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害处理分析
常见植物病害(虫害)分析

常见植物病害(⾍害)分析⽬录1. 兰花炭疽病 (1)1.1 病害分布 (1)1.2 发病规律 (1)1.3 发病症状 (2)1.4 防治措施 (2)2. ⽉季⽩粉病 (4)2.1 病害分布 (4)2.2 发病规律 (4)2.3 发病症状 (4)2.4 防治措施 (5)3. 桃缩叶病 (6)3.1 病害分布 (6)3.2 发病规律 (6)3.3 发病症状 (6)3.4 防治措施 (7)4. 茶饼病 (8)4.1 病害分布 (8)4.2 发病规律 (8)4.3 发病症状 (9)4.4 防治措施 (9)5.银杏茎腐病 (10)5.1 病害分布 (10)5.2 发病规律 (10)5.3 发病症状 (10)5.4 防治措施 (11)1. 兰花炭疽病兰花炭疽病⼜称⿊斑病,褐斑病,是由兰花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 Allesch f.Cymbidii Allesch)危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叶⽚,也可危害茎部,是兰花常见的重要病害。
该病不仅严重阻碍兰花⽣长,还严重影响观赏价值,特别是⼀些以观叶为主的叶艺品种。
1.1 病害分布兰花炭疽病是兰花上普遍发⽣的严重病害。
除危害兰花外,还可为害虎头兰、宽叶兰、⼴东万年青等园林植物。
我国兰花栽培区均有发⽣。
兰花炭疽病轻者影响观赏效果,重者导致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1.2 发病规律兰花炭疽病在蕙兰兰株上发病率为最⾼,⼤于90%,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残体和枯萎的叶基苞⽚上越冬。
分⽣孢⼦经越冬,其萌芽率⼤为降低,病菌借风⾬和昆⾍传播。
次年春末、夏初天⽓潮湿多⾬,病菌开始侵染,有伤⼝和急风暴⾬更易感染,温度22~28℃,相对湿度90%以上,⼟壤PH为5.5~6时有利于病菌孢⼦萌发。
⽼叶⼀般于4⽉份开始发病,新叶则从8⽉份开始发病。
⾼温多⾬季节发病严重。
如果整株受害严重,幼芽刚萌发时亦受侵染发病。
1.3 发病症状兰花炭疽病发⽣轻时,在叶⽚上出现⼤⼩不等的斑点,使其观赏价值下降;发⽣严重时,叶⽚枯死,兰株不开花,失去观赏价值。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着城市交通和人民出行的重要功能,但长时间的使用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会导致道路出现各种病害。
本文将就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分析。
一、沥青路面病害1. 老化开裂:沥青路面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紫外线的照射会出现老化现象,导致路面开裂。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浅度的开裂可以采用热补修的方法进行修复,对于大面积、深度的开裂则需要进行覆盖或重新铺设沥青面层。
2. 鼓包变形:沥青路面在高温季节或承受过重车辆荷载时会产生鼓包变形。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的鼓包可以采用割开处理,清除杂质后再封补修复。
对于大面积的鼓包则需要重新铺设沥青面层。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1. 坑洞: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承受过重车辆荷载或遭受冻融循环的作用下会产生坑洞。
处理方案:小面积的坑洞可以采用补丁修复的方法进行修补,大面积的坑洞需要进行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2. 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干燥收缩、温差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裂缝。
处理方案:小幅度的裂缝可以采用密封剂进行填充,大幅度的裂缝需要进行铣刨处理,并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三、人行道病害2. 下陷:人行道下陷主要是因为地基不均匀或土壤沉降引起的。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的下陷可以进行打碎、加填的处理,对于大面积的下陷则需要重新进行修筑。
四、排水系统病害1. 结构破损:排水系统的管线或雨水口出现老化、破裂等状况。
处理方案:对于小范围的破损可以进行修补,对于大范围的破损则需要进行更换或疏通。
2. 堵塞:排水系统的管线或雨水口被杂物或沉积物堵塞。
处理方案:可通过清理、疏通等方法进行处理。
市政道路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沥青路面病害、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人行道病害和排水系统病害。
对于这些病害,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以确保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公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公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分析公路桥梁作为交通运输领域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承载着车辆和行人的巨大压力,因此常常出现各种病害问题。
了解并有效处理这些病害,对于保障公路桥梁的安全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公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及其施工处理技术进行分析。
一、常见病害:1.裂缝:公路桥梁常见的裂缝病害有冻融裂缝、收缩裂缝、变形裂缝等。
这些裂缝容易导致桥梁结构的破坏和承载力下降。
2.钢筋锈蚀:钢筋锈蚀是桥梁混凝土结构的常见问题,由于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保护层破坏,进而影响桥梁的使用寿命。
3.混凝土表面开裂:混凝土表面开裂不仅影响桥梁的美观,还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受损,影响桥梁的承载能力。
4.混凝土疲劳:长期交通载荷的作用下,桥梁混凝土可能会产生疲劳病害,出现裂缝、变形等问题。
5.桥梁底部腐蚀:桥梁底部容易受到水蒸气和化学物质的腐蚀,导致结构失稳和承载能力减弱。
二、处理技术:1.裂缝处理:对于桥梁裂缝,可以采用填充材料填充、粘结剂粘结、防水材料覆盖等方法来加固修复。
2.钢筋锈蚀处理:采用防锈漆、防腐蚀材料等方式对桥梁钢筋进行防护,延长桥梁使用寿命。
3.混凝土表面修补:使用混凝土修补材料进行表面修补,保护混凝土结构并美化桥梁外观。
4.混凝土疲劳处理:采用增加钢筋数量、加固混凝土结构等方法对桥梁进行加固修复。
5.防腐蚀处理:选用耐腐蚀材料、增加防护层厚度等方式对桥梁底部进行防腐蚀处理。
三、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需对桥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了解病害的具体情况及原因,为后续处理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2.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和工艺,根据桥梁的具体病害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确保修复效果和使用寿命。
3.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避免次生破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4.修复完工后要进行检测验收,确保修复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并及时制定养护计划,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公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及其施工处理技术是一项重要工作,关乎桥梁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是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城市交通运输、人员出行、商业活动等重要功能。
随着市政道路使用的频繁和年限的增长,道路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道路的使用和交通安全。
对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市政道路常见病害1. 路面破损路面破损是道路病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表现为路面龟裂、坑洞、坷垃等。
这些破损会给行车带来不便,同时也威胁行车的安全。
路面破损的原因主要有: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工艺不到位、车辆超载等。
2. 铺装松动铺装松动是指路面铺装层与基层之间的结合不牢固,出现松动现象。
这种问题不仅给行车带来颠簸感,而且容易导致部分铺装层脱落,形成碎石飞溅,严重时还会导致事故发生。
3. 路肩塌陷路肩塌陷是指道路两侧路基或路肩因为受到挤压而出现下沉、坍塌的现象。
这种病害不仅影响行车的平稳性,而且还会造成道路两侧的排水不畅,导致雨水积聚。
4. 排水设施损坏排水设施损坏指的是道路排水管道、雨水篦子、雨水口等设施受损,不仅影响道路排水效果,还容易导致雨水积聚,形成积水区,增加行车的难度和危险性。
5. 标线褪色道路标线褪色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因为日晒雨淋等因素导致颜色褪去、模糊不清。
这种病害会使驾驶员难以分辨车道和行车方向,增加事故的风险。
二、常见病害的处理方案1. 路面破损的处理对于路面破损问题,可以采取的处理方案包括:修复、重新铺装、加固等。
对于较小的破损,可以采取修复措施,比如使用路面修补剂进行填补;对于较大的破损,需要进行重新铺装或者加固处理。
2. 铺装松动的处理铺装松动的处理主要包括:重新夯实、重新铺装等。
在出现铺装松动时,需要及时进行重新夯实,保证铺装层与基层的结合牢固,避免进一步的脱落和飞溅。
3. 路肩塌陷的处理对于路肩塌陷问题,可以采取的处理方案包括:加固、挖填、重建等。
针对不同程度的路肩塌陷,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确保道路两侧的平稳和排水畅通。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它承载着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日常使用,市政道路也会出现各种病害,如路面坑洼、裂缝、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和交通安全。
对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市政道路常见病害1. 路面坑洼路面坑洼是指因长期使用,路面产生下沉和凹陷的现象。
这种病害会给车辆和行人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夜间或者雨天,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 裂缝市政道路的裂缝也是常见的病害之一,它可能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合理、材料质量差、车辆频繁通过等原因导致的。
裂缝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平整度和美观性,也加大了维护和维修的难度。
3. 路面破损路面破损是指路面发生了坑洼、裂缝以及表面破碎等现象,可能是由于路基沉降、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的。
路面破损会使得道路的使用寿命大幅缩减,也给车辆和行人带来诸多不便。
4. 排水不畅排水不畅是道路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雨季。
如果道路的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者长期未得到维护,容易导致道路积水和泥沙堵塞,从而加剧路面的破损。
二、相应处理方案分析1. 路面坑洼的处理对于路面坑洼,首先需要对坑洼处进行清理,将坑洼中的杂物清除干净。
然后采用热拌沥青混凝土或者冷拌沥青混凝土进行修补,确保修补后的路面能够与周围的路面紧密结合,达到平整的效果。
2. 裂缝的处理裂缝的处理需要根据裂缝的宽度和深度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处理方案。
对于较小的裂缝,可以采用橡胶沥青封闭剂进行填充和封闭;对于较大的裂缝,需要进行切割和清理后再进行补缝处理,确保处理后的裂缝不再扩大。
3. 路面破损的处理对于路面破损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路面整体的覆盖或者重新铺设。
在路面重新铺设时,需要根据路面的设计及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并确保铺设质量达标。
4. 排水不畅的处理排水不畅的处理需要从源头上解决,即对道路的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
路基常见病害案例分析及防护方法解析

路基常见病害案例分析及防护方法解析路基常见病害是指出现在道路基层上的各种缺陷或损坏现象,主要包括坑洞、龟裂、抬边、塌陷、积水等。
这些常见病害对道路使用安全和舒适性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进行维修和预防。
以下是对常见病害案例分析及防护方法的解析。
1.坑洞病害造成坑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地基不坚实、材料缺陷、车流量大等。
坑洞的形成会导致过往车辆行驶不平稳,对车辆及驾驶员造成安全隐患。
防护方法:及时检查和维修道路,进行补充加固地基和修复沉陷,选择质量好的路面材料,加强施工质量监管,定期巡查道路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龟裂病害龟裂是指道路表面出现的细小或宽大的裂缝,主要原因是路面强度不足、变形或温度变化等。
龟裂不仅影响驾驶舒适性,还会进一步扩大,导致水分渗入路基,加速道路病害发展。
防护方法:增加路面强度,合理选择路面材料,增设加强层或改善路基土质条件,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及时进行路面补强和修复,加强路面维护养护工作。
3.抬边病害抬边是指道路两侧边沿出现隆起的现象,主要是受到车辆荷载、路面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施工缺陷等因素。
抬边的存在会影响车辆行驶平稳性和安全性。
防护方法:加强边沿设计和施工工艺,提高边沿稳定性;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减少水分渗入路基;及时进行边沿的修复和维护。
4.塌陷病害塌陷是指路面发生局部或大面积下陷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基土质条件差、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问题。
塌陷会导致车辆行驶不稳定,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交通事故。
防护方法:选择坚固的地基,增加地基强度;按照地基设计要求施工,控制施工质量;定期进行地基巡查和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积水病害积水是指道路出现无法排水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排水系统不完善、路面不平整等。
积水会造成路面湿滑,影响车辆行驶安全。
防护方法: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确保排水畅通;及时清理道路积水,维护路面平整性;加强路面防滑处理,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
综上所述,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护方法主要包括增加路面强度、选择质量好的材料、加固地基、改善排水系统、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定期巡查和维修等。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是城市发展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车辆和行人的频繁使用、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等原因,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
本文将介绍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
一、路面龟裂路面龟裂是由于路面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和伸长而导致的。
如不及时处理,路面龟裂将会扩大,从而引起路面表面的其他病害。
处理方案:选择能够抵抗温度变化的路面材料,例如使用高强度混凝土或沥青混合料,同时路面的加固结构也要增强。
另外,可采取封闭式的路面修补方法,将路面裂缝填充物质,维持路面平整。
二、坑洞和鼓包坑洞和鼓包是由于路面因质量不好导致的,如路面制作时没有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地下水的污染都会导致路面破坏。
处理方案:在道路使用中应提前进行系统的检查和维护,尤其是在下雨天、冰雪天气使用后,需要及时维护修复,可以采取封闭式修复方法,将路面破损的部分除去,重新填充路面,将路面修复为平整。
三、路面沉陷路面会发生沉陷,一般是由于路面下部分的地基松弛、土壤软化或水分泛滥、沉降导致的,路面沉降严重时,可能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
处理方案:应该对于问题的地段进行地质勘探、水文勘察及其他技术分析,确定处理方案。
一些地面高度较低需要人工施工,将路面出现的凸起平均掉,促进路面平直。
四、裂缝裂缝是指由于路面温度、地质结构或施工原因等所引起的宽度较小的断裂病害。
如果不及时处理,裂缝会扩大,从而形成上述的龟裂、坑洞和鼓包等病害。
处理方案:采用路面加固材料进行处理,例如使用聚合物纤维等强度高的路面材料对路面进行加强。
五、积水和污水道路积水和污水是由于雨水和城市排水系统的问题引起的。
除了影响道路的通行外,还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处理方案:排水系统在设计时做好,建立合理的排水规划,另外通过调整地面坡度,预防道路积水,同时建造雨水花园来收集雨水等方法,达到排水的目的。
结论道路是城市交通的要道,如今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展,道路的建设和维护也越来越重要。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市政道路常见病害是指在市政道路的日常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病害,例如路面龟裂、坑洞、路面塌陷等。
这些病害不仅会给交通出行带来不便,还会对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对常见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和维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质量:市政道路的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质量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
如果材料不符合标准要求,容易出现龟裂、坑洞等问题。
如果沥青材料质量不合格,容易出现龟裂、翻破等病害。
2. 静载荷:市政道路在使用中承受着来自车辆和行人的静载荷。
如果静载荷过大或者集中在局部区域,会导致道路表面产生塌陷、坑洞等问题。
货车等重型车辆在道路上频繁行驶,容易导致路面产生坑洞、龟裂等病害。
4. 温度变化:季节性温度变化也是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冬季低温会导致道路材料变脆,容易发生龟裂等病害;夏季高温会导致沥青软化,容易产生坑洞等问题。
根据不同的病害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提高材料质量:加强对市政道路施工材料的质量监督,确保材料符合标准要求,并做好材料的防潮、防腐处理,以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2. 加强交通管制:对重型车辆等静、动载荷大的车辆加强交通管制,通过限制其通行时间和路线,减轻道路的静、动加载荷,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加强路面养护:定期对市政道路进行路面养护,及时修补龟裂、坑洞等病害,利用高质量的材料进行修补,确保修补质量。
4. 对路面防水处理:根据道路特点和区域气候条件,进行适当的路面防水处理,降低温度变化对道路的影响,减少龟裂等问题的发生。
5. 定期检测:定期对市政道路进行巡查和检测,发现病害及时进行修复,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大。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材料质量、静、动加载荷、温度变化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害处理分析1、道岔方向不良1.1 原因分析1.1.1 忽视对道岔的整体维修,忽略道岔前后线路,造成道岔与前后线路方向不顺,通过列车时发生剧烈冲撞,方向和轨距发生变化。
1.1.2 道岔的铺设位置不正确,养护维修时又未考虑大方向,随弯就弯,逐渐使道岔与前后线路方向不吻合,使列车发生折角运行,增大了车轮对轨道的冲击,造成道岔位置前后、左右错位,轨距和各部间隔尺寸不合,加重了钢轨及其零件的磨损。
1.1.3 作业方法不合理,在整治道岔各部分轨距及间隔时,错误的迁就导曲线或辙叉,使支距、轨距硬性凑合,造成各连接部不圆顺。
1.1.4 曲基本轨弯折点位置不对,使尖轨前端递减轨距和方向难以保持,尖轨尖端和中部轨距变小,尖轨跟端与导曲线连接方向不顺,直股基本轨尖轨尖端处方向不良。
1.1.5 捣固不实,使线路出现坑洼;转辙器、导曲线和辙叉部分钢轨密集,岔枕间隔较小,岔枕间安装有转辙设备、尖轨拉连杆、导曲线轨距杆,使扒碴与捣固作业不宜进行,加上道岔直、曲股运量不均衡,使线路出现挖坑,加剧列车通过的摇摆和冲击,增加破坏方向的横向推力,方向容易变化。
1.1.6 道碴不足,夯实不好,降低道床阻力;由于转辙设备影响道碴的补足,加上夯实困难,方向难以保持。
1.1.7 各部分钢轨及其零件和岔枕连接不好,也可引起一系列病害,如基本轨横移、轨距变化、轨道爬行、零件磨耗等,导致方向不正。
1.1.8 其他诸如尖轨方向不正;护轨、翼轨喇叭口坡度过陡,位置不合;辙叉咽喉过窄;轮缘槽宽度不合;轨距、间隔不对,轨距递减不良等,都能加剧车体的摇摆和车轮的冲击,破坏道岔方向。
1.2 预防整治措施1.2.1 做好道岔前后100m线路的整体维修,经常保持轨面平、方向顺;在着手防治道岔病害时,先做好线路前后方向,再进行道岔方向的整治。
1.2.2 做好直股方向,拨好道岔位置;道岔轨距、导曲线支距均以直股基本轨为基准。
1.2.3 弯好曲基本轨曲折点,做好轨距加宽递减;转辙部分轨距变化多,递减距离短,要正确弯好曲基本轨弯折点,方能保证转辙器部分的轨距和方向的正确。
1.2.4 加强捣固作业,除按照普通轨道对手工捣固的规定进行捣固外,还应根据道岔构造的特点进行适当加强;另外,还应根据岔枕间隔宽窄及各部分受力情况,适当调整与增加镐数,力求质量均衡。
1.2.5 补充夯实道床,转辙部分设置转辙杆、拉连杆,各枕木道床应比岔枕顶面低50~60mm,并夯实道床。
1.2.6 加强各部分零件的养护维修,及时补充、更换与整修零件,防止基本轨横向移动。
2、道岔爬行道岔爬行是线路上的严重病害,引起岔枕偏斜、轨缝不均、转换失灵、螺栓拉弯等病害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主要道岔和绝缘接头前后100m加强锁定,预防道岔爬行,同时应对道岔采用加强措施。
2.1 原因分析2.1.1 道岔前后线路防爬锁定不良,或道岔与无缝线路间缓冲轨轨缝不足影响到道岔,任何一条线路发生的爬行均集中到道岔,引起严重爬行。
2.1.2 捣固不实,道床不足,夯实不好。
2.1.3 尖轨跟端螺栓不紧或失效,焊接接头平直度超差,造成尖轨爬行。
2.1.4 联结零件失效或缺少,减弱防爬阻力,助长轨道爬行。
2.1.5 轨缝过大,经车辆冲击产生爬行。
2.1.6 驼峰编组场的峰下岔群位于较大坡道上,易于爬行。
2.2 预防整治措施2.2.1 在道岔上及其前后线路上安装足够的、有效的防爬设备,有正规列车通过的道岔与绝缘接头前后各100m地段,适当增加防爬设备数量。
2.2.2 加强捣固,填满夯实道床,维修时坚持清筛道床和清土作业。
2.2.3 整修尖轨跟端螺栓,对于失效的及时予以更换;整修焊接接头。
2.2.4 加强联结零件的养护,发现松弛及失效零件,及时紧固或更换。
2.2.5 消灭大轨缝,更换长度不足的短轨,消除因爬行而拉大的轨缝,补足并上紧防爬设备。
2.2.6 导曲线部分利用轨距杆加固,增加轨道框架刚度,防止导曲线横向移动,控制道岔纵爬、横移。
3、零件松动、失效和缺陷3.1 原因分析3.1.1 养护不良,助长零件失效;如捣固不彻底,使道岔各部分出现暗坑、吊板,加大了过岔列车对线路的冲击,道岔震动加剧,零件松弛而失效。
3.1.2 忽视零件的及时整修,日常养护检查漏项。
3.1.3 技术作业不良,不明确零件作用及规格,造成安装错误导致产生新病害。
3.2预防整治措施3.3.1重视综合性整体维修,加强零件的养护维修。
3.3.2 健全检查整修制度,及时发现病害,并及时进行整修,经常保持零件的完好状态。
3.3.3 严格要求正确作业方法,熟悉道岔各部分零件的作用,预防病害的发生。
4、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4.1 原因分析4.1.1 尖轨顶铁尺寸误差。
4.1.2 转辙机的位置与尖轨动作拉杆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4.1.3 基本轨工作边与尖轨非工作边有“肥边”造成假密贴。
4.1.4 滑床台涂油不良或滑床台板被磨出台阶,摩擦力过大。
4.1.5 垫板螺栓扭力不足或垫圈失效,造成垫板外挤(垫板孔径Ф33mm,螺栓Ф30mm)。
4.1.6 基本轨横向移动。
4.1.7 基本轨、尖轨有硬弯。
4.1.8 实际框架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4.2 预防整治措施4.2.1 用顶铁调整片或打磨顶铁予以调整。
4.2.2 调整转辙机及拉杆位置,使其在同一水平线上。
4.2.3 打磨基本轨和尖轨肥边。
4.2.4 更换滑床板。
4.2.5 垫板孔磨损严重的应予以更换。
4.2.6 改好轨距,消除假轨距。
4.2.7 矫直尖轨或基本轨,拨正方向。
4.2.8 确认道岔框架、整治钢轨硬弯,在使用弯轨器对硬弯处进行修整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钢轨状态。
钢轨是弹性材料,弯折后瞬间有产生小量回弹。
因此,需要将弯轨作业分解为几次,逐步到位,同时注意防止弯折过度。
对曲线基本轨及曲线尖轨进行修整时还必须注意钢轨原始弯折点的位置,部分钢轨可能存在原始弯折点不符合设计标准的情况。
5、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5.1 原因分析5.1.1 滑床板弯曲。
5.1.2 滑床台磨耗或塌陷。
5.1.3 岔枕变形或岔枕空吊。
5.1.4 捣固不实。
5.2 预防整治措施5.2.1 更换标准滑床板。
5.2.2 抽换变形的岔枕。
5.2.3 做好捣固工作。
6、尖轨跳动6.1 原因分析6.1.1 尖轨跟端轨缝过大,间隔铁和夹板磨耗,螺栓松动,过车时加大了冲击力。
6.1.2 防跳卡铁缺少或失效。
6.1.3 捣固不均匀,有吊板。
6.1.4 跟端连接错牙。
6.1.5 尖轨或中部滑床板拱腰。
6.2 预防整治措施6.2.1 修整或更换磨耗严重连接零件。
6.2.2 修整或更换防跳卡铁。
6.2.3 加强尖轨跟端捣固,消除吊板,使轨底坚实,强度均匀。
6.2.4 消灭接头高低、左右错牙。
6.2.5 整治拱腰尖轨或拱腰滑床板。
7、尖轨扎伤与侧面磨耗7.1 原因分析7.1.1 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或假密贴。
7.1.2 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
7.1.3 尖轨跳动。
7.1.4 尖轨顶铁过短。
7.1.5 基本轨垂直磨耗超限。
7.1.6 尖轨前部顶面受车轮踏面和轮缘的扎、挤、辗作用。
7.2 预防整治措施7.2.1 综合整治,确保尖轨竖切部分与基本轨之间的密贴。
7.2.2 通过调整基本轨轨下橡胶垫板,保证尖轨与滑床板密贴;尖轨顶面有飞边时,及时进行打磨。
7.2.3 通过顶铁调整片予以调整,使尖轨尖端不离缝。
7.2.4 将垂直磨耗超限的基本轨与扎伤的尖轨同时更换。
7.2.5 必要时安装防磨护轨,减少尖轨侧面磨耗。
8、尖轨扳动不灵活8.1 原因分析8.1.1 尖轨爬行,两股前后不一致。
8.1.2 尖轨跟端联结零件磨耗严重,螺栓上紧后影响扳动。
8.1.3 基本轨有小弯,滑床板不平直。
8.1.4 拉杆、连接杆、接头铁螺栓孔壁磨耗扩大,螺杆磨细。
8.2 预防整治措施8.2.1 串动尖轨、基本轨使之处于正确位置,将尖轨跟端螺栓方正,锁定爬行。
8.2.2 修整或焊补尖轨跟端联结零件。
8.2.3 整修滑床板。
8.2.4 保持尖轨跟端轨缝,不允许挤成瞎缝。
9、导曲线轨距扩大9.1 原因分析列车通过导曲线时,产生离心力、横向推力以及车轮冲击钢轨,扣件松动,钢轨产生小反。
9.2 预防整治措施9.2.1 增设轨距杆。
9.2.2 整治轨撑离缝,消灭假轨距。
9.2.3 岔枕钉孔损伤时及时予以处理或更换。
9.2.4 消除岔枕与垫板的离缝,使扣件系统保持足够的扭力矩。
10、辙叉垂直磨耗和压溃10.1 原因分析10.1.1 车轮从心轨上通过辙叉有害空间向翼轨过渡,或从翼轨向心轨过渡时,在较大的车轮冲击作用下,翼轨和心轨便产生严重磨耗和伤损。
10.1.2 磨耗和伤损常发生在翼轨弯折处和心轨断面30~40mm处,因为此处受到车轮冲撞震动的力量比较大。
10.1.3 辙叉叉心处的岔枕经常发生吊板,当列车高速通过时便会出现辙叉连同岔枕上下起伏颤动,在下部破坏了道床基础的坚实性,引起排水不良,翻浆冒泥;在上部加重了翼轨和心轨的严重磨耗和伤损。
10.1.4 橡胶垫板压溃,增加冲击力。
10.2 预防整治措施10.2.1 针对辙叉底部存在的空洞和吊板,加强辙叉底部的捣固,特别是叉心和辙叉前后接头处的捣固。
10.2.2 借助于有计划更换岔枕的机会,彻底加强辙叉底的捣固。
10.2.3 更换压溃橡胶垫板,缓冲受力,延长辙叉和岔枕使用寿命。
11、无缝道岔养护维修工作重点11.1 控制锁定轨温变化。
道岔及其前后100m线路锁定轨温变化不得超过±5℃。
11.2 控制道岔纵爬横移。
经常保持道床断面,切实做好扣件养护,及时消除道床翻浆、排水不良、几何尺寸超限等病害,做到下部稳、上部准、纵不爬、横不移。
11.3 保持各部零件齐全有效。
加强检查和养护,保证各部零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1.4 把道岔两端线路和道岔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测量,注意发现和消除道岔区存在的长波不平顺,提高列车过岔稳定性。
12、尖轨降低值12.1 原因分析尖轨降低值是影响列车列车直向过岔平稳性的关键技术参数,如果出现偏差,就会出现晃车现象。
12.2 预防整治措施降低值调整量大于1mm、小于2mm时,通过更换一定数量、规格的基本轨下橡胶垫板来调整降低值,同时通过调整铁垫板下橡胶垫板保证高程。
降低值调整量大于2mm时,应更换尖轨或基本轨。
13、尖轨扭转13.1 原因分析由于内应力释放、钩锁器长期作用等因素,道岔尖轨发生扭转,影响尖轨轨底坡和轨顶坡,从而影响轮轨接触关系,产生晃车现象。
13.2 预防整治措施打磨轮轨接触面保证光亮带均匀过渡或更换尖轨。
14、尖轨跟端平直度14.1 原因分析尖轨跟端不平顺,造成光亮带漂移,影响行车稳定性。
14.2 预防整治措施打磨轮轨接触面保证光亮带均匀过渡或更换尖轨。
15、辙叉支距15.1 原因分析辙叉支距控制不到位,造成辙叉支距超标,影响侧向行车稳定性。