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3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非常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黄土高原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但对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课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人类活动的图片和资料。
3.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4.视频: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1、找到黄土高原的四至点。
2、黄土高原周边有哪些地形单元?3、找到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省区。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利用表格进行总结:活动二:黄土高原的形成1、阅读课本26页材料,认识黄土“风成说”。
2、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是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颗粒物被风吹来的。
2、①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②说明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③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3、地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过程: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岇、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墚: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岇: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活动三:探究水土流失1、读图,说说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讨论不同土质(沙土、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轻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读图,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阅读材料,谈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了哪些危害?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1、实验的结果证明: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①沙土土质比黏土土质的水土流失严重;②陡坡比缓坡的水土流失严重;③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总结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山区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采矿、修路等。
4、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②是河流含沙量剧增;③造成旱涝灾害频繁;④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黄土高原》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中的内容。
是在学生从理论知识角度认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和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实际了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事例,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阅读地图的能力,初步形成分析人地关系的科学观念,同时本节课内容也是学生们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一课”。
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教材突出的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地理学科对于初二年级学生讲是一门“老”课程,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的内容,对于地理学有了相对系统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的阅读。
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相对有较深基础。
学生课外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对于黄土高原的环境相对知道些许。
根据这一现状,我在准备依据教材内容采取自学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并有意识的渗透文化底蕴,将地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1、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知晓黄土高原多样地貌的形成及相互联系。
2、运用读图,资料分析等方案掌握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以及形成千沟万壑特点的原因。
3、通过黄土高原的文化特色,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及不同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教学难点:黄土的来历分析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探究式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课程资源(微课)。
五、板书设计:黄土高原一、位置范围二、风成说三、黄土地貌:塬、梁、峁、川四、文明摇篮什么问题。
证据一: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地貌。
2.欣赏图片,理解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3.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并能用证据说明。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地理位置和包括的省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分析黄土的形成原因,并能解释相关地貌现象,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运用资料证明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包括的省份。
【难点】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央视纪录片:《高原胜景,黄土问源》的视频资料。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3~P27的内容)1.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后,你对黄土高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明的摇篮)2.读教材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包括的省区及其气候。
答案: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自西向东有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和山西省;温带季风气候。
3.读教材图,结合文字说明,说出黄土地貌景观及其之间的转化关系。
答案:黄土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使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等地貌;其转化关系为塬→梁→峁,沟谷发育→川。
4.读教材图,结合其文字说明,说出黄土高原所特有的风情。
答案:传统民居为窑洞,其适应了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的特点;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
此外,还有安塞腰鼓、庆阳皮影等。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教师点拨) 民俗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信天游与地形特点:黄土高原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交通不便,人与人交往非常不方便,人与人见面要绕很远,所以要扯开嗓子面对面喊话,久而久之形成了信天游高亢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臵、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并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3.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臵和范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景观
同时媒体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师播放课件——黄土高原的位臵与范围。
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然后教师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做个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文明的摇篮)
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看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读图8.3看课本第67页活动第1题,小组讨论,分析“风成说”证据。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把三种地貌给学生做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结合课件水土流失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①地形。
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
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②降雨。
降水变率大。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土壤。
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溶于水。
④植被。
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加深认识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越差。
2.人为因素
长期的过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承转)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这样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
(2)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
的情形?(如果
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使耕地减少,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
(3)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通过问题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人口增长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恶性循环: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农作物产量下降——扩大荒地开垦面积——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
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神态农业。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通过上述措施:
一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