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3.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提升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3.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提升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3.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提升练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①文学艺术②汉字③史书典籍④科学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B。

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选B。

2.(2017·泉州模拟)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汉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汉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选A。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②正确。

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

文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错误。

3.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草石木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

可见(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B.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C.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好传统D.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解析】选B。

材料强调“四君子”蕴含的文化,没有体现对人的影响,舍去A;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草石木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B符合题意;C、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4.“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错误;①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

答案:C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维系海外侨胞与祖(籍)国感情的精神纽带。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书典籍上证明,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不符合题意。

答案:C3.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下列各项能印证这句话的是( )A.海峡两岸同胞在台湾北港朝天宫举行拜谒妈祖活动B.中国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C.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在北京举行D.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完成主体封顶解析:题中强调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A项入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4.考古发现证实,远古时代巴人崇虎,以白虎为图腾。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强化训练:3.6《我们的中华文化》(新人教必修3)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强化训练:3.6《我们的中华文化》(新人教必修3)

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龙文化上下8 000年,源远而流长。

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④在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B解析此题通过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和源远流长。

①错,殷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不是形成时期。

2012年9月,“2012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在山东济宁曲阜孔庙大成殿隆重举行。

据此回答2~3题。

2.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包容性B.阶级性C.民族性D.地域性答案 A解析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体现的是其包容性。

3.孔子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收集整理编成《论语》一书,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这说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答案 C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选C。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维系海外侨胞与祖(籍)国感情的精神纽带。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书典籍上证明,④体现的是博大精深,文化的民族性,不符合题干要求。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new)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new)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梳理夯实基础练习】——课前填写落实温故知新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易错提醒】(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了衰微,落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2)汉字是文字的一种。

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通用,也不能笼统地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________。

【答案】历史地理特色3。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①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________的丰富色彩,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________.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

②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________的瑰宝,都是________的骄傲.③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

【易错提醒】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具体体现。

【答案】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共性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1)含义: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层含义。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________。

(2)意义:有利于______________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精练:我们的中华文化(新人教必修)

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精练:我们的中华文化(新人教必修)

3.6 我们的中华文化基础操练1.[2018 ·合肥模拟]积厚流光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到的绚烂历程。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秦始皇一致中国,诸子蜂起、百花怒放B.隋唐期间,儒学便确定了其至尊地位C.宋元明持续了隋唐文化的绚烂,产生了宋明理学,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期间D.明清期间,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中国2.[2018 ·南京质检]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即是汉字的“字”( 见图 ) 。

“字”的造字企图能够理解为,把重生命领到天地、先人眼前,经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肩负起交流的使命。

以下对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停的文明标记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流传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有、最丰富的大众传媒A.①③ B .②④C.①② D .③④3.世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除了中华文明仍旧拥有坚强的生命力和无量的魅力外,其余文明有的衰败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余文明。

这说明()A.中华文明是悠长古老的文明B.积厚流光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C.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D.中华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4.[2018 ·泉州模拟]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

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

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

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

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中华文化之所以积厚流光、广博精湛,一个重要原由在于它所独有的包含性。

以下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含性”理解正确的选项是()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②能汲取借鉴其余国家、其余民族的各样文化③能与其余各民族文化同等交流、和平共处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记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建力的生动表现A.①③ B .②③C.①④ D .③④5.[2018 ·银川模拟]有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 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全部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不过中国的1/15 。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三文化生活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基础练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必修三文化生活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基础练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道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2021·八省联考福建卷)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因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中传递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为国人世代传承,并在海外广泛传播。

2020年12月,“太极拳”入选“非遗”名录,有助于()①营造友善和谐的社会氛围,涵养刚柔并济的心性②传递平和包容理念,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③彰显中华民族创造活力,开创文化发展崭新局面④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1·八省联考重庆卷) 千余年来,伴随着丝绸、瓷器等贸易活动,中华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

中华文化和平发展、和谐共存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这表明()①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与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始终同步②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③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有助于构建超越地域与民族差异的世界性文化④文化与政治相交融,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有利于抵制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我国香港、澳门多元文化共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要利用香港、澳门对外联系广泛的有利条件,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香港故事、澳门故事。

港澳多元文化共存()①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②能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增强其国际影响力③可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④能推进人类文明演进的研究,繁荣世界文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2021·八省联考江苏卷)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也是杰出的山水画家,苏东坡曾称赞他的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2020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新课标

2020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新课标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某学校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时,好多同学对教材波及的知识脉络感觉杂乱,特别是对各样文化之间的关系更是感觉无的放矢。

学生小明以为文化、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三个观点之间的关系,能够用以以下图形表示。

此中合理的是()分析:选D文化是相关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中华文化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停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存在现实生活中的、拥有相对稳固性的文化。

故能够看出,文化的内涵是最大的,它包含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而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则有共同的部分。

故 D 项正确反应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A 项错误,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 项错误,这三者之间不是交错的关系。

C项错误,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共同的部分。

2.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尽了难舍难分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伤时感事之心同时,还有各样藏头诗、回文诗、顶针诗、嵌字诗等。

这表示()①古典诗词境界高远,难以超越②文学文籍浩如烟海,兼收并蓄③中华文化广博精湛,自成一家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分析:选D资料表示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到,中华文化广博精湛,独树一帜,③④切合题意;“难以超越”说法错误,清除①;此题考察的是汉字文化,不是文学文籍,清除②。

3.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经过洗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理身心均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2020 年 11 月,“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印证了 ()①藏医药科学技术拥有综合性和适用性,当先世界②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极具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③藏族人民的伟大创建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④藏族文化与其余民族的文化和平共处,兼收并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分析:选B藏医药浴法是藏族人民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和累积的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 我们的中华文化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 我们的中华文化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

我们的中华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徽州属于封闭型的自然地理单元,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绮丽,长期生长在这里,会给人一种超脱、清新、恬静的感受。

新安画派淡雅简练,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风味;徽派版画细密纤巧,典雅静穆,无一不是徽州山川钟灵毓秀使然。

这表明( )①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②徽州文化彰显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③自然条件影响区域文化的形成④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特点等知识。

材料主要说的是徽州文化因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①③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②与题意不符。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④不选。

2.[2015·济南期末]近年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最爱中国字》《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成为各大卫视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些活动有利于( )A.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充分挖掘汉字的商业价值B.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C.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D.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最爱中国字》《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节目”充分展示了汉字、成语、谜语、诗词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成为各大卫视的一道亮丽风景”说明这些节目推动了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经济之间的关系,A排除;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继承,B错误;材料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没有涉及中华民族精神,D排除。

3.[2015·宣城期末]《永乐大典》因成书明朝永乐年间而得名。

大典的编纂系统保存了十四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和其他百科文献,上至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七八千种,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比《大英百科全书》早三百多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政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必修3)一、选择题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2011·泉州模拟)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在上海滨江地区开幕。

上海世博会会徽(见右图)图案形似汉字“世”,其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广纳包容B.源远流长C.博大精深 D.兼收并蓄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知识点。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

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征,故选B项。

答案:B2.(2011·茂名模拟)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

材料中的“一南一北”、“各有各的精彩”体现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2011·北京海淀模拟)圆明园的皇家庙会、琉璃厂的笔墨纸砚、大栅栏的百年老号、大观园里游红楼赏民俗……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庙会如今渐渐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体味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

这表明( )A.文化通过传播得以创新B.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C.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D.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特征。

材料中的“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表明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

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2011·盐城模拟)“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

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

对此认识正确的的(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A.①④B.②③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材料的前半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故②④符合题意。

材料的后半部分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故③符合题意。

①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答案:D5.儒学与两岸文化发展密不可分,是两岸文化的重要根基。

在海峡两岸人民心中儒家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 )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C.一枝独秀 D.有着辉煌的历程解析: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两岸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故应选B 项。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6.为将儒家礼仪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公交服务中,江苏某公交公司编印《公交论语》供职工学习,并精选《论语》经典名句挂在公交车厢内,打造公交车厢文化,以提高服务质量,陶冶市民修养,提升城市文明。

假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 )A.文化影响道德修养文化建设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向世界C.色彩斑澜尊重差异文化创新D.和睦相处文化融合文化竞争力解析:将儒家礼仪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公交服务中,打造公交车厢文化,提高服务质量,陶冶市民修养,提升城市文明,是发挥文化对人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提高市民道德修养的表现,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故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A7.一弹戏牡丹/ 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 /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 /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 /一点茉莉香……这体现了(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③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纽带④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文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的解答可以采用排除法。

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应选C项。

答案:C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8.(2011·南京模拟)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 )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B.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9.(2011·泉州模拟)2009年在中国举办“俄语年”、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是中俄双方继互办“国家年”之后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又一件大事。

中俄双方在文化交流中要实现共赢,应该( )A.平等交流、和睦相处,认同外来文化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汲取外来文化C.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D.取长补短、积极创新,弘扬传统文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在中国举办“俄语年”、俄罗斯举办“汉语年”,中俄双方在文化交流中实行双赢,要求做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故C项符合题意;而A项中的“认同外来文化”,B项中的“汲取外来文化”,D项中的“弘扬传统文化”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C10.(2011·西安模拟)白胡子圣诞老人和五光十色的圣诞树之间,装饰着大红的中国结或喜庆的红灯笼——每年岁末,走在上海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类似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圣诞装饰”令人眼花瞭乱。

“中国式圣诞节”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体现了包容性,故选择B。

答案:B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1.(2011·成都模拟)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这体现了(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③不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

答案:A12.(2011·长沙模拟)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有56根民族团结柱。

在民族团结柱的每根柱子上都精心雕刻出一对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他们的舞姿、乐器和盛装最具民族代表性,一眼望去,人们便可辨知这是哪个民族。

这表明( )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B.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D.民族节日是识别不同民族的唯一标志解析:根据舞姿、乐器和服装,便可辨知是哪个民族,这说明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C项符合题意。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1·温州模拟)材料1:“中国蓝、蓝动天下”这已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浙江卫视打响传媒品牌的雄心,蓝色代表着“蓝海”,象征着浙江卫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江南文化品质的本色;地球上最大面积是蓝色的,海阔天空,蓝象征着生生不息、波澜壮阔和放眼天下。

材料2:自确立“中国蓝”品牌战略以来,浙江卫视传统的人文主义重装上阵,以一种崭新的概念诠释“中国蓝”中那一笔“春来江水绿如蓝”。

如推出的《浙江文化地理》等节目融合了天文、历史、地理等元素,综合了新闻、纪录片、电视散文等电视语言于一体,全景式展现浙江悠久人文历史和多样自然面貌,呈现给观众非同一般的视觉观感和精神享受。

结合材料1和材料2,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浙江卫视“中国蓝”文化的特点。

解析:回答本题应透过材料把握材料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可以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特征的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以及文化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1)坚持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体现了“中国蓝”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

(2)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江南文化品质的本色,体现了“中国蓝”具有区域性特点。

(3)浙江卫视传统的人文主义重装上阵,以一种崭新的概念诠释“中国蓝”,推出的《浙江文化地理》等节目,呈现给观众非同一般的视觉观感和精神享受,体现了中国蓝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文化。

(4)“海阔天空、生生不息、波澜壮阔和放眼天下”说明了“中国蓝”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文化。

14.材料1: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山东馆的外形,体现“海岱交融”的自然与文化特色。

外观以大海的浪涌为顶,以泰山为主视角,形成“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中,五岳之首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齐鲁青未了”的主题,也颇具齐鲁文化风味。

材料2: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1998 萄牙里斯本海洋—未来的财富1999 中国云南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2000 德国汉诺威人类—自然—科技—发展2005 日本爱知县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2008 西班牙萨拉戈萨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 中国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1)请你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2)结合材料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回答,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反映了哪些道理?解析:本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背景,选取其中的两个素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解答本问的关键在于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根据材料,联系教材内容,应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等方面分析说明。

第(2)问,应注意,小“注”比表格对本问的解答更重要。

答案:(1)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齐鲁建筑和“海岱交融”的文化特色,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历届世博会的主题,都是在举办世博会的活动中确立并随之不断发展的。

②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