落在锅 底的花瓣和刷锅水冲到粥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记叙文阅读全攻略(三)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的形象和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明确中心。
2.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明确文章的思路、文章结构、层次。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挖掘其潜在或深层意义。
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赏析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4.理解作者所写的景或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个人心得,进行感悟评价。
[成语万花筒]成语不离“天”,在下列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使每个成语完整无误。
试一试,你准行。
偷天换()烽火()天得天独()乐天知()普天同()欢天喜()伤天害()悲天悯()听天由()滔天大()海阔天()重见天()异想天()石破天()丧尽天()【参考答案】偷天换日烽火连天得天独厚乐天知命普天同庆欢天喜地伤天害理悲天悯人听天由命滔天大罪海阔天空重见天日异想天开石破天惊丧尽天良[文常小贴士]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国色天香——牡丹寒秋三魂——菊花六月花神——荷花花中皇后——月季凌波仙子——水仙九里飘香——桂花花中隐士——菊花天下第一香——兰花讲义使用参考本节课重点在于散文的阅读训练。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里说的散文是指以写景、状物为内容的狭义的抒情散文。
[快乐热身]环节重点在积累成语,建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花几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积累。
[读文章试身手]环节选用了四篇文章。
教师要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文章后有[教学思路导引]这个环节,教师参考这些内容,也可以补充其它相关内容。
在授课中,建议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再让学生做文章后的习题,教师讲解方法,点拨技巧,订正答案。
(一)鹰的悲剧我从长安向西北方向走。
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我看完了熬鹰的全过程,真是铭心镂骨的痛。
那只被网获的成年鹰隼,两眼迸射着逼人的寒光,它几次想腾跃,返回它精神的天空,却总是被那细硬的铁链扯了下来,一次又一次暴烈的扑击都化为徒劳。
它只好不停地用劲喙击链条,企图打开,但铁链一次又一次残酷地粉碎了这一梦想。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寂静漆黑的夜里,秋风凌厉掠过,空旷中无比苍凉。
鹰不仅腹中饥渴难耐,更有一种孤独的恐怖沁入皮表,深入骨髓。
它的野性、它的傲慢、它的尊严在悄悄地丧失,连同它那逼人的寒光,也不那么有力度了。
第三天傍晚,主人适时出现了,开始给它精神上的抚慰和肉体上的补偿,当主人的手轻重适度地抚摸着鹰宽阔的背脊时,鹰的目光已经充盈柔顺;当它一口吞下主人递上的鲜肉时,神情上写满了感恩。
这时候,主人微笑着解开那条曾被鹰喙扑啄得瘀血沾满的铁链,当着鹰的面抛到远处。
说来也怪,它已经丝毫没有振翮而去的念想了。
我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1.结合加点词语说一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⑴它只好不停地用劲喙击链条.........,企图打开,但铁链一次又一次残酷地粉碎了这一梦想。
⑵鹰不仅腹中饥渴难耐....。
....,.深入骨髓....,更有一种孤独的恐怖沁入皮表【参考答案】⑴鹰想尽办法想飞走,但都做不到,它只好用喙啄铁链,但还是白费力气,飞不走。
⑵鹰被孤独的恐怖包围,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恐怖胜过它身体上的饥渴。
2.为什么“我”感到铭心镂骨的痛?【参考答案】作者铭心镂骨的痛是为了鹰。
在我们眼里,鹰是让人敬畏的,可是到了熬鹰人的手里,它的野性、它的傲慢、它的尊严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多么可怕,多么令人心痛啊!3.当主人解开铁链后,鹰为什么不飞走?【参考答案】因为在主人解开铁链之前,鹰曾经作过一系列想飞走的努力,但都没有成功。
而随着希望的破灭,饥渴,孤独消磨了它的锐气,再加上主人适时地给它精神上的抚慰和肉体上的补偿,它已经断了飞走的念头,心甘情愿受主人摆布。
4.对“我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你怎么理解?【参考答案】意思是说当我看完熬鹰的过程之后,我非常震惊,为鹰的遭遇而震惊,为熬鹰人的手段而震惊。
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与人之间,是否也存在着鹰的悲剧呢?【教学思路导引】鹰是让人崇拜和敬畏的动物。
那搏击长空的翅膀,那如钩的鹰爪,那尖锐的嘴,那犀利的目光……可是,不管它有多么凶猛,也禁不住人们的“熬”!在文中,作者记叙了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所看到的熬鹰的全过程。
起初,鹰眼射寒光,振翅欲飞翔,但一次又一次暴烈的扑击都徒劳。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饥渴、孤独渐渐消磨了它的锐气,再加上主人适时给它精神上的抚慰和肉体上的补偿,终于,悲剧出现了:被除去铁链后的鹰“丝毫没有振翮而去的念想了”。
而那悲剧的策划者——熬鹰人的狡诈和残忍,又让人感到可怕。
(二)繁星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
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
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
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1.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
【参考答案】热爱之情铺垫2.第2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和。
【参考答案】情景感受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
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分析】本题不仅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别,而且还进一步考查对修辞方法在句中作用的理解。
做这类题,就是鉴赏修辞的表达作用,分析其用法的妙处。
答题的时候要结合该修辞的特点作用及文中具体的语境来作答。
4.第3段末尾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你认为“沉睡着”与“觉得”是否矛盾?【参考答案】并不矛盾。
“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
这样写,由果到因,因果相映,既富有情趣,又启人遐思。
5.第3段中有一句话,巧妙地把一个游子孤寂而渺茫的心性反映了出来,这个句子就是:【参考答案】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分析】答题的时候,抓住关键词“游子”。
6.读第3段,找出描写“我”由眼前景象而产生联想的语句。
(找出两句)【参考答案】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分析】首先明确是从第3段中找,找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联想”。
7.文章末句说“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句中的“那个巨人”指什么?“还在跑”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那个巨人”指星座。
“还在跑”一是说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前文提到“船在动,星也在动”,所以使人感觉到“那个巨人”在跑。
【分析】判断代词指什么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8.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如:“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在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在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
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真意切,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无穷遐想。
【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
注意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拟人的特点、作用及文中具体的语境来作答。
【教学思路导引】巴金的《繁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对繁星作了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繁星的特点,再融入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在精美的文字中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写作的写法,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一、文章结构全文按时间顺序以情感为线索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回忆“我”在南京读书时看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二、文中感情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体会到文章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
这是巴金对星星产生的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
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
“好像它们(星星)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这,既是巴金对光明的追求,又有他与星星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
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体现他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三、语言欣赏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文章生动、形象的表情达意。
教师在分析文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体会。
例如: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三)骆驼流泪那是在大西北生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