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限时规范训练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第一章行星地球5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

3.不同季节日出方位的差异
春秋分日,全球(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 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 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教/材/释/疑 ►
1.为什么每年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天数要比冬半 年(太阳直射南半球)的天数多几天?
C.10:00 出发,左侧靠窗 D.12:00 出发,右侧靠窗
[解题思路] 析图表
[答案] B
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 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 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 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 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B.北半球,向南移动
C.南半球,向北移动
D.南半球,向南移动
3.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B.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C.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 D.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解析:1.D 2.C 3.D [第 1 题,地球公转在近日点附近速度最 快,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故丁—甲段用时最少,乙—丙段用时 最多。第 2 题,地球公转至图示位置时位于 1 月初以后、春分日之 前,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北移动。第 3 题,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 我国处于春分日之后的春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 围扩大;南极考察最佳季节为北半球冬季;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 节为北半球秋季。]
夏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平均速度较慢,用时就长些。 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平均速度较快,用时就短些。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 5 讲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纲呈现]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纲解读]
[思维导图]
1.综合思维:联系光照图或相关示意图,从时空
综合的角度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
空特征,理解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分布。
2.地理实践力:结合太阳能安装、楼间距、天气 现象等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地球公转的原理和 规律进行分析。联系二十四节气、日晷等中华 传统文化,学会判断日期和日出、日落方位。
(天津文综)2015 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 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图,回答下题。
11 / 34
发生日食的这天,在上图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依据是什么? 答案 读四幅图可知,晨昏线穿过极点。四个地点的纬度不同。 (2)破题:你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距离直射点的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小。 (3)解题: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甲地距离赤道最近。
.D 90 天左右
答案 B
解析 根据南极地区极夜开始、结束日期关于 6 月 22 日对称可知,中山站出现极夜的时间应 该为 5 月 27 日→6 月 22 日→7 月 17 日,故为 50 天左右。
考向三 结合日期推断日出、日落时间
4.(广东文综)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 向东 至 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
科考队出发日 P 地昼长为 11 小时,返回到 P 地时,P 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
精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湘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五)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249页)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此图反映了()①地球公转轨道形状②地球公转方向③地轴空间指向特点④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的半球⑤黄赤交角的度数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2.运用此图可以正确解释的是()A.地球公转周期为365日6时9分B.黄赤交角为23.5°C.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D.北极点极昼的天数多于南极点1.B2.D[第1题,该图反映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轨道特征、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因而在近日点与远日点太阳直射的半球不同;此图反映出了黄赤交角的存在,但并未反映出其数值大小。
故选B。
第2题,公转周期与公转的速度、轨道的长短有关,此图无法进行解释;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与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关,从图中也无法看出;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公转速度在近、远日点存在差别,导致两极点极昼、极夜天数有差别。
故选D。
](2018·浙江镇海中学测试)读甲、乙两地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关于地轴对称B.关于地心对称C.关于极点对称D.关于赤道对称4.若这一天是6月22日,则乙地的地理坐标最接近()A.60°S,75°EB.60°N,75°WC.60°S,75°WD.60°N,75°E3.B4.D[第3题,甲地和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北京时间相差12小时,说明两地的地方时差12小时,经度互补;两地的昼长与夜长相等,判断两地位于不同半球,纬度相等。
故两地关于地心对称,选B。
第4题,图示乙地昼长18小时,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当地太阳高度最大时为北京时间15:00,计算当地位于120°E西侧的75°E,故选D。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第五节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
的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向哪个半球(南、北)移动,哪个半球昼将 变长 ,夜
将 变短 ;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越大 (如下图示)。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23°31′S-23°31′N
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七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解析: 地球公转周期不变,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不变,C错误。 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增大,七月份直射北半球纬度更高, 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更短,夜长更长,差值增大,D错误。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 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二十四 节气”备受瞩目。2016年12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第 一个节气——大雪。下图是“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行位置对应关系图。 读图,完成2~4题。 2.2016年立冬的日期大致是( C )
3.某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一次出现在大雪,另一次出现
在( A ) A.小寒
B.大寒
C.小暑 D.大暑
4.严格意义上的节气只是一瞬间,2016年冬至是北京时间12月
21日18时44分,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B )
A.19°E,23°26′N
B.19°E,23°26′S
C.139°W,23°26′N D.139°W,23°26′S
日期 ① ② ③ ④
日出时刻 7:32 6:31 4:45 7:22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章 第5讲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配套试题(含解析)中图版

第5讲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解析依据太阳直射的半球可判断,A为北半球夏至日,C为北半球冬至日,B为北半球秋分日,D为北半球春分日。
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时,为3月21日到6月22日,“荡秋千,踏青插柳”为端午节,符合题意。
当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变长,夜变短。
答案 1.B 2.B下列三幅图中的角度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据此回答3~4题。
3.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4.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解析据图可知,夏至日正午太阳均位于三地天顶以南的天空中,说明三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所以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②③。
结合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可知,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年内最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故三地此日昼长从短到长的排序是③②①。
答案 3.A 4.C(2010·重庆文综,3~4)下图是30° N地区几种朝向的窗户内每天可能受到太阳直接照射的时间曲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住宅窗户的下列朝向能使室内冬暖夏凉的是()。
A.南B.东南C.北D.东北6.如果该地区住宅窗户朝向西北,室内受到太阳直接照射时间最短的季节,游客可在()。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讲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

第18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 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
名 师 微 课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度。
第19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3)五带划分:以
3、4、5 月为春季,依次类
名 师 微 课 导 学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为界限,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将全球划分为南北寒带、南北温带和热带。
第21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1)黄赤交角示意图
名 师 微 课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第12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名 师 微 课 导 学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第26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五讲
与名师对话· 系列丛书
高考总复习·课标版·地理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范围是 (
基 础 知 识 回 顾
) B. 0° ~ 20° S D. 20° S~ 23° 26′ S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单元行星地球课时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单元行星地球课时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新人教版[目的定位] 1.了解地球公转的普通规律和特征。
2.了解黄赤交角的构成及其天文意义。
3.学会剖析地球公转的天文意义,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时节的关系。
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特征(1)方向:①__________。
(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2)周期:一恒星年:②________________。
(3)速度:近日点A 点,最③________;远日点B 点,最④________。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惹起太阳直射点在⑧____________之间往复运动。
二、地球公转的天文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如以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时节变化规律a .⑨______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域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b .⑩______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域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c .春、秋分日:⑪______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域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四季的更替(1)缘由:一年中,地球上各地⑫________________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招致抵达空中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2)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⑬________、太阳高度最高的时节;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⑭____、太阳高度最低的时节;春、春时节是⑮__________的过渡时节。
(3)北温带国度的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春季:9、10、11月;夏季:12、1、2月。
4.五带的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外表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热带、南热带五个热量带。
五带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增加的规律。
【效果思索】1.远日点与夏至日,近日点与冬至日的天文含义相反吗?2.假设地轴与赤道面相交的角度为90°,那么外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昼夜长短和时节如何变化?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反的中央,昼夜状况有何特点?探求点一昼夜长短变化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散布缩小图〞,回答以下效果。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早于6时日出 )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探究活动
夏 半 夏至日
6.22
年
春分日3.21昼夜等长 秋分日9.23昼夜等长
冬
冬至日
12.22 半
年
自主练习:一年内,北半球昼夜情况、昼夜变化情况。
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12h
秋分 =12h
赤道 春分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地面
直射:光线集中,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 斜射:光线分散,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
取值范围:0°≤h≤90°
日 正午 日
出
落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0° 23°26 ′
66°34 ′ 90° 66°34 ′ 23°26 ′
2、太阳视运动
冬至 夏至
N
N
N
N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 五带划分
1、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规范训练5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南京模拟)读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四地由南向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解析:①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小于90°,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以南;②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在四地中较小,说明其位于北半球且纬度较高(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③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90°,说明其位于北回归线上;④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说明其位于南半球,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说明其位于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综合判断四地由南到北分别是①④③②。
答案:B2.四地中( )A.①地位于热带B.②地有极昼现象C.③地一年出现两次太阳直射现象D.④地自转线速度最大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不位于热带;②地二分二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都大于0,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③地位于北回归线上,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④地纬度最低,所以其自转线速度最大。
答案:D大年初一,某摄影爱好者在福建泉州(24°52′N,118°37′E)某高楼屋顶拍摄了郑成功像“马上日出”图片(如图1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图1的拍摄地点可能位于图2中的( )A.甲B.乙 C.丙D.丁解析:大年初一日出东南方向,从图中看拍摄者位于塑像的正前方,可知A项正确。
答案:A4.该爱好者打算次日前往太原(37°52′N,112°32′E),继续拍摄类似该题材的照片,已知太原当日昼长比泉州短44分钟,则其次日拍摄照片的时间较泉州约( ) A.早22分B.晚22分C.早46分 D.晚46分解析:当日昼长比泉州晚44分钟,则日出晚22分钟,加之两地经度相差约6°,因而D项正确。
答案:D(2018·河北石家庄诊断)读某地某时刻正午日影长短和朝向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该地可能位于( )A.20°N B.20°SC.30°N D.30°S解析:图示正午日影全年大部分时间朝南、少数时间朝北,说明正午时太阳大部分时间位于正北、少数时间位于正南,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为南北回归线之间,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结合选项,B项正确。
答案:B6.该地正午日影最短时,郑州( )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昼夜平分C.正值高温多雨季节D.正值寒冷干燥季节解析: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正午日影在直射时最短。
因为该地位于南半球,故正午日影最短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因郑州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半年正值寒冷干燥季节。
答案:D(2018·安徽省芜湖市模拟)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市(33°E,69°N)使用莫斯科时间(东三区)。
2017年1月10日,该市居民迎来了今年的第一个黎明,日照时间仅为34分钟。
这一天,W市和S市分别于当地时间6时52分、4时53分同时日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当日,摩尔曼斯克市的日出时间大约为当地时间(即莫斯科时间)( )A.0时17分B.11时43分C.12时31分D.23时43分解析:日照时间仅为34分钟,可推知日出是当地地方时即33°E的时间为11:43,因为使用莫斯科时间(东三区)时间,再换算成莫斯科时间为12时31分。
答案:C8.推测摩尔曼斯克市极昼结束后首次日落的日期,可能是( )A.6月22日B.7月22日C.12月1日D.12月22日解析:2017年1月10日,该市居民迎来了今年的第一个黎明,就是极夜结束的第一天,那么半年后是摩尔曼斯克市极昼结束后首次日落,结束日期大约是7月10日,四个选项中7月22日与7月10日最接近。
答案:B9.S市位于W市的( )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解析:1月10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向北昼越短,W市和S市分别于当地时6时52分、4时53分同时日出,W市比S市昼长短,W在S北方;从时间看同一时刻W地方时比S 地方时早,说明W在S东方。
综合看S市位于W市的西南方向,选择D。
答案:D(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读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图(极夜期不考虑负值),回答下面两题。
10.满足①至②区间变化幅度的最大纬度范围为( )A.23.5°~66.5° B.0°~23.5°C.66.5°~90° D.0°~90°解析:若极夜期不考虑负值,赤道上与极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均为23.5°,回归线至极圈变化幅度为47°,其他纬度均为23.5°至47°。
所以,满足①至②区间变化幅度的最大纬度范围为0°~90°。
答案:D11.①处不可能( )A.四季分明B.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D.全年昼夜平分解析: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值可知,①处可能为赤道或者极点。
如果是赤道,则会昼夜平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若为极点,则会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但都不可能四季分明。
答案:A二、综合题(46分)12.如图所示,空白与阴影部分表示不同日期,相邻两条经线地方时相差6小时,线段ab表示晨线。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2分)(1)N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________,与北京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
(6分)(2)线段ab与经线夹角的角度变化范围约是______。
(4分)(3)若图上线段ab与经线夹角α为15°时,直射点坐标为________。
(4分)(4)若图上线段ab与经线夹角α达到一年中最大时,简述该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8分)解析:第(1)题,日期的分界线一是180°经线,一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N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故N点所在的经线为180°经线。
180°为6时,90°E为0时,与北京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90°E向东至180°。
第(2)题,二分日,晨线与经线重合,两者的夹角为0°;二至日,晨线与经线的夹角最大,为23°26′(或23.5°)。
第(3)题,图中ab为晨线,则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晨线与经线的夹角为15°,太阳直射点位于15°S;180°为6时,90°W为12时。
第(4)题,α达到一年中最大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为极夜。
答案:(1)180°90°E向东至180°(2)0°~23.5°(或23°26′)(3)(15°S,90°W)(4)北半球昼短夜长(或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为极夜。
13.图1和图2表示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4分)(1)图1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
(4分)(2)该日正午时分杭州(30°N)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图3)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__,且此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______________。
(4分)(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
(4分)(4)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M地昼长为________。
(6分)(5)Q地对跖点是__________,并在下图中画出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用折线)(6分)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和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之和是90°,读图可知,北半球出现极夜的纬度是69°N,所以90°-69°=21°,又因北半球出现极夜,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是21°S,经度据图可得,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线,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1°S,105°W)。
第(2)题,由上题得知,太阳直射在21°S,根据公式可以算出该日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9°,由此可以得出,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最合适的夹角为39°;由此进一步可以推出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47°。
第(3)题,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为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4)题,此时太阳直射21°S,所以越往北夜越长,故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M地昼长要先算出M地所在经线的时间为4点,说明M地此时为4点日出,故昼长为16小时。
第(5)题,对跖点(也称对趾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
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
故Q点的对趾点为(69°S,75°E);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为该地刚好出现极昼,0点日出,0点日落,12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2°。
据此画出图即可。
答案:(1)(21°S,105°W)(2)39°47°(3)从21°S向南北两侧递减(4)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16小时(5)69°S,75°E绘图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